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巴郞筆談》134寓教於樂 [列印本頁]

作者: 巴郎    時間: 2025-9-20 16:47
標題: 《巴郞筆談》134寓教於樂
《巴郞筆談》134寓教於樂
一一一一

文友 :
可能是我性格或者著眼點的原因,我總能看到別人的優點。
多年前,我做過一段時間家教,教數學,孩子天天守著父母和老師哭,據說根本就沒有數學腦子。我接手過來后,發現孩子很好啊。我就看到他做對的五個題,覺得很了不起,孩子父母就看到做錯的五個題,覺得孩子很無能。我帶了三個月,孩子的數學考了最高分,並列第一。
我還帶過孩子練乒乓球,彈琴,都是一樣的感受,孩子總有某一個點技能是突出的, 就抓住這個培養,慢慢的別的就會了,其實啥都相通的,沒有必要跟著教材一絲不苟。想練和弦就練和弦,不一定非要現在摳音階;擅長削球就快樂削球,不要著急硬推提拉。
當然我是業餘的哈,包括寫作。可能教一個愛好可以,但要走專業路線,我這樣的想法就不行了。
我是真的看不到別人的問題,看到的優點很多, 絕不是違心的哈。
一一

巴郞:
我當過老師。憑我的經驗,我覺著您是歪打正著,無師自通,領會了教和學的關竅。
中英的教學,是有許多不同處的。最大的不同,在於褒和貶。
中國人教學,認為成績在那裡,明擺著,看得真切,勿須多言。反而是缺點弱點不足之處,隱在旮旯角落,學生年幼無知,看不分明,作為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有責任指了出來,大加貶斥,給予警喝,免得學生沿歧途走下去,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嚴師出高徒。對學生讚揚少,指責多,苦心孤詣,也就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之意謂。
所以,中式教育,總是鼓勵學生深入學習,試圖從繁重的學業中,歷盡心力憔悴衣帶漸寬之後,體會那融匯貫通,也就是如佛教所說「頓悟」,那一霎那的心中歡樂。
而觀英國人教學,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學生頑劣,孺子不可教也,一天到晚傻乎乎的只知玩樂,不喜學習,缺點一大堆,顯眼刺目得很。而老師呢,卻視若無睹,反而拿個放大鏡,或顯微鏡,在學生的言行、學習、品德、思維等方面仔細尋找,務必要找出一點優點或強項來,象發現美洲新大陸一樣,逢人就誇,加以褒揚。這種泘誇,中國教師會認為言過其實,虛情假意,不值效法。
一次兩次的贊場,確實不算什麼。但如果從各方面都是如此,不論是書本知識的學習,或是實踐技能的獲得,如打乒乓球、彈琴、工程設計、政經文史哲等,都能寓教於樂,起到潛移默化的效用。日積月累,幫助學生正視自身能力,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力卻是大有幫助,能從學中干,干中學,某一方面的積極努力,發展到各方面的全面進步。
中英教育,都能培養人才。但中式教育,守成者多,英式教育,創新者眾。
孰優孰劣,難衷一是哦!
一一

wayne 宋:
辦法是知己知彼,取長補短。要有專門研究的人們客觀地分析具體作法的優劣,再做取捨。簡單的自信是不能進步的。
中國的嚴師出高徒在培養技術性人才上有效,但鮮能造就有創新能力的大師。
英國的老師隨學生個人興趣,放任自流,使許多小學生畢業時還不熟九九歌,但確能產生有創新的大師,如牛頓,亞當斯密及許多諾獎獲得者。

一一一一
20221218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