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際網路造富的黃金十年已經過去,初創公司面臨三大結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0 05: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2005年我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到2015年,正好十年。剛入行的時候,我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激情的射手座;十年後,我更像一個沉靜而多思的處女座了。

  十年,在人的一輩子中算是不長不短。但對一個行業來說,也許只是剛剛起步。但網際網路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她的增長速度是其他行業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網際網路能用十年,大步走過其他行業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

  

  來源:三節課(ID:sanjieke)

  作者: Luke

  如需轉載,請聯繫三節課(ID:sanjieke),並註明出處。

  京北網際網路金融

  中國的商用網際網路從1995年開始到2015年,已經過了兩個十年。

  如果一個行業也有生命周期,那麼我認為,前十年中,1995年到2000年是探索期,2000年到2005年可以稱為圈地運動時期,而後十年,也就是2005年到2015年,則應當被稱為網際網路的黃金十年。而當下,網際網路的黃金增長十年已經結束。

  網際網路,已正式進入了她的成熟期。從最早起源於高校的實驗室網路,到「失敗者衝浪」形成最初的創業者,到今天「一切都是套路」,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網際網路正在經歷從草莽到精英的蛻變。

  那麼,為什麼我會認為2005年到2015年是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呢?黃金十年結束后的網際網路又將邁向何方?

  

  已經消逝的黃金十年

  

  「堂吉訶德」式的創業者讓這個行業從笑話中走出來

  美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典型如喬布斯、扎克伯格、比爾 • 蓋茨等,都是常青藤大學的學生(雖然可能有幾個是肄業),他們幾乎都擁有比較優越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應該說是精英創業。

  但中國不是這樣。2000年前後,第一波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來的時候,那些名校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基本都被公務員、國企和大型跨國企業吸引而去,只有那些 「失敗者」才投入到「一窮二白」的網際網路大潮中,搏浪藍海。

  一手創立了騰訊的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雖然今天的深圳大學基礎設施極好,但當年的深大,真的只是一所普通大學。

  騰訊的前身是一個網路尋呼機的投標項目,他們希望用這套系統給某通信公司服務。不幸但萬幸的是,他們投標失敗了。失敗后的幾個人,看著已經花了50 多萬人民幣的系統,不得不自己來運營。小馬哥說自己創業不易,曾經在 QQ 上裝扮成女人和網友聊天,來吸引用戶,這極有可能是真實的。試想一下,如果當年小馬哥的網路尋呼機招標成功了,是不是就像今天的飛信一樣?

  從白手起家到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其在傳統領域的「失敗」。

  在1999 年成立的阿里巴巴之前,馬雲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

  他第一年高考報了北大,結果數學零分,只有夢想沒有分數的他沒有懸念地落第了。第二年他考入了杭州師範學院,成了一個專科英語系的同學,正巧當年趕上杭師大設立本科專業,馬雲英語很好,所以才幸運地專升了本。看起來他的學歷和學霸沒有任何關係。

  在大學期間,同學們都去肯德基實習,有一種說法是:8個同學去肯德基餐廳面試兼職,7個同學都錄用了,除了Jack Ma。

  臨近畢業,大家找工作。有為青年馬雲和大家一起想為國奉獻,於是和4個同學一起去面試警察,想成為光榮的人民公安,結果3個人錄用了,除了馬雲。

  後來,他想做一個中國供應商的黃頁平台,他拿著宣傳冊去國家部門推介,結果被趕了出來。坐在離開北京的計程車上,也許馬雲含著淚,心裡的旁白是:「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我一定會回來的!」

  如果馬雲是一個成功的警察,或者名校畢業生,今天我們還能有「親,給個好評喲」的體驗嗎?

  阿里的成功,也是某種意義上傳統路徑「無路可走」的結果。

  直到2005年前後,大部分國人對網際網路的認知還停留在「新浪」、「搜狐」等少數幾個門戶網站上,認為網際網路不過一個泡沫,不可能對整個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猶記得當年我無法和母親解釋我做的網際網路工作,只能說「我是修電腦的」。但讓我幫鄰居修一下電腦的時候,我又完全不會修。

  但整個行業,正是被這些看似在傳統生活中的失敗者,或者說「堂吉訶德」式的創業者,一路推著往前走,才得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個浪漫的時代。

  那個時代,誕生了無數草根英雄,帶來了無數企業神話。

  那些神話,在我們建國后的歷史上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未來十年二十年也註定不會再像前十年一樣,一個行業能夠迅速地因為幾個人、幾家公司,在全社會形成話題效應了。

  十年,一 千萬從業者,上 千萬就業崗位

  2005年,網際網路從業者在100萬左右,而到了2015年市場規模已超過1000萬。

  除了網際網路公司提供的崗位之外,網際網路形成的生態效應更是龐大。

  阿里巴巴帶來了電子商務的周邊勞動力拓張——新增了幾百萬賣家,幾十萬代運營從業者,上百萬快遞小哥。

  百度拉動了營銷行業的增長——代理公司和網際網路廣告公司在全國發展起來,帶起上千家周邊公司。

  騰訊讓遊戲業務進入了更大的軌道——遊戲研發、發行、運營等業務依附在大企鵝身上,也造就了上千家企業。

  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攜程、藝龍、滴滴打車、美團、京東……這些企業除了自己產生大量的勞動力需求,也通過生態輻射,為整個社會帶來了大量的職位。

  每年我們國家新增勞動力崗位在1800萬左右,其中超過5%的崗位直屬於網際網路行業,預計超過10%的崗位和網際網路相關。

  一點都不誇張地說,這十年網際網路對整個社會的就業產生了極大的貢獻。

  黃金十年,就像美國淘金熱一樣,不僅吸引了一大波淘金者,也讓賣鐵鎚、鏟子和水壺的人都賺的開懷大笑。

  從默默無聞到世界第二大網際網路市場

  

  晚上十點的阿里巴巴

  有時候,我們開玩笑說,得益於GWF,中國對美國的網際網路擴張自帶免疫功能。

  在全歐洲購物都用亞馬遜,搜索都用谷歌,社交都用臉書,看視頻都用YouTube和Netflix的時候,我們還有自己的一整套中國製造。

  網際網路讓世界平了,但非常平等的世界上還是有兩個奇點,一個美國,一個中國。

  2012年,我去美國參加過一個「World Social Media Marketing」的大會,只有我一個中國人,還有幾個印度人,其他的都是歐美人士。

  當我介紹自己來自中國的時候,有人會很驚訝地問「中國也有自己的社交網路么?」「中國也有自己搜索引擎嗎?」那感覺有點像我們看朝鮮。

  有人說這是政策保護。難道國家對汽車、鋼鐵、新能源沒有保護么?

  我認為,除了政策之外,還有從業者的努力,創業者的艱辛付出和行業領袖的引導。我們把歐洲人喝咖啡、美國人社交的時間用來加班,用來創業,我們獲得這一成就是非常合理的。但正因如此,我們有了自己的社交網路、打車軟體、視頻網站、搜索、團購、電商,而且我們做的還算不錯,至少為全球多樣性做出了一點貢獻。

  而一切,都是在十年內完成的。

  一個全新階層的誕生

  

  這個說起來挺逗的,當年不被看好的唐吉可德、失敗者,十年後很多都成了商界巨人,大部分從業者都百萬凈資產,千萬身價。

  網際網路造富在這十年尤其明顯,一大波網際網路公司的上市帶來了更大波從業者的一夜富有。

  雖然很多人都一夜暴富,但我看到的網際網路同行是最能忘記財富,繼續過加班狗生活的一個行業。雖然開上了奧迪A6、寶馬Z4,但大家還是吃盒飯、周末加班、陪老婆孩子吃KFC。

  網際網路人對於財富的理解往往是,更加自由地做一些自己愛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消費和炒房。

  我在阿里的很多同事富有了之後去做天使投資、公益事業,百度的同事很多出來創業的時候已經是千萬身家。

  但這些人還有夢想,還在努力,而這,也是美好的黃金十年所造就的網際網路心態。

  接下來的十年,還會有很多公司上市,很多新貴出現,但像前十年一樣那麼規模化的造富是不太可能了。

  三次軟體和硬體的產業升級,三次質變

  到底是硬體驅動了軟體,還是軟體驅動了硬體,這一直是網際網路界爭論的話題。

  網際網路從Windows開始進入商業化時代。到底是Windows的發展帶來了PC的大發展,還是PC的到來帶來了Windows的進步?

  我想兩者應該是相互促進,一起發展的。

  這就像,到底是安卓和iOS的發展帶來了手機時代,還是手機的普及推動了安卓和iOS的進步呢?

  從Windows開啟了PC時代,到安卓和iOS開啟了手機時代,再到今天的人工智慧引領的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時代,軟體和硬體的協同發展深刻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

  而這種改變,就像沙漠開荒,機會只有一次。

  PC讓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多了一個窗口。

  手機讓我們的生活和網際網路完全融入一體,人們很難分清到底什麼是線上什麼是線下,比如你去星巴克用Apple Pay支付了一杯咖啡。

  而機器人和可穿戴設備時代讓萬物互聯,物物相連,將更大程度地改變人們對傳統生活與在線生活界限的認知。

  但這樣的改變,從0到1的機會只有一次,接下來,將是技術層的改進、業務層的落地,如潮水般湧入的時代不會再來。

  網際網路的原居民已經出生,2005年出生的孩子已經11歲,他們是整個網際網路環境下生長起來的,網際網路對他們來說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有以上這一切,都是這十年裡發生的,她發生的太快了,以至於我們都來不及適應。

  在這個行業的十年,基本是被行業推著走的,所有的積累、反思、沉澱都做的很弱,只有前進的步伐一致很強。

  但這樣的黃金十年已經不會再來了。

  

  未來可能的白銀十年

  不過不要擔心,沒有黃金十年,還有未來白銀十年。

  那麼未來的網際網路世界又會是什麼樣的一種局面呢?我大膽做出以下推測:

  平台之路已死,BAT已經不是公司

  前十年是BAT平台化搭建自己的城堡,並且完成了護城河的十年。

  毫無疑問,目前來看BAT還是平台公司,他們構築了自己的流量入口和服務體系,搭建了自己的城堡。

  這個城堡BAT花費10多年的時間建立,而且是在沒有遇到太多的外力阻撓和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完成的。雖然技術上也有很多難題和困難,但相對來說,這些都還是開拓處女地的「小苦惱」。

  今天,每一家手裡都是有著大把的現金、技術資源和用戶,要想再次崛起一家平台型公司是如何艱難?

  360、小米、樂視,都曾經被認為有可能替代其中一極,但都沒有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核心的商業邏輯:BAT在to B、to C和 B to C的領域各有一席之地,並且通過技術、產品和運營做到了相對極致和生態完整。

  這樣的城堡很難被從外部攻破,這樣的城堡只會從內部瓦解。

  今天的BAT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公司,而是有著生態圈的企業聯盟。

  

  他們的業務像八爪魚一樣牢牢地抓住每一個領域,從最底層到最頂層都有著比較完善的布局,能被BAT投資併購已經算成功,完全超越其實很難了。

  生、死、BAT,是初創公司的三個結局。

   垂直化在深耕中不斷異化

  

  網際網路的垂直化進程一直在推進。可以說有需求要做,沒有需求創造需求也要做!

  這兩年,上門洗車、上門美甲、上門做飯、上門捶背等項目不斷地起來,不斷地掛掉。

  垂直化進展飛快,同時也出現了很大程度的異化——用戶被異化、需求被異化。

  從鏈接人和信息、人和人、人和商品延展出來的鏈接人和服務的時候,大家認為新的機會來了。但事實上,除了陌陌在移動端成了BAT的漏網之魚外,其他所有有質量的垂直項目要麼被BAT併購,要麼成了BAT的投資對象。

  垂直化不斷加強依然是一個大的趨勢,但不會也不可能帶來網際網路格局的大變化,也不會讓網際網路重回黃金時代。

  網際網路大廈已經搭建成功,個性化裝修當然需要,但也就是個裝修的事情了。

  用戶不夠用了

  

  產品太多,用戶顯然不夠用了。

  網際網路用戶從1億到8億用了不到10年,但從8億再往前推就遇到了用戶紅線。

  再加上還有很多不懂漢語的、不認識字的、視力不健全的,或者是身體不方便的人群,用戶的增長將會越來越困難。

  簡單來說,就是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結束了。

  網際網路女皇Maria的報告認為印度正在複製下一個中國,我想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快速發展已經結束,印度將是下一個中國。

  除了用戶增長進入紅線外,用戶還都被BAT瓜分完了。

  我經常說,新用戶從哪來?用戶在哪裡?

  用戶都在BAT那裡:從PV看,BAT三家佔據了每天100億以上的PV,而整個國家的一天PV也就200多億(8億用戶,人均30PV算)。從訪問時間看,BAT也佔據了用戶大量的時間,看視頻、點外賣、朋友圈、搜索、購物……這還不算上BAT投資的公司和關聯公司呢。

  所以用戶都在BAT那裡,而且新增用戶又那麼少了,仰仗巨頭的日子裡,做到最好也無非就是要麼被我投資、要麼封殺你!

  資本套路太深,創新成本越來越高

  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幾個網際網路公司的併購,讓我覺得浪漫主義的網際網路時代徹底過去了,資本主導的時代開啟了。

  滴滴和快的打的臉紅脖子粗,突然合併了。

  趕集和58打了接近10年,成了一家人。

  美團和點評誰是第一還沒分出來,也結合了。

  整個2015年前後成了網際網路的「在一起時間」,看似和諧無比,其實完全是資本推動的結果。從中關村出來的劉強東和從知春路出來的李國慶,現在都被認為是中關村的人了。那個充滿著英雄主義和戰鬥氣息的時代,被資本的理性和投資回報率取代了。這讓人多少還是有些唏噓的。

  接下來的事,就不僅僅是網際網路的事了。

  讓一件事、一個行業被完全結構化、流程化和精英化操作的時候,應該算進入了理性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也應該是一個較為成熟和無趣的階段。

  2015年以後,就是這樣了。

  當我快寫完這些文字的時候,我覺得我陷入了深深的悲觀主義的情緒中。其實我本質上是個悲觀主義的人,雖然每天笑呵呵的。我總認為未來是不可知的,結構化是不性感的。

  但在一陣悲觀之後,我還是看到了一些讓我很興奮產品和創業者,比如下面這位同學的這段言論——

  在中國,所有30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都誕生於2003年前(百度、京東),所有100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都誕生於1998年前(阿里、騰訊),美國也是如此。FAG的流量和收入佔比不斷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有機會打破這沉悶的格局,過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認為,對我們來說,哪怕有10%的機會,也值得為此全力以赴,何況我覺得不止。

  這是張一鳴同學在回復業界對騰訊投資今日頭條事件時說的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