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八識規矩頌篡釋》12-03(憨山弟子廣益著,凈空法師1981年講於台灣)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4-18 10: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未入頌文之前,將八識所緣的境能緣的心,先提出來做一個介紹。所緣的境界,前面我們講過性境和帶質境。帶質境有真有似,前面一段說明了似帶質,真帶質在後面會講到。諸位記住一個綱領。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記得這兩句話就行了。今天我們討論獨影。

【獨影有二。謂有質無質。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名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
五塵是六塵裡面除了法塵,就是色聲香味觸。這是指過去的,不是現前的。如果是現前的,就是性境不是帶質境。這是緣過去,回憶從前或者想象昨天的事情,或者想到今天早晨的事情。過去的事情我們有印象,這個印象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落謝影子,落在阿賴耶識裡面。這個是屬於獨影境,因為它不帶質,不能叫做帶質境。雖是獨影境,他有質。為什麼有質呢?因為有過去落謝影子,不是妄想不是幻想。想昨天的事情,確確實實象在眼前一樣,或者想去年的事情,也想得很真切,都是落謝種子,這種性質叫有質。還有一種現象,也叫做有質獨影。我們常講鏡花水月,我們看鏡子里的花,看水中的月亮,也是有質獨影境。它不叫帶質境,是獨影境。亦名似帶質。這要看它能緣的心與所緣的境界,這裡面非常複雜,也滿足似帶質的條件,這統統是第六意識的事情。

【若意識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
空中沒有花,你在那裡想象空中有花,這是獨影境。不但是獨影境而且沒有質,不帶質的,並沒有五塵落謝影子。兔沒有角,聽到兔角就想象兔子長一隻角,完全憑自己想象而有,這是無質獨影。除此之外,像夢境,也可以說是無質獨影。還有幻境,也是屬於無質獨影。下面是解釋兩種獨影境完全是虛妄的,比帶質境還要虛幻。

【此似帶質。並有無質獨影。皆從能緣見分所變假相分。故曰獨影唯從見。】

這是說明獨影境的虛妄,因為它是從第六意識能緣見分變現出來,完全是假象,是意識的想象,不是真的事情。所以《三藏迦陀》裡面說:獨影唯從見。獨影境只是第六意識見分的產物。

【此三以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故。】
這句話說得更明白了。此三,就是指前面似帶質、有質獨影、無質獨影。這三種性質相同,都是第六意識見分所變,決定不是事實。下面再講帶質境裡面的真帶質。真帶質可以說是實在的,但是比性境又隔一層。

【真帶質境者。即以心緣心。】
它是專指第七識緣第八識而說的,七識是心,八識也是心。

【故云。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這一句諸位要記住,這就是真帶質境的定義。

【謂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第八所緣本質同種生。一半與第七能緣見分同種生。】
這是解釋以心緣心,中間相分兩頭生。古人的註解確實是簡單明了。這是說什麼相呢?就是我相,一般講我執。我是假的,但是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一個我的概念,這個我的概念怎麼生的?就是這麼來的。

第八識是本體(本質),帶質帶的就是這個本質。第七識帶質,第八識不帶質,質是它自己還帶什麼呢?七識執著八識見分一分。八識相分盡虛空遍法界,見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廣大無邊。但是第七末那,它的量就很小了。我們假如說阿賴耶識象大海一樣,末那就象海里一個水泡。但水泡並不承認自己是水泡,它認為自己是大海,造成一個幻象,這個幻象就是我執(我相)。可見得,我相的造成一半是阿賴耶的本質相,一半是第七識的見分。虛妄的我相就是第八阿賴耶和第七末那,這兩個心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叫真帶質。從八識來說不帶質,從七識來說帶質,八識是無質的。《唯識易簡》後面有個八識總表,這個總表就是八識規矩頌,規矩排列的確確實實有條不紊。我們下個學期把教材重新編排一下,把百法和八識規矩頌合起來,再把這個表解附在後面,大家一看能夠一目了然。

本質的種,就是它確實有種子,是實在的不是虛妄的。第七識見分也有種子。(我相是)從八識本質種子與第七識見分種子生起的。所以世間人所執著的我是假我,決定不存在。但是諸位要曉得有真我,真我就是阿賴耶。你把假我破掉了,真我才現前。就好像真我是大海,假我是水泡,水泡是大海所生的,水泡一破就是真的大海。由此可知,真正的我太大了。不但佛法裡面講真心,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講心相。身相也是如此,也是盡虛空遍法界。諸位也許會問,我的身相就這麼大嘛,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因為你迷,你執著那個水泡是我,錯了!既然阿賴耶的本體是我,阿賴耶的相分不是自己的相是誰的相呢?要悟這個啊。


這個事理不但佛悟了,我們中國聖人也到這個境界。你看道家所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是不是這個境界?太接近了。我們今天幾個人承認萬物與我一體呢?你要承認萬物與我一體,你還跟誰分家呢?還有什麼爭執呢?還有什麼得失呢?大家得就是我得,大家失就是我失。我們現在人我界限劃分的清清楚楚,《金剛經》所講的我相、人相、壽者相、眾生相,劃分的清清楚楚,這裡面才有爭端,才生迷惑執著顛倒錯亂。如果事實真相認識了,一切妄念都沒有了,才能夠做到如如不動。

底下說明無覆和有覆,三性裡面特別提出來無記性。善性惡性好懂,無記性裡面,有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兩種。這兩種是第七識和第八識特有的,第六識和前五識都沒有。

【從本質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
本質是阿賴耶。阿賴耶的體,這是講它的理體,不是誤會的。它不會隱伏真實的境相,因為阿賴耶是平等的。《百法》裡面講阿賴耶三藏:能藏、所藏。它不分善惡不分好壞不分邪正,一切的種子它都含藏,所以是無覆無記性,沒有覆蓋。第七識也是無記性,但第七識是有覆蓋的,為什麼呢?因為第七識的體是染污的,我們叫它染污意。阿賴耶是心不染污,但是意染污。意裡面有分別,它有四大煩惱常相隨。

八個識中,唯獨阿賴耶裡面沒有煩惱心所,也沒有善心所,善惡都沒有,與阿賴耶相應的只有五遍行。末那呢,末那裡面確確實實與煩惱相應,它的體不是清凈的。所以末那雖然是無記,它能夠隱伏真實的境界。只要它一起來,真相我們就看不到了。這一點,關係很大,我們不要忽視。為什麼呢?因為學佛要見諸法實相,末那有覆有障礙,就把諸法實相給覆蓋住了,我們就見不到諸法實相了。阿賴耶不礙事,不礙諸法實相也不礙虛幻相。可是末那是個虛幻相,他會障礙真實相。諸位看看末那相應的心所,四大煩惱八隨煩惱,十一個善心所一個都沒有。所以意不是好東西,第六意識有善有惡,第七末那唯惡無善,與它相應的根本煩惱四個:貪痴慢見,大隨煩惱八個。這些後面會說到。

這些事實真相明了之後,我們才談到轉識成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頭一個就是我執,其餘那些都叫法執。有我就不平等。前面講的三量,第七識只有非量,可見得它是真正的虛幻,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吃它的虧。這是一種錯覺,是一種非常大的誤會,也是非常可怕的誤會。它是假我妄我,不是真我。所以佛才跟我們講,凡夫沒有常樂我凈,而自以為有常樂我凈,四種顛倒。迷位裡面絕定沒有,常樂我凈都不真實。

佛在教初學的人,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條第一科就是四念處,四念處就是破這個錯誤觀念的。四念處是修慧,就是以智慧去觀照,觀受是苦。凡夫的樂是壞苦,不是真樂。苦樂都沒有不苦不樂是行苦,所以三界內唯苦無樂,那個樂就是苦暫時停一停,你感覺到很自在。諸位仔細想想,我們樂在哪裡?一天要吃三頓飯,一頓不吃餓的很苦,吃飯就是餓的苦暫時停一下。可見身確實是苦,喝水是解除渴的苦,吃飯是解除餓的苦,我們要覺悟啊。就象有病的人到時候要吃藥,吃藥是苦事情啊。葯不吃病就發作,葯到病並沒有除,只是暫時伏一伏。哪有樂?佛法是教我們離苦得樂,首先要曉得三界之苦,然後才有這個念頭,才能發起舍離三界的心。你要是不覺,根本沒有意思出離苦的境界,那個苦你永遠擺脫不了。觀身不凈,身不是清凈身,這個無需細說,我們身上排泄出的物體你就曉得凈不凈。觀心無常,心裏面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那是無常,通通是虛情假意,為什麼呢?因為變化不定。觀法無我,我做主宰講,一切萬法沒有主宰,我也有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沒有自在。這個四念處,是佛教給我們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的最初方便。我們怎麼轉法?就是從這個地方起步。

阿羅漢也有四顛倒,他的四顛倒跟我們恰相反:無常、無樂、無我、無凈,常樂我凈這四個他認為都沒有。我們凡夫執著有是顛倒,阿羅漢執著沒有也是顛倒。為什麼呢?見了性轉八識成四智之後,確確實實有常樂我凈,那是真常真樂真我真凈。常樂我凈是涅槃裡面的四凈德,法身裡面有常樂我凈,般若裡面有常樂我凈,解脫裡面也有常樂我凈,真的有啊。真的(四凈德)是我們自性里本來具足的。虛妄的(四凈德)是一種錯覺,是一種誤會,不是真實的。

【以兩頭攝不定。故曰帶質通情本。】
真帶質境一半是第八識一半是第七識,是兩頭攝的,並不定在一頭上。故曰帶質通情本。帶質,指的真帶質。通就是通達。情是說能緣的心。本就是阿賴耶的本質。通情本在《相宗綱要》裡面講了三樁事情:第一講性,第二講種子,第三講他的界屬,這三方面都通情與本質。
第一、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所緣的相分要論其性,如果從本質上講,是無覆無記性;如果從情上說(情是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性。這是從性上講通情本。
第二、從種子上說也是如此。這是說,現行的相分即可以隨末那的見分稱作有覆性,又可以隨著阿賴耶的本質稱作無覆性。相既然如此,能生相的那個種子當然也是一樣的,種子也通情本。
第三、講界屬(系屬)。它的相分多半是講我相,因為第七識執著末那所產生的就是我執,我執裡面分人我執法我執,人法都叫做我。(這個相分)也應該是既屬於阿賴耶的本質,也屬於末那的見分,並不是屬於某一邊。所以從界繫上來說,它也是通情本。諸位可以參考相宗綱要,當然更詳細的在《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裡面。

【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此心境之辨也。】
能變與所變是同一個見分,所以叫做真帶質。心境之辯就說到這個地方為止。什麼是心?什麼是境界?心是能變,境界是所變,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下面是講作用,非常重要。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沙發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4-18 10:21 | 只看該作者
【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
以下通通是講凡情,我們凡夫迷惑了真相所產生的種種錯誤、業因與果報。心境對待是相對的相。實在說,境要從阿賴耶說,是本質境,本質境哪有逆順好醜?沒有的。可是我們看這個境界,有順有逆,有好有丑。這是怎麼來的呢?佛法常說境隨心轉。哪有順逆的標準呢?哪有好醜的標準呢?是我們心在轉。這個心很微細,有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你要不相信,可以自己測驗測驗。我們見到一個生人,以前從未見過面。有的一見面就很歡喜,好像一見如故,有的一見就象是冤家對頭。一句話都沒說剛剛見面,怎麼會有這種感觸呢?要說沒有過去世講不通啊。一見面就歡喜那是過去世有交情,一見如故,前世的故人嘛。一見面就討厭,前世鬧的不痛快,這一世冤家聚會。境界裡頭順逆好醜就是這麼來的,並不是境界裡頭真有順逆好醜。這點諸位要記住的。所以明了真相的人,人家境界裡面一真法界,是性境現量,不是比量和非量。你們所產生的順逆好醜,都是落在比量非量裡面,決定不是現量。現量境界一定是性境,沒有分別心。

【則能緣之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
我們凡夫無始劫來有這個習氣,根塵一接觸,五俱起意識立刻起作用,這個意識隨著前五識同時而起。前五識緣的是性境。我們底下五識頌講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緣境的時候它是性境,是第一念。第二念就是意識和前五識聯合起作用,俱起了。這時候就從性境降到帶質境(獨影境),從現量降到比量和非量了。第六意識和前五識俱起,它這個速度太快了,比電流還快,所以性境與現量往往不容易覺察到。

【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所感將來受苦樂二報。】
我們這個心,心王一覺,底下心所就起作用。遇順境好的境界。(此處斷了)。就造業了。染成善惡二性,這就叫業習種子,這個業習種子就是將來受果報的業因。它要感受果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感將來受苦樂二報。善因感受的是樂報,惡因感受的是苦報。諸位要曉得,當我們起惑造業的時候,善惡混雜,所以我們果報在一天裡頭有樂也有苦,有時候笑笑,有時候愁眉苦臉。為什麼呢?因為業因複雜,所以果報複雜,確實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啊。我們要了解真相。真相了解怎麼樣,最高明就是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果報。不造業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是無記業,那還是不行。佛教給我們不造一切惡業,造一切善業。雖然斷惡修善,沒有斷惡修善的心,沒有這個念頭,心地清凈,這個造作就叫做凈業。

你們諸位修凈土的,凈土修凈業,凈業怎麼個修法呢?要曉得這個道理。一切惡要斷,一切善要修,三輪體空,心地清凈,這就叫諸佛境界。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度化眾生,那是凈業。你看釋迦摩尼佛住世的時候,一天到晚忙的不亦樂乎,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打開地圖看看,幾乎印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走遍了。可是心裡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問他作了沒有?什麼都沒有。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這就叫做凈業,凈業沒有果報。他不造一切惡,雖造一切善心裏面不動心,動靜無心,所以沒有果報,三界之內找不到他住的地方。三善道是造善的人住的地方,三惡道是造惡的人住的地方。他不動心,他無心,所以三界之內沒有他住的地方。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故心王則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
一切的感受苦樂憂喜舍,都是心受身不受。比如說人死了,第八識離開了,心王沒有了,你去打他,他也不曉得痛,曉得痛癢的是心不是身。苦受樂受統統是心,一切的感受都是心不是身。身有樂受有苦受,實際上還是你的心受。所以嚴格的講,只有三受:苦樂舍受。一般通俗講五受,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身心都有舍受。我們講五類,隨順凡夫粗淺見解來講。這個地方是講的三種受。

【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
這幾句諸位要好好記住,這是說明了一切眾生生死輪迴的事實而已。輪迴就是這麼來的,輪迴的真相就是這樣。三界是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上是指諸天下是指阿鼻地獄。你只要不出輪迴,往上升的機會小時間也短,往下沉的機會多時間也長。你看相應心所就曉得了。往上升的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往下沉的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對比之下,往下沉的機會當然大,眾生的惡習氣確實比善習氣更多,力量更強。

古人曉得這個事情,所以用種種方法防微杜漸,做有效的防止,把我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也就是把我們覺悟的機會提升。現在的教育疏忽了這一點,不知道防範,結果就是開放的社會,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可以毫無拘束的擴張,十一個善心所顯得更沒有力量了。這個世界怎麼會不亂呢?人心怎麼會不壞呢?我們要覺悟啊,覺悟才能自救。真正要是徹底覺悟了,天災人禍到來的時候你也不在乎。為什麼呢?那是阿賴耶的親相分,沒有善惡,沒有好醜,你在那個境界里也能如如不動。不但如如不動,而且到了物我不二的境界。天災人禍對你發生什麼作用呢?一真的作用,不二的作用,多妙啊!這才叫真正覺悟,凡夫講解脫了,解脫兩個字都是多餘的廢話。所以佛法有真受用處,一點都不假。自覺而後才能覺他,自覺就是自度。

那麼眾生輪迴生死,全是唯識所變的。三界六道的心與境,是唯識變現的。內習熏變。內是內心。熏是熏習。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變現出來的境界。發起心境。這是說種現互相熏習,就是這麼一回事情。看穿了什麼也沒有,不過是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如此而已。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才叫做唯識。覺悟的人看這個三界六道是什麼?唯識而已,除這個之外什麼也沒有,能變所變全是識。覺悟的人曉得這個真相,迷惑的人不了解這個真相。所以覺悟的人沒有苦樂的受,不但沒有苦樂的受,舍受也沒有,這個才叫做正受(正常的受)。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沒有了,才叫正受,又叫三昧,又叫禪定,又叫做智。轉識成智,智也是這個意思。

【由是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故不能 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雲。眾生依心意意識轉。】
這個三受展開來就是五受,歸納起來就是三受。諸位曉得這個道理,如果能夠擺脫掉依心意意識轉,就是佛菩薩了。佛菩薩跟眾生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一個依心意意識轉,一個不依心意意識轉。大乘佛法的大前提,就是教我們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就是不為心意意識轉。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禪要離心意識,教也要離心意識,念佛也要離心意識,這才能圓滿。不離就不能出離生死。不能出離生死,你要追究禍患的根源,就是心意識。我們一定要把真相弄明白。

唯識的宗旨就是說明這個真相,說明之後,要我們離開它。真正明了,不必人家勸自然就離開了。你看《楞嚴》裡面交光大師教我們舍識用根,識是什麼?就是心。一般說開慧的楞嚴,如果讀《楞嚴》不能夠舍心意識,諸位想想,智慧從哪裡生?沒地方生啊。離了心意識,智慧就現前。智慧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修來的,不是外來的。只要你能夠舍心意意識,一切智、無師智(不需要老師的智慧)、自然智一時現前。我們這些智慧不能現前就是被心意識障礙住了。我們的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凈四凈德,全部被心意識覆蓋了,就好像浮雲遮住了太陽一樣。去了浮雲,光明遍照,無所不照。底下這一段,解釋佛說唯識的旨趣。(註:這裡的心意識也許指五十一心所)

【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
宗教家看到宇宙這樣奇妙,想到一定有個神在那裡創造安排。神從哪裡來的?從妄想來的,這是他們概念裡面的神。佛法講的神,不是從妄想來的。神是眾生,不是造物主,也不萬能。我們稱天人為天神,我們稱鬼裡面有福德的為鬼神。他們是眾生,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也不能支配我們的命運。所以佛法講的神,和其它宗教的神完全不一樣。它們好像認為那是宇宙的主宰,自己一生榮辱的主宰,佛法里沒有這個意思。

外道妄立神我,這個講印度高明的外道,他們確實有相當的定功,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到那個地方去,什麼都見不到了。他們把那個地方界定為冥諦,那是他們的境界。能見到的那個是神我,神我是中國人俗話講靈魂。他們認為身是有生滅,靈魂不生滅,為什麼呢?他會投胎。你看看人家那個功夫,能夠見到自己靈魂在六道里投胎,以為那個是真的自己,身是假的。身既然是假的,身外之物就更不需要說了,這是印度高明外道的境界。可是不是事實。所謂神我,就是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見分的一分,是我執。他見到的是這個東西,不明了真相,認為那個是自己的我,這是絕大的誤會。雖然有這麼高的功夫,見到了不認識,依舊擺脫不了輪迴。

二乘心外取法。楞嚴經上講的,二乘內守悠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他還在分別法塵(心外之法)。所以二乘人也沒有見性,也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正好剛才有同學來問我,我在此地隨帶的告訴諸位。我們講一切障礙有兩大類,一大類叫煩惱障,一大類叫所知障。破煩惱障需要定,破所知障需要慧。二乘人有定沒有慧,所以他可以破煩惱障,不能破所知障。在《楞嚴經》裡面有很顯著的例子。《楞嚴經》第三卷末后,阿難開悟了富樓那沒有開悟,仍然迷惑。阿難才只是初果,富樓那尊者是四果羅漢。為什麼初果已經開悟了,四果羅漢還不悟呢?諸位要曉得,他們兩個人障不同。阿難是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聽經聞法能開悟不能證果,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他很容易斷掉煩惱得定,但因所知障重,聽佛說法不懂意思。所以說阿羅漢不一定程度高很聰明什麼都懂得,阿羅漢所懂的東西可能還沒有諸位多,你們今天懂的東西他不曉得。為什麼呢?你們見聞多知道的多。阿羅漢沒見過這些東西,怎麼曉得?可是你們心裡有煩惱有喜怒哀樂,阿羅漢心裡平平的他沒有喜怒哀樂,這點功夫比你高。

為什麼佛跟我們講明心見性要定慧均等,這個很有道理。定慧均等才能夠煩惱障和所知障同時斷,這才能見性。定比慧多,慧比定多,都是障礙,都不能見性。一定要調到定慧均等,所以禪定叫調智定,就是要把定慧調到均等。我也給諸位做個比喻,就像開保險柜號碼鎖一樣,一定要對準,不能偏一點點,這個門一打就開。參禪明心見性,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都是這個功夫。念佛法門裡面定多慧少是事一心不亂,慧多定少連功夫成片都做不到,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定慧均等,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很重要。二乘是這麼一個境界。

【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取。正是要學者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

佛說唯識的意思就在此地,對我們的期望也在此地,通通都說清楚說明白了,告訴你其實這裡頭本來沒有別的東西,這時候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恢復清凈了,恢復到正常了。我們現在放不下,是因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曉得事實真相,心裡頭確實一絲不掛,這個是我給諸位說真話。心裏面有所牽挂,還是迷而不覺。覺了之後,一天到晚心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心象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來了就現境界,你來問長問短都跟你說,你去了之後乾乾淨淨。不但去了之後乾乾淨淨,正在問答的時候也乾乾淨淨,決定不染。無說而說,無做而做,正是六祖所講的動靜無心。有沒有動靜?有。動靜就是做,無心就是無做。那個做與無做是同時的,不二的。《壇經》裡面說,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

我們現在就是二,沒有做到不二。我們不曉得一切法不二,所以我們做不到不二。唯識跟我們這樣分析,詳加解釋,就是說明一切法不二,其目的是讓我們學者直達自心本無此事。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時候的心就是佛心,這個時候一切的事業都叫佛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叫佛事。佛事就是說無心的動靜,完全在大覺之中,一絲毫都不迷惑,這是唯識的目的。所以,唯識絕不是教你記這些名相,死在名相之中,那就與這個目的大大的相違背了。名相要知道,真是無所不知,但是心裏面沒有知的念頭,沒有知的相,這樣心才清凈。有知有覺就壞了,這就著了相。下面簡單解題。

【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等。故力有強弱之等。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已見百法。】
什麼叫規矩?諸位看《唯識易簡》後面附的那個表,一看就明白了。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這句話很重要。心王不造業,心所造業,所以第八識第七識是無記性,只是無覆有覆而已。第六識和前五識雖具三性,是受心所連帶的關係。如果離開心所,它也是無記,所以說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不等。這是講造業。阿賴耶相應的心所最少,所以阿賴耶造業的力量最弱,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最多,所以第六意識造業的能力最強。此唯識之大綱也。這是指《八識規矩頌》是整個唯識學的綱要。其心所法已見百法。我們上學期剛講了《百法明門論》。

【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

在入頌文之前,先把心境在此地做一個交代。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你看古人這個意思,還是要教你提起般若觀照的功夫,我們念了才有受用,才能夠入這個境界。唯識不是學問,而是我們實際心行生活的指導,是我們超凡入聖的指導原則。千萬不能把它當學術看,也不能當宗教看,也不能當哲學看,佛法就是佛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1 16: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