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年國考淵源長——漫論中國古代科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3 06: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投稿/張寶強

  · · ·

  國考在即,眼看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紛紛致力於成為公務員的學習和考試中,不禁讓在下想到了曾經天朝的科舉。其實,科舉與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是一脈相承的,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對中華文明影響深遠的中國古代科舉。

  為了選拔人才,歷朝歷代可謂煞費苦心:秦漢實施「徵辟制」察舉孝廉為官。三國時期魏國首創「九品中正制」,但不久即被大地主世族所把持,門第成為了最硬的指標,「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風行三百多年。

  (寒門士子:南朝世族的將軍連槍都沒摸過,比如王右軍)

  (王羲之:好吧,我寫個字也中槍......)

  隋朝一統天下后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時詔令官員舉才參加分科考試,可謂是科舉的濫觴。

  

  唐朝繼承和發展了科舉制度。唐太宗時令天下士子自由報考,政府各級學堂、書院的士子也可以報名參考。考試設置進士、明經諸科,考試內容有經義、時務策、詩賦等。其中進士科最為重要,百里挑一。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科舉制度業已確定。無數寒門子弟為出人頭地開始了數年至數十年不等的苦讀、應試。

  (史官: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唐太宗的兒媳更加重視科舉,在武則天時期還誕生了武舉考試,選才開始武並舉,唐朝名將郭子儀便是武狀元出身。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殿試」。

  (話說,陛下您是去看文章還是看小伙兒?)

  唐玄宗時,增加詩賦考試,李隆基曾八次主持殿試,並用高官主考,大大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並成為定製。

  (大boss親自面試,這可牛大了)

  

  那時考試不單看成績,還要看是否有名士推薦。如白居易就曾將自己的詩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呈送給大詩人(也是大官員)顧況,得到後者高度的讚譽后,人氣飆升,備受矚目,考試順利通過。

  (落榜者:哼,人家上頭有人,很硬,還給使勁,能不升嗎?)

  考試自然分高下,幾家歡喜幾家愁。第一被稱為狀元。中進士被稱為登龍門。考試結束后同科進士要在一起慶賀,孟郊曾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可見喜悅之情。而落榜者要麼回家復讀,要麼去大官門下充任幕僚,再慢慢步入仕途。很多唐朝著名文人如岑參、韓愈等,都有為高官做幕僚的經歷。

  (岑參:要不是當年差幾分,我才不會在這送武判官歸京呢!)

  科舉考試為唐朝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唐朝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各級地方官更是如此,科舉選拔出的人才成為行政官僚隊伍的主體。

  宋朝時國家重文輕武,朝廷擴大了錄取範圍,確立了地方、中央和殿試的三級考試製度,並定時三年一次。

  (某秀才:三年等一會,我無悔啊啊)

  

  宋太祖為了防止考生與考官聯結以便日後徇私舞弊,特別命令中舉者不得認自己考官為師,這樣一來所有的及第者就成了「天子門生」。

  (某公公:從此陛下多了個職業——老師。)

  從宋朝開始對於考試作弊違紀的防範與查處也更加嚴格周密。在中央級考試時封閉考場,不許任何人進出,被稱為「鎖院」。並派禁軍看守。

  (考生:我要上廁所!軍士:憋著!,就地解決!)

  為了防止考生與閱卷官、主考官勾結舞弊,宋太宗下令將試卷糊名,但糊名后還可以從筆跡上或在卷面上做記號來舞弊。然後在中央級考試時封閉考場,不許任何人進出,被稱為「鎖院」。為此宋仁宗命禮部組織專人負責謄抄試卷內容,這樣一來就極大限制了考官徇私取捨,有效防範了舞弊。

  (宋仁宗:小樣,我看你們這些走後門的還能咋整!)

  宋神宗時改革大臣王安石主政后對考試內容進行了大幅改動,根據時代發展與現實的需要,取消了詩賦、帖經和類似填空的考試項目,專以經義、議論、時務策取士。這也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王安石與蘇軾兩大文豪長期爭執較量,考試形式也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最終王安石的主張成為定式,今天的國考甚至都有它的影子。

  (王安石:考詩賦有個鳥用!斷個案還用做首詩嗎?)

  (蘇軾:你懂個P!腹有詩書氣自華!)

  

  元朝時,蒙古大爺們入主中原后也沿用宋朝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元朝科舉分左右榜,左榜漢人,右榜蒙古等少數民族,考試方式難度區別對待(史官:不公平!)由於元朝統治者並不重視科舉與漢人士子,通過科舉選拔出的人才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影響。

  (蒙古皇帝:咱是喝馬奶酒的命,不操那吃地溝油的心!)

  明朝驅逐蒙元之後,第一逆襲者朱元璋對關乎萬千草根、屌絲命運的科舉格外重視,變得無比嚴密,科舉在明朝進入鼎盛時代。

  明朝以前學校(書院)只是士子參加科舉的途徑之一,到了明朝成為了唯一的途徑。地方府縣的讀書人需要通過本省考試進入縣學、府學、州學等學校,這些人被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秀才」。中央設立最高學府國子監,監生成分複雜,有地方生員考試考來的,有花錢捐來的(像儒林外史里的嚴監生),還有當官老爹給兒子帶來的福利名額等等,這些人再經過考試並通過才能有參加科舉初試的資格。

  (十五歲的范進:娘呀,考個試怎麼這麼費勁!)

  (別急,八股文讓你更費勁!)

  老叫獸朱元璋改變了考試的內容,規定文章必須寫八股文。八股文有固定的形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文章題目必須是四書五經中的原文,考生寫文章必須平仄對仗,模仿孔孟夫子的口氣說話。其實八股文作為一種議論文的格式並沒什麼不好,但由於科舉考試必須用這種文體,所以就成了科舉制度的替罪羊。影響中國數百年,直到20世紀初。

  (八股文很多人都寫過,毛主席都曾經寫過非常漂亮的八股文。)

  

  一個生員要首先參加所在地方的鄉試。鄉試由所在省組織,一般在秋季舉行,又稱秋闈,三年一次。鄉試通過,稱為舉人,有了參加上一級考試的資格也具備了當官的資格。

  (某中舉考生:三年等一回,我無悔啊啊)

  鄉試第二年,中舉之後各地的考生來到京師,參加會試。會試是中央級考試,由中央大臣任考官,通過者被稱為貢生。貢生們接下來還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排出名次,前三甲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者三巨頭被授予進士及第,第二等(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者則被授予同進士出身。

  (若干年青燈黃卷,今朝終得展宏圖)

  前三名和二三甲中的優秀者成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內閣大學士的搖籃,明朝的內閣成員基本都出身於翰林院。明清科舉中走出大量傑出人才,英雄豪傑。如于謙、王陽明、張居正、林則徐、曾國藩等等。

  清朝建立后延續明朝的科舉制度。到了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學東漸和洋務運動發展的需要,科舉再次發生重大變化;1888年清政府首設算學考試,第一次將自然科學內容引入科舉考試。十年後清廷戊戌變法,設經濟特科。傳統科舉行將就木。1905年科舉制度正式廢除,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經歷五朝的科舉制度及考試正式終結。

  

  (落第士子:哼!你終於壽終正寢了!)

  一千多年的科舉儘管有著各種各樣的弊病與問題,但作為一種相對最為公平的方式還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產生了十萬進士,為中國選拔了數不勝數的傑出人才,他們引領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並時至今日。

  (老外:當我們還在糾結如何選拔官員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無比先進完善的考試製度,這真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啊!)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沙發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6-12-3 11:00 | 只看該作者
科舉考中了就是現在初中生水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