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做自己?你會害了你自己》。這是我不及而立之時,對「做自己」的思考。
如今,已過而立,未及不惑,對於「做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
隨著年紀漸長,經歷成家立業,事業起伏,也感受更多人情世故,苦痛歡樂,對人生的體悟自然也會不同。
而今,這些經歷與感悟,漸漸能讓我體會到稻盛和夫在擔當東京航空董事長時的心態,也便覺得可以寫這篇文章了。
「三十」如何「而立」?
Permalink
年少之時,選擇與可能性都是最多的時候,因此,絕大多數時候都自覺無所不能,有無限的可能性,也可以做任何事情。
但隨著年歲漸長,遇到的磕絆也就越多,會逐漸發現很多事情非己可為。沒能力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可選擇的事情就越來越少。目標就越來越明確了。
大多數人在三十歲之時,能確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這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吧。
對於這個成長過程,奧托·夏莫的「U型理論」闡釋的非常準確。
奧托·夏莫本是在研究組織變革時提出的這個理論,可是這個理論在解釋人的成長與覺醒過程也出奇的好。
「U型理論」總共包含七個階段:
-
下載:重複過去的模式——按個人的習慣思維方式看待世界;
-
觀察:暫懸評判並用全新的眼光去觀察世界;
-
轉向:聯結到場域,從整體的角度參與到情境當中,感知系統與自身;
-
自然流現:放下自身錮桎,聯結到最深層次的源頭,從而接納自身的一切;
-
結晶:具化為願景和意願;
-
建立原型:就周圍的實際情況來建立新的思維模型;
-
運行:在實踐中運行新的模型。
人的深刻覺悟,總是這七個步驟組成的。這也是「三十」能否「而立」的關鍵。
如果不能真正領悟這樣的覺悟之法,大多數人會重複自己「下載階段」的思維模式,這些人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體會和學習這個過程,直到真正開始覺悟。
但也有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領悟這樣的過程,他們會困於自己的「下載階段」,並用各種各樣的解釋去合理化自己的思維模式。
生命與世界
Permalink
我認為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思想,是在我初中時所領悟的,即:
「每個人的生命都彌足珍貴,不只是因為構成你的元素,剛好偶然地在數十萬億顆星球中組成了一顆有生命的地球;同樣也因為在生命繁衍的數十億年中,成就你的基因源於數億億次偶然;即使到最後成就你的基因,也是上億精子中的一個;所以你的生命就是大海中撈出的針,無數幸運和偶然造就。」
這種思想的形成可能源於卡爾·薩根,那個階段讀了很多他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早早產生的,對「作為人的自我」在茫茫宇宙中尋求意義的一種發問。
我是一位無神論者,所以我並不相信人會有輪迴,能上天堂。
因而,我很自然的就認為,人的一生在宇宙中間只是短暫的一瞬,就像田野中成千上萬隻螢火蟲中,閃爍的那一下!閃爍之後則永久消失,再也無法重來。因而不論酸甜苦辣,都是這珍貴一瞬的滋味。
我一直像流星一樣在燃燒自己的生命,妄想讓自己燃燒的光成為永恆。
但這終究是一種妄想!
不過,這種妄想也成就了我自己,讓我從一顆可能根本不會劃出光的流星,在天空中劃出一段銀線。
通透而平淡
Permalink
早年看過的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鍊》中對一個人理想的職業道路有一段討論:
人生中最理想的職業有三個象限,第一是興趣,第二是天賦,第三是經濟趨勢。(這或許出自吉姆·柯林斯,也或許是湯姆·彼得斯,時間久遠,不太記得了。)
如果一個人能在一生中選對了這三個象限的共同區域,幾乎都會有不俗的作為。
但能真正做到這種選擇的人,少之又少。一方面環境所限,另一方面自我認知所限,還有更大的一部分,是運氣所限。
因此,大多數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都會以興趣作為首選,其次是經濟趨勢,最後才是天賦。
那麼,即使某個人最後選對了那件事,是否就是毫無遺憾了呢?
命運的饋贈在於,你所選擇的任何一條路,都是喜憂參半的。你既無法想象其他選擇的幸福,也無法想象其他選擇中的厄運。
有些不幸,反而催生偉大,正如梵高的苦痛,成就了他作品的偉大一樣;而看似幸福的人,卻往往是平乏中伴著苦澀地生活而已,這就是無數個「張大民」們所面對的生活。
正是當我真正認知這一點的時候,我才發現,通透並接受,生命自然。繼而在一段時間后,才發掘生命本源的力量:Peace。
「Peace」是一種狀態,真正珍惜每一點滴的生命。自然而然,想法就會凝結到一點,僅僅讓自己在每一刻都變得最好。
我不要求任何事情,去幫助所有人,去影響所有人。我希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
而我的收穫,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可以影響任何人,能讓他們變得更好;我的客戶也多到需要排隊預約。
這種狀態,是稻盛和夫在擔當東京航空董事長時的心態,也是曾國藩在他日記中屢次提到的「靜」字,更是李小龍所說的「水之道」。
遇之為緣,心存真切;心如止水,待物如初。
這是我2022年的總結,也是我2023年寄語。
後記
Permalink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興趣和人生,我也一直在問我自己,什麼是興趣?如何做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自省和在工作上的痛苦,讓我有了下面的感悟。於是就有了寫文字的渴望,這種渴望就像一隻在心裡不斷撕咬的螞蟻,讓人痛苦、焦慮。越是懶得動筆,這種痛苦的感覺就越是強烈——也許這就是真正的興趣。
很多人自以為有興趣,其實不過是新鮮感而已,他們不敢停下尋找新鮮事物的腳步,因為一旦停下這種腳步,生活就會變成一張忘了化妝的明星的臉,展現出它華麗面具之後的乏味和枯燥,那種感覺中的美麗蕩然無存。很多人是依仗著這張面具的美麗,才擁有期冀明天生活的勇氣的。所以那些不斷尋找新鮮感的人,不敢停下來,他們一邊處於尋找新鮮感的疲憊中,一邊處於擔心這種新鮮感不再存在的恐懼中。一旦有了要停下來問一句「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的念頭,很多人就已經恐懼不已。
還有很多人一直處於一種迷茫的不幸之中,似乎從來沒有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不滿於目前或者之前所有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而往後可能也會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這是非常明顯的定位偏差,或是因為個人背景,或是因為能力,也有可能是沒遇到生命中的伯樂,很多人就在這樣的偏差中變成一片落葉,從一個樹杈吹到另外一個樹杈,在時間的長河中漂流。
另外還有兩類人,他們生命的深度恰好匹配了自己社會的地位,在生命中從容淡定;一類是對生命的理解非常淺顯的人,他們的痛苦源於他們從未認識到自己的地位,他們就像是一隻在湍流中漂動的樹葉上的螞蟻。
我現在已經能體會稻盛和夫在擔當東京航空董事長時的思考,是否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如果是,則自然會砥礪潛行,跬步以進,信念堅定,毫不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