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證悟空性(一)

[複製鏈接]

88

主題

88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smshixiang 發表於 2017-11-16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第一節 學密者的省思

  學密宗多年,各種開示都指稱:密宗的戒定慧、見修行果、信解行證都較顯教超勝,利根精進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顯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差距實在難以想象。藏密強調自己觀成佛菩薩的果位觀修,來自歷代成就上師的灌頂與加持,因此精進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樂明,證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觀想堅住,佛慢堅固;下焉者每天觀修咒念不斷,嚴戒精進,堅信臨終時,必能光明解脫或往生本尊剎土。

  藏密典籍開示、觀行知見,許多與顯教不同;遇到戒律開遮持守、修學知見顯密恰好相反時,強調應依止勝妙的果地金剛乘見解,捨棄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見。「藏密超勝顯教」如果是事實的話,則密續開示、口訣導引開示,都應超勝或等同 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開示;藏密祖師證量,亦都應超勝或等同顯教祖師證量。但為什麼學了大手印、大圓滿、誦觀空咒、入無分別平等住多年,執意識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離於三界系縛,住於涅槃之境,即是輪涅不二,即身成佛;卻連流通最普遍的《心經》都弄不通,只知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在講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識如來藏,整篇《心經》都在描述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自心現量,但第八識在哪裡?似乎是明點,又好像是明體,又可能在肉團心支打內「都帝」,或是種子字,一點把握也沒有。先不說第八識,就連第七識末那在哪裡也不知道,只知道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為我。藏密的典籍開示大都不提第七識、第八識,甚至否定唯識,否定第七識、第八識(詳密宗月稱論師之《入中論》、宗喀巴之《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不知 佛於《入楞伽經》開示:「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從經文可知: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又名如來藏,而與七轉識共俱,虛妄的二取分別(能取之意根意識自我,所取之六塵我所)俱由第八識出生,眾生堅執我與我所而生我見我執,不得解脫;求證三乘菩提之智者,知我、我所非真,故能遠離。密宗應成派中觀不信 佛的開示:萬法以第八識為因才有緣生。只崇信無第八識為因(無因論)的緣起性空,使得世間十八界,以缺第七識意根故,豈不只剩下十七界有為法?違背《阿含經》:「眼色為緣,而生於眼識,……乃至意〔意根第七識〕法〔法塵〕為緣,而生意識」及「一切粗細意識,皆意、法為緣所生」之第七識意根開示。

  若無第八識,阿羅漢灰身泯智,滅盡名色、五蘊、十八界,入無餘依涅槃時,豈不是落於斷滅空?第八識無生本有,不落於無邊斷見,種子生滅無常,不落於有邊常見,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佛法;藏密祖師由於不如理作意,執無第八識為因故,墮入斷見;執「意識細心不滅,能去至來世」,墮入常見,成為墮入斷常見的戲論。

  複次,為什麼禪宗的公案被錯悟、未悟者捧來讀之,每則公案都似無頭公案無法理解?其實大部分公案只是別教七住位菩薩開悟明心的記錄,依《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判:【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可知般若正觀現在前即是明心七住位,七住位在佛菩提道五十二階位中,只走了十七級,往上還有十住中的三住,以及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三十五階位,大乘別教七住位之無生忍般若慧已是難以測度。何況是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道種智,更是勝妙不可思議。

  外道二字的定義:「心外求法,也就是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求法。」凡是言不及義,無法觸及佛法的根本核心──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離開第一義諦中的戲論,屬外道法攝,共外道法故。縱使在六度上如何努力,都是外門修學六波羅密。終究無法進入內門修學六波羅密,進修一切種智,因不解第八識中一切種子運作故。除非生起善法欲,想探求法界的根源,才能與「無始不相應之根本無明」相應,如《菩薩瓔珞本業經》云:「其四住地〔一念無明之見、思惑煩惱〕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再依禪宗參禪知見,起疑情尋覓眾生本有之第八識如來藏,找出與「見聞覺知心」同時同處運作之「離見聞覺知心」,才是開悟明心,才能現觀自己及其它有情,其第八識真心與七轉識妄心之和合運作,了知第八識真心,由此進入內門修學六波羅密,進修一切種智,漸斷塵沙惑(所知障)現行隨眠。

  有鑒於此,實在有必要放下對密宗傳承上師、法教的深厚情執,遵照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四依開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法不依不了義法」,對平時所修的儀軌、所讀的密宗著作、上師法王的開示,依據 佛開示的三乘經典,深入的求證,哪些部分是了義法(探求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哪些是不了義法(與意識相應之十八界法)?經過比對經典,如果具足無錯謬的了義法,則繼續修學密宗,內心就篤定踏實;否則早日改弦易轍回歸顯教禪凈法門,才不會浪費有限的時光在外道邪知邪見中,以免悔恨莫及,徒嘆入寶山空手而回。


第二節 密宗以「無執」的空樂明覺知心為空性心

  謹從金剛乘學會叢書、儀軌、季刊中節錄有關密宗空性心的開示(第1則除外),拈提數則,略加辨正,證明藏密祖師法王,都錯執生滅的空、樂、明覺知心或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為不生滅的空性心,都落入意識心中,故都未斷我見,願能喚醒密宗門下的有智者加以深思。

  1.蓮華生「大士」「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現在為你開示本覺。要點有三: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迹;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無思無念地觀照自我,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此覺空明無染,非由他生,他真實無雜,明空無二。它既非永恆,亦非受造,然而它絕非虛無,因它光明遍在……如此方是真正觀察實相之道。……諦聽這殊勝的開示,你頓見自己當下的本覺原是如此,本來空明,纖毫未染,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你怎能說,你修持不佳﹖既然你的本覺就是這個,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己的心性?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你只需隨任此念生滅,不修不整,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進入空境?既然你只需順其自然,無為無作,你為何還說,你對它們一籌莫展?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你怎能說,自己的修持一無所成?】(諾那華藏精舍金剛贈經會出版)

  辨正:《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釋義:「本覺第八識體性『恆而不審』,從無始劫以來,從來不見光明、不見虛空、不聞聲塵、不覺照諸法、不觀照自我、不了別六塵境,如 世尊開示的涅槃妙心,是實相無相,面對六塵境,祂可說如盲如痴,沒有六塵中的分別性,祂無法覺知光明與虛空之境,當下從不覺照自己﹔唯有第六識才能見聞覺知外六塵境,因為第六識體性『審而不恆』。……當找到不了知六塵境的第八識、開悟明心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時,驗證祂確實不於六塵境具有分別性;但第八識的了別性不在六塵境上,祂了知前七識的心行,前七識想什麼,都瞞不了祂。」這段經文的開示,若不能心領神會,契合無二,就不是禪宗的開悟明心,應重新再參。

  只有第八識對六塵外的了別性才是真覺,這個真覺本來就在,不必等到睡醒了才有。不只如此,在悶絕位、正死位、初入胎位、處胎位的前期、無想定位、無想天中、滅盡定位,意識等六識都斷滅了,沒有六塵中的見聞知覺性了,第八識的真覺也一直都不曾暫斷;這種不必等到醒來才有的真覺,才是本覺,才是真覺;因為不必醒來才有,任何時地都有,所以是本來就有的真覺,稱為本覺。蓮花生說的見聞知覺性,都是出生了六識以後或出生了意識以後才有的知覺性,都屬於六識心的心所有法;六識心尚且是因緣和合才出生的,也是夜夜暫時斷滅的,何況六識心擁有的見聞知覺性?都是妄覺。想要真的悟入真覺、本覺,應該要親自證悟如來藏,才能懂得本覺的真意。但蓮花生是以六識心的夜夜斷滅的妄覺作為證悟的內容,他應該重新再參究。

  西藏密宗共奉為「第二佛」的蓮華生「大士」開示,將意識妄心經過止觀功夫,修成不取外六境、自身不修不整、作意不尋(覺)不思(觀),轉為(無思無念)離念靈知心,認為就是不生滅的真心,就是證得本來面目。聖 馬鳴菩薩於《大乘起信論》開示卻說:【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后念制伏令不再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實叉難陀譯本)。密宗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雖能保持一念不生,但是這個「覺遲」的覺,仍然不是真心;因為前念起念是妄心,而提起后念調伏使一念不生,這也是妄心,因此仍是「不覺」。因為蓮華生執「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的一念心,剎那生滅, 佛於《仁王護國般若經》中開示:「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這一念心具八萬一千生滅,生滅遷流極為迅速,非意識心所能覺察,這一念意識心是意根(第七識)觸法塵為緣,由第八識流注「意識種子」所生。於定境中,雖能澄澄凈凈,寂而常照,似無分別,然能了別定境法塵境,非是無分別心;推尋這一念心,祂的第一剎那其實是率爾初心,仍非無分別心,仍是生滅法,能變異為尋求心、決定心故。如 世親菩薩提挈《瑜伽師地論》之綱領造《唯識三十論(頌)》云:「依止根本識……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其義:「意識所待緣少,只需意根作意緣法塵,故常得現起,但是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種情況下,意識就斷滅。」密宗卻認為澄澄凈凈,寂而常照,似無分別的離念靈知意識心,能通三世,常住不滅,是實相心。這正是導致眾生六趣輪轉不息的根源──我見。我見不斷,解脫道的須陀洹初果,都不可能證得,佛菩提道七住位的開悟因緣也不可能成熟。蓮華生以常見外道法開示心性法門,可證明其我見未斷,於二乘的須陀洹果及大乘別教七住位,都沒有證量;西藏密宗從學者高推其為「第二佛」,認為:蓮華生「大士」功德與 佛平等,但恩德比 佛超過更大。其實蓮花生只是未斷我見的凡夫而已。

  2.藏密寧瑪巴敦珠「法王」於《覺悟之道──生與死的禪法》說:【一切法的根源只是意。倘如你能夠克服你的意,即是解脫的法門。……意不可感受到,亦不能接觸撫及,然而一切經驗皆由意投射而生。舉一個例:當你鬆弛下來並觀察自己的意時,假如念及有人比你高,你會起妒忌心;假如念及有人比你卑,你會起鄙視心;假如念及有人跟你平等,你會起競爭心。實際上你並無肉體上的行為,但一切情緒皆生於意。是故應知──觀察意的依然是意。……由於不同業力的經歷與境況,都由意而生,由意識而生,……若能了知苦樂的不同只隨意念而生,則意無非只是意識。……意識先入母胎,然後才長成根器,這是完全相反的兩種觀點。……佛家認為,輪迴的有情分六道。當意識離開根身,便成為『中有』(一譯『中陰』),意與微細的氣,微妙地結合在一起。意識到處浮遊,找尋六道中的一種生趣,也可以說是找尋由業力牽引的他生父母。由是識即進入母胎,而根身亦逐漸成長。】

  辨正: 佛於《阿含經》開示:「眼色為緣,生於眼識,廣說乃至意法為緣,生於意識。」當意根欲了別五塵境,先作意五根接觸外五塵,令第八識如鏡現內相分及法塵;意根觸法塵,第八識再流注前六識種子,才能出現前五識作粗略了別,同時出生意識作精細了別。由此可知,意識是以第八識為因,六根六塵為緣才能出生(定中獨頭意識或夢中獨頭意識,只需意根、法塵為緣即可現起),因此意識是生滅有為的所生法,心性不恆、常斷,怎是一切法的根源?又怎能入母胎去至來世?意識有證自證分,可以反觀意識自證分,怎不可感受到意識自身﹖微細的氣是色法,意識是心法,意識不是根色法,不具第八識之大種性自性,又怎能與微細氣之色法結合?

  複次,意識若是一切法的根源,則意識應是實相,意識所依之意根亦應是實相,意識意根功能差別應與第八識相同,則法界的根源至少有三個,就會落入「八、九識共存的無量過失」。依敦珠「法王」的說法,意識於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熟睡、昏迷、死亡等五種情況下,意識應該仍不斷滅;然現見世人熟睡、昏迷時,意識則暫斷而不現起,並不存在。意識若是一切法的根源,意識亦應能入胎去至來世,就該在處胎期中有意識永離胎昧,時時了知處胎位中的所有境界,出生后應無隔陰之迷,人人都能憶念前世各種事情;但是,這樣一來又如何能安住在漆黑寂寥的母胎中?出胎后,宿世所熏習之知識、技藝、學問、佛學證量都不忘失,也不須要辛苦受教育、學習、求法參究,甚至人人都可以與前世家人團圓,再續前緣;那麼家庭倫理、社會制度也將蕩然無存,過失極多。所以意識是只能存在一世的,不能去到來世的;事實上是:意識在入胎時就永滅了,來世的意識不是此世的意識。

  複次,意識心現起,必須具足三種俱有依,才能在人間現起;若缺其一,必定斷滅不現。三俱有依者,謂第八識、第七識末那、可用之五根身(四空定中只具前二),初入胎時,尚無可用之五根,意識必定不能現前,試問由誰執持名(第七識末那)色(受精卵)?經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識即是第八識,第八識才具有大種性自性功德,只有祂才能藉母血為緣,攝取四大,變生色身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歷經五、六月才能五根完整,快者必須歷經四個月,才有此世全新之意識初次出生;故知前世意識不能來至今世,今世意識不能去至來世,因意識不能入胎故,只有意根與如來藏才能入胎故。

  複次,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名(第七識意根及前六識)色(色身)俱滅,一切法空,十八界都不存在了,若無「名色依、名色本、名色習」之涅槃本際──第八識獨存,應成斷滅空;則二乘聖人之入無餘依涅槃,與斷見外道所說無異,解脫道佛法即成無益戲論矣!是故 佛不許比丘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故知第八識才是一切法的根源。

  《大乘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輾轉無差別。】意為:「佛金口宣示,法界的根源──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無慧而作了惡分別的人,無法知道: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同樣含藏無量清凈的無漏有為功德及所顯示無漏無為的功德,差別在於,因位阿賴耶識還具有有漏有為的染污七轉識種子,及不圓滿的無漏有為功德,只要修除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見、思惑)就轉為異熟識,修除異熟識的異熟性(塵沙無明惑),就轉成無垢識──如來清凈藏,但其心體仍然還是原來的阿賴耶識心體;就像黃金經過工匠打造,就成為各式各樣的金指環,從黃金到各式各樣的金指環,本質都沒有差別,還是原來的黃金。」

  佛於《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意為:「在尋覓如來藏阿賴耶識時,如果是在能知能覺的這個心上面,去把能知的心找出來,當作是常住真心的話,這就錯了。因為能知能覺的心,是無明的根本,是輪迴生死的根本,所以能見能聽能覺能知的一念心不是常住真心,不是常住的如來藏。如果很清楚的知道,而且看見了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心,那才是涅槃本心,也是佛所說的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無漏而真實的清凈心。」

  
(待續)
摘自正國 藏密空性見之略評及殊勝如來藏之概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