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騎行在斯洛維尼亞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7 05: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璐詩:斯洛維尼亞境內50%是喀斯特地貌,已發現一萬多個形成於兩百萬年前的溶洞。最佳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作者: 張璐詩

  重訪前南斯拉夫國度斯洛維尼亞,我接受了本地人的建議:要看真切這個50%是喀斯特地貌的小國,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狀況,最徹底的方式是騎行。由此果真令人大開眼界:繞著西南部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采爾克尼察(Cerknica)湖騎行、在恍如托爾金筆下魔幻地底宮殿的鐘乳石溶洞里坐小火車、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河裡「遊船」,等等。

  騎累了,在超過150年的葡萄酒莊裡停留片刻喝一杯當地特產葡萄酒,聽主人講述二戰後南斯拉夫統治時代以來的生活變遷。一路上,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斯洛維尼亞的多元性格和複雜身份。畢竟,這裡頻繁經受奧地利、義大利、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多國影響。

  如今通用於各國的地質名詞「喀斯特」(Karst),又叫岩溶地貌,就因19世紀時地理學家們最早在斯洛維尼亞的「Kras」高原系統研究岩溶地貌而得來。與此相對,中國的雲貴高原等地區,素來就以千溝萬壑的喀斯特地形吸引各國遊客。這次,當我繞著受岩溶地貌影響而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采爾克尼察湖騎行前,先獲知了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專家經常到這一帶喀斯特地形的發源地做調研,並與中國的岩溶地貌做比較。

  

  采爾克尼察盆地與雲貴高原相似,都擔當得起「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的描述。雨水多起來的春季,地下河會慢慢湧上地面,兩三周之內就形成了大湖。我到達的時候,雖然過了豐水期,但還能跳進湖裡游一會兒,並看見旁邊有人在釣魚。再過兩周,由於夏季少雨而晴朗,湖水將會慢慢滲入土裡的水孔流干,直到整個湖消失,只剩下大草原。漁夫來不及收集到水庫里的魚,就會引來林子里飢餓的棕熊。不過據說這裡的村民跟棕熊之間和睦相處。我騎車拐進森林前被告知,只要記得遇到熊崽時拍照別離得太近就行,母熊可不會手下留情。

  熊沒有遇到,但騎行經過淺灘隨處可見青蛙和蝌蚪,倒是頓時令童年時學自然課時的記憶活現眼前。本地人指著對面的山頭告訴我:「那是我們的巫婆山」。在岩溶特殊地貌還沒有做出科學解釋的16世紀,人們相信這裡變幻莫測的氣候都是山上的巫婆「煮」出來的。而對於湖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現象,這裡則流傳著一個愛情悲劇,16世紀的作家Georg Leonberger將此地稱為「傷心湖」。

  雨水對石灰岩經年累月的溶蝕,造成地表上升下沉,采爾克尼察湖區內天然形成了好幾道石拱橋。我們騎車到山林深處,停下來拾級探索這毫無人工雕琢的自然美景。面對石拱橋的水中倒影,真有點「小陽朔」的親切感。

  從Stanjel騎行到義大利邊境附近的Sežana,我經過了中世紀時牧羊人留下的石灰石生活遺跡:古老的石牆、擋風避雨的石頭小屋,還有紅色土壤上一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天然雕塑。

  騎行到Sežana附近時,我留意到了山坡越來越密集的葡萄園。拐入Dutovlje鎮,不久就看到一處醒目的酒庄指示牌:Štoka。我們剛好騎累了,於是按響門鈴,並因此意外地認識了由石灰岩土質熏養出的本地特色葡萄酒。

  應門的酒莊主人Tadej不過31歲,但他們家族從1839年就開始種葡萄釀酒,Tadej已是第六代傳人。8歲時,他就由祖母帶著,在加了水和糖的葡萄酒杯中得到了「品酒」啟蒙。Tadej為我們介紹了這個區域特產的紅酒Carsus:這個源自凱爾特的詞是「石頭」的意思,正好象徵這個地區與岩石的密切關係。Tadej的母親捧出了一整塊自家風乾腌制的火腿切片,為我們配製下酒物。這樣在歐洲隨便一個餐館里至少要賣10歐100克的上乘火腿,在Štoka家是品酒隨送。最特別的是,我在酒窖里居然看到一個用石灰石製造的奶白色酒桶。Tadej告訴我,這是他某天晚上做夢獲得的靈感。

  然後我們來到了Ostrouska & Pelicon餐館吃飯,這個房子同樣能看出當地特色:堅固得令人想起城堡的這幢房子由石灰石建造,走進裡面有一個露天四合院,餐桌擺在葡萄架子下,旁邊還種了一樹薰衣草。

  

  岩溶地貌為當地人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是肯定的。1818年,歐洲最大的地下鐘乳石溶洞——波斯托伊那溶洞(Postojnska)內部奇景被偶然發現。當時人們正準備在已發現的溶洞內裝上照明,以迎接奧地利皇帝哈布斯堡的來訪。其中一位工人盧卡·契奇無意中翻過石林、越過地下河、消失於黑暗中。他返回時激動地大叫:「這就是新世界!這裡就是天堂!」

  乘坐小列車,經過裝飾著多盞大吊燈的溶洞宴會廳——據說很多人選擇到這裡來舉行婚禮,如同弗蘭肯斯坦的哥特世界,或是托爾金筆下《魔戒》中妖獸出沒的地下王宮,呈現眼前。每100年才長1厘米的鐘乳石,在過去兩百萬年裡被不間斷的水滴下溶蝕,並形成了驅動想像力的地下雕塑世界。如今斯洛維尼亞境內已發現一萬多個形成於兩百萬年前的溶洞,這個數字每年還在不斷增加。給我做導遊的27歲小夥子,從10歲開始探洞。他說,每發現一個新的溶洞,一腳踏進去時,就很有探月式的「人類一小步」的自豪感。

  當我聽到越來越大的水聲時憑欄俯瞰,一下就被驚住了:地底25米深的地下河形成一個小瀑布,岩洞內上下、四周分不清是水汽還是霧氣,茫茫一片在眼前。此時心內湧起對這個黑暗王國的敬畏時,也想起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描述:「上窮碧落下黃泉」。

  從前在課堂與書本里獲得的知識,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現實。上路旅行隨時的發現,卻一再刺激我不自知的對考古、歷史的求知慾。比如,當我面對眼前只隔了2厘米、在黑暗中遊動的溶洞「人魚」(拉丁學名Proteus Anguinus)時,光是想象這種罕見的生物已經存活了幾百萬年,就令我激動。我迫切地希望了解更多,哪怕再行千萬里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6: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