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法明門論簡義16-10》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4-5 04: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4-5 04:05 編輯

二嗔者。謂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言嗔者。謂忿怒也。苦。謂生老等八苦。苦具。謂一切有漏但能生苦者。皆名苦具。以憎嫉忿恚而為自體。謂由憎嫉而起嗔恚。故以憎恚為體。能障無嗔心不安隱。及諸惡行所依而為業用。謂嗔一起舉身燥熱。心復惱悶。諸所惡業皆從此起諸不善心皆從此出。故曰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又雲嗔於羣生損害為性。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業。不安隱者。謂損害他。自生苦故。


諸位要曉得,外面境界害不了我們。譬如說你是個修行人,已經修了許多功德了。外面有個人勸你,你功德太多了,最好把它燒掉。怎麼個勸法呢?故意惹你生氣。你如果聽了他的話,一把火把功德燒掉了,能怪別人嗎?不能怪別人啊。如果那個人故意找你麻煩你不生氣,他也拿你沒辦法啊。可見真正毀掉你自己功德的,是你自己的嗔恨心所啊,於外頭境界不相干!那個人來勸你燒功德,你居然肯聽他的話有什麼辦法?怎麼能怪別人呢?

再給諸位說,惹你生氣的是佛菩薩,他可不是魔啊,佛菩薩來考試你的境界。你們學佛一段時間了,老師來考你一下,看你功夫夠不夠?及格不及格?結果一考你的嗔恨心就露出來了,成績是零。我們要做如是觀,觀一切不如意的境界,心平氣和,沒有嗔恨心。那個惹我們生氣的人,惹我生氣的事情,那是佛菩薩來考考我功夫的,不但不怨恨反而對他恭敬,這樣道業才能成就。所以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一覺悟了,外面境界全是佛菩薩境界,哪裡有惡人呢?哪有惡法呢?打著燈籠去找也找不到。佛的眼睛裡面,一切眾生統統是佛,菩薩眼睛裡面,一切眾生全是菩薩,境隨心轉啊!我們用什麼樣心所,看外面境界就是那個樣子。清凈心對外面境界,哪一法不清凈呢?染污心對外面境界,看佛菩薩也是染污。全是心所生的作用,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六度教我們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治嗔恨的。在我們中國過去,讀書明理的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有關係,侮辱受不了。所以我們祖師翻六波羅蜜,把忍波羅蜜翻成忍辱。辱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惟有能忍辱的人,才能不動嗔恨心。《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因緣福德得生彼國。脾氣一發,把善根福德統統毀掉了。所以一動嗔恨的念頭要覺悟,這是我的煩惱心所起來了。如果不覺悟,隨順這個煩惱發展,麻煩就大了。嗔業所感召的是地獄,就是寒
冰地獄也是一片火光,因為地獄是嗔火所現的境界。不但佛門這麼說,基督教講的地獄也是一片火光。但是它不懂得地獄裡頭為什麼原因現出這個火光,知其事不知其理。理論還是佛法講的透徹。

三癡者。謂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言癡者。謂無明也。有二種。一根本無明。多迷諦理。二枝末無明。多迷事相。謂於理事不能明了。昏迷暗昧。而為體性。能障無癡善根。生煩惱業。故云一切雜染所依也。次轉釋。謂由無明能起根本煩惱。隨煩惱業。又能招感後生苦果。故知一切染法皆依無明而有。若離無明。無有起處故。

愚痴是說對於事理不明。事理講到最高的是性相,哪是真哪是妄不曉得。把真實當作虛妄,虛妄當作真實。我們凡夫就是這個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都把這個妄相看做真實。佛給我們講,真如本性是真實的,沒有人相信。唯識裡面講,識是真的相是假的。我們還是把相當做真的,識靠不住,虛無縹緲在哪裡啊?把真當作假,假當作真。
再深一點的,是非不明。今日之下,是非顛倒啊,將是做非,將非做是,這個愚痴的程度就更深一層了。

更深的愚痴是利害莫辨。眼前什麼是利什麼是害?不知道。把害當利,把利當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放下名聞利養,一心清凈一塵不染,明明是好事情,偏偏以為是害,沒人肯干。追逐名聞利養明明是害,現在利害顛倒了,把它當利。利害莫辨,這就是愚痴到家了,有什麼辦法?佛菩薩來也度不了。所以能夠辨別利害,在眼前講就算是聰明人了,再能辨別是非,又能分出真妄,那就是漸漸入了佛菩薩的境界了。三毒煩惱只介紹到此地。

四慢者。謂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慢於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言慢者。謂我慢也。以恃己尊勝。貢高輕舉。藐視一切。是其自體。生苦是用。次轉釋。謂彼平生不以德業為事。故慢於有德。以於一切有尊德者。不生謙恭。不自卑下。自高自大。輕陵蔑裂。由此生死無窮。受苦不盡故。慢有七種。皆以我慢為主故。此單說我慢。


慢就是傲慢,這是根本煩惱。佛教給我們,這個煩惱必須斷除。世間聖人給我們說,傲慢不要再增長,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慢心所是與生俱來的,很不容易斷除。經裡面講七種慢,以我慢為主。只要有我,我總比別人強。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哪一個也不會以為我不如人,甚至於兒女因為父母沒有文化瞧不起父母。這是現代教育的問題,從前念書教忠孝廉恥,書念得越多越孝順,現在書念得越多越傲慢,正好相反。貢高我慢不但障礙道業,而且障礙世間善業,只能增長惡業果報,所以這是根本煩惱,是大煩惱,除了三毒就算它了。

五疑者。謂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言疑者。無決定見也。謂於無我諦實之理。無決定見。狐疑不信。不能決意直前修諸善業。故善不生。此疑依六事而生。一聞不正法。二見師邪行。三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四性自愚魯。五甚深法性。六廣大教法。由此六種疑方生故。


疑是於諸諦理猶豫。這個諦是說四諦、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諸佛菩薩垂示我們的教訓,我們聽了以後懷疑不能決定,這叫做疑。對聖教要是猶豫不決,不能夠依教奉行。世出世間殊勝的果報,永遠沒份。對它懷疑,就算修也
不會認真,所以不能成就。古德給我們說,為什麼會對聖教發生懷疑呢?歸納它的因素不外乎六種。

第一種不聞正法。聽的太少了,疑不能斷。每一部經都要多聽。也許這一點發生疑惑,這部經我已經學過了,以後不用再學了。不然,一部經從年輕到年老都不能夠離開。佛經不同於學校的課本,一年級的課本二年級就丟掉了。佛經的課本,一年級的課本到了等覺菩薩依舊還要念還要聽。什麼人不要聽經呢?成了佛就不要了,功德圓滿了。一切經都要不斷地聽,沒有開悟要聽,開悟了還是要聽,聽得再多再熟也要聽,你的道業才有成就。


第二種見師邪行。老師的行為跟他所講的不一樣,發生懷疑了。佛法里有所謂戒四句,乘是學問戒是品德,嚴持戒律的品德好,經論通達的學問好。能夠遇到戒懼急的老師當然好,如果遇不到,兩者佔一樣都可以跟他學。乘急戒緩,他自己個人沒什麼修持但對經論很通達,我跟他學經論。或者是戒急乘緩,教理不大通達,但是戒律很好,我跟他學戒律。你要找樣樣都好沒有一點缺陷的老師,到哪去找?古德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眼睛專門看人家過失,走遍天下找不到一個老師。眼睛專看別人長處,天下個個都是好老師。是這個意思。

第三種見所信受意見差別。好比佛講的法門,我們聽后不以為然,這是知見不圓。或者先入為主,這個都是麻煩事情。《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就是例子,他聽師尊跟阿難尊者所說的那些話,與過去所修學的不一樣,他懷疑了。這就是先入為主,自己心裡有成見了。所以嚴求教理
以經為主,論與註疏提供我們參考。不要固執一面之理,不要守著一家之辭。我們讀古人註疏要沒有成見,每一家的註疏都讀到,綜合大家的意見,這樣才好。不要先看哪家的注子,先入為主認為這家是對的,別的注子有不同意見我也幫著跟它打架,那就不好了。我們讀註解特別要留意,不要捲入這個漩渦里去,要很冷靜的局外旁觀。

第四種性自愚魯。愚痴煩惱很重,這也產生疑惑,怎麼跟你講都聽不清楚悟不過來。

第五種甚深法性。理太深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說清的,也不是三年五載能夠想得通的,理太深了。

第六種廣大教法。這是教法太廣博了,很難圓的過來。

根本煩惱六種心所介紹了前面五種,這五種叫
五鈍使,又叫思惑。後面惡見包括五利使,也就是見惑。根本煩惱就是平常講的見思煩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7: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