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千古奇冤《西遊記》!——李安綱 (長,慎入)

作者:sujie_alex  於 2010-1-5 14: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而|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關鍵詞:

千古奇冤《西遊記》!——李安綱在淮安《西遊記》研討會上的發言

各位專家、各位前輩:

   大家好!我叫「李安綱」,諸位都知道,會上好幾次都提到我的名字。雖然大會沒有安排我的發言,但是大多數會議代表還是希望能聽聽我的看法,而且無論如何我都應該說幾句話,所以便在每個小組都講一遍。我講一下十餘年來我研究《西遊記》的觀點,共有七個。

   首先,請容許我說一句話:「第四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李安綱教授《西遊記奧義書》首發式」在京城剛剛閉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西遊記》文化學會」也正式成立,這是廣大《西遊記》文化學家和廣大讀者所深切期望的事情,標明《西遊記》的真正奧秘將得以挖掘和弘揚。作為會長,我今天來參加會議,就是代表「中國《西遊記》文化學會」向大會表示衷心的祝賀。

   蔡鐵鷹先生給我寫了一封信,其實是一封戰書,其中說道:「分別之後,又見兄聲望日隆,在敝地已是家喻戶曉,人民公敵(一笑)。此次會議多半是聲討仁兄的罪行,仁兄敢不敢擺擺擂台?」我說:「我是關老爺的鄉黨,關老爺的本領就是會耍大刀,所以我來此是單刀赴會。」

   我還是直接切入主題,談我的七大觀點:

   第一句話:吳承恩絕對不是《西遊記》的作者。在學術上沒有是與不是,沒有準不準。只准你說是,不准我說不是,這是不可能的。學說與學科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各種學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前提下,才會造就學科的繁榮昌盛。其實,無論我說吳承恩是不是《西遊記》的作者,我已經對吳承恩的故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西遊記》到底在寫什麼?作者到底是誰?我先講一下吳承恩不是《西遊記》作者的五點,或者說他是作者必須先解決的五點。這就是市委朱書記所說的要我叫板:

  第1點,從《西遊記》誕生,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作者的署名一直是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只是到了二十年代,才由魯迅、胡適將吳承恩的名字標了上去。根據現代法院辦案舉證的慣例,必須拿出鐵證,才能把丘處機拿下去、吳承恩署上去。而把吳承恩拉上去唯一的一條證據,就是《淮安府志·淮賢文目》所記載的: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囗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這裡明明講的是「淮賢文目」,即是淮安賢人文章的目錄。《射陽集》是個詩、文的集子,自然可以列入「文目」之下;《春秋列傳序》自然是一篇文章,而且是《射陽集》第二卷第一篇;那麼緊列其後的《西遊記》會是什麼性質的呢?自然是一篇文章啊!怎麼能夠看成是一部洋洋八十萬言的《西遊記》百回本小說呢?這是吳承恩成為《西遊記》小說作者的唯一一條鐵證。然而,這篇《西遊記》是在《淮賢文目》的欄目之下,什麼時候你能把它變成《淮人書目》之下,那就可以算做是鐵證了。因此,作為一個大學者和一言九鼎的文化大師,他們這樣做,確實對吳承恩的故鄉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對於歷史文化,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來說,卻是失之草率,而且是「用心何其毒也」!

   諸位請聽我說!我一直不明白魯迅、胡適為什麼要讓吳承恩做《西遊記》小說的作者,後來我才真正明白了。原來,錢玄同1918年4月在給陳獨秀的信(《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發表為《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中說:

       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之新時代。……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

陳獨秀在《答書》中說道:

       中國文字既難傳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胡適在《跋語》中說道:

       獨秀先生主張「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母書之」的辦法,我極贊成。

魯迅先生則在《關於新文字的答問》一文中提出: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瞿秋白則提出「漢字落後論」,痛罵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毛坑」。(《瞿秋白文集》二,第690頁)

   我一直在想,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以前,《西遊記》一直是證道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載體,卻被魯迅、胡適等人給它徹底打翻,說它只是幽默、滑稽、好玩而已。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非要拿出一個不懂道教、佛學,只會幽默、滑稽、開玩笑的吳承恩來做作者呢?真是用心何其毒也!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要把中國的所有傳統文化全部打倒,硬把中國人的心靈史、文化史、思想史貶得狗屁不如,毫無價值,成為只有兒童能夠讀的童話、神話、兒童讀物。其根本的意義就在於廢孔學、滅道教並且消滅漢字。

   這第一個問題就是說,你要把吳承恩定做《西遊記》的作者,必須解決「淮賢文目」與「淮賢書目」。否則,必須把吳承恩從《西遊記》的作者地位拉下來。作為吳承恩的鄉黨,我們要抱著對他老人家負責的態度,來確定這個事實。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要強*他。

   第二個問題,讓吳承恩做《西遊記》小說的作者,合不合他自己的意願。他老人家寫過一篇《禹鼎志序》,說自己:

       余幼年即好奇聞。……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懶未暇也。轉懶轉忘,胸中之貯者消盡。獨此十數事,磊塊尚存;日與懶戰,幸而勝焉。於是,吾書始成。因竊自笑,斯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

也就是說,他所搜集的「奇聞」,就是與牛僧孺的《玄怪錄》、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相類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並且想寫這麼一部書,就是《禹鼎志》,而不是如百回本《西遊記》一樣的白話小說。即使如此,十幾則故事也不過萬把字,卻讓他絞盡腦汁,「日與懶戰」,說是「怪求余」,而不是他自己的創作。這足以說明他自己都沒有說寫過《西遊記》小說,而我們卻非要逼著他老人家說:「你就是寫過《西遊記》,誰說你沒有寫過《西遊記》呢?」我們如果尊重吳承恩先生的意願,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第三個問題,是「雜記」。魯迅、胡適之所以認定吳承恩是《西遊記》作者,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淮安府志·近代文苑》上說:

       吳承恩,……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


淮安當地人吳玉搢、阮葵生以及魯迅、胡適等,都認為《西遊記》即「雜記」之一。《西遊記》洋洋八十萬言,卻成了「雜記」之一,那麼「雜記」之二、之三、之四又是什麼呢?《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嗎?所謂的「雜記」,就是上面所說的記載了三五百字的鬼怪故事的《禹鼎志》,一個就是一種。剛才劉懷玉先生在大會上說的那個人就是我,我從劉知幾的《史通·雜述》當中找出了「雜記」的定義:

       史氏流別,其流十焉。……八曰雜記,祖台之《志怪》、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劉敬叔《異苑》,此之謂雜記者也。

這才是「雜記」。魯迅先生這麼大的學者,連「雜記」的定義都搞不懂,是不可思議的,除非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四個問題,就是蔡鐵鷹先生和北京公安大學的一個副教授劉振農先生,一再強調吳承恩是「八公之徒」。明代最早的關於《西遊記》作者的記載,是陳元之的《西遊記序》: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則幾乎遺《西遊》一書,不知其何人所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國,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製。

這裡提出三個推測,一個出處。「天潢」指的是「天皇」,「何侯王」是某位侯王,即某位王爺的領地;「八公之徒」,即如淮南王劉安的八位神仙老師;「出王自製」,即這位王爺自已所創作。吳承恩與「王爺」是無分了,但是不是「八公之徒」呢?

   淮南王劉安善養士,好儒學方術。據葛洪《神仙傳》載:有八公詣門,皆鬚眉皓白,門吏白王,八公皆變為童子。王迎,燒百和香,八童子復為老人,授王丹經。葯成,雷被、伍被共誣安謀反。八公謂安曰:「可以去矣。」安登山,白日升天。人傳,去時余葯器,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故雞鳴天上,犬吠雲中也。尤其是這 「八公」的本領,《太平廣記》卷八《劉安》條引《神仙傳》有詳細記載:

       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江河,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山,塞深泉,收束虎豹,召致蛟龍,使役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為暝;一人能乘雲步虛,越海凌波,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灼,入水不濡,刃射不中,冬凍不寒,夏曝不汗;一人能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獸草木,萬物立成,移山駐流,行宮易室;一人能煎泥成金,凝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流珠,乘雲駕龍,浮於太清之上。

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就有「八公搗煉,淮南調和」的說法,王充的《論衡·道虛篇》就講過《八公之傳》的書。請問與這「八公」相比,吳承恩能夠配上哪一條神通呢?要想讓吳承恩合乎這「八公之徒」的名稱,除非把他說成神仙。可鐵鷹先生與振農先生都要否定作者的神仙、道士身分,即使是如他們說的吳承恩曾經做過「荊府紀善」的官職,那也只是王子的一個老師,怎麼能夠配上王師、神仙身分的「八公」的稱號呢?

   以上四個問題解決不了,吳承恩作《西遊記》就不成立。當然,我也希望吳承恩是作者,希望肯定派們能夠找出證據來說服我,說服我們大家,說服吳承恩自己。

   第二句話,「美猴王」的出身,不是胡適主張的印度哈努曼,不是魯迅主張的中國巫枝祁,也是哈努曼,也是巫枝祁,更在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坤文言》中的六句話: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尤其是「美在其中」四字。這位石猴進入水簾洞中,遂把「石」字兒隱去了,稱做「美猴王」。「水簾洞」為心洞,為心為中;石猴為陽為一,因為「大聖」就是 「一」,可他沒有弟弟。楊二郎被稱做二,但卻沒有哥哥。楊二郎的部下是「梅山六弟」、「一千二百草頭神」,這「楊」、「梅」、「草頭」全是生火放炮之物,意在完成丹道修鍊中的「火逼金行」、「金丹入頂」,所以才叫做「二郎顯聖真君」,「顯」的是孫悟空這個「大聖」。大聖是一(—)為陽,二郎是二(--)為陰,這《易經·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果然孫悟空與楊二郎打仗的時候,道祖太上老君就出現了,代表道的「太極圈」就會滴溜溜打中孫悟空的天靈蓋,正是惟寬禪師說的: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可見,《西遊記》中的任何一個情節都有來歷和出處。

   當「一」進入「中」字,就成了「申」,在十二生肖中配猴。於是,「美在其中」便成了「美猴」。至於「王」字,則出自《禮記·禮運篇》的「王中心無為也」。當大眾都在搶奪石碗、石桌、石橙的時候,他卻「端坐」無為,正是《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說的:

       夫曰「王中心」者,蓋以一點之仁,主此心中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謂「天君」者是也。

拙文《美猴王探源》已經揭示了這一點,轉載在《新華文摘》1993年第3期上,《美猴王的家世》也講清楚了。

   第三句話,孫悟空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徵。《西遊記》寫「心猿意馬」,孫悟空是「心猿」,「心猿」二字在小說中出現過33次。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首詩讚美美猴王曰: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豈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
       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說得很清楚了,孫悟空就是心,就是你我眾生的心,不是別的什麼。

   既然是心,自然會有心理活動,那就是七十二般變化;心理活動就會形成念頭,筋斗雲就是念頭雲。孫悟空一個筋斗就十萬八千里,而東土西天也是十萬八千里。唐僧要走十四年,而孫悟空卻是一個念頭即到。可見,一念善就在天堂,一念惡就墮地獄;一念迷即在東土,一念覺即登極樂。六祖慧能《法寶壇經·決疑品》說道:

       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十直,到如彈指,便親彌陀。

可見,十萬八千乃是你我心中的十惡八邪,所以孫悟空一路消滅之妖魔鬼怪都是我們心中的私心雜念,就這麼簡單。這是他的第二大本領。

   還有第三大法寶,就是他的那根「一萬三千五百斤如意金箍棒」。什麼是「如意」呢?什麼東西能夠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小之則如繡花之針,藏納於耳,大小隨心,變化如意呢?那是「元氣」啊,所以《孟子·公孫丑上》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彌綸於宇宙之內。之所以要「一萬三千五百斤」,是因為《難經》上說「人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諸真聖胎神用訣·海蟾真人胎息訣》云:「凡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常常口鼻中泄了真氣。」為了不讓真氣泄露,兩頭才用金箍將其箍起。這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就代表的是元氣的流布。

   由此可見,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是心理活動,十萬八千里筋斗雲是意念跳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既是心靈主張,又是元氣流布。這心、意、氣三者完美的結合,便是人類心靈最完美的象徵,是《西遊記》作者對人類心靈學史、文化學史、人類學史、意識學史、思想史的最大貢獻。截至目前,世界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還沒有一個人、一個學派能夠把人類的心靈意識提高到心、意、氣三者圓融的高度來認識。很有可能,這將是人類認識自身、自心的一大突破。其意義的確無法估量!

   第四句話,《西遊記》寫的,或者說它的原型,就是道教全真道的經典《性命雙修萬神圭旨》。我的《西遊記奧義書》第五卷《李世民的解脫》就將二者之間的關係揭示得非常清楚了。《西遊記》寫的是人體生命學,是內在的精神世界、生理世界,並不是外在的現實。所有想從現實中找到《西遊記》的人物、主題、結構、事件、寶貝的原型,並且對號入座,都將是徒勞。「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在哪裡呢?「隱霧山折岳連環洞」又在哪裡呢?「福陵山雲棧洞」又在哪裡呢?能到現實中找得到嗎?

   「靈台方寸」是心山,「斜月三星」是心洞,「須菩提」便是心山心洞里的菩提心。孫悟空不遠千里十數年奔波,從心山心洞中拜見了菩提祖師。一念覺悟,就是菩提,所以王重陽有兩句詩曰:

       莫問龍兒與虎兒,心頭一點是明師。

原來他的老師就在此心,莫向外求。

   觀音菩薩在哪裡呢?我接著來回答這個問題。觀音菩薩其實是你我心中的妙觀察智慧,絕不是說孫悟空打不過敵人了,便到外邊去請人,所以被魯迅等人判斷成是三流小說。當我們面臨危險的時候,請閉上眼睛。這孫悟空收視返聽,閉目內觀,便有妙觀察智慧油然而生,邪魔外道倏然而退。觀音與菩提祖師也是一樣,住在心林心洞。「普陀落迦山紫竹林潮音洞」,「普陀落迦」諧音「普脫羅枷」,讓一切眾生都得解脫,所以才能慈航普度;紫色象徵心臟之色,竹子中空如心臟;潮音乃是心臟跳動之聲,如海潮之宏大。可見這位觀音菩薩除了妙觀察智慧的角色外,還承擔著慈悲心的象徵。

   當然,也有觀音菩薩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得靠「靈山大雷音寺」的如來。「靈山」是心,《西遊記》第八十五回孫悟空引用了《性命圭旨·涵養本原救護命寶》中的一首詩曰: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大雷音」也是心跳的聲音,因為「大音希聲」,所以人們聽不到。

   這一切都在人體之中。天堂在人的頭部,「千里眼」是眼睛,「順風耳」是耳朵;「九霄雷府」是鼻子,三十六員雷將就住在這裡,守護著通明殿;「瑤池」就是嘴巴,舌頭兩旁有兩個穴位「金津」、「玉液」,所以瑤池中有的是「玉液瓊漿,千醪佳釀」。正是《黃庭內景經》中說的:「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泉災不幹。」 為了保證全身生理、心理因素的調和,王母娘娘才會每年召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神仙來赴蟠桃會,就是要安心定志,祛除災殃。「玉帝」的「靈霄寶殿」是「紫巍巍、明晃晃、圓丟丟、亮灼灼大金葫蘆頂」,這在醫學叫做「丘腦」,像個土丘,所以道家叫做「泥丸」。

   至於「地獄」,自然在於屁股。尾巴骨又稱琵琶骨,上有九個眼,丹道學稱做「九靈鐵鼓」、「九重地獄」、「九幽」;「奈河惡水」是男性**道,「血盆苦界」 是女性**道;「枉死城」便是肛門,丹道學將肛門稱做「魄門」,乃是七魄出入之地。「魄」字從「白」從「鬼」,乃是白白地做了鬼,豈不是「枉死」!唐太宗還陽,必須要相良夫婦所存的十三庫金銀,結果只用了他的一庫便過了橋還陽。這「十三」即是十二地支的下一輪開始,為「子」,子時一陽生,就憑這陽氣所搭起的「下鵲橋」,才進入周天輪迴而還陽世。

   孫悟空既然是我們的心臟,叫做「心猿」,為火;那麼唐僧則是你我的腎臟,叫做「玄奘」(玄奘),「江流兒」(水),腎則主水;豬八戒是你我的肝,故稱「木龍」、「仁龍」、「木」;沙和尚是我你的「脾臟」,脾為土,所以稱做「黃婆」、「刀圭」、「土母」;白龍馬是肺,肺色白,主呼吸,為金。這一行五眾,心、性、情、意、神五性,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腎五臟,是誰的呢?都是李世民的。這「李世民」即是「南贍部洲」(木之子=火為南方)「東土大唐」(木為東方)的世俗人民,也即是一個凡夫俗子,是你我大家。

   可見,這李世民才是《西遊記》的主人翁,但絕不是現實中的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而是所有閱讀《西遊記》小說的人,是你我所有的讀者。這才是《西遊記》的妙處,將所有的讀者都當做主人公,讓小說中的人物在我們的心靈中和身體內修鍊翻騰,調整覺悟。這不是不說是《西遊記》作者的創造,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這一切,都是對於《性命雙修萬神圭旨》能動、藝術的演繹和敷寫。

第五句話,唐僧八十一難的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的《還源篇》八十一章》。這一段大家可以參看我的《西遊記奧義書》的第二卷《唐三藏的磨難》、《觀世音的圓照》以及拙文《〈還源篇〉81章是唐僧81難的文化原型》等。時間有限,我就不多說了。

   第六句話,《西遊記》的主題是表現道教全真道的教義。因為錢玄同、瞿秋白、魯迅、胡適等人的破壞以及上個世紀教育的模式,我們根本就接觸不到道教,更不知道全真道的妙處。只是我家離供奉全真道祖師爺呂洞賓的永樂宮不遠,小時候常去那裡玩耍,稍稍有些了解。後來,讀《道藏》的時候,竟然發現《西遊記》中的三十多首詩詞韻文都出自這裡,出自全真道大師之手,才使我有了道教主題說的觀點。其中有位宋代的紫陽真人張伯端,被小說引用過六首詩,而且被搬到了唐代,還讓孫悟空把他的詩從口中念出。

   再說《多心經》的問題,魯迅等人都說作者不懂佛學,把《心經》說成了《多心經》。然而,作者明明在第十九回的回目當中說「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可見作者並非不懂。那麼,作者為什麼要讓烏巢禪師說「我有《多心經》一卷,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呢?其中一定有深意,只是魯迅等人不願意挖掘並去弄懂罷了。

   其實,《心經》在《西遊記》中共出現過15次,有五種稱呼:《心經》、《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多心經》、《般若心經》,直到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里孫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的《心經》。只要唐僧在念《多心經》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魔難,就是因為他「多心」了。而作為「心路歷程」的《西遊記》,自然寫的是修心的路,那就是將「多心」修成「二心」,將「二心」修成「一心」,將「一心」修成「智慧心」,最後達到無心而成佛。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便有七十二條命,也即是七十條心。這就是「多心」,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中,代表多心的妖鹿(心頭鹿撞)要吃唐僧的黑心,孫悟空便變做唐僧:

       假僧(孫悟空)接刀在手,解開衣服,忝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裡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唬得文官失色,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一個多心的和尚!」假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個檢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侮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

不管有沒有黑心,這麼多的心如何能夠修行,所以才要讓壽星的鹿下凡來搗亂,就是要孫悟空消滅這些鹿撞的心。真是虧他作者能夠想得出來!

   可見,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地名、事件都有其原型和出處,我才書中都已經揭示出來了。這就是李安綱這些年來所做的貢獻,證明了《西遊記》真如杜甫的詩一樣,「無一字無來歷」。

   第七句話,《西遊記》不是如魯迅、胡適等人所說的是什麼神魔小說、童話小說、神話小說、諷刺小說、滑稽小說,而是世界文學史上唯一的一部東方傳統文化的自覺載體,是文化小說。雖然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文化的載體,但如果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結構、主題、事件、地名、文字都在有意地自覺地承載著文化的話,那就只能將其命名為「文化作品」了。

   《西遊記奧義書》五本,是我的博士論文,囊括了這些年來我的所有研究成果,是我貢獻給文學批評界和廣大讀者的一分禮物。不管我說吳承恩是不是《西遊記》的作者,但就我拿出來的這些東西來說,如果他真是作者的話,那麼我的這些研究成果對於吳承恩故鄉也是一個不小的貢獻了。我這些年所做的,就是把每一回的回目、詩詞、韻文中的名詞術語等,都找到了它們的出處。

   因為時間關係,我就講到這裡吧!(這時,幾位學者主動讓出他們的時間,讓我來發言。)非常感謝諸位的支持,那麼我就多說幾句。《西遊記》寫了三句話:心猿牢拴,意馬收韁,金蟬脫竅。

   「心猿牢拴」,所以孫悟空頭上戴著「緊箍」,「緊」即是「牢」,「箍」即是「拴」;「意馬收韁」,所以白龍馬一直騎在跨下,寸步不離;「金蟬脫竅」,唐僧叫做「金蟬子」是在百回本中,是照應第九十八回《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唐僧一路有心求佛,佛皆是魔;無心拜佛,魔皆是佛。只要跪下磕頭,那上邊坐的佛一定是魔,即是「佛魔」;等到了西天,卻沒有佛想了:

       忽見一帶高樓,幾層傑閣。……三藏舉鞭遙指道:「悟空,好去處耶!」
       行者道:「師父,你在那假境界、假佛像處,倒強要下拜;今日到了這真境界、真佛像處,倒還不下馬,是怎的說?」
       三藏聞言,慌得翻身跳下來,已到了那樓閣門首。


可見真佛不在求,放下心地,便至佛境。

   接下來,我談一個關於道教的問題。有人說,西天路上,孫悟空殺的幾乎全真道的道士,這是在諷刺道教。其實,《西遊記》中的好道士多得很,太上老君、鎮元大仙、黎山老母、南極仙翁、赤腳大仙、金頂大仙、太乙救苦天尊,就連孫悟空的老師也是一位神仙道士啊!可見,他打的全真全是假全真,只有假的打了,真的才會出現。這就叫做「打假」,是在「整風」,真的全真必須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要有儒教入世度人的精神、道教修心煉性的方法、佛教色空不二的境界。我們現在的整風,缺的就是孫悟空的這雙火眼金睛、這根金箍棒,來識破妖魔、掃除邪道。也只有《西遊記》的作者才有如此的氣魄,不能憑我們自己的狹隘心理去猜度古人!

   下面再說說「人事」的問題。有人說阿難、迦葉要人事,這是小說在諷刺佛教。我們只想到「人事」是錢,卻沒有想到「人事」便是人間的事務。只有把人的事務交出去了,佛的事務才能得到,叫做「人事去而佛事得」。其中有好多奧妙在裡頭。比如說,孫悟空要殺「六賊」,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中。我小時候總想,孫悟空你本領再大,去殺妖魔得了,為什麼要去殺賊呢?及至學了佛法一看,原來這六個叫做:眼看喜、耳聽怒、舌嘗思、鼻嗅愛、身本憂、意見欲。他們代表的是佛家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六塵,在修行者來說,是必須先除去的。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里,那個白骨精為什麼要三打呢?是因為「屍魔」有三個,或者叫做「三蟲」、「三彭」、「三姑」,其目的就在於「欲人速死」,所以必須三打:「進退天機明六甲,打殺三屍道可期。」因為殺的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和三個屍魔,所以唐僧不高興,才會把他趕走。

   既然有兩個心,真心和假心,便是真假美猴王。趕走了真心,假心自然而來,所以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真心打不過假心,假心打不過真心,叫做「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觀音菩薩分不清,是因為有心,還有慈悲心,自然會有與之相對待的心。當如來佛給四大菩薩、八大金剛及眾羅漢講法時說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如來能識得真假,是因為他無心無佛,無人無我,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還有首詩曰:

       人有二心生災禍,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台。
       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
       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嬰兒結聖胎。


由此可見,《西遊記》整部便是一個寓言,象徵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我們決不能夠中了魯迅、胡適等人的圈套,將其視作兒戲!

       為了給大家留個時間發言,我就說到這裡吧!謝謝大家!
(轉自 http://baiyunsheng.w10.dvbbs.net/cgi-bin/view.cgi?forum=5&topic=9505)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qazwsxqaz 2010-1-7 09:26
有趣,就是太--太長了
回復 qin-sheng 2010-1-27 01:48
長見識!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