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當前中國新社會階層的十大特徵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4 08: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學習時報》2016年9月15日 作者:廉思、馮丹

  由於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既有知識和技能迅速貶值,導致新社會階層的競爭壓力和生活壓力增大。由於缺少單位和組織的保障,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危機意識,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程度的擔憂。  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推進的產業升級和城鎮化進程使我國的經濟轉型和社會轉型呈現「交織+互動+同步」的特徵。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階層出現新老演化,新的社會階層應運而生,其規模不斷擴大、影響不斷加深、力量不斷增強。

  據不完全統計,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約有7000餘萬人,主要包括四類,即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新媒體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他們思想活躍,流動性大,分散性強,與各社會階層互動頻繁,其中每個群體都有各自特點,利益訴求差異較大,且一直處於快速變化之中。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課題組先後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遼寧、湖北等省份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進行了走訪和調研,針對其中的不同群體共發放問卷6541份,訪談座談近300人,並深入其工作生活的重點場景進行長期研究觀察,概括了新的社會階層的十大特徵。

  人口構成上以「新生代」為主體,年齡越大,人數越少。新的社會階層在年齡結構上以70、80和90後為主,整體呈現出「年齡越大,人數越少」的特點。課題組結合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以及課題組調查數據綜合分析表明,在新的社會階層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人數佔到新社會階層總人數的70%左右,全國範圍內約有5000萬「新生代」新社會階層。

  經濟地位上屬於中等收入階層,但收入分化比較明顯。課題組調查顯示,新的社會階層中,家庭年收入30萬元以上佔比為37.6%,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佔比達到10.7%;除貨幣存款外,還保有一定數量的其他財產,如自有住房和家庭汽車等。與此同時,該階層內部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有41.3%的受訪者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

  空間分佈上呈現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輻射狀態。課題組調查顯示,新的社會階層主要分佈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津、渝大約集中了該階層全部人數的7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也比較集中,如杭州、蘇州、南京、大連等地。這樣的空間分佈特點主要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該階層的職業選擇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該階層雖然以大城市為核心,但其活動範圍呈輻射狀態,如許多新社會階層人士十分關心農村問題,經常到農村開展慈善、扶貧、支農等各類活動,有的甚至直接在農村設立分支機構。

  職業構成上知識型、技能型特徵明顯,崗位變動頻繁。從職業分佈來看,新的社會階層一般從事腦力勞動的職業,或者以腦力勞動為主、兼具體力勞動的職業,一般以較高知識素質和勞動技能為前提。新的社會階層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職業的穩定性結構,崗位流動性強,經常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頻繁流動,但基本遵循由經濟落後地區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由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的規律,這種流動性與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緊密相伴。

  業態上以服務業為主體的梯度布局,並呈現「體制外」生存特點。新的社會階層主要分佈在兩新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從一、二、三產業布局來看,多數在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工作。雖然每個群體差異較大,但整體上看,該階層在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中的分佈大致呈4:6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會階層呈現出「體制外」生存的特點,其職業發展、收入來源、社會關係均與「體制內」群體呈現出涇渭分明的差異。

  群體類型上分化組合形態多樣,群體自我擴張、進化能力明顯。新的社會階層內部的分化組合形態多樣,其中每一類群體又可分為多個次生群體,如自由職業者包括個體約車司機、自由導遊人、家庭醫務人員、自由文藝工作者等。而上述次生群體又可再細分,如自由文藝工作者又包括音樂製作人、美術創作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設計師、獨立演員歌手等。各職業間的不斷分化與重組可細分為更多的職業群體。他們的就業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多樣性,更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需求的瞬息變化。這樣的新社會階層具有強大的「進化」能力,能夠不斷生髮繁殖出新的群體類型,規模也不斷擴張。

  社會交往上「線下線上」交錯,關係網路複雜,跨群體觸發能力強。新的社會階層在社會交往上以專業性較強的「內循環」為主,群體內形成了一個個認同度較高的小圈子。除了職業圈,各種基於學緣、趣緣的圈子也比較活躍。在圈子內部,以線下交往為主,經常以沙龍、茶敘、座談、樂跑、穿越等形式聚會,抱團取暖,組團取樂,正規群團組織的活動參與不多。實際上,新社會階層的「圈層化」不僅僅依託於表面的家族和地緣等關係,更是內化於這一階層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此具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覺行動力。另一方面,新的社會階層善於運用網路平台擴大社會影響力,對圈子以外的群體主要依靠網上動員,「跨界」社交成為常態。他們常常通過網際網路以相對專業的知識進行發聲,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有些號召力較強的人物成為意見領袖。「線上線下」社交網路相互疊加,更易觸發不同人群的「共振」效應。

  利益訴求上因來源不同而各異其趣。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構成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知識分子從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等「體制內」單位「下海」;二是自主擇業直接進入非公有制領域的人員;三是海外歸國人員。由於個人學習和工作經歷的差異,這三類來源的利益訴求具有各自特點:從「體制內」流出的新社會階層人士對政策法規比較熟悉,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和人脈關係。自主擇業人員擔心向上流動渠道不暢,最希望拓展個人發展空間。海外歸國人員由於在國外學習和生活,受西方政治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對社會問題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具體而言,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關注經濟政策的走向;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有著強烈的社會建設願望和要求;新媒體從業人員關心社會民生,多富有理想情懷;自由職業人員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追求有創意的工作和生活。

  政治立場上支持深化改革開放,但對社會有一定批判性。在政治立場上,新的社會階層不是社會改革的激進派,但卻是影響執政根基的關鍵少數。一方面,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並因此獲得了一定的財富積累,支持深化改革開放。另一方面,他們對手中的財富有較強的不安全感。由於不具有「體制內」的身份,他們擔心政府的某一個決策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威脅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他們對社會現狀帶有一定批判性,尤其是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制度設計極為關注,如司法制度、勞動保障制度、社團註冊制度以及新聞制度等,並需要更健全的法治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他們歡迎漸進式的改革,期待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希望中國的發展始終在良性的軌道上穩健運行。

  價值觀念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但具有較強的危機意識。「知識就是力量,奮鬥成就夢想」是新的社會階層普遍認可的價值準則。他們篤信知識的價值,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大多是通過考試進入高等學府、運用知識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並且大多通過專業知識在所處的領域得到自我實現和社會尊重。但同時,由於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既有知識和技能迅速貶值,導致新社會階層的競爭壓力和生活壓力增大。由於缺少單位和組織的保障,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危機意識,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程度的擔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