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在異國他鄉生活了18年個年頭了,18年前的十月,我們告別了親朋好友,踏上了完全陌生的土地,接觸陌生的人群,體會陌生的文化,回想起來,有苦澀,有甘甜,有溫情,也有感恩和幸福!
記得當時在多倫多移民之家住了四天後就被接送到教友喬治家裡,當時是秋雨滂沱,內心充滿疑惑,(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379655/article-299331.html )第二天一早有個教友大列保就把我和女兒帶到學校(他女兒也在那個學校上學)上學了,我帶上移民紙,幾分鐘就辦完了入學手續,學校發給書,筆和本。學校老師還主動單獨給我女兒補習英語,有一次下午放學我去接女兒,我和女兒穿的衣服很單薄,因厚棉衣服走的是海運,需要等些日子。有位女老師(叫格潤)在停車場照看學生離校,和我聊了幾句,當她得知我們是新移民,棉衣還在路上時,主動提出要送我們一些衣服。第二天下午放學時,她開車將衣服送到我們住的教友家裡。(有男士棉衣和女士皮衣等,都很新,很乾凈),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後來聽說這位熱心腸的老師調走搬遷了,失去了聯繫。

有一次趕上女兒的一個同學過生日,邀請女兒參加生日PARTY,這可是女兒第一次收到精美的邀請卡,想參加又不知道送什麼禮物,好在當時海運物品已收到,我說送一副水彩畫吧,於是拿出宣紙,筆墨,開始畫起來,第一張女兒不太滿意,接著又畫了一張才肯睡覺休息,第二天(星期日),我陪女兒一起參加了生日聚會,大家都很開心,同學的家長高興的舉起女兒的畫,向大家展示,真是其樂融融。

喬治的女兒瑪麗塔特別喜歡女兒的第一張畫,於是送給了她,幾年以後,瑪麗塔結婚獨住新房,有一次我們去她家做客,意外地發現了那副女兒不太滿意的第一張畫,放在精美的畫框中,掛在牆上,讓我們驚喜不已。
後來我們搬到了蒙特利爾。每年我去多倫多開教會年會,我都要去學校的停車場看看,那裡有著我溫馨的記憶,加拿大人的簡單,樸實,友善留給了我們許多難忘的回憶。
加拿大良好的人文,自然和社會環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如今女兒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自強自立,周末還能花上四,五個小時乘火車去教會,做義工等,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不是每個同齡人都有的,我相信會一代更比一代強,感謝幫助過我們的所有人!願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