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法明門論簡義16-5》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3-25 1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3-25 10:36 編輯

八識心王,在人之一身,如古天子及諸侯能統治一國也。第八阿賴耶藏一切法之種子,凡一切法之起現行,皆從彼藏中出,如天子之居中御極能發號施令也。第七末那識,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不涉外緣,如皇后之正位乎內,隱助天子以行令也。意識傳令於外,復引緣入內,司內外之機關,如宰相承君行令,達之百官者也。前五識各依一根而起現行,如五方諸侯各依封疆而行其政令也。
這是用古代政治組織作比喻,將阿賴耶比作天子,將前六識比作諸侯。我們要記住,比喻畢竟是比喻,沒有辦法恰到好處,只能說明個大概。下面講心所有法。

二、心所有法五十一者,謂隨心王而起,為心王所有,能助心王造業者,共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
                                  ┌─ 一遍行五
                                   │   二別境五
                                   │   三善法十一
                  心所有法  ┤   四根本煩惱六
         (與此相應故)│   五隨煩惱二十
                                  └─ 六不定煩惱四

由此可知,心王本身不造業,造業的是心所。心所也沒有能力造業,它是仗著心王的能力,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世間人常說惡人的心不好,實際上心都是一樣的,佛的心和一切眾生的心沒有兩樣,是心所起的作用不好。每一個人善心所噁心所統統具足,哪個力量大哪個遇到境界起現行,就不一定了。雖不一定,也有原則可循。為什麼有些人善的心所增長?有些人惡的習氣特別濃厚?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由於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種子不一樣,種習各個不同,於是王所作用也就各個不同。比如說同樣眼看見花,有人看見花不太注意,有人看了非常的喜歡,留戀不舍啊,這個都是阿賴耶裡面的習氣的厚薄不同。唯識學關於這一點非常重視,要細心去研究它。

心所有法是心王造業的工具,沒有它絕不會造業。論給我們列的五十一類,分為六位。第一遍行,有五心所,第二別境,也有五心所。第三善,有十一心所。第四根本煩惱,屬於噁心所,有六個。第五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起作用的,也屬於噁心所,有二十個。第六不定心所,不定善惡,要看它所對的事項,有四個。《成唯識論》上說,心所有法之所以稱為心家所有,有三點意思。第一、恆依心起,離了心沒有它。好象枝條一定是從主幹發出來的,沒有主幹不會有枝條。第二、與心相應。第三、系屬於心。換句話說,心王是體,心所是從體起用,就是心理現象,心體的作用,因此稱心所有法。

六位心所,如天子及諸侯各有六部之官,以助行政。每位心所,復有若干種,亦如各部之官,有若干員。遍行五心所,本性無記,如非善非惡之官,其能遍行一切處皆得相應。如某部之官,能巡行全國。而助宣政化者也。
第一位是遍行,遍是普遍的意思。本性談不上善惡,屬於無記性。五遍行不太好懂,它怎麼起來的呢?只能說是心無故所起的念頭,沒有什麼理由好說。《大乘起信論》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你一定會問,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呢?這個問題就來了。如果你要想研究這個問題,你細細的觀察自己的念頭,追究它什麼原因生的?這麼找,三年五年不會有答案,十年八年也未必有答案,但這是用功的好辦法。古人所謂的觀心,念頭一起馬上抓住它,念頭從哪來?沒有理由。沒有理由為什麼會起這個念頭?唯一的解釋就是佛告訴我們,無量劫以來阿賴耶裡面所藏的習氣種子,一遇到緣它就起現行了。而這個遍行心所實在太微細了,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覺察。

別境五心所,性亦無記,各緣別別境界而起,如有五官各住一署,分任其事者也。
相比遍行,別境比較粗了,容易覺察出來。別是個別,境是境界,就是個別緣個別的境界而生。好象五位官員各人有各人的辦公處所,並不在一塊。不象五遍行,五遍行是一起的,彼此有密切的關係。

善十一心所,性乃純善,如國有良臣十一人,皆能格君心之非,導君為堯舜者也。
善心所有十一個,性質是純善。不象遍行別境統統是無記性。

根本煩惱六心所,性是煩惱染污,如國有奸臣六人,能誘君昏暴,使同於桀紂者也。隨煩惱二十心所,隨從根本煩惱而起,如有猾吏二十人,隨彼六奸臣而出,以擾亂國家者也。
好比朝廷裡頭有忠有奸,如果六個奸臣對十一個忠臣,政治還不錯。可惜那十一個忠臣底下沒有幫手,六個奸臣底下有二十個幫凶。六個加上二十個,煩惱有二十六個。

不定四心所,其性不定是善是惡,如某部有官四人引君行政,不能決其為善或為惡也。
這是四個不定心所,要看它辦什麼事情,從結果上判斷善惡,所以是不定心所。這五十一個心所,除了前面十個是無記性以外,其餘的都不外乎善惡兩邊。這個不定不是無記性,因為辦事後一定有結果,結果非善即惡。

凡心王與心所相和合時,名曰相應。蓋心王不能獨自造業,必與心所相應,始能造業。
心王絕不造業。身口意三業中意業是念頭,動了念頭就造業了,不造業就是不動念頭,諸位想想這是多麼深的功夫。

若遍行五心所與各心王相應時,如一人引君與臣民相接,名觸。一人啟君發號施令,名作意。一人告君苦樂境事,名受。一人引君想像諸境,名想。一人偕君運籌帷幄,名思。其行相略如左表:
                       ┌─ 觸………由根境識三和所生
                       │   作意……引心趣境
                遍行┤   受………領納順違俱非境
                       │   想………於境取像
                       └─ 思………令心造作

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心要動一定是這樣的程序。遍是周遍的意思,它是無所不至。行是心的行動(心動),也就是能緣的心一定攀緣所緣的境界。《成唯識論》告訴我們,五遍行能遍四一切。。第一遍一切性,無論善性也好惡性也好,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必有五遍行。第二遍一切處,三界九地之內都有五遍行。不但欲界凡夫起心動念五遍行統統具足,就是到了四空天還是有五遍行的念頭。換句話說他的心還是天天在動,動的太微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知道就好辦了,可以想辦法對治。

也許有同學要問了,自己心動還不知道嗎?我們現在心動自己就不知道,那個念頭比四空天要粗得多。比如念佛打坐,沒念幾分鐘就妄念紛飛,不曉得哪來那麼多妄想,想止止不住,這種情形叫做掉舉。不念佛不打坐心裡沒念啊,怎麼一念佛念頭這麼多呢?實際上妄念平常就是這麼多,因為平常沒把心定下來,覺察不到。現在想靜心念佛,一靜才把這個現象看出來。可見我們平素心裡的念頭就象波濤一樣,沒有做觀照的功夫,所以不知道。我們自己本身粗的念頭都不覺察,微細的念頭當然更不知道。

第三遍一切時,不論時間長短。我們凡夫偶爾動一念,才動就熄掉了,短時有它。四空天人證得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天一念八萬四千大劫,長時還是有它。第四遍一切識,八個識統統有它。不象別境,阿賴耶識裡頭沒有別境,但是有五遍行。要是把阿賴耶識的五遍行斷掉了,不起念了,那就轉成大圓鏡智了。諸位想想,阿賴耶的念頭好微細,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的微細流注(五遍行)。阿賴耶的五遍行這樣微細,前七識的遍行心所同樣微細。這種現象要不是世尊說出來,哪個人能知道,連上帝都不知道。

無論是什麼樣的心,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有五遍行,五遍行合起來是一念。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彈指時間太短了,彈快的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剎那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很短的時間。一剎那有九百個念頭生滅。每個念頭的生起都是五遍行,一念五分啊。諸位想想看,要什麼樣的定功,才能觀察到一念五分。經上講八地菩薩,距離成佛不遠了。

《百法》裡面五遍行的順序是:觸作意受想思,《瑜伽師地論》裡面的順序是:作意觸受想思。因此古人有的觸在前面,有的作意在前面,都有根據。憨山大師著作裡頭給我們講,為什麼排列的次序不相同呢?因為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它的對象是權教菩薩和二乘聖者。這些聖者們觀行依作意,沒有作意觀行不能成就。而《成唯識論》把觸放在前面,實在講意思更好,因為凡聖通用。作意放在前面,只有聖者才能辦到,普通凡夫不是這樣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