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華傳統小年小考

作者:澳洲雪梨子  於 2021-2-4 08: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咬文嚼字|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中華傳統小年小考

 

雪梨子

 

如果今天國人談起中華傳統小年」,估計今天75%以上的中國人都會說臘月二十三呀!」。遇到年事稍長的南方人,他可能會說我們小時候曾經是臘月二十四,現在已經全國統一到臘月二十三了。」你是細問他為什麼這樣變化,那麼他說不上了,反正中央電視台近十多年來每年都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向全國的電視觀眾宣稱今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小年」。當然,不排除碰到一位飽學之士,他會告訴你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年是北方過「臘月二十三」,南方曾經「臘月二十四」,或者官家過「臘月二十三」, 民間過「臘月二十四」。至於華夏民族歷史上的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又為何演變成今天「臘月二十三」?很少有人去關注和考證,即使是民俗專家

 

筆者的家鄉小時候是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上大學後接觸北方的同學才知他們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於是南北同學爭執不休,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可即時在網路上搜尋,後有同學在圖書館查到魯迅先生著作註釋找到了權威解釋:送灶 舊俗以夏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稱為送灶。這個說法看上去很公允,於是大家皆大歡喜,不再爭論—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情了

 

近些年來中央電視台等各級省台的聲音太大,每每這一天,即使是江南的浙江衛視江蘇衛視,主播們都是字正腔圓地告訴大家今天是X月X日,星期X,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節日小年」,真不知電視屏幕前的這些南人的後代們如何感受如何?


筆者也算是南人之後,曾在空閑時查閱一些有關祭灶、小年的學術資料,現整理出,以為引玉之磚與讀者諸君分享,冀望網上的民俗大家們可以專業論述,以期正本清源。

 


有關小年的說法,從迄今保存的民俗文獻來看,應該成型於北宋年間。

 

中國最早的民俗歲時專著有東漢末年的《風俗通義》僅存十卷,無臘月風俗部分,而《四民月令》雖有十二月的風俗記錄,但並無祭灶之說,倒是稱臘日的第二天為「小新歲」,但此日並不祭灶,而是「敬酒尊長」、「拜賀君親」等。故此小年非我們今天討論的小年。後來的歲時民俗專著如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有臘日祭灶一說,但臘日是指十二月八日,而不是我們討論的臘月十二月的二十三或二十四。稍後有北齊杜台卿的《玉燭寶典》,也基本上是註釋《荊楚歲時記》的說道。

 

隋唐這方面的文獻遺失,無法考證。而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正式有了記載關於臘月二十四祭灶神的事兒,並稱此日為交年節,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小年雛形。所謂交年,就是從這天開始進入倒計時,準備過年了的意思。《歲時廣記》作者陳元靚是福建人,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但他有關「交年節」「祭灶神」等風俗均引自《歲時雜記》和《東京夢華錄》。 《歲時雜記》是北宋文人呂希哲的作品,今已失傳;《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鉞則是東京開封府人,他追述了北宋欽康年間都城東京開封府的風俗人情。對於十二月的這天如是道: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

 

也就是說以首都東京(開封)為中心的北宋人民是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這天晚祭灶的。這些習俗隨著宋朝南渡而影響江南、湖廣、福建等南方地區。還可以佐證的資料有南宋周密的說法,也有文天祥的詩文註釋,最有名的恐怕是范成大的《祭灶詞》,敬錄如下:

古傅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以篤定無疑地說中國人最早有記錄的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過小年是從北宋時期開始,當時稱「交年」,俗稱小年的。那麼,是什麼時間轉變成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呢?

 


清朝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記載順治八年定五祀之制灶與戶井合稱三祀由內務府掌管但無記載皇帝親自祭灶到了雍正年間始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於坤寧宮祀神並面南設天地神位行九拜禮東廚灶神行三叩禮后乾隆遵循到嘉慶帝還寫了御制詩並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皆給假回家祭灶祭灶不僅在臘月二十三且成了官家的「公共假期」了

 

何謂風俗可能有很多的定義筆者在一些地方志中常可讀到類似的話風者作於上者也俗者習於下者也上有好則下必甚焉者矣

 

因此有清一代華夏民族由滿人皇帝的習俗而影響由北至南逐步將宋朝興盛的小年從臘月二十四改成了臘月二十三筆者原也以為是這樣的但隨著翻閱較多的明代北方縣誌大多數都是臘月二十四但也有一些縣是臘月二十三有趣的是離明代帝都越近的地方比如宛平大興良鄉和滄州等都是臘月二十四而較遠的地區則是臘月二十三這就說明在明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前北方的漢人就受到其他少數民族的影響經過了兩百年的「以夏變夷」仍有少數地區未能「移風易俗」

 

明崇禎年《蔚州志》(今河北省張家口市)祭灶風俗



明萬曆年《沁源縣誌》(今山西長治市)祭灶風俗



明萬曆年《徐溝縣誌》(今山西太原市清徐縣)祭灶風俗

 

再查閱有關蒙古人的習俗發現他們很崇拜火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晚都要祭祀。據清末的蒙古人先賢羅布桑卻丹所著的《蒙古風俗鑒》中描述: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為火主哈揚哈日娃佛定為太后的祭祀。臘月二十三日祭火的用品有:全羊、粘飯、棗、黃油、香、白哈達、蒿草、酒。祭火時不用紅色的器皿,而用黑色的器皿。由男人動手祭火。有一家之主或長輩男人跪在前面,女人在後面下跪,向火佛上供磕頭……供完火主,大家一起吃祭火的粘飯。」雖然祭祀的用品與中原人大抵相近,但祭祀的對象卻是完全不同的。是否可推測,中國南北地區人民的傳統祭灶日由臘月二十四改為臘月二十三是始於蒙古人征服華夏大地、建立元朝後。部分地區的人們為了方便抑或是因恐懼而調整不得而知。而朱元璋帶領漢人推翻蒙古人的統治,統一中華后,大部分地區的人民都恢復了臘月二十四日祭灶的習俗,比如河北的滄州地區參見萬曆年間的《任丘縣誌》山西的長治市參見明萬曆年間的《沁源縣誌》和陝甘地區參見嘉靖年間的《平涼府志》),更不用說帝京周邊各區縣即今天北京的宛平大興和良鄉等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僅有稍微偏遠的膠東的福山縣和山西的徐溝縣等在明代萬曆年間仍是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清朝的國策大家都知道是滿蒙聯姻、制約漢人,所以在習俗上滿人跟隨蒙古人的可能性比較大,雍正帝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率先祭祀神,應是尊重了蒙古人統治時期北方漢人的祭灶習慣這樣在官家的影響下,北方漢人祭灶的時間又恢復到了蒙古人統治時期的風俗了。

 

……估計這是祭灶日從臘月二十四轉變到臘月二十三的由來吧?


不過,無論元朝的皇帝們還是大明的皇帝以及滿清的皇帝,他們都沒有通過行政手段來推行、宣傳祭灶日的改變從筆者有限的文史閱讀量看,而是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影響,古人所謂的「移風易俗」。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統治近兩百年的萬曆年間,仍然有些北方地區的民眾保持著元朝時留下的習慣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而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春風化雨」,絕大部分的南方地區仍然保留著宋朝的習俗在臘月二十四祭灶。即使在某些北方地區比如袁世凱的老家河南項城,在宣統年間也依舊有部分人在二十四祭灶。偶爾同友人閑聊起此事,其笑曰:「這三個朝代都放鬆了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宣傳教育工作,難怪壽命不長的

 

嗨,其實也夠長的,除元朝不足一百年,明清兩朝都過二百五啦。



清宣統年《項城縣誌》祭灶風俗

 



本朝的一統思想以及先進的傳媒技術手段,讓滿蒙統治了三百多年的「移風易俗」都沒有解決的祭灶日子,在近三十年就趨於統一了。雖然,祭灶日在「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無關乎民眾福祉,毋須較真,且滿蒙早就與漢人融合一體,所謂「五族共和」嘛。祭灶日的演變足以駁斥日本學者當年侵佔東北時鼓吹「滿蒙非中華」的論斷。

 

但,作為一個認真求實的中華學人,對於自己祖先的文化傳統小年的演變,卻不可不察。

 

其實,也有很多嚴肅的學者很早就有專著論述臘月二十四才是中國人傳統的小年,比如煙台大學的楊琳先生,其專著《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早在2000年就出版,但今人的習慣是喜歡上網查百度而不願意查找專著,這一點,電視台的編輯主播們似乎也如此。百度百科上的某些以訛傳訛的說法,更是可笑;而某些人為了證明臘月二十三祭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甚至不惜修改南宋詩人范成大的詩句,指鹿為馬,令人不齒。

 

百度百科號稱南宋時期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祭灶



這位詞條編撰者更牛!直接將范成大的詩句更改

 


唉,還說些什麼呢?分享一些筆者在過去的幾年間查閱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二百多本地方志中相關的歲時資料來看看中國傳統小年的演變過程吧?

 


在兩百多套方誌中,含有臘月祭灶記錄者共有140套,其中宋代一套為《南宋吳郡志》,當然毫無懸念是臘月二十四祭灶小年,而唯一有記載的元代方誌《元至順鎮江志》也是臘月二十四祭灶,但考慮這兩套都是南方地區的方誌,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我們接下來看明代的方誌。

 

相比清朝的方誌,明代方誌略微簡單,對「歲時」的記錄並不多。為考證北方地區在明代時期究竟是那天祭灶,筆者儘可能多搜尋北方地區的方誌,可惜明代保留的方誌中還是南方地區偏多。在查閱的四十套方誌中僅有不到一半可以看到臘月祭灶的說法。在這十九套方誌中,南方地區的12套,100%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灶(稱小年),而北方地區的7套方誌中,5套也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僅有兩套《福山縣誌》和《徐溝縣誌》為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個例子說明了至少在明代時期,並沒有所謂北方過臘月二十三」的說法,反倒是北方人民大部分都是過臘月二十四的小年。而南方地區100%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祭灶。


明嘉靖年《平涼府志》(今陝甘地區)祭灶風俗

 

再看看清代的方誌,筆者共翻閱一百三十八套方誌,其中含有十二月祭灶記錄的方誌有104套。在這104套有效方誌中,北方地區24套,其中14套記載臘月二十三祭灶,占58.3%8套祭灶時間為臘月二十四,剩下兩套則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這個說明這清代開始,的確是北方大多數地區於臘月二十三祭灶;

 

至於清朝時期的南方地區,查閱有效方誌為80套,67套記載的祭灶習俗為臘月二十四,占83.4%,這個似乎印證了網上的說法: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但如果繼續深究,我們看看清朝康熙年或以前即順治年間的北方地方志,共有9套,其中5套的祭灶時間與宋代的習俗相同,臘月二十四日祭灶,占55.6%,而3套記載臘月二十三祭灶,占33.3%,剩下一套是河南省新蔡縣,部分人在臘月二十三祭灶,另一部分臘月二十四祭灶。而在南方地區,雖然80%以上的祭灶時間為臘月二十四,但可以看出,越是清朝後期,在臘月二十三祭灶的地區越多。這充分說明了清朝時期國人在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風俗是從康熙年後或者說自從雍正皇帝於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灶開始、慢慢從北方向南方影響的。




清康熙年《大興縣誌》(今北京市大興區)那時依舊是臘月二十四祭灶



清康熙年《南皮縣誌》(張之洞故鄉,今河北滄州市)祭灶風俗

 

筆者也翻閱了一些民國時期的方誌,有記載祭灶風俗者共15套,其中北方地區僅一套,山東省壽光縣,臘月二十三祭灶,可說明彼時100%的北地都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了。而南方也有很多地方改為臘月二十三祭灶,在剩下的14套南方地區方誌中占28.6%,比如浙江省杭州市的蕭山,廣西桂林市的恭城縣,還有雲南省臨滄市等。當然,民國時期南方地區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過小年的還是居多,占57.1% 剩下的兩套反映當地風俗混雜,占14.3%。總體而言,民國時期中國人過小年的風俗已經形成為北方都以臘月二十三祭灶,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仍然堅持舊俗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過小年。

 


最後梳理一下中國傳統小年的形成與演變:

 

祭灶風俗已久,但無定於一月或一日,截至到南北朝時期亦無定論,唐詩中有祭灶一說,但也不可考具體是哪一天。北宋時期才固定下來為臘月二十四日,並稱此日為交年節,即民間所說的小年。兩宋人民以此俗生活二三百年,后蒙古人征服了神州大地的漢人與南人,其臘月二十三祭祀火神的習俗影響了部分北方地區民眾,比如山西、河北和山東等地,一些地方民眾將祭灶與拜火神合併,於是某些北方地區的祭灶日演變成臘月二十三,即以此日為小年。至於當時的漢人、南人們有沒有被蒙古人強迫祭祀火神,筆者淺陋,對元史一竅不通,還望網上大家賜教。蒙古人統治不到百年,鳳陽朱元璋起於布衣,率眾趕走蒙古人,恢復中華,於是華夏大地祭灶日又趨於臘月二十四,僅有山西部分地區和山東福山等遠離大明帝京的地方仍然保持元朝留下的習俗,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再276年,滿人入關,滿蒙聯姻,清朝皇帝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火神,后雍正帝也在此日順道祭祀灶神,於是王公貝勒們競相效仿,形成所謂的祭灶習俗:【官三民四】。經過滿清267年的統治,絕大部分北方地區都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地區雖大部分還是以臘月二十四祭灶過小年,但也有部分地區開始以「臘月二十三小年」,趨勢似乎正在形成。而中華民國前期定都北京,提倡五族共和,滿蒙為中華大家庭成員,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正逐漸形成國人主流。後來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而此時南京人以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為主,但北方以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格局基本確定,因此《魯迅全集》中對祭灶的註釋反映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們對祭灶節的共識

 

本朝,尤其是近二十多年,官辦媒體比如中央電視台等的火力太大,而媒體編導和播音員們估計平時以查百度為主的,於是臘月二十三是中國人民傳統小年」已經成為定論



1935年出版的《首都志十六卷》載彼時首都南京以臘月二十四祭灶為主

 


記得九十年代的中央電視台還曾這樣處理今天是X月X日,星期X,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傳統小年而在第二天則以今天是X月X日,星期X,農曆臘月二十,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傳統小年或者今天是X月X日,星期X,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節日小年但接著補充一句我國部分南方地區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我們這裡祝大家小年快樂這些多少體現了一點尊重但近十年來再也沒有「臘月二十四小年」的說法了這是擔心導致南北分裂嗎

 

中國人應具體在哪一天過小年,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本無足深辯。但動輒在官窯上以中華民族的傳統小年」來唬人,為學論世者都不可不審也。

 

 

註釋:

① 中國民俗學大師婁子匡先生的《歲時叢話》中,對小年日亦語焉不詳,僅說「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並以清代時期開始的諺語「官三、民四、龜五、鱉六」來陳述。

② 參見《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北京第一版)第二卷22頁

③ 南人指在蒙古人征服中原、滅掉南宋王朝後對原南宋統治區域的人民稱呼,當時屬於社會最低等級。這些區域包括今日的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廣及河南南部等地區。

④ 參見楊琳《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⑤ 參見《蒙古風俗鑒》--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清)羅布桑卻丹 著,趙景陽翻譯。

⑥ 篡改南宋詩人范成大祭灶詩出處請參見百度百科鏈接: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XKkAabWJczbC-3_d2WenTGIXsGP-PSm7VvNr8ngSI_9TPRp0nDh4s_yG2yIUhkN5XPw3tlrGG1jbB_Cc4nyVOBjcN6VZ0wzPC8HariMnWe

⑦ 參見《民國首都志》台灣成文出版社

 

 

撰於2015-2016

2017.01.19首發

2021.02.04重訂

 

 

轉發者需獲書面授權謝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