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脈脈的2500萬用戶之路:既然做不好社交,那就做個實名內容社區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20 2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職場社交產品,脈脈已經進化成一個半開放的內容社區。

  文 | 閆浩

  

  每一個智能機用戶,想必都很熟悉這些個場景:

  你的微信好友里散落著親人、朋友、同事以及陌生人,為了他們,你開著無數的對話框,常常是剛剛和女朋友談完情說完愛,轉眼就得在另一個對話框里接受老闆的工作文件。再看看你那充斥著生活動態、工作動態的朋友圈,有人在曬自己和親友的親密合照,有人在轉發各類文章,當然,也免不了偶爾有幾個微商在叫囂。

  能不能讓人從冗雜的微信中解脫出來?

  這是職場社交應用脈脈2013年剛推出之際所推崇的理念,「工作版的微信」成為了脈脈的宣傳語,當時脈脈的CEO林凡,自認為可以讓職場中的人在微信之外的地方尋找到棲息之所。

  

  但這家2014年8月僅僅依靠80萬用戶就拿下2000萬美金B輪融資的職場社交網站,到2017年已經和他原本的規劃不同了。

  現在的脈脈不像微信,更像知乎、雪球這樣的開放式社區。

  先提煉一下目前脈脈主打的三個核心用戶訴求:

  拓展視野

  

  積累人脈

  

  自我展現

  

  稍微敞開來說,職場人士上脈脈,可以創造內容(動態、文章、服務),可以瀏覽內容(別人的實名或匿名動態、職播、脈脈推薦的職場資訊),可以找人識人。

  這意味著,脈脈已經是一個主打內容的社區了,如果把找人識人看做是獲取人的信息的話,那脈脈幾乎全被內容的框架佔滿了。

  至於脈脈的社交,現在看起來,更多只是一個加好友的工具化模塊。

  

  歸根結底,在騰訊系的陰影下,做社交太難。

  靠內容連接用戶成為繼續生存下去的選擇,脈脈進化成一個內容社區,並繼續保持半開放的特點。

  在脈脈,一旦你選定了自己的職業領域,那麼你在這裡看到的內容、可以接觸的人,幾乎全部與這個職業有關,這個職業其他人的實名、匿名動態,這個職業人脈的推薦,這個職業的資訊推薦……

  廚子有廚子的世界,碼農有碼農的世界,脈脈這種聚焦垂直領域的組織方法,儘管讓一個個行業孤星飄落,卻也在這種半開放的狀態中,強化了職場人群因行業相通而帶來的內部凝結,讓更多行業內部的交流溝通不被信息洪流淹沒。

  當然,如果脈脈組織方式僅限於此,那他與古老的職業論壇、貼吧模式並無太多亮眼之處。脈脈最大的優勢,以及體現脈脈半開放性特點最明顯的地方,是人的組織方式。

  脈脈依靠手機號來判斷雙方的好友熟識程度,互相擁有手機號是為熟識好友,單向通訊錄好友是為相識好友,僅在脈脈加了好友是為初識好友,而對於那些朋友的朋友,在脈脈則會被視為一度、二度、三度人脈。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脈脈有100個熟識好友,200個相識好友,300個初識好友的話,那麼你潛在可以挖掘的人脈,數量大約會超過兩萬個。

  如果你想挖掘更多的人脈,唯一的方法就是加更多的人,加的人越多,脈脈對於你而言就越開放。脈脈不像普通社交軟體一樣刻意注重私密,也不像微博、知乎一樣是個純公開平台,更多處於中間地帶,是一個可供探索的半開放平台。

  這種激勵方式,反過來促進了內容的生產,用戶只有填寫更具體的職業信息乃至於加V認證,發布更契合自己身份的個人動態,才更容易證實自己的身份,實現拓展人脈的訴求。內容生產是多頻以及消耗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內容生產者無疑也會成為合格的內容消費者。

  職業分層以及人的組織方式上半開放的設置,儘管讓脈脈獲取用戶的成本變高,但一旦調動用戶積極性,其生產和消費內容的頻率會很高。

  

  回顧一下脈脈過去兩年主要的成績吧。

  一是積累了更多的用戶,拓展到更多的職業圈層。到2017年初,脈脈積攢了2500萬用戶,覆蓋所有職業品類。

  二是跟別的平台合作,讓脈脈上的實名信息及認證成為用戶在其他平台的背書,或者接入諸如螞蟻金服芝麻信用這樣的徵信信息替脈脈用戶背書。

  這兩個成績,前者是所有平台都在追求的規模化目標的體現,後者則是脈脈發力的獨有優勢——實名網路的步步增值。

  銀行、券商、支付寶這樣的機構,一直以來最大的痛在於,儘管他們攥著用戶一手的核心信息,但從來不能越雷池一步,用戶的所有信息皆是隱私。

  如何讓用戶自發貢獻自己的個人信息,並讓這些信息產生連接的價值?

  答案只有社交網路,所以我們能看到支付寶的掙扎——儘管做社交吃力不討好,但支付寶還要做;社交做不好,他又退而求其次,做起了類似於社區的支付寶圈子。

  與支付寶不同,脈脈生來就堂而皇之地在註冊用戶協議里寫明了要抓取用戶的通訊錄信息並上傳;在更早期的時候,脈脈還在接入微博介面時,抓取了脈脈用戶在微博的關係鏈——儘管最近這個案子鬧在法庭,以脈脈敗訴並賠償200萬告終。

  就像今日頭條初期廉價乃至免費抓取了各大新聞平台優質的內容而發家一樣,同樣有道德瑕疵的脈脈也在用戶放縱、以及新興技術和監管成熟的時間差中,漸漸成了氣候。而隨著規模化的擴張,脈脈在部分群體中也引發了一定的黑洞效應——如果你要在脈脈上結識人脈,先交出你的通訊錄名單來吧。

  而當這種實名網路與徵信機構合作,並逐漸與用戶消費行為相關聯、與個人在網際網路的聲譽相掛鉤的時候,脈脈不僅會有相當可觀的外部流量,也能連帶讓其擁有的用戶信息增值。

  

  增值帶來價值,目前脈脈號稱已經實現盈虧平衡了。

  36氪獲悉,在脈脈的收入構成里,80%是廣告,20%是會員,招聘算廣告的一種,只佔廣告收入的10%。

  脈脈的廣告,優勢在於可以直接投放到具體的職業領域,更精準,缺點在於量還是太小了;而脈脈的會員收入則再次受益於其半開放性特徵——用戶是為了高效獲得更多人脈才下單購買會員的。

  這和職場社交的巨頭——領英的收入構成並不相同,已經被微軟收購的領英,在過去七年間從7000萬美元營收成長為年入30億美元的巨頭,核心收入來自企業客戶,而具體到業務上,招聘業務——人才解決方案收入佔據了大頭,廣告和會員收入各佔20%左右。

  脈脈要更 TO C 一些。

  這顯然是脈脈的因地制宜,如果脈脈不 TO C,不花力氣做一個半開放的職場內容社區,下場就跟之前在中國湧現的一大批領英的復刻品一樣。

  沒人願意在一個更多是弱聯繫的平台上貢獻自己的信息,這就是職場社交在中國一直做不起來的大背景。

  一個老生常談的原因是,中國人的職場文化還沒有完全建立,文化傳統也更習慣於酒桌文化、面對面溝通。

  脈脈的做法就是尊重中國職場的現實,先靠內容把用戶鞏固在平台上,追求用戶粘性,先結合中國網際網路的傳統——廣告來變現,而不是有點用戶就直接大張旗鼓做線上招聘。

  甚至脈脈在內容變現上的探索,找的都是已經驗證過的成功模式。

  比如去年火爆一時的付費語音問答問世后,脈脈順勢推出業問。

  比如直播大戰中,脈脈推出了職播——一種可以算作脈脈廣告業務的呈現形式。

  比如效仿今日頭條標榜的機器分發資訊的模式,推出了以機器演演算法為主的行業定製頭條內測。

  按照脈脈CEO林凡的說法,2017年料想會火爆的知識付費,脈脈已經在和外部渠道接洽了,初期合作方極有可能是羅輯思維。

  

  最近兩天,一直被詬病商業化沒前景的知乎拿到了1億美金D輪融資,成為獨角獸公司新晉成員;而領英更是在去年股價下挫之際,得到了微軟 262 億美元的全現金溢價收購。

  這兩家都不是脈脈的對標企業,但某種程度上知乎的規模化網路,以及領英的職場社交大數據優勢,脈脈都有潛力挖掘開拓。

  我們已經強調了無數遍的理論是:網際網路下半場的爭奪,本質上就是對用戶時間的爭奪,當新興平台機會漸寥,在移動紅利浪潮中後來居上的社交平台,攫取了足夠多的用戶時間,無論他們將來做什麼,都將被資本視為稀缺資源。

  脈脈無疑有成為稀缺資源的潛力,他有用戶的實名職業信息,有一定數量的規模化優勢,有富有粘性的的內容,足夠讓用戶在此消磨時間。

  一旦職場社交隨著職場文化的發展而漸漸普及,脈脈開展類似領英的招聘服務以及一整套數據挖掘分析業務,都會有大把賺錢的可能。

  過去一年,脈脈上金融地產、傳媒這幾個領域的用戶已經和脈脈傳統的優勢——網際網路從業者規模相當,而在2017年,按照CEO林凡的規劃,脈脈將會加大市場推廣力度,讓更多行業的用戶使用脈脈。

  上次脈脈大規模品牌宣傳的時間是在2015年初——那時脈脈剛拿上一輪融資不久,按照這個預設,脈脈的新一輪融資,估計也會在2017年到來。

  看起來,唯一阻擋脈脈的問題是,到底能不能讓用戶真正活躍在這個平台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2: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