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婆家鄉的故事3 – 黨的11次路線鬥爭與萍瀏醴籍領導人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1-5-10 23: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家鄉,歷史事件|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關鍵詞:萍瀏醴, 路線鬥爭


 

黨自1921年誕生之日起,至今整整100年了。黨員人數也從最初的幾十名,發展到了現在的9191.4萬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黨。在黨的發展歷程中,除了要應對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敵人外,其內部也曾發生過多次紛爭。在黨的10大時,曾歸納為10次路線鬥爭;1976年「天安門事件」后增加到11次路線鬥爭。

 

1976年毛澤東逝世后,中共在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中說,毛澤東領導我們黨同黨內右的和左的機會主義路線進行了長期尖銳複雜的鬥爭,戰勝了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羅章龍、王明、張國燾、高崗饒漱石、彭德懷的機會主義路線,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又戰勝了劉少奇、林彪、鄧小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使我們黨在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經過曲折道路,發展成為今天領導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就是上述的中共11次路線鬥爭。

 

老婆的家鄉 江西萍鄉與湖南的瀏陽、醴陵接壤,三地合稱萍瀏醴。三地山水相連、民風相近、文化相容,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事件,也產生了眾多影響中國的傑出人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意思的是,中共的11次路線鬥爭中,李立三是醴陵人,羅章龍是瀏陽人,張國燾是萍鄉人。也就是說,在中共歷史上,萍瀏醴地區產生了近1/3的路線鬥爭的頭面人物。這不僅僅用巧合能夠解釋的了。另外還有一些萍瀏醴籍的領導人也是歷次路線鬥爭的重要參與者。

中共除了11次路線鬥爭外,在毛去世后,發生了三次最高領導人下台事件。三位領導人分別是華國鋒、胡耀邦和趙紫陽,其中華國鋒是山西交城人,趙紫陽是河南滑縣人,而胡耀邦是瀏陽人。也就是說萍瀏醴籍人士,又佔了1/3

   


一、萍瀏醴地區人文特徵

由於萍鄉是江西省內湘文化氣息最重的一個城市,所以萍鄉、瀏陽和醴陵從文化特徵上講屬於湘文化圈。

湘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湖南的文化特點是做什麼事都爭第一,做壞事也不想得第二。這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表現得尤其淋漓盡致,轟轟烈烈。

較湖南、江西兩省的其它地區,萍鄉、瀏陽、醴陵地區,山堂林立、民風強悍,歷史上曾是哥老會在長江中游的一支 - 洪江會的活躍之區,也是一些新興會黨容易發展的區域。這裡的人有膽有識,又不單打獨鬥,產生若干影響全國、震驚世界的領袖級人物就不奇怪了。因而也在這個區域爆發了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諸如被稱為辛亥革命預演的萍瀏醴起義、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秋收起義等。

二、關於李立三、羅章龍、張國燾、胡耀邦

1.李立三

李立三18991118日一1967622),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全國人民防空委員會秘書長,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9月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共。他先後在地方和中央擔任工人運動領袖,曾一度掌握著中央的實際權力,為中共實際最高領導人,在1930年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

 

1930611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決議案。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佔據了統治地位。立三路線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一省數省的發動,尤其是通過城市暴動,奪取全國政權。李立三等制訂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重點是武漢暴動、南京暴動和上海總同盟罷工,並要求各路紅軍會師武漢飲馬長江。 李立三在黨內統治的時間雖然只有三個多月,但黨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國民黨統治區內,許多地方的黨組織因為急於組織暴動而把原來的有限力量暴露出來,先後有十一個省委機關遭受破壞,武漢、南京等城市的黨組織幾乎全部瓦解,紅軍在進攻大城市時也遭到很大損失。

建國后,他歷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等職,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1967622日在北京逝世。1980320日,中共中央為李立三平反昭雪,回複名譽。

 

2. 羅章龍

 

羅章龍(18961130—199523日),原名羅璈階,湖南瀏陽人。1915年入長沙長郡中學,與同在長沙就讀的毛澤東結為好友,被稱譽為管鮑之交,後無來者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曾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參加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並和李大釗發起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是中共創建時的黨員之一。在擔任中共北方區委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負責人期間,先後組織領導了隴海鐵路、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及京漢鐵路工人總罷工,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在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上連續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是中共第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28年後,歷任中共中央工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黨團書記。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確立了王明的中共中央領導地位。為反對危害中國革命的米夫、王明篡權,羅章龍策劃了中共黨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三十餘名中共中央委員發起成立了中共中央非常委員會,羅被選為書記。非委發表了拒絕承認六屆四中全會合法性的聲明、告全黨同志書共產國際。羅章龍等因此被開除出中共。

 

1934年起,任河南大學、西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建國后,先後在湖南大學、中南財經學院、湖北大學任教。先後被選為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起,任中國革命博物館顧問。199523因病逝世,享年99歲。

 

3.張國燾

 

張國燾189711261979123),愷蔭,又名特立,出生於江西省萍鄉縣(今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山明村)。

      上栗人在萍鄉是最有特點的人,主要體現湘文化中的蠻。上栗人敢說敢幹,對萍鄉文化貢獻突出,典故最多。"頓同吾頓"這四個字,是"五四"文化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方言,是上栗文化的最大體現。上栗人的代表張國燾最能體現""的精神。

       張國燾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直至今天,他仍是眾多軍迷及歷史愛好者常常談論的人物;至於他的是非功過,後人的評價可能更合適。有幾點大多數人的看法,還是基本一致的。

    1)張作為北大學生,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長和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幹事五四運動的最重要學生領袖之一;

    2)張是黨的主要締造者之一,100年前嘉興南湖的小船上,這位操著上栗口音的人宣布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

    3)張是八一南昌起義主要起人之一,紅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4)張曾是毛一生中,最具威脅力的對手。毛在196010月曾對來訪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說,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之間的鬥爭。

    5)張的回憶錄「我的回憶」,雖書中對毛有諸多的不敬,但仍被公認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在國內早已出版並公開出售。本人就曾在90年代,在北京阜成門北一家書店買過此書。這一點李志綏先生的書就不敢恭維了。

6)張的投蔣,是他一生最大的昏招,此後他實質性地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張確實屬於叛黨;但張的叛黨不等同於叛國,這一點與汪精衛截然不同。汪與蔣爭權失敗,投降日本人,組南京政府,屬漢奸行為。而張降蔣時,屬國共二次合作抗日之時,那時兩黨屬友黨。

7)張的晚年在加拿大應是在安逸和平靜中度過的。遙看國內的政治局勢潮起潮落,雖心中難免有凄楚之感,但至少是安全的、超然的。相較其他同仁,他的結局至少是不壞的。

由於張國燾的問題過於複雜和敏感,家鄉的人有時也很無奈。在萍鄉博物館,陳列了張的部分照片和事迹。在我家領導的母校 萍鄉一中的校史中,有一欄專門介紹知名校友,知名和不知名的介紹了一大堆,卻唯獨漏了這位最知名的,在中國近代史中有重要地位的校友。

10幾年前,上栗縣發布的消息顯示,由湖南省有關單位設計的張國燾故居修繕方案已正式出爐。上栗縣政府決定擱置爭議,投資560多萬元修繕張國燾和胞弟張國庶故居預計到2012年將修復完工並對外開放,該縣力圖將其打造成重要的名人旅遊景點。後來不知何故,此事不了了之。

              

                                                                               位於多倫多的張國燾墓碑

4.胡耀邦

 

胡耀邦19151120-1989415日),男,字國光,湖南瀏陽人。曾在19816月至19871月擔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

 

胡耀邦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人物。他的主要貢獻主要包括:平反冤假錯案、開啟真理標準大討論、打開改革開放局面等。

 

上述幾位湖南籍的中共領導人中,胡耀邦與江西的關係最為密切。他生於湘贛邊界,最後葬於江西境內。199012月,胡耀邦的骨灰在江西共青城安葬。共青城是江西最年輕的城市。該市位於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鄱陽湖之濱、廬山南麓。共青城市總面積310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其前身是195598名上海青年志願者創建的共青社,2010年設立共青城市,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共青城是全國青年創業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羽絨服裝名城、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中國綠色名區。

 

胡耀邦曾三次到這裡,前兩次是鼓勵青年開荒創業,第三次則是安息於此,成為這座城市永久的一員。

             

                                                                            位於江西共青城的胡耀邦墓


三、關於凱豐、王震

 

1.凱豐

 

凱豐19062月-1955323日),萍鄉市湘東區人,原名何克全,黨的前期領導人之一,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何克全1925年畢業於萍鄉中學后,考入國立武昌大學(今武漢大學)1927年並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1930年,何回國后加入中共,化名凱豐(開封的諧音)。曾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委員,中宣部副部長及部長等職。

        凱豐在青史中留名,與以下事件有關:

1)在著名的遵義會議上,凱豐極力為博古、李德辯護,他挖苦毛說: 「你懂什麼馬列主義,頂多是看「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打仗!」他的話極大傷害了毛,給他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痛,以至於後來很多年,毛依舊提及此事。

2)在後來毛與張國燾的鬥爭中,他沒有站在老鄉一邊,堅定地支持了毛;

3)毛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4)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集者之一,會議請柬上僅署毛和凱豐倆人的名字。

5)是著名抗戰歌曲「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的詞作者。目前該歌是國防大學的校歌。在重大節慶,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國慶閱兵以及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該歌曲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演奏曲目之一。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凱豐詞,呂驥曲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下面這個視頻是抗日軍政大學校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的合唱版。本人雖無黨無派,但作為國人,看了后還是覺得非常震撼。

 

https://youtu.be/dhxHijl0s_Q

 

歌比人紅,歌比人更有名。不知道凱豐的人不少,但不知道這首歌的人不多。事隔80多年,這首歌仍朗朗上口,毫不過時,難怪國防大學選為校歌。無疑這首歌還會唱下去。

 

2.王震

 

王震(1908411-1993312日),湖南瀏陽人。1924年參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共。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開國上將。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顧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王震是鄧主政時期著名的八老之一,曾經對國內政局的走向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與凱豐相似,與自己的老鄉胡耀邦政見並不相同。

 

王震將軍雖貴為開國上將,但與其他名將不同,人們對他的軍事業績及戰功並不熟悉,被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墾荒和戍邊。一曲「南泥灣」至今經久不衰,其中的「三五九旅是模範」唱遍全國,使他家喻戶曉;相信他在新疆的所作所為會與他的老鄉左宗棠一樣,被永載史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數據分析 2021-5-11 01:15
已閱。若情況屬實,建議轉貼,以增廣見聞。
回復 趙大夫話室 2021-5-11 01:49
數據分析: 已閱。若情況屬實,建議轉貼,以增廣見聞。
多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政經軍事]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21:2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