倍可親

回復: 0

大秦帝國:玉璧,象徵著權力的遊戲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1 0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不叄 大秦帝國

  不同於西方對黃金鑽石的狂熱追求,中國歷史上一直對玉有著格外的偏好。

  先秦時期認為,玉有仁、義、智、勇、潔這「五德」,上層社會的男子也大多以佩玉為時尚,所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佩玉還不是一塊,經常是由許多塊玉組成的「雜佩」,根據形狀、材質的不同,分為珩、璜、琚、瑀、沖牙等。佩上它們走路,就會發出叮噹響動,即所謂「行則鳴佩玉」。

  這些不同種類的玉中,「璧」是知名度最高的,它外表是環形,玉身半徑要比玉孔半徑多一倍,《爾雅》稱,「肉(玉身)倍好(玉孔)謂之璧」。這類玉器也在歷史上留下過許多故事。

  知名度最高的一塊璧,非和氏璧莫屬。它的誕生就縈繞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在《韓非子•和氏》中,春秋時期的楚國玉工卞和發現了一塊「璞」,將它獻給楚厲王,並稱裡面藏有美玉,王室的其他玉工卻認為這只是一塊普通石頭,楚厲王因此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一隻腳。若干年後,楚厲王去世,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相同的故事再度上演,卞和被砍去了右腳。後來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繼之以血。當別人問起時,卞和回答,自己傷心的並不是失去了雙腳,而是寶玉被當作石頭,忠貞者被當成騙子。楚文王得知后,命工匠仔細雕琢這塊璞,終於發現了這塊美玉,雕琢成璧后,楚文王用卞和的名字為其命名,稱之為「和氏璧」。

  

  後來,和氏璧輾轉流落到趙惠文王手中。秦昭王得知后,提出願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找惠文王躊躇之下,聽取了宦者繆賢的建議,派遣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從此留下了「完璧歸趙」的著名故事。

  與「璧」相關的還有幾個故事。秦相張儀曾為一塊玉險些丟了性命,他年輕時有一次在楚相府上參加宴會,結束后楚相發現丟了一塊玉,門客們都懷疑是他偷的,將他綁起來一番拷打。儘管遍體鱗傷,張儀始終沒有承認,被釋放后回到家裡,妻子埋怨說,如果你沒有讀書遊說,就不會受到這樣的屈辱了。張儀卻張開嘴,讓妻子看自己的舌頭還在不在,得到肯定答覆后,他說,這就足夠了。後來他成為秦國丞相,專門給楚相去信:當年我沒有偷你的璧,你卻打了我;如今你好好守住你的國,我要偷你的城了。接下來,他果然在楚國興風作浪,將楚王玩弄於股掌之中。

  

  秦始皇與璧的故事則頗有些奇幻。統一后的第二年,他巡狩至湘山一帶,在湘水上遇到大風浪,隨身佩帶的一塊璧落入水中;八年之後的一個夜晚,有使者路過華陰平舒道,一個神秘人物手持一塊璧攔住使者,說了句「替我轉交滈池君」,又說「今年祖龍死」,說罷消失不見,只留下那塊璧。使者將璧交給秦始皇后,他才發現,這正是當年沉入水中的那塊。

  有人稱,這兩個故事的主角都是和氏璧。其實「完璧歸趙」之後,和氏璧再次出現在史料中,已經是被李斯雕成玉璽了。不過,這件事的真實性也頗值得探究。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到此事的,是北魏時期的崔浩,稱「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唐代《受命寶賦》《錄異記》等典籍也有類似說法,只是雕琢玉璽的人換成了玉工孫壽。但這時距秦代已有數百年之久,秦漢當時的文獻中,其實並沒有和氏璧被製成玉璽的記錄。

  此外,很難想象環形的玉璧是怎樣被雕琢成方正的印璽,可能的解釋有兩種,一是玉璽只是和氏璧中的一小塊,但這樣一來未免太過浪費;二是和氏璧並不是真的被雕成環形,而是整塊的玉石,「璧」在這裡只是玉石的泛指。

  玉璽材質的另一種說法是藍田玉,它來自《晉書•輿服志》,據說秦始皇統一后共製成六方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六璽之外還有一方傳國璽,印鈕被雕成螭獸,印文為「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另一個版本的印文則是人們十分熟悉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據說由李斯親筆書寫。

  在這之後,傳國玉璽取代周王室的九鼎,成為權力的最高象徵。它也因此引來各方覬覦,不斷更換主人:公元前206年,末代秦王子嬰在咸陽東郊的軹道亭向劉邦獻上傳國璽;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稱帝,派弟弟王舜進宮索要玉璽,孝元太后怒斥他們「狗豬不食其餘」,將玉璽摔到地上,傳說玉璽因此摔壞了一角,後來王莽命人用黃金來鑲補,留下了「金鑲玉」的說法;等到漢末群雄蜂起時,《三國演義》還演繹出了孫堅得到玉璽的離奇經歷……

  一次次兵燹離亂中,玉璽的下落逐漸變得撲朔迷離,再加上後世王朝的諸多仿製品,更沒人能說清它的最終去向。儘管號稱「既壽永昌」,但這方玉石經歷過更多的卻是劫難,或許「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才是更適合它的寫照。

  作者簡介:張不叄,秦史寫作者,著有《大秦將軍》、《秦朝穿越指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8: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