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曉軍讀俄烏戰況新聞:俄軍開始嘩變
——隨筆·四千六百六十二
從早晨六點起床,就開始到處找俄烏戰況新聞,找到此刻、中午一點了,也沒看到啥重大新聞(自然,應該扣除出門去做核酸檢測的一個半小時)。
只見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他們正在作艱苦卓絕的抗爭(「艱苦卓絕的抗爭」,是我說的,不是原話;原話,我懶得去找了)。
此外,昨日談到,烏軍說「俄軍『撐不過3天』」,可能是真的;因,又有文章提到——俄軍的補給很快將要耗盡。
然而,很多烏克蘭被圍的城市,因人道主義救援送不進去,食品等物資也只能夠維持三四天。
如此看來,沒有啥俄烏戰況的新聞,其實是因俄烏之戰正處於焦灼之狀態。
如此,300俄軍帶著70套裝備(指戰車、坦克、火炮之類)跑了(「跑了」也是我的詞,沒空去找原文。你想,我都找不到啥俄烏戰況,大家不更難找?而沒得啥看,不著急嗎?所以,我且八九不離十)。
那「跑了」,算不算嘩變呢?我也說不很准。所以,專門擺渡了「嘩變」,其曰「是指武裝力量的突然叛變,兩個以上下級軍事人員反抗或攻擊其上級的公開行動」。
其一,我以為,用「叛變」解釋嘩變,不準確。叛變,通常是指背叛、倒向對方陣營。而嘩變,應是不聽指令。
其二,「兩個以上下級軍事人員反抗或攻擊其上級」,也有待商榷:之一,為何非得是「兩個以上下級軍事人員」,一個不行嗎?之二,我以為不一定非得「反抗」,不聽軍令、跑了,就可以算作嘩變。
話說回來,我看到的那說「300俄軍帶著70套裝備『跑了』」的新聞,也沒有說嘩變。跑了,是我的閱讀感受。同時,我真覺得:其實,這就是嘩變。
而如果「兩個以上」和「反抗」確有道理的話,那麼,我說的「俄軍開始嘩變」,也能成立;因,這是「開始」。
前幾日(2022-3-19),我寫了篇叫〈深恐俄軍嘩變在即〉的文,誰料想,竟不幸被我言中。
而那文中,也談到「連帶效應」。連帶效應,是非常可怕的,如一俄兵開著輛坦克投降,再如一前俄羅斯女特工在美國揭露普京、反戰等等,這些都是一種互為的連帶效應。最後,就怕是全俄大嘩變。
哎呀呀,我就不「烏鴉嘴」了。人常說,見好就收;其實,見不好就收,也不失為俊傑。這就要看普京了。
顧曉軍 20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