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證悟空性(二)

[複製鏈接]

88

主題

88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mshixiang 發表於 2017-11-16 0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覺悟之道──生與死的禪法》「開示」:【「覺性究竟是甚麼呢?」覺性即是空性,即是與大樂不二的空性;也可以說,大空與大樂相融即是覺性。諸佛認知大空與大樂同時生起的覺性,由是得究竟解脫。……意的本來狀態原是空的,所以顯示出無礙的空性,可以任由種種相狀,生起覺性的領域之中。意的自性為真空,但相狀則為妙有,能認識到這二者,我們就可以住於中道。這即是微妙甚深的佛法。中道生於意之無作意的本性中,以及一切相狀的真實本體覺性中。我們應嘗試這樣做,則一切功德都會由此而生。……】

  辨正:《唯識三十論》云:「阿賴耶識……相應唯舍受」,受有苦樂憂喜舍受,阿賴耶識真心從無始以來,從不領受苦樂憂喜受;意識妄心行善修福,得大富貴享福,生起樂受、喜受時,阿賴耶識真心仍不起一念貪染,不生喜樂受;意識妄心造五逆罪,未悟謂悟,造大妄語業、誤導眾生,死後下墮地獄受尤重純苦,當意識大苦,心中常憂時,阿賴耶識真心仍不起一念厭離,不生憂苦受。只有第六意識妄心能與五受全部相應,妄心愛染於喜樂受,生起貪,妄心厭離於憂苦受,生起瞋;阿賴耶識仍恆現清凈行舍性,不起取樂舍苦之念。而敦珠「法王」所說的覺性,很不幸的正是意識心,正是六塵有所執取、有所領受的覺知心,都是六塵中的妄覺之性,這覺知心因為大妄語及誤導眾生而在死後落入地獄中時,一定會與苦受、憂受時時相應,不是永遠都與舍受相應的常住真心──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所以他所說覺知性、警覺性,都只是意識心的心所法,證明他仍然未斷我見。

  複次,受心所能領納大空與大樂,想心所取像了知大空與大樂,大空與大樂是意識心「受心所、想心所」的所行境界,受心所、想心所為第六識心王的心所法,落入我所中,尚不是第六識心王,又怎會是第八識的真如本覺性呢?能現觀阿賴耶識真如性的七住位佛子,都不會認同「法王」的認知,更何況是諸佛!

  親證阿賴耶識真心,能現觀七轉識、十八法界是虛妄無我,能現觀阿賴耶識心體不生不滅,能現觀阿賴耶識所顯無漏無為的法性:無我性、清凈性、真實性、如如性、涅槃性、無分別性、無生滅性、寂靜性、無取捨性、無煩惱性、無執性,因此轉舍七轉識「依他起性」所起的「徧計所執性」,而轉依阿賴耶識「圓成實性」,修除阿賴耶性(煩惱障),斷我見、我執;修除異熟性(所知障),斷塵沙無明惑,而得究竟解脫之大菩提果。


      4.密宗紅教「法王」敦珠寧波車「開示」「大圓滿的開示」:【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面目上,離開無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時明空無執的「明覺」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虛空的雲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現出「明」的樣子。這種離垢之明覺,即是大圓滿之核心,也是三世諸佛之心要。……將心鬆弛下來,不起善惡取捨之分別心,進入沒有希冀,沒有疑慮之境,坦然而住,當下赤裸明空之明覺自然生起。……外界變化萬千之現象,本自解脫,本不須刻意去修正。若將心置於明覺之原狀,一切現象自然融入空性之中。但亦不可執住「無物去執」之心,因為此時仍是起一種限制之心態,仍是一種妄想。要超越境界,呈現出明空無執之明覺。】

  〈大圓滿極尊心要〉:【阿 法身本凈甚深明……即根本上師之比嗎拉密扎;白色,鼻尖幟有無生之阿字……上師歡悅,化光融入眉間,入喜旋中,變為白色明點,中有阿字。】

  辨正:藏密一切「法王」錯誤認取意識自心之無取有舍為本來面目。雖似無取,其實有取,仍取諸五塵之法塵相及自心之心相;雖似有舍,實無舍,仍未捨棄意識喜好之領受。靜坐澄心時,意根緣法塵凈相,第八識流註明空之無表色種子及意識種子,出生意識去分別所生的明空「明覺」,這就是「自心取自心」的意識虛妄分別,這即是密宗大圓滿法之核心,卻落在我見中,與凡夫無異,怎會是三世諸佛之心要?觸證第八識如來藏,現觀祂從本就不分別六塵,對善惡美醜明暗從不取捨、從不分別,無時不刻都顯示無我性、清凈性、涅槃性,這是自始至終都不改變的,這才是三世諸佛之心要。


      5.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大幻化網導引法》『且卻』〔編案:藏文,義為立斷〕「開示」:【即於此前念已滅,后念未生之中間,顯露赤裸之心。唯此一法,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說為佛之秘密。……對外境所現之色相,明而空,空而明,明空不二,而明空雙融。對內心所了別者,顯而空,空而顯,顯空不二,而顯空雙融。於此中間,既無存留之心,若舍若取,兩俱無有。於是而了別之心,是赤裸裸,光脫脫。明了之見,自性空而明顯,以觀照焉。是時之心,於過去未來現在,不起分別。於是此心,由本來之清凈見,生起智慧,而從未發現之本來面目;因之而赤裸復現;如此就是本來面目矣。……由是應知妄念之生起與對治,均是妄念,不必斷之。喻如水上寫字,寫與汩沒,是同時者;妄念亦然,其生起與解脫同時也。蓋妄念一起,即觀察之,妄念無根,轉瞬即滅,故起滅同時。】

  辨正:藏密一向認為一念不生或是離念靈知心,是 佛的無上密意,因此開示:「前念已滅,后念未生之中間,顯露赤裸之心」,認為就是佛之意趣,亦可說為佛之秘密。但是 佛於經中從未如此開示,難道藏密的佛與顯教的佛不一樣?藏密祖師都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執取前念已滅、后念未生中間之定境法塵,以其中的知覺心為實相心,這種以一念不生之定境作為禪悟,禪宗祖師斥為野狐,怎能掩蔽天下有智之人耳目?如果生滅性的妄心覺知心,入定就可轉為真心,出定又轉為妄心,那麼這個真心就是變易心。醒來時祂出生了,眠熟、悶絕時就斷滅不在了,這個真心就「有生有滅」,違背《心經》「不生不滅」的開示,這麼簡單的道理,都已被 佛大力破斥過了,怎能誣賴為「佛之意趣」?怎可說為「佛之秘密」呢?

  複次,妄念紛飛時,只要以意識之證自證分來覺照意識之自證分,其妄念相分自然消融,自然顯現空明無念,呈現「了別之心,是赤裸裸,光脫脫。明了之見,自性空而明顯,……妄念無根,轉瞬即滅,故起滅同時」,這就是「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的過程,都是意識心返觀自己的過程與現象;此乃「自心取自心」,正是意識心,落在我見之中;藏密祖師對空性知見,一脈相傳,如此膚淺,有何勝妙可言?竟然說是比顯教佛的法義更勝妙,豈不是顛倒說法?


      6.瑪爾巴上師大手印六不口訣:「不修不整不散亂,無尋無思住自然。」

  辨正:《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觀者是名心性。」《八識規矩頌》云:「〔第八識〕性唯無覆、五徧行」,佛地前第八識空性心,不與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相應,故從不起「欲」修行,也從不起「欲」修整;從來不起念,所以也無「不散亂」之定相可得,也無「尋(覺)思(觀)」之慧相可得;般若系列經典又稱第八識為「無住心、不念心」,如《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祂從來無住,不是修定以後才變成無住;祂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祂不住於善,也不住於惡;祂不住於定,也不住於亂;祂不住於自然,也不住於肉團心支打內,豈有住相可得?

  然而瑪爾巴說的前念已斷,后念不起,此時清楚明白、一念不生,正是意識對五塵的有覺有觀境界──離念靈知心;且不說這個境界仍然與五塵相應──仍住於五塵中而非無所住;縱使他證得第二禪而入二禪的等至位中,不觸五塵了,也仍然落在覺知心的法塵境界中,所以祂正是意識妄心,因祂存在時一直都與五別境相應,所以是生滅的意識心。祂與欲心所相應故,不願舍離清楚明白,一念不生的境界;祂與勝解心所相應故,知此靈知心確實離念;祂與念心所相應故,知此靈知心於串習境不會忘失;與定心所相應故,意識心能專註於無念的定境;與慧心所相應故,離念靈知心於無念中仍可分別五塵及定境法塵。所以瑪爾巴所證的真心顯然仍是意識心,不是第八識如來藏,他仍然是未斷我見的凡夫。

  無尋無思者即無尋無伺,尋伺者,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尋謂尋求,令心匆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二法業用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並用思之與慧,各一分為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不安即是慧分。】可知尋伺是意識藉慧、思心所,尋求或伺察事理,初禪中尋伺可以現行,二禪未到地定中仍有伺現行,已斷粗分別(尋)。二禪以上等至定境中,已無尋伺現行;雖離意識相應的計度、隨念分別,沒有表義名言;仍有自性分別、顯境名言,可以清楚分別定境法塵,了了分明。第八識從不尋伺諸法,沒有顯境名言,也不分別自識所生的表義名言。

  7.大寶「法王」自生金剛之《大手印願文》:【不為作意修觀所垢病,亦離世間散亂纏繞風,無整安住於自然,願得善巧護持修身義。……無貪著故大樂續不斷,無執相故光明離遮障,超於意識任運無分別,願無間修離勤之修持。】意思是:【以覺知心安住於不起觀,亦不作意的情況中,自然的安住下來;並且不貪著於交合時的射精之樂,所以能長久安住於交合的樂觸中,使樂觸不中斷;在這種樂觸境界中安住而不執著射精時的極樂,即是無貪著、無執著相,如是使覺知心常住於一念不生的快樂清明境界中,就離開昏暗而無遮障了!這時不執著意識覺知心自己,任運的住在樂明境界中,不對以外的任何境界起分別。法王應該發願如此不間斷的修持「遠離外法的分別」。】

  辨正:《八識規矩頌》云:「〔第六識〕三性三量通三境。……相應心所五十一」,第六識與定心所相應故,繫心一處,就有定相可得,妄念紛飛,就有散亂相可得,故與定亂二法相應;與苦、樂受心所相應故,領納順境就生樂受,領納逆境就生苦受;與明、暗色境相應故,意根觸覺明現前、心光煥發的法塵境,意識覺知心就產生光明覺受,反之則生過暗覺受。第六識也能造作善惡無記等三性業行,與貪瞋痴相應,則造惡業;與無貪無瞋無痴相應,則造善業。密宗「法王」以第六意識修成雙身法中的空、樂、明境界中的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雖能暫伏煩惱,一念不生,仍須長時保任,相續生起無修、無整、空樂明、自然安住的影像。並且,這種密宗「法王」的境界,其實仍是貪、取、執著,並不是離貪、離取、離執著。

  只要境界風吹,意根之無明浪掀,猛利煩惱現前,空、樂、明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立即失去空樂明、輕安的覺受,遠離十一善心所,與貪、瞋等煩惱或失念、不正知、散亂等隨煩惱相應,轉為散亂煩惱心,因此《八識規矩頌》云:「〔第六識〕性、界、受三恆轉易」。可見第六識隨時隨地會被境界煩惱風、無明業浪,改易祂的善惡無記性,轉變祂的苦樂受,改變祂的定亂。這種體是無常,性不堅實的虛妄第六識,怎能立為真常的實相法?二乘學人都須斷除「以意識心為實我」的我見,二乘無學須斷除「以意識心為實我而誤認空樂明、離念靈知心境界及一切境界為真我、我所」的我執,才能證有餘依涅槃;也要滅盡十八界,才能入無餘依涅槃,密宗「法王」沾沾自喜的樂明境界都必須捨棄,才是真正的解脫。二乘人尚且知道意根、意識的虛妄,大乘學人進一步要破參證悟第八識,否定意識心及意識相應的境界相,但是號稱更勝於大乘的密宗,怎可執空樂明覺知心或離念靈知心等意識變相,作為空性實相心呢?

  8.帝洛巴開示《恆河大手印》:【本凈妙心放光明,多劫輪迴業障消。……若離執計是見王,若無散亂是修王,若無作求是行王,若無所住即證果。……欲達真實離心無為勝意趣,任運持心安住本明體,分別垢水自當返澄清,障修諸顯亦各自寂隱,無取捨心光發而解脫。……行者初得覺受如瀑流,中如恆河暢流而閑緩,后如平水子母光明會。】

  敦珠金剛上師傳授〈吉祥普巴金剛常修瑜伽匯聚心要〉說:【母子光明會:本尊咒后加渣吽阿 情器光消向自身融入,自亦如空雲沒光明界,且又覺醒雙入幻手印,三門不壞具金剛甲胄。】

  辨正:《深密解脫經》云:「我說第一義者是過一切諸相境界,覺觀是名諸相境界。」意為:「我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第一義,就是第八識如來藏識,祂無覺(尋)無觀(伺),離六入分別,離一切相,離一切境界相,也沒有光明相;若是有覺有觀,都名為諸相境界,不是第一義。」第六意識具有能覺能觀的分別性,只要是在生起時的一切境界中,都有六塵中的覺觀,因此能夠取著諸相,分別境界,從六入取諸光明相。敦珠上師講的大手印境界,仍然落在意識中,所以不知道第一義諦離諸覺觀,才會繼續修持意識相應法。

  第八識如來藏,識體常恆不變異,所含藏七轉識種子則變易無常;第八識本身離一切境界相,故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十方諸佛也找不到祂的異熟識所在(滅分段生死,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因此,本凈妙心從不放光明,又怎會是明體?修行觀想情器世間化光融入自身,自身化光成母光明,母光明融入法界子光明,成平水子母光明會,這只是意識「自心取自心」的虛妄執著。因為能入的母光明與所入的子光明,俱是意識妄心觀想出來的境界相;不論觀想的光明相有多麼堅固,只要一針麻醉劑,意識斷滅,立即昏迷,一切光明、覺受立即消失;因為能覺知的意識心必須有三個俱有依,才能在人間生起與存在:阿賴耶識、末那識、有根身。若無此三俱行,意識心則不能現起;是故病人被全身麻醉──有根身中五勝義根(大腦)受麻醉時,能覺知的意識心即告斷滅。意識雖然斷滅而昏迷了,其第八識仍分明顯現,從不昏迷;這種實相境界,可被一切證悟菩薩現觀。可知藏密祖師談論真如本性,看來似乎只隔一層紗,其實永遠都隔萬重山;無論怎麼舌燦蓮花,寫出了超過大藏經很多倍的密續,講的第一義法都是隔鞋搔癢,怎麼也搔不到癢處。

  
      9.《大乘要道密集》頁388(新譯〈大手印頓入要門〉):【一切善惡邪曲妄念,都莫思量離諸妄想,寂絕而住稱順本心。師曰:心不整則自明,水不動則自澄,……發生覺受有四謂樂空明知也,……諸修道人多分遣知,唯宗真空,吾不遣知為所宗尚,修道成佛皆非無知。】

  敦珠金剛上師傳授《鄔金藥師修持簡軌》說:「三時尋思不沾染,如是平常之所知,此乃藥王之密意,從此體性至等引。」

  辨正:密乘教人任妄念起滅,知而不隨,只要不被境界轉,就能「止、作、任、滅」諸妄念煩惱,止息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僅存自性分別;亦即沒有尋伺心所的表意名言,仍有顯境名言,對現前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從敦珠「法王」〈且卻〉中的「開示」:「如水上寫字,寫與汩沒,是同時者;妄念亦然,其生起與解脫同時。」他認為:覺知心不被語言妄想所控制時,就成為解脫的涅槃境界了,這時的覺知心就是涅槃心了。他想說服大家信受的是:修道成佛皆非無知。這個想法並沒有錯,但是他的證境卻嚴重的犯錯;成佛時在人間仍然八識心王具足,所以意根與意識仍然有知;卻另有一個第八識心的本覺,這個本覺心在因地就存在,不是成佛以後才出生;這個第八識心是離六塵覺知性的心,在因地的證悟是親證這個第八識心,將來成佛時的第八無垢識,就是因地時的阿賴耶識,這樣才是「因地心與果地覺相符、相契」。敦珠「法王」所謂的成佛時的真心知,卻不是 佛說的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心,只是意識心,都是六塵中的知。但此知是意識的了別性,想心所、想蘊所攝,由第八識流注「樂空明知」境界的內相分種子,而為意識所了知。意識對六塵有知與不知二性,知就是想陰,不知就是無記。第八識無知亦無不知,第八識的知不在三界六塵中,第八識的知能了知第七識意根的作意、思心所,還有許多的知,但都是六塵以外的知,不是覺知心的知;祂也能如鏡一般直心的映現與流注內相分種子,而為意識所了別,第八識真心從不了知自心所現的樂空明知覺受。所以敦珠所說的種種法,都落在意識境界中,因此說他是未斷我見的人。

  謹從《護法與毀法》擇錄的禪宗公案為證:【趙州從諗禪師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趙州問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趙州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趙州言下悟理。】

  南泉禪師開示說:「真正之道,不屬於知及不知二邊。有知是妄覺,不知則是無記。若是真正通達了不住在選擇作意中的不擬不向之道,便猶如太虛空一般虛明豁朗,豈可強加是非於其上呢?」因此,意識一旦現起,則必有知;一旦滅謝,則必滅除知覺,落於無記。如人眠覺,意識現起,則墮於知覺一邊;眠熟已,意識斷滅,則墮於不知不覺一邊;由是事實,所以南泉禪師云:「道不屬知、不知。有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待續)
摘自正國 藏密空性見之略評及殊勝如來藏之概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1: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