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哥真的去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1 06: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夏地理 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

  

  撰文:一白

  攝影:楊昶

  最近熱播的網路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勾起了框哥的極大興趣,當然不是因為帥男靚女,而是哥曾經實實在在去探訪過精絕國的遺址,當然沒有火瓢蟲、食人行軍蟻、殭屍復活那麼離奇恐怖的境遇,恰恰相反,哥不僅乘著越野車,喝著葡萄酒唱著歌兒在遺址里好好踏尋了一番,還有幸在烏魯木齊新疆博物館和新疆考古所里看到了真正的故國遺物,旅程那是相當的愉悅。

  

  實際上,漢代精絕國在歷史中留下的文獻極少。《漢書》和《後漢書》都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一個叫「精絕」的國家。《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

  

  

  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精絕國地處絲綢之路南道要衝,依靠綠洲發展農業種植,佛教昌盛,商貿頻繁,殷實富庶。不過也沒有小說網劇里那麼強大神秘。作為幾個大國之間的小小王國,先受西漢統轄,又先後附屬莎車、匈奴、於闐、東漢,公元3世紀初,精絕被東部鄰國鄯善兼并,成為鄯善王國治下的「凱度多州」(佉盧文譯音)。當鄯善被北魏滅掉后,精絕州也隨之衰落。至四五百年後,唐僧取經東歸路過時(此地時名「尼壤城」),見到的景象已經凋敝不堪,《大唐西域記》載:「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

  

  直到20世紀初,英國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四次探險,發掘出流沙之下的城池、佛塔、寺院、莊園等遺址,以及大量佉盧文和漢文簡牘、木雕、紡織品等文物后,在塔克拉瑪干沙海腹地中湮沒了千餘年的精絕古國才再次重回人們的視野,並震驚了世界。遺址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帶狀分佈,分佈範圍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1988~1997年的中日聯合調查發掘又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因此被稱為「尼雅遺址」,就在今天民豐縣境內。在當地發現的一枚漢簡上也寫有「漢精絕王」的字跡。之後遺址不再空寂,考古學家們頻繁造訪,獲得了遠比文獻豐富得多的信息,向我們逐步揭示出這個早期綠洲古國的物質文明甚至精神世界。

  

  今日的尼雅河水已經無法到達北方深處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遺址當中,綠洲止步於民豐縣附近。從民豐縣出城,初時尚見沙漠公路兩邊大片濕地,草雖枯黃,卻也茂盛。愈向北行,水流漸少,植被漸稀,綿延的沙丘坦露出來。行進約80公里處,就到了沙漠邊緣最後一處小綠洲——卡巴克·艾斯卡爾村,也有人簡而化之直呼「尼雅村」。村中的許多房子仍為「木骨泥牆」結構,有的地方泥土剝落,露出紅柳枝條,房前屋后的空地中有羊群和當地特產黑雞懶散地遛躂,村中大喇叭中迴響著維族歌曲。

  

  身穿軍大衣、帶著皮帽子的卡斯姆正在等我們。儘管循著前人的豐厚成果,進入沙漠已不困難,但嚮導還是要請的,一是沙漠茫茫真有突發事件可隨時照應,二是熟人帶路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卡斯姆可比劇中的嚮導靠譜多了:自1997年開始,作為尼雅遺址的守護者,他每兩周都要進入遺址巡查一次,對散落在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遺址內的百餘處遺跡——包括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鑄遺址、陶窯、墓葬、果園、水渠、澇壩等等——了如指掌。對卡斯姆來說,巡查一次得幾天的工夫,駱駝、沙漠摩托車是他的工具和夥伴。

  

  出了村頭的清真寺不久,就看到了尼雅遺址的文保碑。不過從這裡到遺址中心佛塔處還有30多公里的距離呢,剛開始還可見到活的死的胡楊林、駱駝刺和成片的麻黃草,甚至還看到過一隻飛奔的黃羊,但景色漸漸枯燥,除了沙丘、紅柳包、受水和風力侵蝕形成的溝壑,再無其他,人開始失去方向感。越野車翻過一個又一個沙丘,彷彿永無止境,我坐在車后,上下顛簸,前俯後仰。但是和「胡一八」們相比,還是輕鬆許多啦。

  

  終於,位於尼雅遺址中心位置的標誌性建築——佛塔出現在眼前。我們的營地就駐紮在其西部幾百米處。與喀什的莫爾佛塔相比,這個佛塔並不高大,殘存高度只有六七米左右。與早期圖片對照,佛塔顯然在近年被維修加固過。但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後,這片古代河流三角洲中現存最為「高大」的建築顯得脆弱不堪、岌岌可危——塔中原藏有佛經,因遭盜掘已半面中空,搖搖欲墜。東漢以後,佛教已成為精絕人的主要信仰,高僧地位頗高,甚至可作為使節出使於闐。我們參觀了佛塔附近的一座佛寺遺址,這裡曾出土了四尊木雕菩薩,現藏於新疆考古所和自治區博物館。

  

  

  斷梁、立柱等建築遺跡是尼雅遺址中最常見的景象。精絕人的房屋以胡楊木、紅柳條為主要材料,粗大的胡楊木地栿、立柱、大梁縱橫榫接,支撐起主要框架,再以蘆葦、紅柳條編織成牆,牆上敷泥,更高級的建築會在泥上加抹白灰、畫圖案,有些建築牆外再編織籬笆,阻擋風沙。這種「木骨泥牆」的做法流傳至今,如我們之前在「尼雅村」所見。建築外多有樹木,避沙遮陽、保持水土。一些大宅的附近還有蓄水池,可灌溉農田。在考古所,我們驚奇地發現了幾個斗栱構件,兩端雕刻了犍陀羅藝術風格的渦卷形紋飾,表明精絕人在中原建築影響下所作的改變。

  

  

  大量木質簡牘是尼雅遺址中最為著名的發現。國王的諭令、官方文件、信件、法律文書、籍賬甚至文學作品和佛經都以這種方式得以記載保存,以佉盧文(中亞古代一種死文字)為主,也有漢文。斯坦因當年就是因為偶然發現的一塊寫有佉盧文字的木牘而決定深入沙漠前往尼雅遺址的。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在尼雅出土的佉盧文簡牘多達1000多件。

  

  

  1995年發掘尼雅1號墓地是當年的考古盛事,奢華的絲織品、飾品、用品都表明了墓主人的非凡地位。「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王」字陶罐等激動人心的文物都出自於此。只是今日空留黃沙白骨,零碎陶片,令人唏噓。

  

  在遺址南部的古河岸邊,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葡萄園遺跡讓人眼前一亮,1700多年前的葡萄根木匍匐在地,行距株距相當整齊。回來后找了些資料,發現精絕人還真是無酒不歡呢。葡萄栽培是中國引進外來作物的一項重要成就,從西域地區多處考古發現來看,很多古國都有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只是尼雅遺址發現的記載尤其多。比如,考古學家就在新疆吐魯番鄯善縣洋海墓地中發掘出一株葡萄標本,距今1700多年的阿斯塔那古墓壁畫中,也再現了葡萄酒從榨汁到釀酒的過程。

  

  

  在精絕國,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確實值得大書一筆的,這是一項重要的主導產業,幾乎家家都掌握了釀酒技術。葡萄園土地大多由王室、貴族和寺院所有。在精絕,釀酒技術相當成熟,除了用葡萄釀酒(稱Potgonena),人們還懂得釀製其他幾個品種的酒類和飲料。一些簡牘文書清晰地記載了關於當時葡萄園買賣、轉換、抵押和酒稅管理的案例。卡斯姆走到葡萄園中間,扒開一處沙土,一隻大腹陶罐的上部露了出來,這也許就是精絕人用來存酒或者發酵的器皿。

  

  作為超愛喝葡萄酒的框哥,瞬間就想穿越回精絕國,和他們舉杯歡慶一番。畢竟,尼雅遺址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受關注的事件之一,過去只能對著那些出土的精美文物(圖片)發出一聲聲讚歎,而今置身沙漠腹地的遺址怎麼能不激動地來上一杯呢?

  

  於是我們在中心佛塔前方的沙地上,開了幾瓶葡萄酒,慶祝這一難得的探尋之旅。葡萄酒名為尼雅,在尼雅遺址的冬日暖陽下慢慢飲啜,確有穿越之感。歷史猶如美酒,層次豐富,又若隱若現,需要打開感官、集中全部精力甚至智慧去細細品味。最後,哥在佛塔的背後沙地里悄悄埋下了一瓶葡萄酒,就當給以後探尋遺址的同好預留一枚彩蛋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1: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