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和平里舊事---2

作者:delilah  於 2006-10-15 12: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流金歲月|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天氣: 晴朗
心情: 高興

我家住的那個門洞共住著6家人,我家住一樓,還有其他5戶,大人們彼此都認識。二樓的一戶是從蘇聯回來的,飲食很洋派,早餐要牛奶麵包,鬧得我們那一門洞的住戶,早在文革前就紛紛訂上牛奶了。

要說那時的社會風氣還真讓人留戀,哪像現在,上鎖的東西都能長翅膀飛了:在一樓門洞釘了一個木盒子,分6個格子,每家一格,也不上鎖。每天晚上,各家將空 奶瓶放進去,早上就會有新牛奶放進來,誰也不會拿錯或者多拿,除了一次外,從未丟過奶。而那唯一的一次丟奶,後來發現是外賊不是家賊,是前樓民族出版社的 小維維給偷喝了。

二樓那戶人家有2個半大小子,養了一條德國警犬,半人多高,不能放在家裡,就拴在樓門口,呲牙咧嘴的挺嚇人,還專門揀小孩子欺負。進去出來的可把我們這些 小孩嚇得不輕,每天都撓頭揪心的,不知道那天一不當心,就讓大狼狗咬一口。後來,可能是人們反映,也加上困難時期,人還吃不飽,怎末能顧到狗,沒多久那條 狗就不見了。

住一樓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我家後面陽台帶有一個小花池,可以種菜,種花,多數時候是種菜了。壞處是不太安全,有天晚上,我在廚房中洗腳,廚房窗外掛 著一些白薯干,我眼睜睜地看著一雙手從側面伸出來,將窗戶上曬的那串白薯干摘走了,嚇得大氣也不敢出。從手的大小判斷,像是個小孩。

我家剛進駐時,還是用蜂窩煤爐子做飯,取暖有暖氣。我很小就學會在煤爐上熱飯,燒水了。沒有多久,我們住的地區通了煤氣,也是文革前北京最早通煤氣的幾個 地方之一。 工人們在廚房裡大興土木,接管道,安煤氣灶。那時還沒有電子點火器,每次做飯要用火柴點火,常常是火苗乎的一下竄出來老高,嚇得我猛的往後一跳,好長時間 以後才習慣了。

隔壁門洞二樓的人家,陽台緊臨著我家一樓的窗戶。困難時期,家家自謀出路,補充食品的不足,他家陽台上養了幾隻雞。且不說天天的半夜雞叫吵人,一到星期天 打掃衛生, 他家用水沖陽台, 水和雞屎從我家窗戶的上方,順流而下,濺的玻璃上屎斑點點的,害得我老要擦玻璃,恨得牙痒痒,從此不理他家小孩。大人之間還保持往來,後來聽說,兩個女 兒,長大后很是漂亮,不過,婚姻不順,早早地離了婚。

隔過幾個門洞,有一人家,文革前的一天,忽聽說,那人的妻子上弔死了。等我放學回來,只看到一些人在那個門洞中出來進去地。後來又聽說,那人有作風問題, 妻子一直神神經經的,最後可能頂不住了,一死了之,那人的檔案上也被記了一筆。沒多久,他又新婚了,看來,那傳聞也不是空穴來風。

離的不遠,還有同機關的其他幾棟宿舍樓,住在那裡的小孩子,有些見面時眼熟,但叫不上名字,也不常在一起玩,只在寒暑假過少年之家時照過面。印象中,有一 對姐妹花,年齡可能有11,12歲吧,父母也是從蘇聯回來的,她們是中蘇混血,曾見過她們的母親,典型的蘇聯人。姐妹倆的遺傳中,老毛子的成分多了一些。 她倆長得引人注目,大眼睛,藍眼珠,黃頭髮,身材高挑,少年之家的老師寵的她們不行。

我家樓後面是勞動部宿舍。記得北京曾流行打雞血,我以此為借口,說動老媽讓我養了兩隻公雞,最後,雞血沒打,倒被老媽燉著吃了。常有勞動部的小孩,抱著公 雞到處找雞掐架,看見我養的雞,健壯毛亮,威武異常,也想來斗,被我嚴詞回絕了,可見我的養雞技術還是很有水平的,可惜後來再沒派上用場。

曾有個女孩,16。17歲吧,我們不認識她,知道她是因為,她是中學生,長得不錯,發育也挺早,挺著幾個月的身孕,常從我家樓前經過,往勞動部宿舍的方向 走去,估計是勞動部的子弟。忘了從哪裡知道,她是和她的老師好上了,現在叫師生戀,未婚先孕。那時,我還很小,連小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基本生理知識都不知 道,但還是明白,沒結婚就懷孕是件很丟面子的事。

隔過東面的一個大花壇---後來被推掉了,再過去幾棟樓,好像是幾機部的宿舍。每到周日,就會有一個女人, 穿得還算得體,梳著短髮,對著一個門洞的一樓窗戶破口大罵,聲音洪亮,言語花哨,有些我聽不太懂。很快,就會有一個男人出來,也不回罵,一聲不吭地將她扭 入屋裡,過不多久,她就會出來,瞪圍觀的人一眼,若無其事地走開。聽人講,兩人是夫妻,但分居,女的有神經病。這幾乎成了那棟樓的一道風景線,每當她開罵 時,一幫小屁孩圍著看熱鬧,我也在其中。等我長大后,才明白她罵人的含義,是罵那個男人不能人道。

前面是民族出版社的宿舍樓,裡面各民族的人都有,最常見的是新疆人,我們又叫那座樓為新疆樓。那裡的人們,衣著也是花花綠綠地,在以樸素衣著聞名的機關宿 舍區內,顯得分外張揚。每到節假日,他們就開始折騰,幾家大人小孩合力,在空地上挖一個大坑,再用磚頭壘成囊坑。小孩子們到處張羅著檢樹枝,點火,女人們 帶著皮手套將囊摔到坑裡,然後封上坑頂。一定時間后,空氣中飄著囊的香味,開坑取囊。多數時間,看得我們這些漢族小孩,口水直流。多年後,我曾在新疆吃到 過地道的剛出坑的烤囊,感覺倒是一般,遠沒有小時候的渴望了,可能是肚子里的油水多了的緣故吧。

我有個同學就住在那棟樓里,是外國專家的孩子,據說是蒙古人,她的漢話說得到不錯。曾經到她家玩,她給我煮奶茶,第一次看到做奶茶的全過程,驚奇於茶葉還能煮,茶還是鹹的,不過,說心裡話,那奶茶真的不好喝,以至我後來有機會到內蒙,一點也沒有想喝奶茶的願望。

和平里藥店東面,有條南北走向直達三環路的小馬路,不通公共汽車,只走人和自行車。那條小路上,一些攤販自由擺攤,形成農貿市場的雛形,後來,公家出面建 了一座農產品交易大棚。不過,仍有一些攤販,為了逃稅和交易的自由,在大棚外擺攤,零星的攤販從和平里大街散開直到北三環路一帶。我曾經上下班從那裡走過 多年,順便給家裡買些蔬菜和花卉。

小馬路往西不遠,是化工部的機關大樓和一部分職工宿舍,一群5-6層的灰黃色的樓。從外表看,要比和平里的樓新一些。4路和8路無軌電車,專門在化工部大 樓前設了一站---化工路,可能是為了人們上下班,辦事方便一些吧,後來那站是不是改成興化西里,記不太清楚了。

那時,和平里還不是鬧市區,人也不多,到了晚上,路上幾乎沒人。一次夜裡,媽媽帶我上王府井的協和醫院看急診,坐的是104無軌,路上沒見什麽人,車上也只有零零星星的2-3個人,挺?}人的。不過,那時的社會風氣好,不像現在,到了晚了,街上就不安全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