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星漢燦爛的時代: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俄羅斯的盛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1 0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拿破崙的反法戰爭使他的生涯達到了巔峰,帶領俄羅斯帝國進入了最鼎盛時期,他為俄羅斯與世人留下了一批不朽的文化、科學與藝術成就。但沒有拿破崙的世界對亞歷山大來說也許是孤獨的,勝利使亞歷山大陷入到迷茫與抑鬱之中。今天是俄歷新年,我們謹以此文紀念這段非凡的歷史。

  撰文

  張羿1

  引言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市的皇宮廣場中央,矗立著一根高47.5米由一整塊重達660多噸的花崗岩加配青銅雕塑製成的凱旋柱,人們稱其為亞歷山大柱,因為它頂端用青銅雕塑而成的大天使的面容是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肖像(圖1,圖1c)。在這個全世界最高的凱旋柱的基座上,有各種象徵正義、和平、豐收與富裕等寓意的浮雕,基座面向冬宮的一面鐫刻著異常簡單的銘文:「亞歷山大一世,俄羅斯感謝你」(Александру I благодарная Россия)(圖1b)。這一凱旋柱是為了紀念這位沙皇在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的艱難時刻,頂住各種壓力最終打敗拿破崙侵略大軍的偉績。當然,人們也不會忘記,正是在這位內心被啟蒙之光照亮的沙皇統治時期,俄羅斯在文化、藝術、學術與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 凱旋柱從1834年8月30日落成至今已將近兩百年了,雖然俄羅斯在此期間經歷了殘酷的暴力革命與動蕩的政權更迭,但這根充滿藝術張力的亞歷山大紀念柱仍然屹立在皇宮廣場正中,而亞歷山大一世與他統治的時代則作為俄羅斯最輝煌的一段歷史被永遠記入了人類史冊之中。

  

  圖1.  亞歷山大凱旋柱,建於1830-1834年間,高47.5米,總設計師為法國建築師奧古斯特·德·蒙費朗(Auguste de Montferrand),柱頂大天使雕像作者為俄國雕塑家鮑里斯·奧爾洛夫斯基(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 Орловский),底座浮雕作者為義大利藝術家喬萬尼·斯高提(Giovanni Battista Scotti)。(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攝影)

  

  圖1a.  皇宮廣場的亞歷山大凱旋柱與其背後由卡羅·羅西建造的行政總部大樓。(圖片來源:由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提供。)

  

  圖1b.  喬萬尼·斯高提,象徵「和平與富饒」的青銅浮雕,中間上部長方形牌匾上寫著「亞歷山大一世,俄羅斯感謝你」的銘文,亞歷山大凱旋柱(局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c.  鮑里斯·奧爾洛夫斯基,《大天使》,青銅雕像,亞歷山大凱旋柱(局部)。(供圖: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

  

  圖1d.  德穆特-馬林諾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Демут-Малиновский),《亞歷山大一世》,大理石,1814年制, 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攝影)2

  取名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一世生於1777年12月12日,祖母凱瑟琳大帝給他起名「亞歷山大」,希望他能像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圖2)那樣建功立業,成為榮耀千古的偉大君王。亞歷山大自小跟隨祖母長大,耳濡目染了凱瑟琳的雄心壯志並接受了她按啟蒙主義理想設計出的君王教育。

  

  圖2.  亞歷山大肖像,取自《亞歷山大對戰大流士》的馬賽克(局部),約公元前100年作,現陳列於義大利拿波里國立考古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a.  《亞歷山大對戰大流士》(局部),馬賽克,約公元前100年作,現陳列於義大利拿波里國立考古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從古至今,人們崇拜亞歷山大大帝,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充滿英雄氣概的征服者(圖2、圖2a),而且也是一位希臘文明的追求者與傳播者。這位在希臘人眼裡來自文明世界邊緣半野蠻地區馬其頓的君主,由於對希臘先進文明的嚮往與追求,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將希臘文化傳播到地中海與中近東一帶的廣大地區,成就了公元前4世紀下半期至公元前3世紀泛希臘世界廣大地區藝術與科學事業的繁榮。

  正是在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並希臘化了的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里亞這一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文明中心。歐幾里德就是在這一時期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寫成了代表古希臘數學最高成就的《幾何原本》。各種希臘式的藝術作品(圖2c、圖2d),也在此時在整個地中海世界達到了高峰。17至18世紀的啟蒙運動通過文學藝術又給這位古希臘勇士披上了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追求勝利榮耀的同時,他的仁慈與公正毫無疑問代表了歐洲啟蒙時代所追求的人性光輝,如圖2b所示的那樣,亞歷山大戰勝大流士後來到其營帳,他答應了其家人的請求並對她們予以真實的保護和關照。

  

  圖2b.  夏爾·勒·布倫(Charles Le Brun),《亞歷山大出現在大流士的女人們面前》,畫布油畫,作於約1660年,高164厘米,寬260厘米,現陳列於法國凡爾賽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c.  《觀景台阿波羅》,高224厘米,青銅雕塑原件作於約公元前350年,現已失傳,此大理石仿品為120-140年間於羅馬製作,現陳列於梵蒂岡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d.  《托勒密二世與阿爾西諾二世肖像》,寶石浮雕(Cameo),公元前3世紀,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出品,高15.7厘米,寬11.8厘米;19世紀時人們認為這是亞歷山大大帝和他妻子的雕像;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供圖: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3

  啟蒙理想與俄羅斯現實

  沒有任何人懷疑亞歷山大是凱瑟琳女皇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但1796年11月17日,67歲的凱瑟琳因中風突然去世,她沒能按自己的意願作出安排。她的兒子,即亞歷山大的父親,保羅一世登基即位。後者雖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並擁有高雅的藝術品味,但凱瑟琳認為他不具備統治俄羅斯的能力。

  保羅繼位后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打擊貴族階級的政策,並且因對凱瑟琳不滿而對一些重要人物施行清算與羞辱。號稱「俄羅斯戰神」的蘇沃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уво́ров, 1729-1800年)大元帥曾遭解職與流放,後來在多個同盟國強烈的干涉下才被恢復職位,但一直受保羅排擠。更過分的是,保羅連已經去世的波將金(Григо́рий Потёмкин,1739-1791年)親王的屍體也不放過,他下令拆毀其墳墓但遭到人們的反抗而沒有成功。如果說保羅對以上這些人的嫉恨是出於某種私人原因,那麼他實施的另外一些措施則得罪了幾乎所有貴族。比如說他下令所有人在路上見了沙皇都要下跪,這是早已被遺忘了的俄羅斯古老傳統,保羅強令將其恢復執行。18世紀末在包括聖彼得堡在內的歐洲城市裡,貴族平常都是盛裝華服出行,俄羅斯經常多雨雪,要人跪在泥濘的地上,無疑是一種侮辱。保羅還拘禁了自己的皇后,亞歷山大的母親,將她反鎖在米哈伊洛夫城堡的皇后卧房中,因為他懷疑她有可能像凱瑟琳那樣發動政變。

  保羅這些瘋狂的舉措終於招致貴族與軍隊的反抗。1801年3月23日,他們發動政變,本打算強迫保羅簽訂退位詔書,但保羅反抗時在搏鬥中被殺死。亞歷山大當天在軍人的歡呼聲中登基成為俄羅斯沙皇。

  

  圖3.  弗拉基米爾·鮑羅維科夫斯基,《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公》,畫布油畫,1800年完成,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供圖: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

  鮑羅維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Луки́ч Боровико́вский,1757-1825年)在亞歷山大登基前一年完成的肖像畫作(圖3)應是按亞歷山大本人的意願與指示繪製的,畫中亞歷山大身後的背景為凱瑟琳胸像與彼得大帝青銅騎馬雕像。亞歷山大無疑不滿意父親保羅的政策,他用這幅肖像畫來展示其政治訴求與理想。雖然他沒有參與政變陰謀,但他對政變或許知情,然而保羅囚禁皇后的行為使他保持了沉默。無論如何他是政變的受益者,父親保羅在政變中被殺為他後來的生涯蒙上了陰影。但當時他管不了這麼多,首要的是要控制住政變軍人與貴族,否則他本人甚至羅曼諾夫王朝都會面臨巨大麻煩。亞歷山大對軍隊最早的安撫是一些象徵性的措施,如在聖彼得堡戰神廣場為俄羅斯軍隊曾經的偉大統帥蘇沃洛夫建造紀念雕像(圖4)。這一雕像將理想化了的蘇沃洛夫塑造成羅馬戰神馬爾斯的形象。  

  

  圖4.  米哈伊爾·庫茲洛夫斯基(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озло́вский, 1753-1802年),《羅馬戰神馬爾斯雕像》,1801年製作,現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戰神廣場。(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攝影)

  亞歷山大執政初期時打算對俄羅斯帝國權利過分集中的政治結構進行改革,為老舊的行政系統注入活力。他大膽啟用了一批有啟蒙主義理想的年輕人進入自己的班子,同時建立了國務委員會(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сове́т),並希望在此基礎上建立參議院,最終實現分權與制衡相結合的現代君主立憲體制。

  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殘酷與保羅的被殺,亞歷山大採取了謹慎的漸近式改革。在解放農奴問題上,他不斷與自己的班底探討並施行了一些初步措施,最重要的是安排這些農奴的生計使之不至造成社會動蕩。他專門立法設立一個新的階級,即由被解放的農奴構成的自由農(Во́льные хлебопа́шцы);後來他又通過法律,嚴格限制各貴族階層擁有的農奴人數。值得注意的是,俄國農奴制在當時並非特例,英、法、美同樣存在奴隸制度,但俄羅斯當時沒有西歐或美國那樣發達的城市工商業,更沒有現代工業。從凱瑟琳大帝到亞歷山大一世,他們雖受啟蒙思想影響,但在俄羅斯的現實面前,只能採取漸近式改革。

  針對俄羅斯整體實力落後的現實,彼得與凱瑟琳兩位大帝採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努力發展西方式教育,包括農奴識字等方面的初級教育。亞歷山大在這方面也相當積極,他希望通過教育提高俄羅斯人民的素質,最終實現啟蒙主義的社會理想。他在執政早期敕令建立了一批學校,下文以喀山大學與皇村中學兩例作介紹。  

  A

  喀山大學

  1804年,亞歷山大一世頒布敕令,建立喀山大學(Каз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並在喀山克里姆林宮附近建設學校建築(圖5,圖5a)。兩百多年後,人們從不同角度觀察這一新古典主義學校建築群,仍不得不讚歎它的和諧與優雅。

  

  圖5.  雅思特里比羅夫(Ястребилов),《喀山帝國大學主樓》,蝕刻版畫,1832年繪製,現陳列於俄羅斯喀山市韃靼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5a.  現在的喀山國立大學主樓。(圖片來源:由喀山大學數學所D.Mushtari院士提供)

  在歷史上,喀山大學曾出過一系列文化與政治名人,在此簡單提一下其最早培養出的一位人物,非歐幾何的奠基人羅巴切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Лобаче́вский, 1792-1856年)。 1807年,喀山大學邀請高斯的老師巴特爾斯(Johann Christian Martin Bartels)擔任數學系主任,在他任教的12年中,教出的最優秀學生就是羅巴切夫斯基。1807年,羅巴切夫斯基獲得一筆獎學金進入喀山大學學習數學,他發明的雙曲幾何理論標誌著現代數學的誕生。英國著名數學家與科學哲學家克利福德(William Kingdon Clifford, 1845-1879年)將羅巴切夫斯基稱為「幾何學的哥白尼」。

  

  圖5b.  喀山市內的羅巴切夫斯基廣場。(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攝影)

  B

  皇村中學

  1810年8月12日,亞歷山大將聖彼得堡郊外皇村中的凱瑟琳宮的一翼改造成後來著名的皇村中學(Импера́торский Царскосе́льский лице́й)。這是一所按照法國啟蒙主義理想設計的貴族精英學校,目的是培養國家高級公務員,有些像法國大革命時拿破崙建立的巴黎綜合理工學校(École Polytechnique)。它雖是一所中學,但也教授一部分大學課程。

  

  圖6.  斯塔索夫(Васи́лий Петро́вич Ста́сов, 1769-1848年)設計,皇村中學主樓,1810年建成,位於聖彼得堡郊區的皇村,現為普希金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6a.  圖中右邊建築為皇村學校主樓,左邊與它相連的是凱瑟琳宮,此圖為1820年代一本俄文書中的插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1 06:16 | 只看該作者

  皇村中學為俄國培養了許多著名國務活動家,其最著名的學生是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年)。他的文學作品涵蓋了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學形式,被世界普遍認為是俄羅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以及俄羅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827年,俄羅斯畫家科普倫斯基(Орест Адамович Кипренский, 1782-1836年)繪製的《普希金肖像》(圖6b)被詩人自己及後人所青睞和喜愛。眾多美術史學家認為這幅作品超越了同時代的西方肖像作品,它所表現出的優雅構圖與詩人複雜微妙的心理結合在一起,開創了俄羅斯浪漫主義肖像畫的先河。

  

  圖6b.  科普倫斯基,《普希金肖像》,畫布油畫,1827年作,高63厘米,寬54厘米,現陳列於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讀者也許注意到以上兩所學校不僅培養出了揚名世界的偉人,而且校舍建築也非常美麗優雅。亞歷山大不只為他自己創立的學校建設美麗的校舍,同時也為其它學校建設美麗的建築(圖7、圖12),這些學校建築可以和俄羅斯沙皇的宮殿相媲美。與他的前輩沙皇喜歡建造宮殿不同,亞歷山大一世建造了大量公共建築,如學校、圖書館、教堂、醫院、政府機構乃至公園裡大眾休息的涼亭、餐廳、咖啡館等。這些建築大都保存了下來,也許在今天它們是對亞歷山大一世最好的紀念。下文將介紹一些聖彼得堡市內的代表性公共建築。

  

  圖7.  沃洛尼金設計,聖彼得堡礦業大學主樓,建於1806-1811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喀山大教堂(圖8、圖8a),由沃洛尼金(Андрей Никифорович Воронихин, 1759-1814年)主持設計。這位偉大的建築師於1759年10月28日在烏拉爾地區出生,出生身份為農奴。1779年,他被主人帶到聖彼得堡並接受大學藝術教育;1786年,他因藝術天賦被解放獲得自由。1786年至1790年間,他先後在義大利與巴黎學習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物理、數學、機械及自然史。回國后,他與俄國藝術家們共創俄羅斯帝國藝術流派。1800年他被選為俄羅斯藝術院院士。他於1814年去世,被葬於聖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先賢公墓(圖9a)。沃洛尼金的墓碑雕塑家德穆特-馬林諾夫斯基,也是前文亞歷山大一世大理石胸像(圖1d)的作者。

  

  圖8.  沃洛尼金,喀山大教堂,建於1801-1811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8a.  瑞典出生的俄羅斯畫家帕特森(Бенжамен Патерсен),《喀山大教堂》,1821年繪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9.  佚名畫家,《沃洛尼金》,畫布油畫,1811年繪製,現收藏於聖彼得堡俄羅斯國立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9a.  德穆特-馬林諾夫斯基,沃洛尼金墓碑,大理石與花崗岩,1814年製作,現位於聖彼得堡涅夫斯基俄羅斯先賢公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筆者個人認為,對亞歷山大一世時代與俄羅斯後來建築影響最大的應是義大利出生的俄國建築大師卡羅·羅西(Carlo di Giovanni Rossi, 1775-1849年)。他從小跟家人來到聖彼得堡,跟隨義大利建築師布瑞納(Vincenzo Brenna)學習藝術,在參與設計保羅一世的宮殿過程中成才。保羅去世后,羅西隨布瑞納離開俄羅斯,1802-1803年間在義大利學習建築。1806年,他返回俄國並得到皇家建築師身份。19世紀初,他設計的一系列新古典主義建築成為聖彼得堡最重要的城市地標,對聖彼得堡城市建築風格產生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羅西的建築合在一起構成了聖彼得堡市的脊樑,在該城甚至俄羅斯各地都能見到一系列後來建造的羅西風格的作品。

  

  圖10.  米圖亞爾(Б. Ш. Митуар),《卡羅·羅西》,1820年代繪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1.  羅西,俄羅斯國立公共圖書館正面外牆,約1810年完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1a.  羅西,亞歷山大劇院,約1832年最終完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處以聖彼得堡的一座地標性建築來結束本節,它現在被稱為斯莫爾尼宮(圖12),是深受中國遊客喜愛的遊覽地之一。斯莫爾尼宮是義大利建築師誇倫齊(Giacomo Quarenghi)設計的一座優雅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原為18世紀凱瑟琳大帝創建的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校建造的校舍。19世紀時斯莫爾尼學校被改為平民女子學校,直到1917年革命前,它一直是該校的校舍。1917年「十月革命」后,這座建築被改為政府機關大樓。

  

  圖12.  誇倫齊設計,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建於1806-1808年,現為聖彼得堡市政府辦公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4

  亞歷山大與拿破崙

  4.1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俄羅斯對外政策

  保羅一世的對外政策與其內政一樣糟糕,他曾參與各類反法戰爭。蘇沃洛夫雖曾在義大利大敗法軍,但因戰略目標模糊,軍事勝利並沒給俄國帶來什麼好處;多數時候,保羅時代的俄軍在歐洲並非拿破崙對手。1799年至1800年間的冬天,拿破崙將援助英國而被俘的8000名俄軍戰俘釋放給俄國,而同盟的英國此前卻拒絕為援助自己的這些俄軍戰俘付贖金。拿破崙這一行為感動了保羅,他轉而與拿破崙執掌的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結盟反對英國,並帶頭組織俄羅斯、普魯士、挪威、丹麥與瑞典、等國結成北方聯盟(League of the North, 又稱Second League of Armed Neutrality)對抗英國海上霸權。英國迅速派出海軍名將納爾遜(Horatio Nelson)率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並強迫丹麥退出了北方聯盟;正當納爾遜將率艦隊進攻聖彼得堡時,保羅一世被殺。亞歷山大登基后迅速與英國媾和,在掌權初期,他使俄羅斯盡量保持與歐洲各國的和平並置身爭端之外。亞歷山大與年輕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和王後路易絲·阿瑪莉埃(Luise Auguste Wilhelmine Amalie, 圖13)有著緊密的私人友誼,亞歷山大更對王後有著中古騎士式的純潔愛慕之情。

  

  圖13.  格拉斯(Josef Grassi),《普魯士王後路易絲·阿瑪莉埃》,畫布油畫,1804年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2

  亞歷山大對拿破崙的看法

  亞歷山大與拿破崙的個性都非常複雜且多面,很難用幾句話講清楚這兩位當時歐洲最有權勢人物的關係。亞歷山大執政早期時應該對拿破崙抱著欣賞態度。正如法國畫家格羅(Antoine-Jean Gros)在他的《拿破崙在阿爾科拉橋頭》這幅開浪漫主義先河的畫中真實而又充滿激情地記錄的那樣(圖14),早期的拿破崙在戰爭艱難時刻,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種大無畏精神自然會讓亞歷山大對他充滿敬畏與仰慕之情;更何況拿破崙還主持編輯並頒布了充滿啟蒙精神的民法法典(圖14a)。但拿破崙因懷疑波旁王族的英根公爵(Duke of Enghien)參與反對法國現政權,派龍騎兵越境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埃滕海姆鎮(Ettenheim)抓捕英根公爵並在1804年3月22日將其槍決,這種以莫須有罪名殺人的做法震驚了亞歷山大並讓他看到了拿破崙殘暴的一面。亞歷山大因此決心要阻止拿破崙在歐洲的勢力擴張。

  

  圖14.  格羅,《拿破倫在阿爾科拉橋頭》,畫布油畫,1796年末-1797年初作,高134厘米,寬104厘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供圖:冬宮博物館Mikhail Guryev先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1 06:16 | 只看該作者


  圖14a.  1804年首版的《法國民法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4.3

  榮譽之巔

  1805年,亞歷山大加入反法同盟,並且不顧庫圖佐夫(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Куту́зов, 1747-1813年)反對而御駕親征,結果在年底,他與奧地利皇帝在奧斯特里茨被拿破崙打得大敗。回俄國后,亞歷山大登門向庫圖佐夫道歉並求得了原諒。亞歷山大此後明智地將軍隊交給了手下將軍們訓練,俄軍戰鬥力開始逐步提高。1807年,俄軍出征再次被法國打敗,拿破崙卻表現得很寬容,沒有索要任何賠償,因此俄國與法國簽訂和約並成立同盟施行對英國的貿易封鎖。同盟持續5年,雖然雙方都有三心二意之時,在當時的歐洲也已是奇迹。由於拿破崙不停地擴張,到1812年,他基本已經征服並控制了歐洲大陸除俄羅斯外的所有國家,具有強大陸軍的拿破崙的下一目標自然是俄羅斯。因為在歐洲大陸歷次對俄戰爭的勝利,拿破崙顯然低估了亞歷山大及其將帥。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不顧手下反對率軍入侵俄羅斯。也許受其波蘭情婦瓦列夫斯卡(Marie Walewska,圖15)及一幫波蘭貴族蠱惑,也許只是為侵略找借口,拿破崙將這場戰爭命名為波蘭戰爭。他忽略了自身的弱點,特別是法軍核心力量長年征戰因人員陣亡已被削弱。入侵俄國的歐洲聯軍共63萬,其中包括10萬波蘭軍隊和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與葡萄牙等國軍隊。

  

  圖15.  傑拉德(François Gérard),《瓦列夫斯卡》,油畫,19世紀早期繪製,現陳列于波蘭華沙的維拉諾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拿破崙雖在進攻俄國前作了大量準備,但其根本策略卻是以戰養戰,希望靠強迫與搶劫在俄境內獲得足夠給養,這是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的一貫策略,只是由於經常的迅速勝利使這一事實得到掩蓋而其弱點也被拿破崙自己所忽略。63萬大軍行進在自然條件比西歐惡劣太多的俄羅斯大地上,從開始就面臨飢餓、傷病與開小差的問題,隨著進到俄國深處,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嚴重。伴隨這一問題的是對沿途俄國民眾的搶劫、強暴甚至滅絕村鎮的屠殺,其殘暴程度令人難以想象。俄軍統帥巴克萊·德·托利(Баркла́й-де-То́лли,1761-1815年)的堅壁清野與不停騷擾更使拿破崙大軍損失慘重。儘管在博羅金諾戰役(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中拿破崙慘勝,卻沒達到殲滅俄軍主力的目的,這場戰役應是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對陣羅馬的坎尼戰役后西方歷史中最慘烈的一日戰鬥,最少傷亡人數為法軍28000,而俄軍38500。號稱第三羅馬的俄國在亞歷山大領導下如同共和羅馬對陣漢尼拔一樣頑強,雖撤出莫斯科卻絕不投降。 預見可能失敗的拿破崙被迫於10月19日撤退。 反擊的俄軍11月26-29日在別列津納河戰役(Сражение на Березине)大敗歐洲聯軍,成建制渡河逃出俄國的軍隊只有27000多人,餘下的幾乎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只有極少數人後來零星逃出。波蘭全軍覆滅,只有統帥波尼亞托夫斯基(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 -1813年)逃出。

  亞歷山大御駕親征追出國境,昔日被拿破崙武力征服的各國紛紛反叛並對法宣戰。拿破崙雖在撤退途中取得幾次局部戰役的勝利,卻無力阻擋潮水般的俄軍進攻與落井下石的盟友背叛。無論拿破崙還是亞歷山大都不是窮凶極惡之人,他們彼此希望得到的是令對方就範,並沒有致對方死地的願望。當亞歷山大率軍到達萊茵河東岸時,由奧地利外交家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斡旋,亞歷山大對拿破崙伸出了橄欖枝,史稱法蘭克福計劃。如果接受該計劃,拿破崙可保住皇位,法蘭西帝國將保有包括比利時、薩沃伊與萊茵河西岸的領土。但拿破崙因高估自己實力而拒絕了該計劃,亞歷山大於1814年3月率軍進入巴黎,拿破崙因大勢已去而遜位並被流放。亞歷山大聽從手下建議,將佔領的歐洲各國土地分封給原來各國君王與貴族,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成為法國國王。後來除英國外的歐洲君王們請梅特涅勸亞歷山大接受大帝稱號,但被他本人拒絕,理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亞歷山大大帝。  

  

  圖16.  克呂格爾(Franz Krüger),《亞歷山大一世騎馬像》(遠方背景為巴黎),畫布油畫,1837年作,高484厘米,寬344厘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7.  青銅鎏金座鐘,《亞歷山大一世為路易十八加冕》,1814年作於巴黎,高56厘米,寬40厘米,厚13厘米,鍾殼作者為法國青銅雕塑家湯米亞(Pierre-Philippe Thomire),鐘身右邊法西斯前的徽章上寫著「聯合起來創造世界的幸福」,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供圖:冬宮Mikhail Guryev先生)

  進軍法國時,亞歷山大沒有約束部隊為報復法軍在俄境內的暴行而採取的野蠻行動,搶劫、強姦甚至屠殺同樣伴隨著俄軍的進攻;只是到了巴黎城下,經部下徹夜勸說,他才放棄了為報復莫斯科等俄國城市被毀而打算屠城的計劃。但對拿破崙家人與前妻約瑟芬,亞歷山大卻展示出寬容的一面,他盡最大努力保護其安全,並幾次到其居住的馬爾麥松城堡探訪約瑟芬(圖18),約瑟芬去世前將一塊珍貴的古代希臘寶石浮雕贈送給亞歷山大(圖2d),請求後者保護其家人,尤其是長子尤金(Eugène de Beauharnais, 1781-1824年)。雖然尤金是拿破崙集團中最能幹的成員,亞歷山大答應了約瑟芬的請求並幫尤金在歐洲得到一塊封地而成為洛伊希滕貝格公爵(Duke of Leuchtenberg);拿破崙的其它家人也因亞歷山大庇護而免受波旁王室清算,他們得到各種貴族封號生活在歐洲各地。尤金的後人與沙皇家成為姻親,十月革命前他們在聖彼得堡有自己的住宅並一直得到俄國皇家的關照。

  

  圖18.  《約瑟芬與家人在馬爾麥松會見亞歷山大》,木板油畫,高59.5厘米,寬75厘米,法國畫家威格爾(Hector Viger, 真名Jean Louis Victor Viger du Vigneau)繪製,現陳列於巴黎郊外馬爾麥松城堡博物館。(圖片來源:自維基百科)

  反法戰爭勝利后,1814年亞歷山大率軍返回,在俄國境內一路上他受到民眾真誠而熱烈的歡迎。亞歷山大此時達到了他個人榮譽的巔峰,而俄國在他統治時期實際上成為整個歐洲大陸的主人。

  筆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的事實:拿破崙將1812年戰爭命名為波蘭戰爭,當時距波蘭上次入侵俄國失敗正好200周年。1612年10月,波軍被俄羅斯民族英雄波扎爾斯基和米寧的軍隊趕出莫斯科,同年11月波蘭敗出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的紀念雕塑(圖19)於1818年完成,它應該是亞歷山大時代俄國製造的最著名雕塑,法國偉大的青銅雕塑家湯米亞用它的模型製作出著名的座鐘造型(圖19a)。

  

  圖19.  伊凡·馬爾托斯(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Мартос, 1754-1835年),《波扎爾斯基與米寧》,青銅雕塑,1804-1818年製作,現位於莫斯科紅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9a.  青銅鎏金壁爐座鐘《波扎爾斯基與米寧》,1820年作於巴黎,高65.5厘米,長45厘米,厚25.5厘米,鍾殼作者湯米亞,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供圖:冬宮Mikhail Guryev先生)

  

  圖20.  青銅鎏金座鐘,《沉思的亞歷山大大帝》,約1820年作於巴黎,高76厘米,寬71厘米,深27厘米,鍾殼由路易-斯坦尼斯拉斯·勒諾伊-拉維奧(Louis-Stanislas Lenoir-Ravio)製造,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由冬宮Mikhail Guryev先生提供)。 5

  勝者迷思

  亞歷山大未必有拿破崙的軍事天才,他在戰鬥中成才起來,而且手下有一批忠誠能幹可以獨擋一面的將帥與人才。反法戰爭勝利使他的生涯達到了巔峰,同時也使俄羅斯帝國進入了最鼎盛時期。但沒有拿破崙的世界對亞歷山大來說也許是孤獨的,勝利使亞歷山大陷入到迷茫與抑鬱之中。他來往於維也納與聖彼得堡之間,雖是當時歐洲最有權勢的君主與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的盟主,但並不真正介入歐洲事物,俄國的軍政事物大都交給了自己信任的部下與朋友如米哈伊·斯佩蘭斯基(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пера́нский)與阿列克謝·阿拉克其耶夫(Алекс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Аракче́ев)等人打理。

  筆者認為,1820年皇家藝術促進會(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поощрения художеств)的成立是對俄國藝術產生深遠影響的一個重要事件,這是一個資助鼓勵藝術發展的機構,為藝術學生提供獎學金,並有自己的藝術學校、圖書館、展廳與雜誌。1820年,聖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生卡爾·布留洛夫(Карл Па́влович Брюлло́в,1799 – 1852年)獲得留學義大利的獎學金,最終幫助他成為了第一位名震歐洲的俄國畫家。他在義大利完成的《龐貝末日》成為歐洲藝術史上最傑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圖21)。這個組織後來資助並培養出了眾多的俄羅斯偉大藝術家,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幾經變換名稱,但一直保存下來,它今天被稱作聖彼得堡Н. К.洛里奇藝術學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училище им. Н. К. Рериха)。

  

  圖21.  卡爾·布留洛夫,《龐貝末日》,畫布油畫,1833年完成,高465.5 厘米,寬 651 厘米,現陳列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25年亞歷山大離世,為俄羅斯與世人留下了在他統治的時代里文化、科學與藝術等各方面的不朽成就,但令筆者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亞歷山大一世時代的公共建築。在聖彼得堡城內,在涅瓦河畔,隨時都會見到這些充滿張力而又造型優雅的建築傑作(圖22、圖23、圖24與圖25),它們一起構成了聖彼得堡的脊樑,向人們靜靜地訴說著那個匠星閃爍且人才濟濟的輝煌時代。

  

  圖22.  羅西,帝國政府總部大樓(局部),1819-1829年建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3.  扎哈洛夫(Андрея́н Дми́триевич Заха́ров),海軍司令部大廈正門,1806-1823年建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4.  奧古斯特·德·蒙費朗,聖·伊薩克大教堂,1818-1858年建造,高101.5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5.  從皇家大橋上看涅瓦河畔的海軍司令部一角與遠處的聖·伊薩克大教堂。(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攝影)

  作者為數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8: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