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手機顯示技術,能否跨越消費者接受度鴻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30 05: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蘋果喬布斯曾講過,3.5英寸是智能手機的黃金尺寸,是最適合人類的大小。在說出這話的幾年之後,蘋果也走上了大屏化路線,最新款的iPhone 6s plus屏幕尺寸是5.5英寸。而從整個中國手機市場屏幕演進趨勢來看,大屏化仍在繼續。大屏,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所以說,在消費者需求與創新面前,沒有權威。

  華為余承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6英寸以下,2K屏幕和1080p看起來沒區別,而且2K屏功耗很大,讓手機續航變差。然而從榮耀V8開始,華為產品進入了2K時代。這背後有技術發展的逐步成熟,更重要的是,清晰度越高,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的視覺效果更好。

  從智能手機來看,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果,一直是手機廠商的不懈追求。屏幕大小和解析度基本上已經要達到了視覺呈現的最高峰了,技術成熟,剩下就是普及應用的事情了。那麼,在手機屏幕上,消費者還有更多的訴求嗎?

  手機顯示技術已過探索期,面臨用戶接受度鴻溝

  答案是有的。隨著VR的發展,手機VR成為熱議話題。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預測2016年全球VR設備及相關產業將創造8.95億美元營收。暴風魔鏡CEO黃曉傑也表示「我們堅定地認為,對於未來VR的格局90%的市場是屬於移動的,10%的市場是屬於PC的。」

  移動VR更多是依賴手機屏幕來充當顯示屏的,支持3D顯示、擁有較好的圖形解析能力,以及清晰度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

  實際上早在2010-2011年,日本手機廠商夏普就連續推出了三款裸眼3D智能機,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興趣,不過三款中配置最高的SH8298U屏幕是4.2英寸解析度960P。在夏普之後,還有LG、HTC以及亞馬遜的探索,均是噱頭十足,但是銷量平平。裸眼3D技術也因此受到業內的質疑。究其原因,裸眼3D顯示技術本身的不成熟,用戶認知的培養,以及配套屏幕參數的限制,共同形成了這樣的結果。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傑斯曾提出創新擴散曲線,新事物在普及過程中,將經歷不同的人群,而在早期採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有一個比較大的鴻溝,也是決定新事物死活的關鍵。

  對於3D顯示技術來說,夏普、LG、HTC、亞馬遜以及中國的PPTV、富士康等,都屬於早期的探索者,擁有早期採用者,當前正處於鴻溝期。

  消遣型消費與創新型消費并行,如何選擇?

  跨越鴻溝,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如今3D技術配套的拍照與屏幕像素等都比較成熟,VR熱帶來了產業支持和用戶的廣泛接受度。現在還需要的是,一個觸發點,另一個是時間。從目前來看,已經出現一定的跡象,有兩個典型的案例。

  一個是蘋果公司正在申請一種模擬 3D 影像技術的專利,據說可以讓移動設備的屏幕顯示立體圖像。業內預判,這可能是iPhone 8 的新特性。蘋果手機每年全球銷量在2億部以上,帶來的用戶規模十分客觀。而且蘋果引領的創新潮流,往往會有更多的手機廠商跟隨,這一點在指紋識別、3D Touch等技術普及上都有所體現。指紋識別的全面普及,也就是四五年的時間。

  另一個案例是一些在toB領域深耕3D技術的企業走向前台,如超多維科技(SuperD)。普通消費者對於它的了解可能不多,但是索尼、東芝、三星等大廠商作為它的客戶,對其技術實力充滿信心。

  相對於技術細節,我更關注超多維對於消費趨勢的判斷。當前存在兩種消費模式:一是消遣型消費,二是創新型消費;前者在於解決了生存溫飽之後,在娛樂等方面有更多的訴求;後者則是基於發明創造,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

  超多維的選擇在品牌文化中已經體現出來:「科技、娛樂、探索」,「科技」代表創造,「娛樂」是消遣,「探索」則是未來。超多維希望透過提供創新型的硬體和娛樂化的應用,給用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這種戰略一直是清晰的,尤其是在toB轉向toC的過程中,超多維的與消費者走得更近了。

  實際上,無論是消遣型消費,還是創新型消費,都是消費升級的細分方向。當手機顯示技術接受度鴻溝遇到產業消費升級,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超多維走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能不能順利走到終點,這要看它的經營能力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