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作者:李公尚  於 2019-8-27 07: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公尚文集|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李公尚

人從尚未出生,就開始了等。這大約是放置四海而身不由己的經驗。那位一生都在「等待精神解脫」的羅馬哲學家盧修斯·塞內卡(Lucius Annaeus Seneca)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等的。(Opportunities for waiting that are reserved for those who are prepared. 《論恩惠 De beneficiis》)」如此深明大義,他卻偏不愛等,兩次切開自己的血管尋短見。他的「精神」是否等到了「解脫」,至今尚未有人考證。顯而易見的是,他是鼓勵「等」的。號召有備而來的人,要時刻準備著。

美國的博學家兼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活著時為自己寫了墓誌銘:「B富蘭克林的軀體……躺在這裡,任蛆蟲啃噬……B Franklin……Lies here. Food for worms…… )」簡直是著急作死的節奏。他說「在沒有死亡之前,就不能算作完全誕生。(Before it』s dead, it cannot be counted as a complete birth.《窮查理年鑒Poor Richard』s Almanack》)」這是告訴人們,活著還不能算生,要等死後再說。但是死是活由不得他,他便感嘆:「人無能為力時,只能等……」他等了八十四年,才完成自己的「完全誕生」。美國還有一位像他這樣等得不耐煩的博學家兼國父,是托馬斯·傑弗遜,也早早地為自己寫好了墓誌銘。他告訴友人:「如果生命需要等,我正在等……」(致詹姆斯·麥迪遜的信)他活了八十三歲,比富蘭克林少等了一年。他的政敵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和他較勁兒,在等死上也下功夫,他比傑弗遜多活了,呃,多等了幾個小時,咽氣時仍耿耿於懷:「托馬斯·傑佛遜還活著?」(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約翰·亞當斯遺言)

無論等生還是等死,似乎都由不得自己。蚊蟲一夏草木一秋,生死在天。甚至植物開花結果,動物交配繁殖,都違不得節令。過了時節,只能等來年再說。很有過期不候的威嚴。人自以為是自然界的主人,不屑與動植物為伍。性交、同居、結婚、懷孕、分娩、哺育,還有近代又新添置的諸如流產、代孕、同性戀等玩意兒,皆以為因人制宜大可不必因循守制。卻不敵自然界偏要因宜制人。不說生老病死,無論何方神聖於懵懂稚童或耄耋老叟,妄行青春之便,亦無可能。對不起!幼童須等長全,老叟要等到下輩子。童叟無欺。

等是自然過程,生命不能春行秋令,讓人明白了「所有的不幸,都與不願等待有關。」生在俄國死在法國的「歐洲知識分子」屠格涅夫,「在歐洲被知識碰了頭」,體會到「等是一種素質」,痛定思痛地說:「沒有一種不幸可與失去等待的耐心相比了。(《普寧與巴布寧》1874)」在小型魏瑪公國做官的詩人哥德,連續十年一邊寫詩一邊向有夫之婦的女貴族夏洛特·施泰因獻殷勤,很展示了他等的才能。和他同時追求這位情人的同僚卡爾·耶路撒冷(Karl Wihelm Jerusalem ),因等不及結果自殺了,他批評說:「厭惡等待的人,最終被結果所厭惡。」他把「厭惡等待」視為《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原因,引發了傷感主義和狂飆突進文學運動。

愛因斯坦的心得體會「等待是一種生命形態,體現了自然法則」,作為哲學或人生觀,被很多人默默接受了。你看那些出生前等不及足月時辰的,早產時哪個命運不大打折扣?還有更多出生后等不及按部就班的,生命中哪個不是跟頭趔趄,生不如死?不過等待需要耐心,這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弗蘭西斯·培根以自己被禁錮在倫敦塔里的經驗告誡後人:「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據說嬰兒時被蜜蜂在嘴唇上釀了蜜而致後來口才甜蜜流暢的柏拉圖,回顧一生,瞻前顧後地說: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即便唯意志論者叔本華,也不得不承認「只要有耐心,總有成功的機會。」這位性格孤僻脾氣火爆的哲學教授,因忍受不了一位「既愚蠢又淺顯」的女裁縫吵鬧,把她推下了樓,被判按季度賠付她終生補償。他只好把賠付兌換成耐心,熬到了「老婦死,重負釋(obit anus, abit onus)。」還有預言自己「將死於三萬杯咖啡」的巴爾扎克,對生活抱有人間喜劇的觀察,對人生給出了幻滅的結論:「人的全部本領,無非就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他死後有人統計過,他一生大約喝了五萬杯濃咖啡。多出來的那兩萬杯,大約都灌溉了他的耐心。那位靠投機成功的商人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成了「股神」后一反無商不奸的本性,老老實實地告訴人們:「投資股票致富的秘訣只有一條,就是買了股票鎖在箱子里,耐心等待。」

和耐心密不可分的是希望。看不到希望,就會喪失耐心。失去了耐心,就看不到希望。這好比戀愛時的新鮮和甜蜜,婚姻中的愛情和情慾,還有離婚後的怨恨和憎惡,糾纏在一起不能分離。耐心注入了希望,生命就變成了為希望而活,或者說為希望而等。好比具有趨光本能的生物,因光亮而誕生,卻把趨光當成生命的目的。人沒了希望,生不如死的例子甚多,譬如舊時死了獨子的寡婦,和現代丟了錢財的守財奴。再譬如被勸飲了毒酒的李逵:「等他娘個鳥甚?」當然也有例外。現代人偷情明碼標價, 耐心貶值,戀愛等不及「月上柳梢頭,相約黃昏后」了。情婦大都不重希望,嫖娼煩的就是耐心,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耗情費時。「等」成了奢侈品。兒童醫學和教育學家羅·伯頓,窺視到人在胚胎時就開始的躁動不安和朝三暮四,痛心疾首地告訴世人: 「希望和耐心是每個人的救命葯,災而沒難臨頭時,它們是最可靠的依賴和最柔軟的椅墊。」

中國人對「等」一向不屑一顧,常把「等」和「閑」攪在一起,給「等」打上無所事事,虛度年華的烙印。 「閑」原為「法度」、「規矩」之意。《周易·乾》:「閑存其誠。」意即有法度才有誠實。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意為以法度防止邪惡,誠實自然存在。「大德不逾閑」(《論語·子張》),「閑之以義」(《左傳·昭公六年》)均為法度、約束之意。可惜人性皆有「偷閑」 的本能,但凡可能,無不偷法規的漏洞。「偷」多不齒於人,便以「等」掩之。如同盜竊見不得人,不願言偷,便以「拿」來說事。如此說來,不是「等」吃了「閑」的虧,而是「閑」被「等」給拖累了。等閑延懶致散,懶散成淫,惰性成習,便是萬惡之首。「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是警告人們「閑來折煞個人,萬萬使不得」。「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指責等閑無事生非。宋人程垓的體會是:「來為等閑休,去成多少愁。」(《山頭翠樹調鶯舌》)悟出了人生碌碌無為,到頭來悔恨難當。清人納蘭性德抱怨:「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是友人交惡的原因。丘處機感嘆「人如夢,百歲等閑中。(《望江南四首》)」懷疑起人生的意義來。詩言志,皆對等閑口誅筆伐。

中國人對「等」的不齒,是因為給等的客觀屬性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意志,希望依靠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遇事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克服外界的艱難險阻,實現人生目的。這種哲學為中國歷史和現實創造了偉大的輝煌,但同時也忽視了正確對待客觀世界的耐心,使人不願循序漸進,按客觀規律辦事,並且鼓勵了急功近利,投機取巧成為風尚。就像英雄創造歷史,也毀壞生活一樣,歷史在讚美它的成就時,也譴責它對社會的破壞。中國人辦事從不願排隊等候,把行賄、走後門等看作能耐,把侍強仗力作為捷徑,把照章按序的人視為無能的等閑之輩就是一例。排隊是力求平等,優先是特權的霸道,加急是對等待的處罰。不願等,就是不願平等待人。

 「等」是在對客觀外界無能為力時的一種形態。例如人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定位,以完成不同的本能。各定位承前啟後,既不可彼此分割,也不能相互超越,更不能隨意錯位。在客觀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等是積蓄能量養精蓄銳的過程,因而也是順其自然的智慧。現代哲學家西蒙·克里切利(Simon Critchley)認為「等」不是「無所事事」,「一切求索的過程,都是在盡一切努力的同時等待結果。」「學會了如何等待,就學會了如何生活。」(《無盡的索求》Infinitely Demanding

中國人把「等」貶意后,在面對不得不等的形勢時,常用另外一個詞來代替,那就是「靜」。 「靜觀其變」,「以靜制動」,莫不是鼓勵人們「等著瞧,瞧著等」,處靜息跡,等待時機。中國哲學賦予「靜」高於「等」的形象和涵義,同樣也是注入了人的主觀意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孔明引用《淮南子·主術訓》的話把靜視為人生修養的高尚境界:心境平穩,才能專心致志,沉著冷靜,才能審時度勢,厚積薄發,才能有所作為。中國人愛熱鬧,通常難得入靜。遇事心急火燎,躁動起來,一刻都等不得。所以才有了「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偉大教導,但仍按耐不住很多人的性子,一有風吹草動,「便勃然奮起」。喜歡大呼隆,大撥轟的,無不想渾水摸魚。對此,古代獨善其身的知識分子們倒是早有會心,:「心空道亦空,風靜林還靜。」(《卜運算元》宋·徐俯)是以修身。「愛靜無由靜,思歸不得歸。」(《秋暮書懷》宋·張舜民)是在養性。「靜於諸境靜,高卻眾山高」(《早秋遊山寺》唐·李咸用)是內心升華。 「疏簾不卷薰風靜,坐看庭花日影移。」(《客中紀事》明·朱靜庵)領略「坐地日行八萬里」的自在 。「閑將世味閑中嚼,靜把天機靜處窮。」(《張進甫靜寮》宋·白玉蟾)享受「現世神仙一拙翁」的逍遙。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秋日偶成》宋·程顥)悟出了「道通天地,思入風雲」的道理。「無事此靜坐, 一日似兩日。」(宋·蘇軾)捕捉到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快感。

「靜」是借用道家和佛家的一種極致境界發展而來的一種修為,無疑是比「等」更深奧的一種狀態,但卻沒有「等」的耐久。歲月不饒人,「誰也等不起」,因而也就逃不脫魯迅所說的「人從一出生就在等死」的範疇。細究起來,世上本無所謂等,閑多了,也便就有了等。

無論是靜是動,誰不是在等死呢?

2019826

於美國弗吉尼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李公尚最受歡迎的博文
  1. 新婚之夜 [2019/05]
  2. 相親 [2019/05]
  3. 借種 [2021/11]
  4. 我偷渡中的三個女人 [2022/09]
  5. 艷遇 [2023/09]
  6. 賣性 [2019/09]
  7. 我戀愛過的三位上海姑娘 [2022/05]
  8. 老友的艷史 [2023/12]
  9. 醉酒 [2020/07]
  10. 乾爹 [2019/07]
  11. 海外的福建人 [2019/11]
  12. 執行官 [2021/03]
  13. 老陳的兒子 [2018/10]
  14. 紅顏知己 [2022/12]
  15. 我偷渡中的三個女人(五) [2022/09]
  16. 依法劫財 [2020/02]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7: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