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17/9/3 上海多倫路名人街、千愛里、1933老場坊

作者:BANGZI  於 2017-9-28 03: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63評論

昨天前天到海寧那邊去流竄了兩天,喝了場酒就回上海了。明天回家,又得坐十幾個鐘頭的飛機,所以今天不能玩兒的太晚。前幾天在微信里看見了另一條上海步行路線,從多倫路出發,經四川北路-甜愛路-山陰路-溧陽路-四平路,最後到達1933老場坊。


多倫路及周邊有很多名人故居,魯迅,矛盾,郭沫若,丁玲。。。現在也開發成小商鋪餐飲聚集的地方,貌似人氣還不夠旺。甜愛路/千愛里老街區街道兩邊搞了很多大型塗鴉,很別緻,突出愛字,還有許多名人名言躍然牆上,見到不少小情侶來此膜拜。然後山陰路溧陽路四平路那邊沒有啥稀奇東西,但是老洋房住進了貧下中農也是上海一景,生活氣氛很濃厚。1933老場坊則是原來的工廠區轉型高大上的休閑功能。


兜完了這一圈兒還是覺得多倫路那塊兒不錯,騎著小黃車回到了多倫路,找了間臨街的酒吧坐下,靜觀世界從眼前流逝。這地方要比南昌路那家有潛力,視野好。不過他家的啤酒選擇太不給力了,喝到了半夜就趕緊散會了。路邊吃了碗兒刀削麵就回旅店歇菜了。這次出差也就到此嘎然而止,回家好好研究下一趟去哪兒!


百度百科: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上海的一條小街,位於虹口區東江灣路146號,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街短而窄,卻蜿蜒蛇行,曲徑道幽。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小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進多倫路迎面而來的就是魯迅同學和幾個小夥伴兒的雕塑

 



百度百科:一個多世紀來,上海走過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場直至形成今日東方大都市的滄桑歷程,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個側面集中地展示了這個歷程印跡和文化縮影,真可謂「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其間魯迅茅盾郭沫若蘇雪林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地位,而名聞遐邇的公啡咖啡館(遺址)、鴻德堂,風格各異的孔(祥熙)公館、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范(光陵)公館更使多倫路成為海派建築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王造時內山完造景雲里、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名人故居、海上舊里,積澱成今天多倫路上濃厚的文化氣息,使人流連忘返。


為了重現這一段的輝煌,1998年在中共上海市委龔學平副書記的關心支持下,虹口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多倫路改建為「文化名人街」,根據整體發展規劃和「修舊如初」的原則,修葺翻新后,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路面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塗飾一新,門面洞開,皆為雅商,字畫,古董,紅木器具,一路列過去,甚是風雅。 多倫路地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近代歷史遺址群落,利用沿線的歷史名人故居、紀念館、藝術館,與步行系統中有機布置的一系列文化名人紀念小品一起,道出「文化名人與您同行」的主題,繼承和延續該地區特有的城市文脈。從而以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位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並以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古玩字畫、書屋文苑、茶室吧廊成為國內外賓客懷舊休閑、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



矛盾 1896-1981, 新文化運動巨匠之一,卓越的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浙江桐鄉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曾三次居住虹口。(不是俺寫的,介紹牌上的)

 


多倫路59號鴻德堂HONGDE TEMPLE,英文為啥叫個temple?難不成是個摩門教堂?門口的人跟俺說是新教。

 

百度百科:鴻德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59號。鴻德堂始建於1925年,1928年10月落成,系長老會滬北堂的新堂,為紀念美華書館負責人費啟鴻,取名「鴻德堂」。該堂為極少數採用中國古典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鴻德堂是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國宮殿式外形的教堂,共有三層,其底樓為小禮拜堂,二樓為主堂,兩側成對的羅馬雙柱構成拱形走廊,具有西式風格,三樓為樓廳。整幢建築風格堪稱中西合璧,建築面積1137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000餘人禮拜。1932年一·二八事變,鴻德堂因接待抗日愛國人士,蔣時敘牧師一家4人及信徒等10人慘遭日軍殺害。
  1958年,教會實行聯合禮拜,鴻德堂是虹口區聯合禮拜場所之一。「文革」期間禮拜中斷。1992年8月恢復禮拜。1994年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2004年聖誕前夕,底樓置換重歸教會,使鴻德堂樓上樓下成為一個整體。經過裝修,2005年聖誕節舉行鴻德堂底樓獻堂典禮,並正式對外開放。重鑄的青銅大鐘懸掛鐘樓,每逢主日 禮拜前鐘聲悠揚,傳及方圓數里。


裡面德布置,正在放映耶穌到耶路撒冷砸廠子的那段兒。

 

彩玻利,名副其實,一點花也沒雕

 


百度百科:多倫路主要以文化景觀來帶動文化經營網點的形成。文化景觀主要是多倫路文化街沿線的具有特色的建築風貌與文化氛圍的凸現,加之彈階路的鋪設、道路綠化、路燈等市政設施的設計點綴,展示其文化街的基本風貌。在此基礎上進行諸如「公啡咖啡館」、「內山書店」等舊有著名文化景觀的恢復重建和「世紀鐘樓」、「街心花園」、「名人雕塑廣場」等文化休閑景點的

新建,尤其是引進設立近三十家「民間收藏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形成以文博為特色的文化街市。[2]  作為上海最大規模的線狀休閑街市及四川北路商業街的主要支馬路,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文化品味及商業效益都較為突出。一方面強調具有三十年代的特色,同時廣招中華精品入市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名人畫廊、藝術陶瓷、文房四寶、古玩市場、石庫門客棧等等。



鴻德書房前面是內山完造,內山書店店主,國際友好人士,魯迅同學的好基友,日本岡山人,1916至1947年始終居住在虹口。這傢伙該不是間諜吧?

 

多倫路66號「薛公館」,建於1920年。抗戰時期曾做侵華日軍海軍武官府駐地。

 


虹口區多倫路90號(名人茶藝館)

 


沈尹默 1883-1971,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詩人,書法家。1946年定居虹口海倫路504號直至1971年病逝。

 


城市吧街景地圖:位於多倫路119號。名稱取自魯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鐘樓頂端所置機器人為上海交通大學高新技術產品。其古鐘為青銅冶鑄。整幢鐘樓欞體用花崗石砌成,既表現超越時空的動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氣質。機器人同時具有電腦語音系統功能,能說話、會唱歌。編人程序的電腦語音系統,可以準確報時,井能簡略地向您介紹本地區近代歷史演變的大事典故。被包圍在老建築中的這個鐘樓不是很起眼,如果獨立開來,還是很漂亮的一個景色。


窗戶裡面還有竇樂安簡介。不知這鐘樓跟他有啥瓜葛。

 

百毒百科:竇樂安(1865年-1941年,英語:John Litt Darroch),英國傳教士,清朝遊學進士。
隸屬於英國內地會。光緒十年(1884年),來六安傳教。光緒二十年,在縣城老衙門台南建立「內地會六安福音堂」[1][2],之後任職于山西譯書院。光緒三十三年,光緒帝賞山西譯書院譯員竇樂安遊學畢業進士。光緒三十四年,由竇樂安主持,黃鼎、張在新、郭鳳翰共同譯述,許家惺校訂並作序的《世界名人傳略》出版,此書從英國張伯爾的《世界名人字典》中選擇重要名人千餘人編譯而成[3]。后留有竇樂安路。


找到聯繫了,摘自百度貼吧:維多利亞時代吧,這個應該算是多倫路的來歷了:

多倫路是位於上海虹口區中部偏西的一條道路,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授予「進士」稱號的英國傳教士倫敦聖教書會總部幹事竇樂安(John Litt Darroch)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時以內蒙古多倫縣改為今名[1]。多倫路修建於1911年-1920年,雖在理論上隸屬華界,但卻是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築路的產物。多倫路全長550米,寬10-13米,呈L字型,東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與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稱北四川路)交匯。多倫路的建築多是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發達之後建造的別墅,后又被時代的風雲人物所佔據。其中有國民黨時期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孔公館白崇禧在抗戰後一度居住過的多倫路210號別墅,台灣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小時候短暫居住在這裡。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法式別墅湯公館曾先後作為湯恩伯陳儀的住所。這裡還有上海現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鴻德堂,具有南洋廊式風格的中華藝術大學學生宿舍,典型的石庫門里弄景雲里、永安里等等,為海上舊式里弄和海派建築的縮影。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多倫路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左翼知識分子最活躍的地區。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竇樂安路233號中華藝術大學成立。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王造時等知識分子曾經居住在多倫路和附近的景雲里。丁玲沙汀瞿秋白等一大批左翼作家也一度在多倫路附近的虹口地區居住和創作。 1998年,虹口區政府將多倫路改造為集旅遊和文物保護為一體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沿街開闢了文物收藏館和名人故居,並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官方的當代藝術館多倫現代美術館


郭沫若像

 

這是多倫路93弄1號,查不到是個什麼來頭

 

老電影咖啡館旁邊的里弄

 


老電影咖啡館

老電影咖啡館是多倫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號Café,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內,店裡的

背投式電視不間斷地播放著黑白片子,從無聲時代到三四十年代國內、國外的經典影片,當日的電影安排在門口的小黑板就能看到。店裡吱吱作響的樓梯,昏暗的燈光,木質的地板,處處透露出張愛玲時代的「老上海感覺」,喜歡懷舊的你,不妨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到這裡品咖啡,看電影吧。

 


多倫路100號:良友軒;盛典畫廊;吉祥閣(收購古玩、字畫);海璞軒(玉石、項鏈專營)。

 


葉聖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原名葉紹鈞,蘇州人,1927隻1935年居住虹口,任小說月報主編,創作長篇小說倪煥之。

 


多倫路135弄1-5號,景運里 1925。

百度百科:景雲里(名人之路):位於多倫路135弄背後。建於1925年,為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屋。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有歷史文化名里之稱。

 

百度百科:

多倫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毗鄰山陰路長春路隔街相望,全長五百多米,路雖短卻幽深,夾街小樓,櫛比鱗次。象這樣的小街小巷,在上海的大小馬路中實在是太多了,而這多倫路不同在於它是一個卧虎藏龍之地,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這條五百米的街道居住著眾多的文化名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柔石、馮雪峰及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都曾經在這條小街上生活居住過,多倫路可以說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營,中華藝術大學舊址曾經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的會場,多倫路上銘牌介紹:夏衍馮雪峰、瞿秋白、柔石、許幸之潘漢年張愛萍都在這條小街上活動過;抗戰勝利后,這裡還有湯恩伯孔祥熙白崇禧的公館,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倫路210號的白公館里度過的,在一條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遺跡在上

海是罕見的。

除了名人故居遺址外,多倫路上有許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館。包括「筷子博物館」(多倫路191號)、還有目前亞洲最大的一家古錢幣展覽館(四川北路203弄35號原湯公館)、南京鐘博物館(多倫路193號)、文風奇石藏館(多倫路189號)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館還有:藏書票館、集報館、古陶瓷收藏館等,而給這些店鋪的牌匾題名的幾乎都是文化名人。[2] 

在多倫路建成開放以前,這條小路一直被四川北路農貿市場佔據著,搭了個鋼結構彩鋼板瓦屋頂,將兩旁的別墅和名人故居都遮掩掉,做菜場的多倫路每天充滿了喧騰與生機。有路邊菜販的吆喝聲,菜場的夜排擋也是非常紅火,更有形形色色的市井寫照……這條小馬路充溢著生活里柴米油鹽的點點滴滴,一切都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寫照,因此以前經過四川北路,沒有人會想起這條路和上海別的路有什麼不同,太不起眼了啊,當然也沒有人想起這條路的歷史是多麼厚重,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多麼深厚!



永安里南側有段圍牆,上面有這些名人的生活工作浮雕圖

 


老舊的公寓

 


旁邊就是永安里

 


里弄

 


摘自新浪博克ailun:上海石庫門裡弄有多少式樣?新式與老式有什麽區別,我知之甚少,當然很多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未必知道更多。實際上多倫路我走過數次,只因寫博客提前查閱資料才清楚這棟長長的有遮陽棚的三層樓是上世紀二十年的新式石庫門建築,而且是很有知名度的永安公司為其高級職員建造的宿舍,取名永安里,還有信息講周總理以及舞蹈家陳愛蓮早年在此里弄住過。先說說這棟沿街建築。它是多倫路152—192號,從右到左一門一號共21號,全長約八十多米,1930年之後建造。2003年12月16日被虹口區文化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10月31日確定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

因為是中西結合的民居建築,與周圍花園洋房並沒有形成太大反差,反而感覺蠻有特點。

 


里弄乾坤

 


商鋪,右邊是郭純享家庭集報館

 


多倫路181號:大上海(多倫路地區海派文化館、上海製冷歷史博物館、報紙博物館)。

 

「海瓷堂」位於多倫路185-187號,是一家中國古陶瓷私人藏館,自1999年開館以來, 藏館先後接待了來自世界四十餘國的國際友人與國內收藏愛好者。藏館主人以館藏珍品為基礎,結合傳統與現代技藝,兼容並蓄中西文化,將中國文化再現於限量版文化產品之中。追求卓越的材質與品質,專註於每一個細節,是「海瓷堂」對其文化產品的承諾。

文風奇石藏館(多倫路189號)

 


百度百科:  相去不遠的215號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園別墅,全國最大的古錢幣博物館——金泉古錢幣博物館就落戶在別墅對面的弄堂里;順著215號建築往裡走,藏書票收藏館、南京鐘藏室、藏筷館、奇石館和蘇韻閣等極具個性特色的收藏館順序排列,凸現出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文博街市」的主體特色。


從別的地方看來的:多倫路215號是汪偽行政院長梁鴻志的舊居,1924年又廣東商人李觀森建造。

 


柔石1902-1931, 左聯五烈士之一,早年從事教育工作,專心致力於文學活動

 


街景

 


瞿秋白1899-1935, 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中國革命文學事業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宣傳家,常州人,1931年來滬,1933年搬入虹口,與魯迅共同領導左翼文化運動。

 


摘自新浪博客多倫風情:燕山別墅位於多倫路257弄,這是一幢不起眼的日式洋房,深深的庭院,優雅的環境,別緻的小樓屋宇,聳立在青翠綠掩的樹木之中,三十年代日本著名作家鹿地亘夫婦曾在此弄14號居住過,1936年10月17日下午,魯迅先生為鹿地亘送來了剛出版的《珂勒惠支版畫集》,這是魯迅先生最後一次來到多倫路上的燕山別墅,且距離他逝世只有兩天時間,可以不誇張的說,魯迅先生生前最後的腳印,留給了中國年輕的版畫藝術,留給了多倫路。

 


百度貼吧老上海吧:上海優秀歷史建築(虹口)——多倫路250號原孔公館

建於1924年,佔地面積為1082平方米,建築面積637平方米,磚木結構二層,西班牙、伊斯蘭式花園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作弧面處理,主入口設於轉角正中處。底層門窗柱伊斯蘭式,修長圓柱。門窗均凹進,拱券,木製硃紅色門窗框。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裝飾,上部有馬賽克貼面畫裝飾。東側牆壁下部為圓拱形窗和修長的立柱連續組合;上部為連續的直窗和假窗虛實並舉,凹凸有致。屋頂設有兩座敞亭。大廳彩色瓷磚鋪地,從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樓底扶手皆雕文刻鏤。廳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
該建築曾被孔祥熙佔為滬上三處豪居之一,俗稱「孔公館」。

 

 


多倫路的門樓子

 


孔公館

 

 

 


竇樂安路老路牌,不知是否原裝

 

 

 

 


走到這邊就到頭了,回頭往來的那邊去

 


 

 


摘自知乎- 上海哪裡有舊書店?:名著書店(內山書店),多倫路169號。書店本來叫名著書店,地處多倫路。後來在區文化局的建議下,又掛了個「內山書店」的牌子,多個噱頭。書店不大,有好書。價格不算貴。

 


永安里

 

 


多倫路90號,一樓時餐廳酒吧,丁玲銅像就在這兒。俺們轉悠完了就回這兒喝的酒。

 

 


老郵筒

 


四川北路上的上海虹口區實驗中學

 


又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鐵門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0in;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百度百科:雷允上 (吳門名醫)

吳門名醫雷大升(1696--1779年)字允上,號南山,自幼讀書習醫,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棄儒從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蘇州閶門內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口,開設了誦芬堂老藥鋪,始創雷允上藥業。雷大升著有《金匱辨證》、《要症方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典籍。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於是「雷允上」名聲遍聞蘇州,蜚聲杏林。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州。雷氏家族不得以將店遷至上海。在上海開設了「雷誦芬堂申號」藥鋪。

吳門名醫雷大升(1696--1779年)字允上,號南山,自幼讀書習醫,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棄儒從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蘇州閶門內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口,開設了誦芬堂老藥鋪,始創雷允上藥業。雷大升著有《金匱辨證》、《要症方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典籍。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於是「雷允上」名聲遍聞蘇州,蜚聲杏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人文薈萃,千百年來,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吳文化,吳門醫派即是吳文化的精華之一。吳門醫派及其創立的「溫病學說」在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章,享有無可替代的顯赫地位。雷允上創始人雷大升(字允上,號南山)就是吳門醫派中的重要一員。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雷大升棄儒從醫,研究並吸收吳門醫派精華,將溫病學說的理論體系付諸實踐,把行醫和製藥結合在一起,虔修中藥丸、散、膏、丹,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吳門名醫雷大升在蘇州閶門內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口,開設了誦芬堂老藥鋪,始創雷允上藥業。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於是「雷允上」名聲遍聞蘇州,蜚聲杏林。雷大升著有《金匱辨證》、《要症方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典籍。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州。雷氏家族不得以將店遷至上海法租界興聖街(今新北門永勝路)京江弄口開設了「雷誦芬堂申號」藥鋪。后太平軍敗退,雷氏家族重返蘇州,並在原址重新開設了「誦芬堂」藥鋪,但上海的「雷誦芬堂申號」藥鋪仍就保留,由此形成了以蘇州為總號,上海為分號的雷允上誦芬堂藥鋪局面。

 


發現走錯了方向,繞回到甜愛路這邊。這是內山書店的舊址。

 


甜愛路的塗鴉

 


甜愛路

上海虹口區的甜愛路,被譽為上海「最浪漫」的道路。路口設一隻特別的愛情郵筒(愛心郵筒),從這座愛心郵筒投出的每一封信函,都將被蓋上一枚英文愛的戳,讓收件人通過這個郵戳感受一份愛心與浪漫,留作永久的紀念和收藏。郵筒郵戳,和道路兩側由28首中外著名愛情詩篇組成的「愛情牆」,將讓這條浪漫之路在2009年煥發出新的甜蜜氣息。其獨有的寂靜和舒緩的情調浸透其間。這裡被譽為「上海最浪漫的馬路」,與山陰路不同的是,甜愛路兩邊多有圍牆,抵擋了視線,於是又增添了幾分神秘,那可是一個戀人甜蜜擁吻的好去處。

甜愛路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甜愛路315弄。長526米,寬13.0米,車行道寬7.0米。

原系靶場內小路。民國9年(1920年)築,名公園靶子場路。又因與千愛里相通,又稱千愛里(路)。抗戰勝利后(民國34年後),起諧音改稱「甜愛路」。沿路為住宅。

 


都是故事啊,你們就編吧!

 

 


糊弄小情侶的玩意兒

 

 

 


各式塗鴉

 

 

 

 

 


還以為這又是啥遺跡呢,鬧了半天是個珠寶店

 

 


老樹根把人行道佔滿了

 


甜愛路

 


千愛里

千愛里,這是在甜愛路和山陰路之間的小弄堂。如果光靠自己能找到千愛里,要找到這有著甜蜜名字的地方恐怕頗費周折。山陰路2弄,連接著甜愛路和山陰路,暗紅色的磚牆,蔥鬱的爬山虎。千愛里有這麼好聽的名字,緣於它隔壁那條遠近聞名的浪漫馬路「甜愛路」。當時在此居住的均為日僑,3號是幢坐北朝南的新式里弄花園洋房,它的主人就是內山書店的老闆內山完造,他在這裡住了11年,據說當年魯迅先生和夫人也常來此散步。

甜愛路甜愛咖啡館

甜愛咖啡館,位於甜愛路與甜愛支路的交界處,甜愛路上為數不多能歇歇腳的地方,顯然,這裡儼然就是為情侶開設的,門口的海報蠻有特色,累了也不妨進去一坐。

 

 


順著山陰路轉過去,貧下中農把人家洋房住的亂糟糟地,很有生活氣息

 


興業坊

山陰路的興業坊(165弄)建於1927年,是浙江興業銀行建造的職工住處。在興業坊建成后兩年,興業銀行又在狄斯威路(今溧陽路)建造了浙興里。

 


山陰路[1]  是中國上海市虹口區的一條街道,南北走向,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長651米。山陰路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11年越界築路。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時更名為山陰路。山陰路一帶已經被闢為山陰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加以保護。與其交會的道路有四川北路、四達路和祥德路。


 


 


位於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 魯迅先生1933年起居住於此,直到1936年去世。

 


恆豐里

四川北路進入山陰路,右手邊的前半部分是一大片由四達里、恆豐里和恆盛里三條弄堂組成的建築群。這三條里弄的建築式樣大抵相仿,基本都是清水紅磚的三層樓房,總共包括三百多幢房子;弄堂之間的小巷似縱橫阡陌,四通八達,外來人走進去彷彿到了迷宮,所以居住在附近幾十年的我,除了四達裡外,一直搞不清恆豐里和恆盛里的具體區分。恆盛里的門牌號現在是屬於寶安路160弄,而且四達里和恆豐里的大部分屬於石庫門,恆盛里則屬於新式里弄,有矮牆圍住的小花園,門楣和窗框的石頭裝飾很漂亮,後門有圓狐形門廊,三樓朝南有半圓形鑄鐵陽台。

 


四達里

山陰路的四達里曾住過當年的左翼文學青年沙汀。沙汀(1904-1992),原名楊朝熙,四川安縣人,民國18年(1929年)來上海,先住東橫浜路德恩里(今秦關路44弄)13號,自學並在中華藝術大學聽課。民國19年與楊伯凱等在北四川路四川里(今1604弄)辦辛墾書店,被推為董事長。民國21年10月,小說集《法律外的航線》出版,始用沙汀筆名,同年退出辛墾書店,遷居四達里,加入左聯,民國22年任左聯常務會秘書。同年秋,遷居姚神父路天祥里(今天平路)。

1928年19月,由張友松夏康農創辦的春潮書局在四達里104號成立,曾出版過《春潮》月刊和《二月》《小小十年》《小彼得》等書籍。

中國耶穌教自立會主席俞國楨(1852-1932)也曾在四達里暫居。1932年「一.二八」事變引發凇滬抗戰,19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的指揮下奮起抗戰。當時江灣為戰區中心,自立會總會所在的江灣永志堂和俞國楨住所均毀於戰火。永志堂屋頂被炮彈擊中,損失慘重。俞國楨只得臨時將自立會總會事務所設在四達里林鴻斌住所。同年俞國楨應邀前往浙江溫州講道病逝於那裡。

 


 

轉上溧陽路

 

 

 

 


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這個酒吧的位置選得相當有學問

 

 


這個四叉路口有浦東四大金剛做背景

 

這就到了所謂的1933老場坊了

 

 


1933老場坊

1933老場坊原來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1933年,由工部局出資興建,著名英國設計師巴爾弗斯設計,中國當時的知名建築營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藥廠在上海虹口區沙涇路正式建成。建築面積:約3.17萬平方米,建築層數:5 層,結構方式:鋼筋混凝土結構。

 

 


這邊看看還行,但是沒找到哪家店俺們想進去吃吃喝喝的,沒找到感覺。

 

 


據史料記載,建造這個宰牲場光建築和設備就花費白銀三百三十多萬元

,全部採用英國進口的混凝土結構,牆體厚約50公分,兩層牆壁中間採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進技術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實現溫度控制,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較低的溫度,可見這棟建築當時工藝設計的前瞻性和先進性。風格樣式:1933老場坊的建築融匯了東西方特色,整體建築可見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而外方內圓的基本結構也暗合了中國風水學風水學說中 「天圓地方」的傳統理念。 「無樑樓蓋」、「傘形柱」、「廊橋」、「旋梯」「牛道」等眾多特色風格建築融會貫通,光影和空間的無窮變幻呈現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建築奇葩。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永遠可以領略到1933老場坊不一樣的風情。


整幢建築風格樸實無華,大氣而不張揚,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從它似乎不經意的精美裝飾細部中,感覺到當初設計師的匠心獨運。如此流暢的生產工藝,精密的房屋結構,卓越的建築設計,出現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謂開一先河。即使在當時,全世界這樣格局規模的宰牲場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場坊是唯一現存完好的建築,其他的也都無從可尋了

 

 


蹬著小黃車回到了多倫路,坐在路邊吧台上看人來人往,美好的一天就又過去了!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3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7-9-28 03:39
好興緻!好地方!上海現在的確地域差別不那麼嚴重了!
回復 BANGZI 2017-9-28 05:14
fanlaifuqu: 好興緻!好地方!上海現在的確地域差別不那麼嚴重了!
閑著沒事兒就到處亂竄。上海可供瞎竄的地方不少!
回復 酸柚子 2017-9-28 06:35
我出國后,我父母曾在多倫路住過一段時間,石庫門的弄堂,看上去很親切,很有上海灘的味道
回復 BANGZI 2017-9-28 06:52
酸柚子: 我出國后,我父母曾在多倫路住過一段時間,石庫門的弄堂,看上去很親切,很有上海灘的味道
這個區生活氣息很濃,不像有些地方那麼做作。
回復 秋收冬藏 2017-9-28 07:32
跟著你一路行來東張西望
是手機拍的嗎?
回復 gushu 2017-9-28 08:16
熟悉的路名,陌生的路。
回復 BANGZI 2017-9-28 10:05
秋收冬藏: 跟著你一路行來東張西望
是手機拍的嗎?
您這是想誇俺手機照的好還是相機照的臭?
回復 BANGZI 2017-9-28 10:06
gushu: 熟悉的路名,陌生的路。
魔都日新月異,這幾年消停多了。
回復 gushu 2017-9-28 10:40
BANGZI: 魔都日新月異,這幾年消停多了。
這兩年基礎建設是消停了,生活習慣又大革命了。沒有手機支付簡直寸步難行。
現金已經淪為輔助支付手段。
回復 BANGZI 2017-9-28 11:35
gushu: 這兩年基礎建設是消停了,生活習慣又大革命了。沒有手機支付簡直寸步難行。
現金已經淪為輔助支付手段。
呵呵,的確是。俺既沒支付寶也沒微信支付。
回復 gushu 2017-9-28 13:02
BANGZI: 呵呵,的確是。俺既沒支付寶也沒微信支付。
支付寶實在是沒有持有的必要。微信平時還是用的。討點紅包就可以用了,非常方便。比如回去時幫朋友帶點東西,然後微信收錢,回去這錢就可以微信支付使用了。
回復 BANGZI 2017-9-28 13:17
gushu: 支付寶實在是沒有持有的必要。微信平時還是用的。討點紅包就可以用了,非常方便。比如回去時幫朋友帶點東西,然後微信收錢,回去這錢就可以微信支付使用了。
現在微信需要綁定銀行卡才能收紅包和支付,可麻煩了。搞通了的確方便。
回復 gushu 2017-9-28 13:24
BANGZI: 現在微信需要綁定銀行卡才能收紅包和支付,可麻煩了。搞通了的確方便。
不是吧?你家人沒有一個在中國了?
隨便用家人的不用的銀行卡綁定一下就可以了。
當然綁定的時候,需要本人手機,一定要回去的時候綁定,在國外沒辦法。
實在不行,自己辦個銀行卡,也不是很難。
回復 emuch 2017-9-28 20:35
去年去上海,就是在多倫路附近一家連鎖酒店住的。甜愛路上的孫悟空、如來和李小龍的塗鴉當時也看到了,感覺很有趣,沒想到是政府主導的結果。山陰路大陸新村的魯迅故居去年在修繕,沒對外開放,好像只是路對面的瞿秋白故居卻只有一塊指示牌,來來回回找了半天,應該確定仍有住家住在裡面,沒有變成展館。兩相對比,頗顯凄涼,不禁唏噓。
回復 BANGZI 2017-9-28 22:23
gushu: 不是吧?你家人沒有一個在中國了?
隨便用家人的不用的銀行卡綁定一下就可以了。
當然綁定的時候,需要本人手機,一定要回去的時候綁定,在國外沒辦法。
實在不
俺婆娘兩個都有對俺來說有沒有就不緊迫了。小黃車的押金已經交了,呵呵。出差一般也輪不著俺花錢。感覺那東西轉錢太霸道了,即轉立收!
回復 BANGZI 2017-9-28 22:26
emuch: 去年去上海,就是在多倫路附近一家連鎖酒店住的。甜愛路上的孫悟空、如來和李小龍的塗鴉當時也看到了,感覺很有趣,沒想到是政府主導的結果。山陰路大陸新村的魯
這個是個大工程,沒有政府主導辦不成的。小瞿同學從前還是反面人物,現在好歹還平反了。看介紹名人故居不少,俺們沒有仔細搜尋。做好功課再去會更有意思。俺沒啥文化主要是找喝酒的地方。
回復 嘻哈:) 2017-9-28 22:51
寫的細仔、周全!
回復 BANGZI 2017-9-28 23:27
嘻哈:): 寫的細仔、周全!
瞎轉,瞎看,主要是找喝酒的好地方。
回復 xqw63 2017-9-28 23:50
老弄堂這麼乾淨,上海市民素質還是比一般城市高
回復 BANGZI 2017-9-28 23:59
xqw63: 老弄堂這麼乾淨,上海市民素質還是比一般城市高
素質高是一方面,掃地的也不少。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BANGZI最受歡迎的博文
  1.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8:摩洛哥(2)梅爾祖卡 -「撒哈拉」 [2021/04]
  2.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6/7:摩洛哥(1)馬拉喀什,艾提本哈杜 [2021/04]
  3.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9:摩洛哥(3)沙漠日出 + 菲斯古城 [2021/04]
  4.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5:馬爾他(2)首都瓦萊塔 [2021/04]
  5.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10:摩洛哥(4)菲斯 瓦盧比利斯 卡薩布蘭卡 [2021/05]
  6.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11:摩洛哥(5)卡薩布蘭卡 (完) [2021/05]
  7.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4:馬爾他(1) 姆迪納古城 馬薩施洛克漁村 史前石廟 [2021/04]
  8. 照片回顧 2009/11 義大利 day 9:威尼斯 公交船環島游 [2021/03]
  9.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2:突尼西亞城(1)新城+老城 [2021/04]
  10. 照片回顧 2019/10 法突馬摩 DAY 3:突尼西亞城(2)迦太基遺址+藍色小鎮 [2021/04]
  11. 山西陝西 9。革命聖地 延安 [2015/10]
  12. 2016/9 紹興二日游 1。咸亨酒店 書聖故里 [2016/09]
  13. 酒經沙場 - 旅途中的酒照片 [2015/09]
  14. 2018/8 印度六日:D3 瓦拉納西/恆河晨浴/神廟 (后附印度史學習筆記) [2018/09]
  15. 8天越洋回家過年小記 [2017/02]
  16. 2017/9/3 上海多倫路名人街、千愛里、1933老場坊 [2017/09]
  17. 1。澳大利亞 - 墨爾本 [2015/08]
  18. 2017/12 普吉 D1 芭東海灘 海鮮市場 [2018/01]
  19. 2017/12 普吉 D2 海灘餐館 海豚表演 [2018/01]
  20. 2015/5/3 D4 約旦 瓦迪拉姆沙漠 [2017/12]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0: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