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三家分晉:一個超級強國是怎樣衰落的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0 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吾乃昊天 文史宴

  

  公元前406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華夏大地進入了七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由於瓜分晉國時,魏國得到了晉最為富庶的土地,加之魏國開國君主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等能臣良將,率先在國內推行變法,和當時相對有利的國際局勢,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崛起。

  當時韓、趙、燕實力尚弱,齊國忙于田氏代齊,秦國經受四世之亂,楚國因受吳、越重創而被迫暫時收斂鋒芒,魏國在一段時間內極為奪目。

  軍事上,靠著精銳的魏武卒,魏國在對外戰爭中無往不勝。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

  公元前409~408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大將,奪秦臨晉、元里、洛陰等五城,長驅直入至鄭,又於前389年在陰晉大破秦軍50萬,盡收河西之地,鎖秦於洛水以西八十載。

  前404年,魏文侯趁齊相田和去世,田氏家族內亂之機,揮師東伐齊國,兵臨齊之長城,將齊國的勢力遏制在山東半島,又於前406年派大將樂羊跨境滅亡了中山國。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在位時,合三晉之兵南下,佔領楚國北方的大片土地,打得這個曾與晉爭霸達百年之久的大國節節敗退,屈身求和。

  文化上,魏文侯尊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大興儒學,魏國取代孔子的老家魯國,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李悝、吳起之師

  具有異端色彩的儒者子夏

  可以說,在戰國初期,魏國是當之無愧的中原霸主,其聲勢比之當年的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時,局勢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馬陵之戰後,魏國在列國的圍攻下,連遭慘敗,國力日益衰竭,魏惠王無奈之下,先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稱對方為王,后又被迫與秦結盟以抵禦齊楚。

  昔日橫掃天下的霸主,淪為了秦齊楚三強爭霸的籌碼,以至於魏惠王悲哀地感嘆: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失秦地七百里,河西盡喪,南辱於楚,失八邑,寡人恥之!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獨霸天下的超級大國,淪落到如此地步呢?我們來複盤一下當年的國際格局,對今天也有借鑒意義。

  四戰之地,分身乏術

  魏國衰敗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坑死人不償命的地理位置,雖然魏國繼承了晉最為富裕的領土,卻也給自己帶來了列強環伺的困局。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七雄中的其它六國,除了地處北方的燕國外,都與魏國接壤。

  地處中原的魏國,西有強秦,南有韓、楚,北有趙國,東有齊國。這樣的地理位置,國力強盛時尚且可以四面出擊,一旦力量有所不濟,就會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圍攻。

  馬陵慘敗后,元氣大傷的魏國立刻遭到了齊秦楚趙的四面夾擊,疲於應付,最終國力衰竭,一蹶不振。

  兩千多年後在世界大戰中因兩線作戰而力不從心的德意志帝國,對此想必是感同身受吧。

  

  歐洲的夾心餅乾德國

  與魏國同病相憐

  四面樹敵,結怨天下

  對外擴張的盲目也導致了魏國霸業的敗落。

  魏武侯時代,魏國雖然在軍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下了極為嚴重的戰略錯誤。

  早在魏文侯時代,吳起就提出了集中力量滅秦的主張,如此魏國既可擺脫四面受敵的局面,又可得關中之險而謀取天下。

  而魏武侯急功近利的採取四面出擊的擴張政策,讓列國飽受魏兵掠地之苦,就連同屬三晉的韓、趙兩國,也因受到魏國的抑制而心生怨恨,直接導致了魏文侯苦心經營的三晉之盟的瓦解。

  

  魏國之四面出擊

  繼任的魏惠王自認為憑藉魏國一國之力足以獨霸諸侯,無視魏國已經四面受敵的窘境,對外頻頻用兵,和韓、趙盟國大打出手,或攻取邯鄲,或兵臨新鄭,使魏國成為天下諸侯的眾矢之的。

  苦不堪言的諸侯們一致認為:不把這個巨無霸整趴下,咱誰都別想有好日子過。在齊、楚、秦、趙、韓數十年如一日的群毆下,魏國國力再強,塊頭再大,也終有寡不敵眾的一天。

  錯失人才,魏材秦用

  在戰國這樣伐交頻繁的大爭之世,濟世之才無疑是各國競相爭奪的重要資源。

  魏國興起很大的原因正是魏文侯重用了李悝、吳起等人才,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猜忌吳起,迫使其離魏去楚,已經是一大敗筆,而魏惠王在用人上所犯的錯誤,比起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惠王不聽公叔座之言,放走商鞅,讓宿敵秦國日益強盛。

  魏惠王輕信龐涓之言,問罪孫臏,讓魏國遭到了桂陵、馬陵的重創,精銳之師盡喪。

  

  兩度破魏之孫臏

  魏惠王晚年,魏人公孫衍、張儀又先後為秦惠文王所重用,前者在雕陰大破魏軍,斬首八萬,後者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騙得魏惠王將上郡割予秦國,開山東六國「以地事秦」之先例……

  魏國的人才在本國不受重用,在秦國卻能大施拳腳,一展鴻圖,魏惠王的剛愎自用給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魏國因重用人才走向強大,又因失去人才而走向衰亡。

  遷都大梁,顧此失彼

  將都城從安邑(今山西運城)遷往大梁(今河南開封)是魏惠王所犯的又一致命錯誤。

  魏惠王的本意,應該是要以此鞏固自己在東方的權威,以便同齊楚爭霸中原。但戰略重心的東移,讓魏國對西部領土的控制力大大下降,給了長期被魏所遏制的秦國可乘之機。

  

  今日開封之大梁門

  馬陵之戰後,秦國趁機攻魏,俘虜魏公子卬,又攻破岸門,俘虜魏將魏錯,甚至舊都安邑也一度失手。而在魏國遷都前,秦國對河西之地無力插足,至多只能通過函谷關要道攻取河南少許瑣碎土地。

  這其中除了商鞅變法讓秦國國力大增和馬陵之戰讓魏國實力衰退外,遷都大梁也確實給秦國帶來了轉機。

  魏惠王一心沉醉於稱霸中原,始終沒有把秦國視為重點戰略目標,有意無意的忽略來自西方的威脅。然而,歷經變法后的秦,已經是不可小覷的虎狼之國了。

  公元前319年,年過八旬的魏惠王帶著莫大的遺憾和悔恨撒手人寰。此時,魏文侯一手開創的霸業早已煙消雲散,魏國淪為了在秦與齊、楚之間搖擺不定的二流國家。

  94年後,秦軍水淹大梁,魏王假獻城投降,曾經雄霸天下,令諸侯聞風喪膽的魏國,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