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2021年7月20日, 時隔46年後的河南大災難之夜
1975年8月8日是人類近代史上一個極不尋常的日子, 那天前後發生了河南駐馬店地區的「75・8」多處水庫潰壩事件,猶如天崩地裂, 周圍數百里, 死傷達數十萬人。由此造成的飢荒和瘟疫一直持續到1976年。這本是民族傷痛的歲月,然而中共秉承一貫的作假扯謊, 愚弄百姓的作風,將這個悲痛時期輕鬆地從歷史中掩蓋過去了。作為75年秋天踏入該地區的年輕人, 我雖然看到了災民, 但對整個事件的演變毫不知情, 一直持續到20年以後, 才知道了事件的大概過程。
文革後期興起了」開門辦學」, 作為中學生, 我參加了一個」找礦隊」, 進入河南, 安徽交界的山區, 徒步數月在信陽, 駐馬店,六安,阜陽等地區跋山涉水, 尋找磷礦等資源。另一個理由是這一帶曾為」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 有幾個同學的父母曾是在此地參加」紅軍」的, 頗有如今」紅色旅遊」的意味。南下后, 地質部門派出了一位40多歲的工程師作為指導。我們有一位化學專業的教師做為領隊, 照顧和規劃我們的出行。30多人每到一個縣, 多是分組行動, 有時路過較大的集鎮, 會集體住宿。最少的時候, 三人為一個小組, 也有數次山澗歷險的經歷。多數情況下, 隨意駐在鄉民家裡, 條件極差, 睡過牛圈, 雞棚, 廟宇和山洞等地方。憑著一張」介紹信」,
三餐在鄉民家蹭飯。這裡民風樸質, 好客。基本上, 我們都受到了可能的最好招待, 有時候會吃到新鮮的蔬菜和雞蛋。許多時候, 貧窮的家庭拿不出像樣的飯菜招待我們, 只好向周圍求救。而那位工程師常常拿出糧票和金錢, 回贈鄉民。
我們的裝束(許多人穿著舊式軍裝)和講話的口音, 幾乎讓基層幹部立即辨認出這群學生來自大城市或」上面」, 所以並未遇到過任何麻煩 。 我們多人隨身攜帶收音機, 在基層」公社」, 也可看到報紙, 但從未聽到駐馬店地區的水庫潰壩事件。直到有一天, 在一個渡口等船, 親眼目睹了四處逃散的災民。第一次坐擺渡船, 大家很興奮。搖櫓的船老大見多識廣, 樣子像是50 多歲了,立即將舵讓出, 讓我們試試身手。我們好奇地問起了災民, 他嘆了口氣:」 駐馬店發大水, 大壩破了, 這些人的親人被淹死, 房屋也倒了」 。 那些衣衫襤褸的災民麻木地看著我們,他(她)們的口音明顯與船老大有分別, 這是我第一次關注」駐馬店」這個地名。但從船老大的口氣里, 聽出來水災在這一帶非常常見, 逃荒要飯也是常事。
本來有」紅色教育」的目的, 但」老區」依舊的貧困,顛覆了我們原先的想像。面對大量災民的事實, 我們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是情況也許並不嚴重,
天災誰能阻擋?因為報紙上從未提到。查了一下這個渡口如今的位置, 距離75年」62座水庫潰壩」的直線距離, 大慨僅200公里左右。我們回到住地后,也曾討論水庫潰壩的事情,但沒有任何信息可以猜測到如此大的規模和慘烈的程度。1990和2014年,我都曾舊地重遊。但與當年」找礦隊」的同學相逢時,居然發現我們中間,有當年當地黨政軍主要幹部的子女,
他(她)們同樣也不知情, 或許也從不關心。但無論如何,這在當地的各行各業官方機構里,是個長期不許交談的話題。全民閉口,隱瞞真相, 這是中共文化的精髓。
歲月流失,很多當年的細節已經模糊。比如我們這群人的組織,交通和花費是如何進行的。當年的帶隊者,早已作古,只剩下一張在山頂上的合照。那裡有「太平天國」留下的遺址。我們」開門辦學」的最大收穫是看到了內陸地區貧困的真相,和意想不到的, 過去僅在電影中看到的逃荒要飯情景。那些逃難者說不出什麼,他們從我們這些城裡人那裡,也討不到什麼可糊口的飯食。因為當年的大多數人,從心底里不願意承認這一事實,
反而是那些鄉民救助了他們。我的看法得到了一位來自廣東的大學同學驗證。據他回憶,1976年及以後,經常可以看到南下的難民,他僅相信是貧窮,而無法理解災民口中的天災人禍的水庫潰壩這一事實。
1976年春節后,我去豫東和皖西地區探望幾個下放的同學,都在路上碰到操著河南口音的難民,
通常都是媽媽帶著孩子,極少見到青壯年男性。40多年過去,逃荒要飯災民的景象時常會在腦海中出現,那些無助,迷惘的眼神,見過一次,終生難忘。想不到46年後,在千萬人口的省會,歷史再次重演。多虧發生在大都市,有了手機和自媒體,不然可能看不到一點點真相。直截稿為止,官方宣布已有24人遇難,並關閉了災區自媒體的網路,防止信息外泄。不過僅從鄭州一地已發出的自媒體視頻看,還不算河南的廣大農村, 受難者可能遠遠不止24個生命。那些在地鐵車廂里發出的最後音信,可能會永遠埋沒在人禍的喧囂里。這些人的出生是計劃的, 而死亡卻是隨機的。死者無望,不甘的眼神,與我40多年前見到的活人,何其相似?再看看死者的四周,多少人在掩飾?多少人還在唱讚歌?歷史在這裡循回反覆,有人說五千年才遇一次
對我來說,僅是不到半個世紀前的一瞬間,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願逝者安息!附維基百科的記載:
河南「75·8」水庫潰壩,又稱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75·8特大洪水」,是指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在颱風尼娜影響下產生的特大暴雨導致包括板橋水庫在內的62座水庫潰壩的事件。淹死人數超過26000,而包含水災內澇所導致的瘟疫和飢荒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則有22萬、23萬、24萬三種統計,是死亡人數最多的颱風水災之一。受災人口1,015萬,洪水和山體滑坡淹沒了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導致680萬餘間房屋倒塌;此潰壩的洪水威力能與2004年南亞大海嘯相提並論(各國共22.79萬死)。潰壩發生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各派力量忙於「革命」、無暇防汛;而此後中國大陸官方一直不提,至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前部長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上)》才披露。
潰壩的水庫大多是蘇聯援助、大躍進時建造,重蓄水、輕防洪,品質低劣、偷工減料,而大躍進大鍊鋼鐵以及「農業學大寨」也造成了水庫上游植被嚴重破壞和水土流失,最終導致大規模潰壩。災難前後,官員和工作人員的錯誤應對亦為人詬病。2005年5月,《探索頻道》「The
Ultimate 10」節目 ,將此災難評為「世界十大技術災難(The Ultimate 10 Technological Disasters)」第一名,超越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該事故的官方檔案最終於2005年9月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