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鳴:為什麼中國沒有超過200年的企業?被清零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5 22: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據統計,日本有7家千年以上的企業,而存活150年的企業,中國只有5家,而日本有2萬家,這是為什麼呢?

  我是研究近代史的,做近代史有點麻煩,很多事不能說,一說就陷入虛無。今天我們不講近代史,講古代,看看帝國為什麼會潰敗?和我們一般認識不同的是,中國在西周及以前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指封邦建國),春秋戰國以後,尤其是戰國以後,封建制就不存在了。封建社會的國家裡,國土、民眾是被一層層封建管理的,國家、土地上存在很多政治,每一層級都歸一個封建領主(公、侯等貴族)管理,土地、財產、民眾都歸於這個領主。所以,在那個時代,官吏很少。

  「老闆」集權統治下的「公司」命運

  戰國以後,學術上稱古代史,從封建變成了郡縣制。郡縣,是地方的行政區劃,行政區劃的首長都是官吏,而不是土地的主人、所有者,官吏只是替國王(戰國時是國王,後來是皇帝)管理。戰國以後,特別是秦漢以後的中國政府有兩個特點:一是高高在上的皇權;二是龐大的官僚體系,有中央和地方兩大體系。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管不過來就委派官吏管;官吏是皇帝的下級,實際上是僱員,雇你來管理,給你發工資,如果幹不好就撤職,有點像今天的公司。皇帝是董事長,各個主管、分主管都是一些大臣。但有一點不同,今天員工不想幹了,可以「炒」主管;當時是炒不了的,天下只有一個皇帝,你沒有辦法、沒有資格去炒。戰國時期可以「炒」國王,戰國以後只有一個主,也就是說天下是一個大公司,剩下的人都是公司的部門主管、僱員。

  這樣一種帝制結構就出現了問題。同樣是皇帝,日本有天皇就一家,到現在還是他們家,沒變;而中國大大小小的皇族已經變了三十幾次。中國的歷史周期律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完了治、治完了亂,是治亂交替的周期律。黃元培和毛澤東在延安窯洞的對話說,一個王朝、一個團體「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幾乎每一個王朝都逃不出。

  基業不能長青的根本原因:官僚制度

  古代推崇天命,認為王朝興亡是由天命決定的。為什麼日本天皇始終是他們一家,中國卻經歷這麼多更替,沒有一家能穩掌統治權,一般來說最長的也不過就是二百年。過去解釋說,由於所謂的「封建階級」殘酷剝削,讓窮人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但是考察一下,中國過去兩千年的歷史,真正的土地兼并導致農民起義的很少,多數情況下是統治集團鬥爭導致王朝覆滅。另外一個說法是,農民造反是官逼民反,也就是說實質上每一個王朝的問題都是官僚制的問題,解開中國歷史之謎的鑰匙,就是官僚制度。中國過去歷史是一個官本位國家,也是官僚導向的國家,官僚體系掌握著國家絕大部分資源,掌控著社會的導向,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

  長期以來的官本位不僅是社會現象,而且默化成為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甚至滲透到了僻地山鄉的下層民眾。中國的文化里,人們既仇官又喜歡官。官員體系是掌控中國社會、中國歷史的關鍵。皇權不能直接體現歷史,而是通過官僚體系來體現的。封建社會實質是貴族社會,所有的封建領主都是貴族、都有爵位,最低層的貴族是士。後來貴族被消滅,到社會主義以後,中國就沒有貴族了。什麼是貴族?就是當官。怎麼能當官?和皇帝、朝廷要保持一種聯繫,這就促成了選官制。為什麼科舉制這麼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它是選官的,即便現在,我們還是很重視高考。當時想出人頭地,唯一的辦法就是和朝廷有一種聯繫,而科舉是最重要的途徑,這樣才能上升為士大夫、士紳。士紳體系是和朝廷密切聯繫的。

  社會上最尊貴的人就是官員以及侯補官員。官員替皇帝管理一方人民,但是他又不是這個地方的所有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區劃,但縣官也稱「百里侯」,任何一個縣都不是縣令、知縣的,他只是替皇帝打理;但是縣裡,他權力特別大,只有他一個人說得算。那時候縣令要想處治一個人非常容易,除非這家有相當的背景。過去縣令沒有資格判死刑,但是一樣能置人死地,比如把人關起來,然後使用暴力。也就是說一個縣令有生殺權,而且朝廷所有的經濟來源都靠縣令,他掌握兩個大權:一個是生殺裁奪、一個是征糧徵稅。

  絕對的權力滋生絕對的腐敗

  絕對的權力滋生了大量的腐敗貪污。雖然朝廷有監察體系,但大部分是在京師;雖然朝廷提倡儒家教育、提倡道德,樹立清官榜樣,也的確有人會學習這些榜樣,但人性亘古不變,真正講求道德的人非常少,多數都是比較貪婪的,沒有幾個人在錢財、利益、權力的面前不動搖。每年縣令過手的錢糧那麼多,但都不是他的。在「封建」時代,民眾屬於領主,如果領主盤剝民眾,等於自己的財產受損失。但作為縣令,老百姓、土地的產權都不是自己的,這種情況下貪污是不可能被裁治的。如果公司部門的主管也有這麼大的權利,同時上級也管不到、監督不到那麼多,我認為出問題的可能性大概是99%。   

  這種體制下,官僚機構的膨脹是不可避免的。從中央到地方,設置衙門、官職是為了給皇帝服務。但是官員也打自己的算盤,像海瑞做知縣,母親過生日連斤肉都買不起的是極少數。中央機構,比如錦衣衛、九門提督,這些衙門大量辦事的都是臨時工,臨時工沒多少油水,但大家照樣活得很滋潤。地方機構,一個縣幾千個衙役都是靠縣令的大印活著,並且活得很好。

  明、清時候,縣令年俸不過四五兩,這是海瑞為什麼吃不上肉的原因。但大多官員都會搞灰色收入:徵收錢糧把散稅換成25兩的元寶,儲庫上交;官員會在規定稅額外加收火耗,就是零換整的消耗,這個火耗有講究,100兩的稅,加收1兩是火耗,加收10兩也是火耗,加收15兩也是火耗。後來越征越多,清朝雍正改革,火耗歸公,縣令每年發300兩白銀。但並未有實效,官員在規定外還要加,他們有很多辦法弄錢,名堂特別多。

  明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衙門,漕運總督。從南往北運貨的時候要過很多條壩,船過壩的時候,要把貨都卸下來,把空船抬過過壩,后再把貨裝上。漕運是個龐大的體系,有很多轉運站,很多漕兵,所以成本非常高。後來可以走海運,從長江中下游直接進海,海洋再到河漕,成本很低。但是後來搞不起來,一個主要原因是官員反對,為什麼呢?如果改海運,漕運就搞不起來了,牽扯很多利益鏈,老百姓、漕兵失業不要緊,關鍵是漕運衙門是滿人的世界,滿人占統治地位,怎麼願意失去好處。一直到太平天國斷了漕運,才搞海運。但漕運衙門始終沒撤,一直到1898年。

  官僚體系抑制了傳統工商業發展

  兩千年裡,凡是試圖改變制度的變革都失敗了,只有一個不以改變制度為目的的變法成功了——商鞅變法,商鞅的成功是很缺德的成功,把不合法的安排都合法化了,刺激民眾合法獲得利益是其成功的原因,但負面效果是,嚴法之下,社會關係緊繃,缺乏自我修復和調節的功能。這也導致了秦朝傳不過兩世即遭「楚人一炬」的命運。

  漢朝確立了依靠皇帝統治的大一統社會,主要是靠官僚來掌控,官僚體系出問題,整個社會就會出問題。社會矛盾需要靠官僚體制調解,一旦體系出問題,這個調解失靈,就會出問題。比如說古代基層官員的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處理訴訟案件,那時的官司能不能實現正義、公平?很難,但是起碼能保持平穩的運作。雖然官僚體系有先天性的弊病,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官僚制度也是維持中國集權王朝統治的根基。

  但從個人角度來說,如果官員越來越為自己著想,獲取利益,積累的民怨就越來越多。老百姓架不住了,成了流民,脫離了土地。離開土地以後,如果朝廷有一個合適的工商制度也很好,可以做手工業、做商人、做夥計,但很多王朝沒有合適的工商制度。中國一直都有工商業,但是國家沒有合適的管理政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觀念對工商業的壓制。工商業始終是時好時壞,不穩定;最穩定的是種地,「士農工商」,商人還不如農民地位高。因此,中國傳統社會不是沒有工商業,而是沒有可以長期發展的工商業。

  不斷改朝換代的背後是官僚機器失靈

  太平天國起義,大半個中國被攪和了。最初,洪秀全想當一個教主,教主當不成想當一個山大王,拉起一隊人馬。開始沒有想打到南京、北京去,不幸的是,他明明想做山大王,卻打了超大的旗——太平天國。朝廷就覺得不對勁了,怎敢另立中央、分裂中國,其實太平天國最初並沒有推翻清廷、另立政權的打算。但外界看來,就是在分裂中國,所以必須消滅。朝廷派重兵,四個省的軍隊圍剿一群草寇,居然就圍剿不了。最離奇的是,有一次是一千人沒打過七個人。

  這種情況說明,晚清不僅是官僚體系,整個體系都廢掉了。像軍隊,八旗不用說了,是滿清皇族的待遇,不用打仗、不用幹活,天天有錢糧,養生、下館子、賭博、看戲、溜鳥。原來八旗兵進關的時候騎馬,200年以後馬都騎不上去了。綠營軍是漢人,也廢了,武官雖不在文官官僚體系內,但也有門路變相撈油水,一個營額定500人,軍餉頂多維持250人,另外250人吃空餉。武官不僅讓兵吃空餉,而且剋扣軍餉,發一半。這樣的軍隊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如果上頭來查,就臨時雇一些老百姓,穿著軍裝,杵在那兒。這樣的軍隊能打仗嗎?打英國人打不了,打自己人也打不了。洪秀全的隊伍是廣西客家人,更能打,廣西的農業不如廣東,窮山惡水,老百姓被逼到了絕境,已經無所謂生死了,所以太平軍前期戰鬥力很強。

  朝廷初期圍剿的失利,更加刺激了太平天國的野心。從廣西,第一步打到了湖南,湖南當年也有大量山窮水盡的老百姓;沒到湖南之前,太平軍連男帶女不過一萬多人,到湖南隊伍立刻龐大了,到了湖北更大。也就是說,農民起義、造反的發生和壯大,都是因為官僚機器失靈。

  官僚體系的積弊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靠皇帝來挽救是沒有辦法的,這是官僚機構以及官員本身的墮落。每一個王朝初年,經歷過改朝換代的征戰,國力衰退、物質匱乏,大家沒有什麼可比的。但發展了幾代,生活好了起來,即使官員自己不攀比、不炫富,家族之間也會攀比,這個墮落是很可怕的。這樣趨勢導致每一個王朝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崩潰,這就是中國換了這麼多朝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至於皇帝的精明與昏庸,也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有勵精圖治的,勤奮、明白的皇帝會好一點,但是大趨勢仍不能扭轉。清朝十個皇帝,都是天不亮起來上朝,沒一個敢睡懶覺的,最後還是不能改寫滅亡的命運。如果整個機制不改變,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再看明朝的朱由儉(崇禎皇帝),多勤奮,但能有什麼辦法挽回江山?最後弔死煤山了。崇禎當時沒有軍餉抵禦滿人,也沒有力量抵制李自成,這個時候讓官員們捐錢,他們怎麼都不捐,沒有人覺得與自己個人利害有關係。最後兵臨城下,官員還是免不了被俘受辱的命運。

  為什麼中國沒有超過200年的企業:被清零了

  

  一個根本問題是,怎麼能改變或者避免官僚體制的先天性弊病?只有改變這種模式才有可能跳出歷史的怪圈,這是唯一的辦法。

  我們不要小看治亂交替,每次大亂都是人口減半。中國好幾次人口達到2億,最後都是跌到1億以下。一個這麼大的國家能死掉一半還多的人,如果是8000萬,就要死4000萬還要多,人口驟減,先民創造的財產、遺跡都化為灰燼。再看歐洲,古希臘、古羅馬還有遺跡的留存,而我們中國地面建築還有什麼?我們最完整的只有一個故宮,也不過兩個朝代,此前的都毀掉了。連日本這樣的國家都有800年甚至1000年以上的老字號,我們有嗎?我們哪個商家老字號能超過兩百年,根本就沒有。制度弊病,戰亂頻仍,財產根本就沒辦法保存。

  我們中國人忙活半天,最後清零,中國歷史類似於電腦死機沒存檔。這種周期性的治亂交替,意味著不僅僅是知識、財富的流失,而且是人命的大量缺失。這樣常態的事情我們基本都不願意說,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是經常發生,這種殘忍在中國就是過去的常態。中國人怎麼能擺脫這種治亂交替的浩劫的周期率?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帝制,打破官僚體系,這是唯一的辦法,再沒有更好的辦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9: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