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了個天才女兒,卻因不會愛孩子,臨終女兒都不願見她一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申迪寶貝

  她出身名門,貌美多金,生的女兒,是個文學天才,然而她卻不太會做母親,明明是愛女兒的,卻讓她感受了許多傷害,以至於臨終前想見女兒一面的心愿,都未能實現。

  她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

  她曾是女兒最愛的人

  因不滿意於自己的婚姻,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母親跟著姑姑一同出了國,這一去就是4年。

  再回來,張愛玲已是8歲的孩子。

  母親回來了,對她來說是最幸福的事情。

  她和弟弟看著母親彈琴唱歌,快樂的在皮褥子上滾來滾去。

  她給小夥伴寫信,把自己的新生活和見到母親的喜悅整整寫了三張紙。

  她崇拜的看著新潮而美麗的母親,決心也要像母親一樣:「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糰,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

  

  母親喜歡的東西,她也喜歡。她覺得老舍的《離婚》、《火車》都比《二馬》好的多,可她偏偏喜歡《二馬》。

  這是因為有一次她看見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二馬》,一邊看,一邊讀,一邊笑,而她就站在門口看著母親笑自己也笑。

  母親問她選擇嫁人還是讀書時,她選擇讀書,她想像母親那樣自由,去看外面的世界,母親去過的地方,她也想去。

  年少的張愛玲,對母親充滿了愛和崇拜,她仰著頭看自己的母親,覺得她是那麼的美,那麼的讓人羨慕,她想成為母親那樣的人。

  她是個愛孩子的母親

  黃逸梵是愛孩子的,這一點無需懷疑。

  她從國外回來,就希望用國外的教育理念來養孩子。

  她給孩子單獨的房間,讓他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刷牆。

  吃飯的時候會講一些營養學,會給他們讀書講故事,會給孩子彈琴唱歌。

  她教張愛玲彈琴,學外文。

  她不顧丈夫的反對,堅持把張愛玲送進學堂讀書。她甚至在離婚協議中寫明,女兒進什麼學校等教育問題都要徵得她的同意。

  張愛玲跟她同住的時候,她請了猶太教師給張愛玲補習功課,每小時五美元。

  

  經濟窘迫時,她讓女兒自己選擇,嫁人還是讀書。張愛玲選擇了讀書,她尊重女兒的選擇,供她讀書。

  她教女兒如何做個淑女。

  臨終前,她想見女兒一面,女兒沒有讓她如願。她還是把遺產留給了她,滿滿一箱子值錢的古董。

  這些都說明,她不是個無情無義的母親,她是愛孩子的。

  打擊式教育,讓女兒與她漸行漸遠

  黃逸梵大概也有望女成鳳的傳統觀念,她讓女兒念新式學堂,不希望女兒重走自己的老路。

  她一心想把她培養成名媛,但張愛玲的表現卻常常讓她抓狂。

  不管母親多麼費心,她還是沒有個大家閨秀的樣子。要麼傻笑,要麼狂笑,要笑不露齒很難。一哭就是大哭,走路踉踉蹌蹌、東倒西歪。

  母親開始懷疑她這樣付出值不值得。

  她希望張愛玲按照她期望的樣子成長,對張愛玲更多的是提要求和標準,而很少讚賞。

  在張愛玲的眼裡,她就是母親心中的失敗者,拚命努力,也討不到母親的歡心。

  她提到看美國球員吉美·皮爾索的傳記電影,看到動情處幾乎要嚎啕大哭,因為這個人跟她的遭遇太像了,從小父親培養他打棒球,無論怎樣也無法討得父親的歡心,因壓力太大,成功后竟然精神失常。

  女兒希望得到母親的認可,母親卻偏偏覺得不能表現出對女兒的讚賞,那樣她會驕傲,走上歧途。

  

  最著名的就是800塊錢事件。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讀書時,因成績優異,被老師弗朗士獎勵了800塊錢。

  這對張愛玲來說不是小數目,她迫不及待的拿回家給母親,滿心希望母親能夠為她高興,甚至能誇她兩句。

  但母親卻什麼也沒說,只讓她放在那。

  過了兩天她再回家,發現母親已經把這800塊錢在牌桌上輸掉了。

  有種說法,說是她母親怕她太得意,要用這種方式打壓她,本質是為她好。

  而她沒有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而是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在母親那裡都無足輕重,慢慢的,她與母親越走越遠。

  不會好好說話,讓親情變得淡漠

  黃逸梵也許跟張愛玲一樣,是個外表冷漠的人,無論內心是否火熱,表現出來都是冷冷的,對孩子也不例外。

  張愛玲與她同住時,經濟上的困窘,生活上看不到希望,加上女兒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她有時會情緒失控。

  情緒不好時,她會對女兒大吼大叫,大喊著,當初就不應該照顧她的傷寒痛,說女兒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不知道張愛玲聽到這樣的話,會怎樣的害怕又無助。

  

  800塊錢事件發生后,張愛玲認為母親只看重錢,決定把母親花在她身上的錢還回去。

  當母親再次回國,她把錢給母親后,母親從她身上感受到了冷漠和決絕,母親並沒有打算安慰她,而是冷冷的說:「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這樣對我,『虎毒不食子』曖。」

  張愛玲怎麼也想不到,她那女神范的母親,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她對母親徹底失望。

  當母親再次出國后,兩個人再也沒有相見。

  1957年,黃逸梵在英國病重,她寫信給張愛玲,提出死前唯一的願望是見張愛玲一面。

  張愛玲並沒有去見面,只寄去了一張一百美金的支票。

  多年之後,女兒才明白她的愛

  張愛玲對母親又愛又恨,她一生想得到母親的肯定,希望討得母親的歡心,卻終生未得,她恨自己的母親。

  直到在異國他鄉獨居,晚景凄涼的張愛玲,發現自己的命運,竟然與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

  鄰居發現獨居的張愛玲經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說什麼,像是念佛,又不像。

  有人問她需要幫助嗎?

  張愛玲回過頭去,說「對不起!慢待您了,真有點不好意思!請您理解,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

  也許,這個時候她才懂得了自己的母親,也願意去原諒和接納母親。

  

  她不是不愛,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曾經,黃逸梵也是個缺愛的孩子。

  雖然出身名門,祖父是李鴻章的副手。但她還未出生時,父親就去世。她和弟弟是父親在鄉下的小妾所生,出生后就被父親的嫡妻收養。

  在那個沒有父親的大家庭里,她被要求裹小腳,與寡居的兩位母親朝夕相處,境況好不到哪裡去。

  從小沒有體會到父愛,因為有同胞的兄弟,自己的地位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沒有體會到多少愛,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人。

  成人後,原本以為嫁給了一個翩翩公子,卻沒想到這個丈夫滿腦子遺老遺少思想,靠著祖上留下的財產度日,不思進取,吃喝嫖賭。

  這讓她對婚姻感到失望,加上天生愛自由,她拋夫棄子,逃到國外去。

  本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就少,又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性格,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結果與孩子越走越遠。

  有這樣一個母親和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張愛玲何嘗不是這樣一種性格,不是不愛,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愛。

  張愛玲的一生,又有多少母親的影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8: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