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代傾城逐浪花——張愛玲

作者:量子在  於 2017-9-7 05: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非小說類出版物|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5評論

關鍵詞:張愛玲, 紅樓夜探, 歷史

張愛玲原名張瑛,祖籍河北豐潤——正好和豐潤曹氏相一致,1920930日出生於上海麥根路。她出身名門,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1922年遷居天津——北洋系的大本營,豪門巨宅正可謂和寧榮兩府一般,是為鐘鳴鼎食之家。天津舊宅本是屬於官宦世家十分氣派的一處房產,雕樑畫棟,氣勢非凡,院中還有一個鞦韆架——那時候黃梅名家馬蘭主演的黃梅戲《鞦韆架》劇本一個字都還不曾擬寫。大觀園裡也未曾聽說有這玩意兒,否則《紅樓夢》里或許就應該出現由元朝白樸同名雜劇改編而來崑曲《牆頭馬上》那樣的愛情插曲——「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有嗎?曹雪芹確實沒有寫到過。《甄繯傳》的御花園倒有一個,作為甄繯和皇帝假冒「果親王」約會地點。

    張愛玲是中華文壇的一個異數。她自己就曾說過——在《我的天才夢》里「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之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天才的張愛玲可以說在女性作家中無出其右。就算宋朝李清照再多麼傑出,足足可以傲視群雄,但那也只僅局限於詞作---儘管那時侯還不流行小說。

    號稱是半個張愛玲與《紅樓夢》迷的網友暗夜紫,這樣子把張愛玲和紅樓夢並列——獨一無二的《紅樓夢》與獨一無二的張愛玲,著文闡述兩者之間的聯繫。其實,單單用獨一無二來形容遠遠不夠。要知道美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鼓勵支持從來都宣稱他們她們是獨一無二的。這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誰又不是獨一無二的呢。

輪到我說,張愛玲在文壇的影響力堪比歌壇鄧麗君。

三歲定八歲 八歲定終身

1921930,張愛玲周歲,按傳統要給孩子過生日抓鬮。在傭人端出來滿滿一盤待抓的物品中,小張瑛她立馬把一錠小金錠抓到手裡。這讓她父親張廷重和在場別的旁人十分高興——國人大多充滿著嚮往非富即貴的思想;卻惹得她母親黃逸梵一個深受西洋文明熏陶的新女性很是失望,似乎預示著小女孩長大後會沾染一身銅臭。

實際上,張愛玲在金錢上信奉的是「淑女愛財,取之有道」。當年,《萬象》雜誌和張愛玲約定每期稿費一千元,一月一期。第一個月雜誌付給張愛玲兩千元,張愛玲認為不能寅年吃了卯年糧,就只收了一千元。1990年,台北《聯合報》副刊在連載《哀樂中年》劇本時,署名為張愛玲,並要寄稿費給她。然而張愛玲回信給編輯蘇偉貞寫道:這部片子是桑弧編導,我雖然參與寫作過程,不過只是顧問,拿了些劇本費,不具名。稿費謹辭,如已發下也當璧還——

黃逸梵她自己的名字取得十分洋派,可是十分洋派的黃逸梵卻忘記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詩書就這樣子地和財色緊密地聯繫起來。耐得住寂寞的寫作需要生活的保障,否則哪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反過來說,無論是黃逸梵習畫,張愛玲為文,最後的歸宿都是出讓知識產權換取錢幣。

小女孩說,「我要快快長,八歲就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十六歲要吃粽子湯圓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真是天生一個始終想冒尖敢啃硬骨頭的命。

小張瑛很早開始接觸通俗小說和古典名著,八歲時第一次看《紅樓夢》,比西嶺雪還早一歲。她大膽嘗試寫短篇小說,第一篇是一個家庭倫理悲劇,還有一篇是以隋唐為背景的歷史小說。

有著相當開放精神的母親黃逸梵按照西方淑女疊加東方閨秀的模式教導女兒。1930年張愛玲由於英文基礎好,入校從五年級讀起。——這種跳級夠厲害的!之前能夠聽說的大抵不過跳一級而已。在黃氏小學讀書期間張愛玲寫了她第一部有完整情節的小說。這是一個關於三角戀愛的故事,女主角因表姊插足,三角戀愛釀成悲劇,憤而投身西湖自殺。張愛玲利用課餘時間寫成的這篇小說,是用鉛筆記在一本筆記本上,在同學們中間相互傳閱,雖然故事老套,小學生的習作文筆已經很是得到一致讚賞。

1932年,張愛玲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刊於 1932年聖瑪利亞女中校刊《鳳藻》總第12期。這是張愛玲迄今發現最早公開發表成為鉛字的作品。

小愛玲畫了一幅漫畫,投到上海英文報紙《大美晚報》上,收穫平生第一筆稿費五塊錢。黃逸梵要她將鈔票留著做個紀念,或者買個書本之類。不料她拿到五塊錢后,跑到商場里去買了一支小號丹琪唇膏,讓她母親感到驚訝同時又十分困惑。女兒卻坦然回答說,錢本來就是要用來花的。

每逢寒假,張愛玲都會自己剪紙,繪圖,製作聖誕卡和新年卡片,並從中選出最滿意的一張拿給姑姑張茂淵,請她代為寄給遠在法國巴黎的母親。有一年寒假,她還仿照當時報紙副刊的形式,自己裁紙和寫作,編了一張以家事為主要內容的副刊,還配了手繪的插圖。張廷重十分高興,有親戚朋友到來就拿給他們看,介紹說:這是小瑛做的報紙副刊

張愛玲的長處在於她對人際關係以及色彩強烈的敏感和對一切美的東西的超乎尋常的深邃領悟。她從小就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上的綠葉

晚娘和繼女總是天生一對前世冤家。然而,張愛玲的一篇作文《後母的心》無意中被後母看到后很是感動大加讚賞,誇獎張愛玲懂事會寫文章。這緣由就是因為張愛玲這篇文字把後母的處境及其心態刻畫得相當深刻,同時又合乎情理。可以說小小年紀文筆居然就此為對方感受到真切,不由得不使人折服——哪怕後母根本不喜歡這個繼女,但不得不欣賞她的文字。

1939年張愛玲以遠東考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后因戰事轉入香港大學就學。19426月,學校通知她得到一份名為Nemazee Donor Scholarship的捐贈獎學金。不久,又得到何福獎學金,這是是文學院唯一的兩個獎學金之一,專門頒發給第二學年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

19661967年間,張愛玲擔任邁阿密大學駐校作家。其後,在哈佛大學雷德克里夫女子學院作駐校作家。1969年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陳世驤主持的中國研究中心任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共產黨專用的名詞術語。

張愛玲出類拔萃著作等身再版重印不計其數版稅驚人。然終其一生,「著書原為稻粱謀」;卻又身後凄涼,唯留下一大摞堆積如山苦心孤詣的精妙文字。

惺惺總是惜惺惺

1936年秋天,汪宏聲任聖瑪利亞女中中文部就職教務主任,兼授高中國文課,也就是張愛玲的國文老師。他在作文課上一改從前八股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在課餘發起組織出版校內的小型文藝刊物《國光》。創刊號上發表有張愛玲模仿新文藝風格的小說《牛》。汪宏聲極為欣賞張愛玲的作文《看雲》,其後她發表的小說《霸王別姬》被汪宏聲譽為與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較,簡直可以說一聲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高中學生就這樣得到了超越大文豪的讚譽。

19431月,近一萬字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登載於《二十世紀》第4卷第1期。因為這篇文章,張愛玲被主編克勞斯梅涅特譽為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是年5月,《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復刊號上登載。周瘦鵑在編輯例言中鄭重向讀者推薦張愛玲的小說:如今我鄭重的發表了這篇《沉香屑》,讀者共同來欣賞張女士一種特殊情調的作品,而對於當年所謂上等華人那種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可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

接著,《天地》月刊上面刊登有一篇張愛玲的《封鎖》打動了汪偽政府有名筆杆子的心坎,其時38歲的胡蘭成。一段紅袖才女欣遇藍顏知音風流才子幸會紅顏知己的孽緣就此拉開序幕。

第二年315日出版的《新東方》上,胡蘭成的一篇評論文章《皂隸、清客與來者》,高度評價了張愛玲的《封鎖》。張愛玲先生的《封鎖》,是非常洗鍊的作品。在被封鎖的停著的電車上,一個俗不可耐的中年的銀行職員,向一個教會派的平凡而拘謹的未嫁的女教員調情,在這驀生的短短一瞬間,男的原意不過是吃吃豆腐消遣時光的,到頭卻引起了一種他所不曾習慣的惆悵,雖然僅僅是輕微的惆悵,卻如此深入地刺傷他一向過著甲蟲一般生活的自信與樂天。女的呢,也戀愛著了,這種戀愛,是不成款式的,正如她之為人,缺乏著一種特色。但這仍然是戀愛,她也仍然是女人。她為男性所誘惑,為更潑辣的人生的真實所誘惑了。作者在這些地方,簡直是寫的一篇詩。」

據聞可謂書生狂狷本色,自負至極的胡蘭成為文,從不起草,一揮而蹴,倚馬可待。稿成,亦極少改動,故有大筆如椽之譽。辦報時,每周至少兩篇社論,都由他自己執筆,因其文筆犀利,常言旁人所不敢言,每令報紙原刊社論之版面出現空窗——因社論觀點激烈而被抽起不發,又並無預稿替補,遂只得留白,是謂空窗。同仁有規勸其稍事隱諱以免觸犯當道禁忌者,他回答人家:報紙版面有空窗,正是胡某報刊之特色。

然而,他形容她柔艷剛強,亮烈難犯,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又說到過:張愛玲的頂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種震動。」「張愛玲是使人初看她諸般不順眼,她決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惡去看她總看她不透,像佛經里說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她的人即是這樣的神光離合。偶有文化人來到她這裡勉強坐得一回,只覺對她不可逼視,不可久留。好的東西原來不是叫人都安,卻是要叫人稍稍不安。」「可是天下人要像我這樣喜歡她,我亦沒有見過。誰曾與張愛玲晤面說話,我都當它是件大事,想聽聽他們說她的人如何生得美,但他們竟連慣會的評頭品足亦無。她的文章人人愛,好像看燈市,這亦不能不算是一種廣大到相忘的知音,但我覺得他們總不起勁。我與他們一樣面對著人世的美好,可是只有我驚動,要聞雞起舞。……

字裡行間雖然不乏愛戀中的肉麻,卻也足夠中肯。特彆強調了他對她的一種崇拜。

同年7月,張愛玲短篇小說《心經》讓《萬象》編輯柯靈感到意外的驚喜:那大概是七月里的一天,張愛玲穿著絲質碎花旗袍,色澤淡雅,也就是當時上海小姐普通的裝束;肋下夾一個報紙包,說有一篇稿子要給我看看,那就是隨後發表在《萬象》上的小說《心經》,還附有她手繪的插圖。會見和談話很簡短,卻很愉快。談得什麼,已很難回憶,但我當時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雖然是初見,我對她不陌生,我誠懇地希望她經常為《萬象》寫稿。

胡蘭成的漢奸同事兼朋友沈啟無在《南來隨筆》中寫道:張愛玲,蘭成說她的文章背景闊大,才華深厚,要佔有一個時代的,也將在一切時代里存在。這話我並不以為是過譽,看她文章的發展,是有著多方面的,正如蘭成說的,青春能長在,自由能長在,才華能長在的。生活對於她,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生命的渲染。沒有故事,文章也寫得很美。因為有人生作底子,所以不是空虛的浮華。她不像西洋厭世派,只寫了感覺,在他們的手下,詞藻只做成感覺的盛筵。而她,把感覺寫繪成感情,幾乎沒有一樣感覺不可以寫出來的,沒有一樣感覺不是感情的。她走進一切的生命里去,一切有情無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得到一個完全的安靜。所以,她的文章是溫暖的,有莊嚴的華麗,也有悲哀,但不是慘傷的凄厲,所謂眾生有情,對人間是有著廣大的愛悅的。

讓生命來到你這裡這句話,還是很可意味的一句話。——張愛玲在《傳奇再版序》里引用過的話。這本書,是他陪胡蘭成在南京建國書店買的。只是看了序,已經被驚動了。只覺每一篇都有異彩綻放,彷彿天生的一樹繁花異果,而這些花果,又都是從人間的溫厚情感里洗鍊出來的。她不是六朝人的空氣,卻有六朝人的華瞻。

極有藝術修養的著名文學翻譯家傅雷化名迅雨在《萬象》月刊1944年第 11 期上發表《論張愛玲的小說》,他看到了張愛玲在《金鎖記》中展露的才華,但在另外的作品中有對她的未來感到擔憂。傅雷對張愛玲的小說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金鎖記》 是她最完滿之作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周瘦鵑看到張愛玲在英文雜誌《二十世紀》上寫的那篇《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並得知插圖是她自己畫的,十分驚訝,不禁贊道:原來你的英文這樣好,美術也好,畫筆很生動。

當年815日,張愛玲小說集《傳奇》由《雜誌》月刊社出版。共收入小說10篇,依次為《金鎖記》、《傾城之戀》、《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琉璃瓦》、《心經》、《年青的時候》、《花凋》、《封鎖》。初版在四天內便銷售一空,轟動文壇,後來又接連再版。

上海文壇的19431944兩年被稱為張愛玲年。年末,自編話劇《傾城之戀》在上海新光大戲院上演更是引起轟動。此劇由朱端鈞導演、女主角白流蘇由羅蘭扮演,男主角范柳原由舒適飾演,還有端木蘭心飾的四奶奶,陳又新的三爺,豐偉的徐太太,海濤的印度公主,都是名噪一時的大明星,男女主角更是紅得發紫。《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了一個月,共演出八十場。當時上海劇本奇缺,話劇相當不景氣,竟然連演八十場場場爆滿,堪稱奇迹。一時報上好評如潮,白文、霜葉、司馬斌、董樂山、童開、無忌、左采、金長風等都紛紛撰文作評,各抒己見。《力報》為此還特意出了傾城之戀特刊

首演當晚天氣奇寒,滴水成冰,戲院里更是陰冷徹骨,觀眾們都是裹著大衣不敢脫,然而熱情卻依然高漲,掌聲如雷。著名報人、詩人、影人陳蝶衣和導演桑弧在座,都是一邊看一邊贊。桑弧從這時起便有了和張愛玲合作的心意;而陳蝶衣則寫了一篇文章盛讚演出的精彩,並風趣地稱自己回家的時候因踏在冰塊上面摔了一跤,然而這冷與跌並沒有冷掉或跌掉我對於《傾城之戀》的好印象。

三年之後,電影劇本《不了情》4月中旬被上海文華電影公司搬上銀幕。桑弧導演,劉瓊、陳燕燕主演。此影片被譽為勝刊以後國產電影最最適合觀眾理想之巨片

解放后,自1950325 1951 211,張愛玲用筆名梁京撰寫的長篇小說《十八春》在《亦報》上連載,全文18章,共25萬字,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許多讀者天天等著搶讀《亦報》,於是,張愛玲在上海又引出一批梁迷。其間張愛玲小說與周作人的散文、豐子愷的畫一時並稱亦報三絕。《十八春》同時還引起周作人的關注,他曾在自己文章中先後兩次提及這部小說。桑弧在《亦報》用叔紅的筆名發表評論《推薦<十八春>》。張愛玲並參加《亦報》組織的與梁京談《十八春》討論會

1955 125日,胡適將《秧歌》仔細地看了兩遍后,回信張愛玲表示對此書的欣賞。在胡適為此書扉頁的題辭上說寫得真細緻、忠厚近年我讀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並要她多寄幾本給他。

1957年夏志清《張愛玲論》在台北《文學雜誌》發表,肯定張愛玲在小說史上的傑出地位,引起台灣學界對張愛玲的關注。難怪台灣女作家朱天文不無自豪地說:關於張愛玲,大陸是比台灣晚了至少三十年。在台灣可以說,我們是讀張愛玲長大的,弱水三千取一瓢飲,每人都從張愛玲那裡取得了他的一瓢。這樣的文化構成,跟大陸的確不同。一言以蔽之,個人的自為空間。

夏志清1961年完成《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專章論述張愛玲。他認為:張愛玲應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曼殊菲爾、安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等相比,某些地方恐怕還要高明一籌。《金鎖記》則應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中國現代小說史》將張愛玲第一次寫進文學史,這對於張愛玲作品而言,無疑是具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1968年,台灣記者殷允經夏志清介紹採訪張愛玲,在他後來出版的《中國人的光輝》一書中,把張愛玲描述為取得傑出成就的華人。

1987年《聯合文學》第29期推出張愛玲專號發表港台研究張愛玲文章多篇。

199210月,於青新著《天才奇女——張愛玲》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接著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年再版。

19949月,張愛玲榮獲台灣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特別成就獎
    19959月,胡辛著作的《最後的貴族——張愛玲》由21世紀出版社出版。將張愛玲稱作最後的貴族,書名顯然借用了1988年謝晉影片根據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改編的影片名,同時彰顯了張愛玲作為名門後裔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

正好比林妹妹吃燕窩——故事多多。

最為有趣的是後來的文人雅士對張愛玲上海故居的著力尋訪和熱情朝拜——張愛玲住過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與赫德路(今常德路)口的愛丁頓公寓。這座公寓英文名字叫做Edingburgh House,通常音譯為愛丁堡,如今則叫常德公寓。上海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大門上方懸掛有一塊張愛玲故居銘牌。推開門去,裡面「門廳是狹長的一條,但是也有一定的寬度,因為四面都是門,光線也不顯得暗淡,就像一個開放式的通道,西洋派的彬彬有禮又無遮掩忌諱,隨時準備待客的風度——門廳的左邊,是兩間帶浴室的卧室,這是當年張愛玲與她的姑姑各自的卧室。」

1987年,《張愛玲在美國》的作者司馬新專門拜訪張愛玲舊居,新房客很客氣,容許我們進內參觀,並准許在陽台上拍照。有的來訪客能如司馬新那樣幸運,有的則不然,比如李黎和西嶺雪。李黎便是這樣地錯過了,然而她的表弟卻不放棄,仍然一路追考。功夫不負苦心人,竟然被他找到了張愛玲在愛丁堡公寓的戶籍:常德路一九五號內六號十區十三保十四甲貳九戶。戶主是姑姑張茂淵,祖籍河北豐潤,教育程度大學,業別,服務處所新沙遜洋行,家庭狀況未婚;侄女張愛玲的業別卻是其他」——可見作家那時還不算是一項職業,當然也是未婚」——表格大約填寫於1945年抗戰結束,上海市政府在全市範圍內建立規範戶籍的當口。

同時代的才女蘇青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與張愛玲一起被譽為上海文壇上最負盛譽的女作家目前最紅的兩位女作家。兩人最為惺惺相惜的相關引語會在後文再次提到。

天女散花花盛開

通常讚譽多產作家,都沿用著作等身來形容。張愛玲從十二歲就讀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時發表處女作《不幸的她》到逝世之後方才面世的《小團圓》,其作品不僅數量繁多,而且多半質量可謂上乘深受讀者歡迎。張愛玲文字傳播面很廣,幾乎可以說佔領了整個華人世界---除開在大陸特定的那個革命時期。

長篇小說最早有《半生緣》和《怨女》等——不知怎的,我每每看到這兩個題目,馬上想到作者的身世心裡也就有些許不大受用。當然這跟喜歡不喜歡文筆是兩碼事。中短篇小說有《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心經》和《色戒》等,數量之多實在驚人,不忍再一一列舉了。況且,小說本來就是所有張迷最為熟悉她的文字。

作為具有獨特視角的暢銷小說家之外,張愛玲擅長寫作散文和評述文章。

散文《秋雨》發表於 1936 年校刊《鳳藻》。隨筆《論卡通畫之前途》則刊登於1937 年校刊。

從聖瑪麗亞女校畢業不久,張愛玲就發表有書評與讀書報告《<若馨>評》、《讀書報告<煙水愁城錄>》,前者評的是聖校女同學張如瑾的作品,後者是林譯小說的評論。

1941 年《天才夢》由上海西風出版社出版。

兩篇小說評介《無軌列車》與《在黑暗中》在《國光》第 6期發表。前者系林疑今著,後者為丁玲小說。

近一萬字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即《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親自翻譯為中文,以《更衣記》之名發表於《古今》半月刊。這也是張愛玲作品中的散文名篇之一,後來被她收錄在第一部散文集《流言》中。

發表散文Still Alive(即《仍然活著》),載《二十世紀》4 6期。此文後以中文改寫,題《洋人看京戲及其它》。發表於《古今》半月刊。

發表散文Demons and Fairies(即《神仙鬼怪》),載《二十世紀第56期。後來改寫為中文,名字是《中國人的宗教》,這是她在《二十世紀》發表最後一篇文章。
    散文《到底是上海人》在《雜誌》月刊第115期上發表。

《崔承禧二次來滬記》(座談紀要)在《雜誌》月刊第122期上發表。

散文隨筆《更衣記》在《古今》第34期發表。 同月,散文《公寓生活記趣》在《天地》月刊第 3 期發表。
    接著散文《道路以目》在《天地》月刊第4期發表。 同月,散文《必也正名乎》在《雜誌》月刊第124期發表。
    《論寫作》和小品三則(包括《愛》、《有女同車》,《走!走到樓上去!》),在《雜誌》月刊第131期上發表。

《童言無忌》、《造人》在《天地》月刊第78期合刊上發表。

散文《被窩》發表於《學藝》第101期。

特別指出有一篇以紀實手法寫成關於才女孟麗君的觀劇散文《華麗緣——一個行頭考究的愛情故事》在《大家》月刊創刊號上發表。

----------

《張愛玲散文全編》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這一板塊趕緊打住。張愛玲文藝功底還表現在她是一個少有的跨界作家。

張愛玲從小喜歡畫畫,自身許多書籍封面插圖全系她自己的心血。

張愛玲不僅為校刊投稿,還擔任美術部助理員,包下了大多插圖。她的拿手好戲原本便是繪畫

畢業那一期校刊里三十多幅同班同學的肖像圖都是她畫的,同學們的頭影小照和卡通畫結合起來,創意十分有趣,畫風也很靈動。她把自己畫成在看水晶球的預言者,把對每個同學的印象與她所祝願的未來畫在上面,讓她們有的做攝影師,有的做科學家,有的拿著馬鞭做騎士,有的拿著盾甲做武士,有的做時裝店女經理,還有的駕著飛機登了月——小女孩的想象力多麼豐富!這登月行動比美國阿波羅號要早了卅多年。

她沒有放棄對畫畫的喜愛。校刊中收有她的三篇作品中,頭一篇就是《論卡通畫之前途》——
    「卡通畫這名詞,在中國只有十年以下的歷史。但是,大概沒有一個愛看電影的人不知道華德狄斯耐的米老鼠吧?——卡通的原有的意義包括一切單幅諷刺漫畫、時事漫畫、人生漫畫、連續漫畫等,可是我在這裡要談的卡通是專指映在銀幕上的那種活動映畫。
    「未來的卡通畫決不僅僅是取悅兒童的無意識的娛樂。未來的卡通畫能夠反映真實的人生,發揚天才的思想,介紹偉大的探險新聞,灌輸有趣味的學識。
    「卡通的價值決在不電影之下。如果電影是文學的小妹妹,那麼卡通便是二十世紀女神新賜予文藝的另一個玉雪可愛的小妹妹了。我們應當用全力去培植她,給人類的藝術發達史上再添上燦爛光明的一頁。

登載在上海德國人克勞斯·梅涅特主編的英文月刊 《二十世紀》41期的「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附有12幅插圖,全部是作者自繪。

她給摯友蘇青主編的女性雜誌《天地》繪插圖,作封面設計——浩瀚長空,寫著天地二字,舒捲著兩三朵輕雲,下面是一個女子仰著的面孔,似乎在熟睡或是冥想,有一種坦然的態度。

散文集《流言》由五洲書報社初版,其中手繪插圖多幅。

「十年辛苦不尋常」,張愛玲花了十年心血撰寫的紅學專著《紅樓夢魘》,內收五詳《紅樓夢》論文,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1月再版。收入《紅樓夢未完》、《紅樓夢插曲之一》、《初詳紅樓夢》、《二詳紅樓夢》、《三詳紅樓夢》、《四詳紅樓夢》、《五詳紅樓夢》七篇。前有自序。封面為自己設計,集京劇臉譜而成。

張愛玲慣於觸電,與電影的因緣非淺。因為她既是編劇又是影迷,寫了不少很有分量的影評。而她與電影人的交往,亦往往比電影本身更像傳奇而值得玩味。

她寫了評論電影《梅娘曲》和《桃李爭春》的影評WifeVampChild(即《妻子·蕩婦·孩子》,(后譯為中文本《借銀燈》),載《二十世紀》45期。

同期還有影評The Opium War(即《鴉片戰爭》),評論的是以鴉片戰爭為題材的電影《萬世流芳》。

無題影評,評的是《秋之歌》(英譯名 Song of Autumn) 和《浮雲遮月》(英譯名 Cloud over the Moon),載《二十世紀》51期。

影評Mother and Daughters—in—Law(即《婆婆和媳婦》),評論影片《自由魂》、《兩代女性》和《母親》這三部片子。載第5 23期合刊。
    又是一篇無題影評,評李麗華、嚴俊、王丹鳳主演的電影《萬紫千紅》和劉瓊自編自導自演的《迎春曲》,載《二十世 紀》54期。
    影評China educating the Family(《 中國的家庭教育》),評影片《新生》和《漁家女》載《二十世紀》55期,這篇文章後來收入《流言》,改作《銀宮就學記》。
    《羅蘭觀感》在《力報》連載。

第一個劇本是《不了情》,接著《太太萬歲》拍片成功。兩個本子的稿費三十萬給了胡蘭成,同時表示決絕。

1947年年末《太太萬歲》在上海皇后、金城、金都、國際四大影院同時公映。桑弧導演,上官雲珠張伐石揮韓非蔣天流主演。《大公報》、《申報》、《新聞報》都報道放映盛況。我看過舞台劇《太太萬歲》,那是大陸影業號稱第一姨太太的何賽飛加盟上海滑稽劇團主演的一部戲。非常佩服張愛玲對電影元素的純熟運用,和作者始終獨立自主的本土女性意識表達。

參與桑弧創作的的電影劇本《哀樂中年》,在上海潮鋒出版社刊 印,列為文學者叢書之七。

為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編寫劇本,計有1957年的《情場如戰場》、1958年的《人財兩得》、1959年的《桃花運》、1963年的《小兒女》、1960年的《六月新娘》、1962年的《南北一家親》、1964年的《一曲難忘》和《南北喜相逢》等。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開始攝製。

還有一部侯孝賢導的電影《海上花》,韓子云原著,張愛玲註釋。編劇朱天文是一位超級張迷,且是胡蘭成的私淑弟子。

張愛玲具備深厚的英文功底,很早就有英文寫作頻頻發表。校刊《鳳藻》上發表有英文散文《牧羊者素描》、《心愿》。

張愛玲把自己被父親軟禁的經過寫成英文投到《大美晚報》發表,編輯給她的文章定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 

在美國新聞署香港新聞處做翻譯工作,譯過海明威《老人與海》,瑪喬麗·勞林斯《小鹿》、《愛默森文選》、 華盛頓·歐文《無頭騎士》等,並將台灣作家陳紀瀅《荻村傳》譯為英文,書名為Fool In The Reeds。還參與宋琪主持的《美國詩選》、《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兩書的翻譯工作。這一期間開始用英文寫作長篇小說 The Rice Sprout Song(即《秧歌》),由紐約司克利卜那(Scribner)公司發表。

《赤地之戀》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單行本。

《秧歌》由哥倫比亞公司改編成劇本,拍攝后在該公司的電視頻道上播出。

英文小說Stale Mates發表於美國The Reporter雙周刊。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在台灣出版。張愛玲譯了其中辛克榮·路易士、歐納斯特·海明威以及湯姆斯·沃爾芙三位作家的作品。
    翻譯瑪喬麗·勞林斯(Marjorie Rawlings)的《小鹿》改名《鹿苑長春》出版,附譯後記

《歐文小說選》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張愛玲譯了其中《無頭騎士》一篇小說。

作品實在浩繁,難免掛一漏萬敬請各位諒解。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把這些統統都加在一起,其綜合起來的總和自是讓好多好多文人自愧不如望塵莫及。這還沒有算上甚為神秘也非常值得期待有朝一日會重見天日的英文稿《少帥》——

——除了張愛玲自己親自捉刀編寫劇本上映的電影演出的話劇之外,還有他人大量的改編作品包括影視,以及京劇,歌劇,滬劇,滑稽戲等戲曲劇種搬演,可謂涉獵面十分廣泛。其中頗負盛名的是電影《色戒》,捧得奧斯卡小金人的導演李安精心製作的這部情色片一度創造了大陸居民涌往香港一睹為快的盛況。一樣由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還有頗獲寶山文廣局相應好評的《色戒》戲劇劇本。
    由於小說原著人物性格多半複雜命運百折千回內心世界開掘深邃,這些上演劇目無不廣為觀眾所歡迎。儘管常言道所謂劇本劇本一劇之本,豈不知改編劇本還有一個源頭在那裡呢。

性格決定命運

這是當代尤其是網路世界很時髦的一句話。無論你稀飯它讚賞它——聯繫到職場商界甚至於情場大量成功範例,還是想儘力掙脫它甩掉它——這可詛咒的命運,這與生俱來的性格,照樣是決定和被決定著。

在談論張愛玲這個具體的紅學人物身上可以說表現得特別突出——性格決定命運。最方便的切入點就是一起來回顧一下張愛玲語錄。早有張愛玲的鐵桿粉絲整理了她數以百條計的語錄。這裡只能信手拈來幾條浮光掠影隨意瀏覽一下:

譬如「給我一個支點,讓我重新撬動你的心好嗎?可令我難過的是,直到你離去,也始終不肯給我這個支點——」,那是終其一生始終在尋尋覓覓的痛楚;

譬如「如果以後只有一口稀飯了,你先喝,喝完了,我再把碗舔乾淨」,很容易看出在再怎麼高貴姿態包裝著的背後,內心照樣隱藏著卑微,甚至於卑賤;
    譬如「天空愛上大地,但卻離大地太遠。於是,每當天空想大地的時候,就會下起傾盆大雨
——」,既謂生動更為深刻的比喻,不可抑制地表達了命運的殘酷;

   她心甘情願地為他煩惱,為他傾心,為他委屈,為他堅持,甚至送他一張照片,在後面寫著: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   

    於是我們讀到了這樣的詩句:

      有一種失落,不能說,只能靠感受 
      有一種悲涼,不能說,只能靠斂藏 
      有一種喜歡,只能靠欺騙來隱瞞 
      有一種心痛,叫做愛不能語
      我感激你給了我一份美麗的回憶 
      感激你留給我一個美麗的夢 
      我感激你讓我傷心流淚 
      讓我獲取一份成熟
      我無法改變你人生的絲毫 
      甚至無法用絢麗的色彩點綴你的生活 
      我只能躲在我生命的角落裡 

  傾聽你的心跳, 
      享受你賜給的哀傷 
      我只能用言語向你表述 
      但你的心似乎永遠無法聽懂 
      無心的聆聽 
      是一種悲哀 
      再見 親愛的 原諒我的墮落 

拿她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在《今生今世民國女子》里的話來說就是:「愛玲極艷。她卻又壯闊,尋常都有石破天驚。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數學,它就只是這樣的,不管理論邏輯,她的橫絕四海,便像數學的理直,而她的艷亦像數學的無限。我卻不準確的地方是誇張,準確的地方又貧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前人說夫婦如調琴瑟,我是從愛玲才得調弦正柱。」

常言說得好: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卻也由此可以推導出知夫莫若妻知妻莫若夫。說愛玲的文字「極艷」而又「壯闊」遠遠超越自己固然是實情,然而作為丈夫揭示妻子張愛玲的性格缺陷也頗準確——世間的女人本應是感性的動物,可她偏偏完全理性並且理性得如同數學。即便像我這樣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恐怕也不能不哀嘆數學這門學科總給人以一種感覺就是僵硬冰冷尖銳,毫無商量變通的餘地。

世事固然洞明,人情卻少練達——這就是張愛玲,天才的張愛玲。

絲毫不與人通融的典型例子是——如果她(張愛玲)和你約定的是下午三點鐘到她家裡來,不巧你若時間沒有把握準確,兩點三刻就到了的話,那麼即使她來為你應門,還是照樣會把臉一板,對你說:張愛玲小姐現在不會客。然後把門嘭的一聲關上,就請你暫時嘗一嘗閉門羹的滋味。萬一你遲到了,三點一刻才去呢,那她更會振振有詞的告訴你說:張愛玲小姐已經出去了。她的時間觀念,是比飛機起航還要準確的。不能早一點,也不能晚一點,早晚都不會被她通融。所以雖然她是中國人,卻已經養成了標準的外國人脾氣。

她的敏感個性,她的不合時宜,也造成了她人生道路的一個極大轉折。195072429日,上海召開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大會主席為夏衍,梅蘭芳、馮雪峰為副主席,周信芳為執行副主席,陳白塵任秘書長。出於夏衍的關照,張愛玲應邀出席,坐在後排。在一大片的灰藍中山裝中,她穿著旗袍,外面罩了件勾結出網眼的白絨線衫,顯得非常突出非常之不協調。參與這一次的文代會對張愛玲的觸動很大,也是造成她最終出走去香港的原因之一。在醞釀過程中的拙作戲曲劇本《張愛玲》準備最後就以此為劇終。

張愛玲發覺時代變了,而她自己卻沒有變,——江山好改本性難移哦。這中間就產生了難以逾越的距離,自知「堪憐詠絮才」卻無「可嘆停機德」,她是無論如何也跟不上這時代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蘇青沒有離開大陸,雖然沒有像張愛玲那樣客死異鄉,她的命運又待如何?

蘇青是張愛玲的閨蜜,她將自己最喜歡的她與李清照並提:在古代的女作家中最喜歡李清照,李清照的優點,早有定評,用不著我來分析介紹了。近代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問到最喜歡的女作家這個問題時,張愛玲明明白白地說最喜歡蘇青踏實地把握生活的情趣的,蘇青是第一個。她的特點是偉大的單純。經過她那俊潔的表現方法,最普通的話成為最動人的,因為人類的共同性,她比誰都曉得。」「如果必須把女作家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蘇青對張愛玲可謂讚譽有加,推崇備至。

蘇青也說: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大看,只看張愛玲的文章。

《天地》第四期發表張愛玲的散文《道路以目》,主編蘇青專門寫了一篇《編者的話》:張愛玲女士學貫中西,曾為本刊二期撰《封鎖》一篇,允稱近年來中國最佳之短篇小說。在三期刊載《公寓生活記趣》亦饒有風趣。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逼近西洋雜誌文格調,耐人尋味。

《天地》第五期發表張愛玲的散文《燼餘錄》時,她又寫道:張愛玲女士的《燼餘錄》描摹香港戰時狀態,淋漓盡致,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道出。
    《天地》第十四期發表張愛玲散文《談跳舞》,她再次高度肯定了張愛玲的成績,並且為她的新書大打廣告:張愛玲女士蜚聲文壇,眾口交譽,其作品價值已不必編者贅述。觀乎其最近出版之小說集《傳奇》暢銷情形,已可見南北讀者對其熱烈擁護之一斑。今日編者更有一好消息可以搶先報告,原來張女士又集其年來所寫的散文鄭重付刊了,書名《流言》,預料其出版后的暢銷情況又必是空前的。本期所刊《談跳舞》一文,其藝術見解自有獨到之處,幸讀者諸君之精於此道者多注意焉。

我讀張愛玲的作品,覺得自有一種魅力,非急切地吞讀下去不可。讀下去像聽凄幽的音樂,即使是片斷也會感動起來,她的比喻是聰明而巧妙的,有的雖不懂,也覺得她是可愛的。它的鮮明色彩,又如一幅圖畫,對於顏色的渲染,就連最好的圖畫也趕不上,也許人間本無此顏色,而張女士真可以說是一個仙才了,我最欽佩她,並不是瞎捧。」 

作為女性的張愛玲曾經這樣論述所謂的婦德但是普通人說起為妻之道,著眼處往往只是在下列一點:怎樣在一個多妻主義的丈夫之前,愉快地遵行一夫一妻主義。」言語之下不無嘲諷,並且一針見血的指出:一夫一妻主義始終是妻子們在努力遵行,對於丈夫的行徑,始終不知道,也不想打聽——彷彿一些好奇心也沒有。她只要他落到她分內任何一部分的他。除此之外她完全不感興趣。只有這樣欺騙自己的女人才最符合為妻之道的有婦德的女人。

張愛玲的文字不時傳達出她對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正因為能夠洞明世事偏又不會練達人情,環顧左右同年齡的男性圈子中哪會有人入得了她的巨眼。命運註定張愛玲她要找一個年紀比她大得多的丈夫——胡蘭成和賴雅,無論他們是多麼地自私。相類似的就是美國也有不在少數的「白骨精」——華人白領骨幹精英女性一說起華人男士這個那個就嗤之以鼻怎麼怎麼,最終一個個都去找了白人丈夫。

《雜誌》還連載過胡蘭成一篇長達萬言的評論文章《評張愛玲》,文中說:

這故事(《傾城之戀》)結局是壯健的,作者刻畫了柳原與流蘇的機智與伶俐,但終於否定了這些,說道: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自私的女人。而有些讀者卻停留於對柳原與流蘇的俏皮話的玩味與讚賞,並且看不出就在這種看似鬥智的俏皮話中也有著真的人性,有著抑制著的煩惱,對於這樣的讀者,作者許是要感覺寂寞的吧!」

敏銳的視角、率真的人性和抑制的煩惱讓張愛玲她傲視群雌。這一點也不讓人驚訝,無可抑制的煩惱在筆端噴薄而出寫滿稿紙。對此李碧華就曾說過——「文壇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

痴迷紅樓不可自拔

比西嶺雪讀《紅樓夢》還早一歲,張愛玲8歲上就開始讀長篇古典小說,其中自然一定有《紅樓夢》。西嶺雪的傳記體小說《西望張愛玲》寫道:這是1928年的上海,小小的張愛玲,那時還叫做張瑛,拉著弟弟的手,坐在院子的花樹下讀書——我願意它是桃花,因為那個形容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的胡蘭成說過桃花難畫,因要畫得它靜;至於書么,或許便是《紅樓夢》罷,那是她反反覆復讀了一輩子的書,她說過第一次讀時才8歲。

據有介紹說她捧著《紅樓夢》狂讀。一下子看了進去,紅樓情結就此沉澱在她的腦海中,融化在她的血液里。狂讀的一個「狂」字,相當傳神地反映了她痴迷的程度。

想不到吧,少女張愛玲居然就是一個龍門紅學的積極分子。受那時侯極為風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熏陶,張愛玲14歲辰光就模仿鴛鴦蝴蝶派的套路寫了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很有意思的是,純屬閨閣文字的這一本《摩登紅樓夢》跟早期的《紅樓夢》一樣也是手抄本——試問此時此刻誰會給她刻印呢,就算程偉元再世也絕無可能。手抄本分訂成上下兩冊,書中的回目是她父親代為擬定的,共計六回。

    分別是:

      滄桑變幻寶黛住層樓,雞犬升仙賈璉膺景命

      弭訟端覆雨翻雲,賽時裝嗔鶯叱燕

      收放心浪子別閨園,假虔誠情郎參教典

      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屬,凄涼泉路同命作鴛鴦

      音間浮沉良朋空灑淚,波光駘蕩情侶共嬉春

  隱阱設康衢嬌娃蹈險,驪歌驚別夢遊子傷懷

讀讀回目就能知道這是當今流行的穿越小說。只是不知道為何回目字數不甚統一,分別有十四、十六、十八個字。不夠齊整的缺陷顯然不能怪罪一個小姑娘。

其中賽時裝嗔鶯叱燕不消說是套用《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題目柳葉渚邊嗔鶯吒燕,絳芸軒里召將飛符,可見兩父女都是紅樓迷。張廷重還把書中主要人物的刻畫及創作背景一一分析給她聽,愛玲認為:高鶚的續作宣揚蘭桂齊芳,表現出他熱衷功名利祿的心態。張廷重對女兒這一見解深為重視,並且提醒:續作中關於官場景況的描寫還是十分生動逼真的,這正是因為高鶚出身官場。不去計較回目字數不齊整——這得歸罪於她父親,全書內容充分發揮張氏想像力。

開頭就寫寶玉收到傅秋芳她寄來的一張照片——看看,已經有照片了不是。「寶玉笑道:『襲人你倒放出眼光來批評一下子,是她漂亮呢還是——還是林妹妹漂亮?』襲人向他重重的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訴林姑娘去!拿她同外頭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別忘記了,昨天太太囑咐過,今兒晚上老爺乘專車從南京回上海,叫你去應一應卯兒呢,可千萬別忘記了,又惹老爺生氣。」

寫賈璉得官:「黑壓壓上上下下擠滿了一屋子人,連趙姨娘周姨娘也從小公館里趕了來了,趙姨娘還拉著袖子和鳳姐兒笑著嚷:『二奶奶大喜呀!』——鳳姐兒滿臉是笑,一把拉著寶玉道: 『寶兄弟,去向你璉二哥道個喜吧!老爺栽培他,給了他一個鐵道局局長幹了!』寶玉——擠了進去,又見賈母歪在楊妃榻上,鴛鴦蹲在小凳上就著煙燈燒鴉片,琥珀斜欠倚在榻上給賈母捶腿——賈璉這時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開足了,這一樂直樂得把平時的洋氣派洋禮節都忘得乾乾淨淨,退後一步,垂下手來,恭恭敬敬給賈政請了個安,大聲道:『謝謝二叔的栽培。』」 

後來是秦鍾與智能兒坐火車私奔杭州,自由戀愛結了婚,但是經濟困難,又氣又傷心。——真應了「貧賤夫妻百事哀」。到後來是賈母帶了寶玉及眾姐妹來西湖看水上運動會,吃冰淇淋。——虧她如何想得出來,大概小女孩子都喜歡吃冰淇淋。

雖說天馬行空般的胡編亂造,但字裡行間遣字造句卻是如同出自「紅樓」一家,令人驚嘆張愛玲她熟讀紅樓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對照當代一些模仿者天分之高下,立等可見。

長大了的張愛玲一發不可收拾。在已經去日苦多的時候,十年的工夫就這樣摜了下去,不能不說是豪舉。正是: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張愛玲的紅樓作品彙集成《紅樓夢魘》,宋淇戲稱為Nightmare in the Red Chamber ——這一個「魘」字又十分了得。再試問,那麼些紅學一干人誰又曾夢魘到這等地步來著?!

1977年,20萬字的《紅樓夢魘》出版,內中收錄「五詳」《紅樓夢》論文,是一部對《紅樓夢》做精深研究的書,顯示了張愛玲她長期致力於紅學研究的造詣。

紅樓夢魘的「魘」集中在她記錄下她自己讀紅樓的經歷,這閱讀經歷是銘刻在心坎里的,時不時地從她的散文雜文里蹦出來「記得《紅樓夢》里」的字樣。哥哥——不是寶哥哥——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說過「不瘋魔不成活」,這應該也就是她「魘」的一種表現。

這一「魘」,便「魘」出來了——人世間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先有一副妙對:把寶玉的應制詩「綠蠟春猶卷」斗膽對上一句「紅樓夢未完」。

——高鶚妄改,狗尾續貂,死有餘辜!

這一「魘」,便「魘」出來了——黛玉是被聰明誤,損害了健康。寶釵是被博學誤,哪個男人忍受得了知識齊備的女子?

——或許也就是張愛玲的自訴狀?!

這一「魘」,便「魘」出來了——是創作不是自傳。

——歸入「小說」類。

這一「魘」,便「魘」出來了——張愛玲「她仿了不少《紅樓夢》的句式」(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蘇煒在《閑說張愛玲》里就這樣指出。

——如此模仿本來就是文學界美談之一,不至於也遭致方學士剽竊的質疑吧。

這一「魘」,便「魘」出來了周汝昌這個紅學大師級別的人物對張愛玲的十分推崇。

周大師專門為張氏紅學寫了一本專著。對她的評價是:「我認為張了不起,不僅是作家更是個學者,她對紅學研究花了十年工夫,主要觀點我都贊同,我並非想抬高她,這本書是我專本研究張愛玲的紅學研究的。」「我是才華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傾倒於曹雪芹所說的『正邪兩賦而來』之人,『其聰明靈秀之氣,在萬萬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論真才女,張愛玲其庶幾乎?未見第二琪與比肩者也——這就是我想寫寫她的夙因。」
    「她給自著小說所繪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種英俊之氣,是我所僅見的畫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見她絕非一個作家之名義所能『框』住的,她若從事任何一門藝術創作,都會是第一流的大家,對此我是深信而贊口不已的。」

很可惜張愛玲編劇的電影劇本《紅樓夢》上下集因故未能投拍。當她提議回到美國之後再繼續修改時,對方再無回應。於是,我們只能揣想張愛玲編劇的《紅樓夢》會從何處著眼,她又會做怎樣的剪裁呢?她應該鄙視高鶚后四十回,決不會讓王熙鳳唱出:

  定一條,偷梁換柱掉包計;

  設一個,李代桃僵巧機關。

  到時候,紅蓋頭遮住新奶奶,

  扶新人可用紫鵑這小丫環。

  對寶玉,只說娶的是林妹妹,

  把真情暫且瞞一番。

  等到那酒闌人也散,

  生米煮成熟米飯。

  保管他,銷金帳內翻不了臉,

  鴛鴦枕上息波瀾。

那麼她將如何處理寶黛的結局?由於電影劇本迷失,當事者們都已去世,這也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迷局。

心氣相投林妹妹

張愛玲如此鍾情紅樓,自然是有她的道理。

也是在舊上海寫字為生的女人潘柳黛曾於20世紀40年代與70年代兩次寫過關於張愛玲的文章,文中說:張愛玲的自標高格,不要說鮮花,就是清風明月,她覺得好像也不足以陪襯她似的。對此,西嶺雪的註釋是潘柳黛「她是想諷刺,然而我看著,卻只當做是一種讚揚,並且想起《紅樓夢》里形容黛玉的兩個詞: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張愛玲,便是這樣的尊貴清傲。」

張愛玲習「雅」,孤芳自賞才氣橫溢,看得入眼的人並不多。據說也就有蘇青和她談得來。

同樣,林黛玉慣使小性子,看得起的人也實在是少得可憐。林瀟湘魁奪菊花詩,在元妃省親之時安心大展奇才,又以「杏簾招客飲」一首為四首之冠。

林黛玉譏笑賈寶玉——「這樣的詩,要一百首也容易」;張愛玲則大言不慚地宣稱:「如果必須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麼,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也真可以說是狗咬日頭——夠狂妄(汪)的;當然還可以說她達到了「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地步。

一個是「孤標傲世偕誰隱」,一個是「堪嘆古今情不盡」;這邊兒自當鶴立雞群,那壁廂足以力壓群芳。

林黛玉能即興發揮而且既極度誇張又相當傳神地將一個前來告幫的貧婆子劉姥姥簡明扼要地用三個字「母蝗蟲」描述出來。傳神之極!但也不能不說蝗蟲風捲殘雲般的大嚼特嚼也確是一種刻薄!試問當時在場的金陵正釵還有誰能脫口而出這樣風趣幽默的比喻?!

張愛玲長於措詞尖刻。好端端的紅玫瑰和白玫瑰,偏偏紅的被她說成是沾在牆上一抹蚊子血;白的卻又被她形容為粘在嘴邊一粒米飯粒。

雪白血紅。

熱血殷紅,什麼血不好拿來形容,就是選擇了「啪」的一下,打死在牆上的一隻蚊子殘留下的血跡。白雪皚皚,別的什麼白都不用,偏是餐桌上不事檢點體現饞相的一粒米飯。

兩位女性一般是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在文字堆里排遣情懷——紅顏命薄古今同。

林黛玉本來就是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絳珠仙草投胎;張愛玲她便是蘇青口中的「仙才」——再次引述 「我讀張愛玲的作品,覺得自有一種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鮮明色彩,又如一幅圖畫,對於顏色的渲染,就連最好的圖畫也趕不上,也許人間本無此顏色,而張女士真可以是一個『仙才』了,我最敬佩她,並不是瞎捧。」

一個兒枉自嗟呀 ,一個兒空勞牽掛——兩位佳人的感情生活都是那麼地不得意。

林黛玉來到人世本就是來還淚的;張愛玲語錄:愛情就是上輩子欠下的情債這輩子來還。

林黛玉前世虧欠了神瑛侍者,來到紅塵碰上了天生「博愛」不屑於一瞧「魚眼睛」獨獨鍾情那麼些「珠子」的絳洞花主,最後落了個瀟湘館焚稿斷痴情,直著脖子喊著:寶玉,你好——,倒在病榻上死去,終致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張愛玲同樣遇人不淑遺恨終身,胡蘭成雖也是一代才子,但卻是個把墨水喝到肚子里去的文人——五臟全都黑透了。他不光是個出了名的大漢奸,而且據坊間有人評價他實在是「人盡可婦」。

林黛玉她在大觀園的結局據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聯詩結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來破解是跟後來的老舍一樣投湖而死,並非「玉帶林中掛」瀟湘妃子娥皇女英上吊自盡,也不是高鶚徐進西嶺雪筆下那樣病卧床榻而死。張愛玲壽終正寢,身上蓋著毯子屬於自然死亡。生前好友美籍華人夏志清、張錯、林同式、張信生、高全之等選擇在1995930,張愛玲的生日這一天上午在加州玫瑰崗墓場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把她的骨灰連同紅色、白色的玫瑰花瓣一起撒入大海。張愛玲骨灰回歸海洋,「不教污淖陷渠溝」,終於彷彿實現了質本潔來還潔去。是故沿用了五美吟中「一代傾城逐浪花」作回目小標題。

深刻地打上了烙印

周瘦鵑讀後認為《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兩篇作品風格很像英國名作家Somerset Maugha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紅樓夢》的影響。張愛玲小說文字所繪人物幾乎在在顯露「紅樓」蹤跡,並時不時地抬出她一生鍾愛的《紅樓夢》來。

隨意舉一些例子:

——有過一個關於《紅樓夢》的笑話。一位捷克女翻譯家問中國學者,為什麼曹雪芹不去申請諾貝爾文學獎?洋人犯錯猶可恕,至少她還知道《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中國人如果比洋人還錯得糊塗錯得厲害,竟至不能欣賞曹雪芹,真是後生可憎了!

——《海上花》雖然不是沒有缺陷的,像《紅樓夢》沒有寫完也未始不是一個缺陷。缺陷的性質雖然不同,但無論如何,都不是完整的作品。

——譬如《紅樓夢》,高鶚續成的部分,與前面相較,有一種特殊的枯寒的感覺,並不是因為賈家敗落下來了,應當奄奄無生氣,而是他寫得不夠好的緣故。高鶚所擬定的收場,不能說他不合理,可是理到情不到,裡面的情感僅僅是sentiments,不像真的。

——睨兒答應著走了出來。她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惟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不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

——連她陪嫁的丫頭婆子們也不給她個安靜。一直跟著她,都覺得這小姐是最好伺候的,她兼有《紅樓夢》里迎春的懦弱與惜春的冷淡。到了婆家,情形比較複雜了,不免要代她生氣,賭氣,出主意,又多出許多事來。

——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高如《紅樓夢》、《海上花》,看了我不敢寫。低如「XX」、「XX」看了起反感。

就算是沒有直接的聯繫痕迹,那些細膩描寫生動語句也照樣可以追溯到文學大觀園中的奼紫嫣紅。張愛玲警句妙語諸如:
  「她今年三十一歲,略有點顯老了,然而就因為老相變粗糙了些,反而增加了刺激性。身上臉上添了些肉,流爍的精神極力地想擺脫那點多餘的肉,因而眼睛分外的活,嘴唇分外的紅。
  「她伸直了兩條胳膊,無限制地伸下去,兩條肉黃色的滿溢的河,湯湯流進未來的年月里。她還是美麗的,男人靠不住,錢也靠不住,還是自己可靠。窗子大開著,聽見海上輪船放氣。清冷的汽笛聲沿著胳膊筆直流下去。
  「道上走著的,一個個也彎腰曲背,上身伸出老遠,只有瀠珠,她覺得她自己是屹然站著,有一種凜凜的美。她靠在電線桿上,風吹著她長長的捲髮,吹得它更長,更長,她臉上有一層粉紅的絨光。愛是熱,被愛是光。
  「旁邊的茶几上有一盆梅花正在開,香得雲霧沌沌,因為開得爛漫,紅得從心裡發了白。老爹爹坐在那裡像一座山,品藍摹本緞袍上面,反穿海虎皮馬褂,闊大臃腫,肩膀都圓了。

最後有一句不能不提到的話,——關於《紅樓夢》,我們親愛的張愛玲文學大師可是說錯了!——我們下一代同我們比較起來,損失的比獲得的多。例如:他們不能欣賞《紅樓夢》。

央視87版的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廣受歡迎。新版海選時人頭攢動,儘管拍得讓觀眾包括青年觀眾除了吐糟還是吐糟。越劇《紅樓夢》一版又一版,直至最近的各家青春版。首創的崑曲《紅樓夢》上下本連台本戲2013年接二連三地獲獎,拿獎拿到手酸。

還不必說網路時代一下子湧現了大量的紅學人士,這中間自然也囊括了《紅學那些人》中的新生代,尤其是同為女性的青年一代比如閻紅比如西嶺雪。

張愛玲回首平生,雖然難以言說「幽閨無限傷心事」,但居然真正讓她認為值得自傲的是——我惟一的資格實在是熟讀《紅樓夢》,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可見她對《紅樓夢》是如何地爛熟於心。

《十個女人的上海灘》一書里寫到:張愛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裡度過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裡與胡蘭成結下一段孽緣,在那裡創造了文壇的神話。數十年過去,上海繁華依舊,只是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聲嘆息,再沒有那樣冷漠平靜的聲音,再沒有那樣洞察靈魂的眼睛,再沒有那樣與上海的氣質融為一體的文人了。張愛玲這朵花萎謝了,不只是愛情和青春,還有文采,一代才女的情。」

墨西哥國家博物館門前展示著一句話:人啊人,你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是人生的一個莫大課題。高更也有一幅名畫《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林黛玉來自仙界靈河岸回歸到太虛幻境,張愛玲她也是來自凡塵回歸大海。還好的是給我們紅學愛好者留下了她的夢魘——《紅樓夢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量子在 2017-9-7 20:38
秋收冬藏,問好!謝謝支持!

本文最重要的是揭示了張和林妹妹的互通之處。
回復 粒子在 2017-9-7 22:45
張愛玲她也是來自凡塵回歸大海
回復 量子在 2017-9-8 00:20
也是來自凡塵回歸大海,贊!
回復 sissycampbell 2017-9-16 03:05
這是一部大作,對張愛玲即喜歡她的著作,又欽佩她的才華。
「張愛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裡度過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裡與胡蘭成結下一段孽緣,在那裡創造了文壇的神話。數十年過去,上海繁華依舊,只是才女不在,不免留下一聲嘆息,再沒有那樣冷漠平靜的聲音,再沒有那樣洞察靈魂的眼睛,再沒有那樣與上海的氣質融為一體的文人了。張愛玲這朵花萎謝了,不只是愛情和青春,還有文采,一代才女的情。」
  非常喜歡這一段的描述,但只能一聲長嘆。
回復 量子在 2017-9-16 05:13
sissycampbell: 這是一部大作,對張愛玲即喜歡她的著作,又欽佩她的才華。
「張愛玲「她出生在上海,在那裡度過了不幸而黑暗的童年,在那裡與胡蘭成結下一段孽緣,在那裡創造了
謝謝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2: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