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禮,禮治,禮樂制度---先秦諸子百家系列8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0-5-5 22: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儒家思想很多人講,書也寫了不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所以我不想做過多的重複,我要講的是多數人沒有講到,或至少沒有講清楚,講透徹的部分,而且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禮。什麼是禮,什麼是禮治,什麼是禮樂制度,我想很多人並不了解,這就是我要重點講述的。

儒家思想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是關於政治方面的。儒家是積極主張入世的,所以儒家的政治思想非常鮮明,鼓勵弟子們走仕途之路。儒者最終目的就是從事政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儒家思想的主體就是政治主張,而所有的政治主張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禮。孔子非常嚮往西周的禮治時代,曾說「鬱郁文乎,我從周。」他周遊列國就是想說服諸侯能再實行禮治,回到西周時代。因此可以說,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

儒家思想的另一塊就是修身,這類思想很多,比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孔子反覆強調要有君子之德,做儒者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孔子教人以四教:文、行、忠、信。要文雅,有君子風度,行為要符合心志,表裡如一,對人要忠就是要誠實,信就是有誠信。孔子教導人們這些最終是要上升到最高的層次,那就是仁。仁是修身的最高目標,是孔子的另一個重要思想。

這兩大塊組成了孔子思想的重要部分,我們先來說說孔子的政治思想,禮,以及禮治,禮樂制度。

先說說禮和禮治。

這個問題對於今天的我們似乎很簡單,你可以回答禮就是禮貌、禮節,再往深里說頂多加上有修養有素質。一個很有修養很有禮貌的人被人用彬彬有禮來形容;一個毫無禮貌沒有教養的人則被人用缺德,沒禮貌來形容。做錯了事,失禮了,就要賠禮道歉。人家來訪,你就要回拜,這叫禮上往來。求人幫忙送給東西,這叫送禮。另外還有婚禮、葬禮、迎賓禮等,這些叫禮儀。這些就是我們現在人所理解的禮。

然而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禮並非象現在我們所理解的這麼簡單。那時侯,禮是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而存在的,這種制度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禮治。禮治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用禮治理。治理什麼吶?治理天下,治理國家,治理政治,治理軍事,治理經濟,治理人民,治理生活,總之,就是用禮治理一切。

怎樣用禮治理一切?就是制定出種種規章條文規範各種事務。制訂政府官員遵行的規則,制訂社會活動規則,制訂日常行為規則,制訂各行業規則,制訂家庭成員規則,制訂男女不同規則,制訂打獵規則,制訂飲酒規則等等等等,一句話就是將人們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家政治小到起居飲食全都制定出規章條文,讓人們遵行。這就是禮治時代的禮所包含的內容,遠遠地超過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禮。

《左傳》昭公五年有一則記載,說的是魯國國君魯昭公訪問晉國之事。魯昭公從到晉國受到晉國人迎接一直到結束訪問歸國無有失禮之處。晉國國君晉平公因此而發出感嘆:「魯侯不也是很懂禮嗎?」一個叫叔齊的大臣反問道:「魯侯怎麼懂禮?」晉平公說:「魯侯從郊迎到臨走饋贈無有違禮之處啊,怎麼說他不懂禮吶?」叔齊回答:「那是儀,不可謂禮。」晉平公覺得奇怪問道這怎麼不叫禮吶?叔齊說:「能守住國,不失去國政,不失去人民,那才可以稱得上禮。現在魯國的國政掌握在大夫家中,魯君無能為力。魯國有個賢大夫叫子家羈,魯君不能用。魯君與大國相盟好,又欺凌小國,乘小國有難之際,襲取城邑。魯國三桓瓜分公室,人民不依靠魯君,而是依賴三桓家族為生。民心已經不在魯君,而作為國君,魯侯卻不念後果,不憂慮自身的處境,難將及身,卻區區習於儀,禮之本末在此而顛倒,怎麼能說他善於禮?魯君離禮遠去了。」故事結束有句話:「君子謂叔齊於是乎知禮。」稱讚叔齊知道什麼是禮。 

叔齊講的禮指的是國家大政。作為國君,最大的禮莫過於掌握國政統治人民。失政失民,就等於失去了禮治。魯昭公作為國君失去了他最不該失去的禮之大節-禮治,卻拘謹於迎來送往的小節上,這才是最大的失禮。 

從這個故事上看,禮的涵蓋面就是前面講的人道,而人道中哪些是最主要的吶?孔子回答:「人道政為大。」(《禮記·哀公問》)。那麼也可以說禮中最重要的也是政治。政治是禮的根本,魯昭公失政,就是失去了禮的根本,反而求禮的末梢,所以叔齊說魯昭公本末倒置。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禮更是末梢的末梢。其實禮走到今天這種可憐的地步並不奇怪,春秋時代人們對禮的理解就已經開始本末倒置了,我們再看一則故事。 

《左傳》昭公二十七年記載。在一次諸侯國盟會上鄭國大臣游吉拜見晉國執政大臣趙簡子。趙簡子向游吉請教大夫相見時的作揖、辭讓之禮。游吉說:「那不是禮,是儀也。」趙簡子問:「敢問,何謂禮?」游吉謙虛道:「我曾經聽我國故去的執政大臣子產說過: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則法日月星辰,因循土地之習性,乃生六氣(陰、陽、風、雨、晦、明),而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氣有五味(酸、咸、辛、苦、甘),發而為五色(青、黃、赤、白、黑),章顯為五聲(宮、商、角、徵、羽)。民因之而行,不能過度,過則昏亂。所以必須用禮來節制。故用六畜五牲三犧來調五味;用九種圖案六種色彩五種文飾來配五色;用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來協和五聲。光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有君臣之道,以應地義,而成尊卑上下;有夫婦外內之責以行陰陽二物;有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之則以相協睦;行政事,用民力必應四時;還要制定刑罰威獄,使民畏忌;行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所以據此而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所以要相應行令,賞罰有類,以制生死。生是好事,死為惡事。好事物,樂也;惡事物,哀也。哀樂不失節,才能協於天地之性,達到長久。」趙簡子聽到這些感嘆道:「甚哉,禮之大也。」游吉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因此得到先代之王的崇尚。大,不亦宜乎!」 

游吉的這套禮論把趙簡子聽得連發感慨,我們聽了也不能不目瞪口呆,原來這才是禮啊。這段話很長,又有些古文味道,看起來不易懂,我把這段話歸結一下,大意即是說禮是效法天地,規定民生的大事,君臣之道、夫婦之責、親族關係、行政用民、刑罰威儀、生死禍福、陰陽五行等等都在禮的範疇之內。這麼多的內容都屬於禮的範疇,所以趙簡子感嘆:禮之大也。 

禮在西周建立之初就是這樣被定義的被應用的,按照叔齊和游吉所定義涵蓋的禮去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就是禮治。但是僅僅用禮治理天下還是不夠,用禮治,可以達到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但社會還缺少祥和的氣氛,什麼樣的東西可以使社會達到一種祥和的氣氛吶?音樂。於是將禮與樂結合在一起,建立禮樂制度,使整個社會既井然有序又呈現出一派祥和。 

那麼禮樂制度又是怎麼一檔子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宅中老查 2020-5-6 01:29
多謝支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1: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