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緊隨美國副國務卿溫迪·舍曼的訪亞腳步,現任美國國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開啟了對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的國事訪問。
日本、韓國、蒙古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
就是如此的有趣,如果將美國兩大高級政要月余以來接踵出行的沿途訪問各國連上線的話,恰是在中國東部,畫了一個「半圈」。

這並非是「無端想象」。
對於即將啟程的訪問,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已經公開表示:
此次訪問將展示出拜登政府將東南亞和東盟作為「印太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美國對該地區的持久承諾,以及美國對維護該地區『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促進東盟『中心地位』」。
什麼叫印太架構?
什麼叫促進東盟「中心地位」?
什麼叫美國承諾的國際秩序?
美國人,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含蓄。

美國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國務院在一份公開聲明中宣布:
經中國政府同意,正在亞洲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溫迪·舍曼(Wendy Sherman),將於7月25日至26日訪問中國。
無疑,繼中美阿拉斯加高層會晤的「不歡而散」之後,此次美國副國務卿的訪華之旅,外界普遍將之視為了是「中美關係」轉折的一次新契機...
然而,還不等美國高層專機落地中國,作為訪問「請求方」的美國人其後的做派,卻著實是震驚了全世界
——在7月21日美國國務院聲明發布后的晚些時候,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聲稱:
溫迪·舍曼,將「從實力的地位出發」飛往中國進行會談。

美國,來者不善!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美國式「和平」!
7月13日,美國中央司令部聲明稱,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已完成95%以上。
在戎評看來,隨著美軍從阿富汗戰場的最終撤離,這不僅意味著美國耗時近20年的「帝國墳場之戰」已接近尾聲,同時,自本世紀初小布希時代拉啟的美軍全球戰場時代,也可謂走向了終結....
可是,即將結束的戰爭,是否就真的就意味著「和平將至」?
有個小細節,相當有意思:
在今年4月時,當談及阿富汗戰場的美軍撤退計劃時,美國總統拜登給出的最後撤離時間,被鎖定為了9月11日。
按理說,這種「日程計劃時間」,是不能被輕易更改的。
但是相當弔詭的是,就在本月8日,當拜登再次接受記者採訪時,9月11日,已經被悄然的壓縮到了8月30日!
所以,美國究竟在「著急」什麼?
按照白宮的原話是,美軍在阿富汗的反恐目標已經實現,阿富汗人民有權利也有責任自己決定未來,決定如何管理國家,所以美軍撤離了。
而在此背景下,這種「著急」,似乎真的印證了美國在20年前的誓言:
美國進入阿富汗,只是匡扶正義的反恐
美國,無所圖謀
可是事實呢?
就是這麼諷刺,就在美國「正義凜然」時,我們卻又分明的看到,在最近一兩個月的持續交戰中,不斷攻城略地的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已經佔據了絕對的戰略優勢。
甚至外界認為,當美軍撤離后,在塔利班的攻勢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或許只能支撐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
顯然,對於以阿富汗塔利班武裝為「反恐目標」並持續多年戰爭的美國而言,此時的撤軍,與其說是一場凱旋,還不如說是一場敗退....
但是,美國真的敗了嗎?
阿富汗各地一夜撤空的美軍基地、慌亂撤離下來不及銷毀的美軍制式裝備、被美國政府悉數拋棄的阿富汗帶路黨、以及一再壓縮的最終撤離時間,似乎都在不斷地驗證著「美軍阿富汗大潰敗」的猜想。
可是,正所謂「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
當阿富汗戰場的美軍如此狼奔虎豕的「敗逃」時,作為檯面上勝利者的塔利班武裝,又究竟做了什麼?
或者說,塔利班究竟是依靠什麼,去打跑了美國?
美國進軍阿富汗,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阻遏周邊大國
很幸運,謊言成性的美國白宮,在這件事上並沒有撒謊。
在7月8日的講話中,美國總統拜登強調:
恐怖主義威脅已擴散至阿富汗之外。因此,美國正在重新配置資源,調整反恐策略。同時,美國還需要將注意力放在戰略競爭、網路安全、氣候變化等新問題上。
拜登此言何意?
1、字面含義。
在新時代「反恐需要」下,美國的反恐戰場將不再局限於阿富汗戰場。與此同時,在反恐戰場以外,(代表正義的)美國還將配置力量對多個領域進行關注。
2、實際表達。
美國將放棄過去20年的「反恐治安戰」,積極調配力量集中於全球戰略制高點鞏固、網路控制權主導、國際影響力引領等美國全球霸權基礎的維持上。
3、言外之意
美國將放棄過去20年間,單純通過以反恐為名的地緣遏制來阻止「世界島核心力量」形成的防守國策。
在撤軍阿富汗等多個節點戰場之後,完成戰力收縮的美國,將「反守為攻」。
美國,「攻」的會是誰?
阿富汗軍力尚未撤出,美國已經做出了動作。
當地時間6月30日,美國《防務時報》猛然爆料稱:
鑒於當前局勢緊張,美國五角大樓正在秘密制定一項名為「2030年T海作戰計劃」,計劃在美國軍力已無法實現足夠威懾時,於2030年左右,在T地區打一場「規模可控的常規戰爭」。
美國《防務時報》的表述,可謂相當直白:
1、美國已經承認其現有軍事力量在T地區喪失威懾;
2、美國軍方確認「不放棄戰爭手段」,且已經開始戰爭準備;
3、在「戰爭準備」中,美國軍方在除「核選項」以外,運用了目前美軍研製的全部尖端技術裝備;
4、在「戰爭授權」中,五角大樓授予了參戰美軍指揮官「全領域指揮控制系統權」,授權了美軍指揮官啟用美軍智庫研商制定的全新「戰術概念」。
美國《防務時報》是在嘩眾取寵嗎?
抑或是確實制定了該項計劃的美國五角大樓,只是一如既往的「騙軍費,打嘴炮」?
當地時間7月20日,英國政府與日本政府聯合聲明表示: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在9月抵達日本橫須賀港口后,英國將在該地區永久部署。
這份聲明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即將迎來英國航母戰鬥群的日本橫須賀軍港,不僅是日本艦隊司令部所在,更是美國太平洋艦隊下轄的第七艦隊航母戰鬥群所在地!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宣布「永駐」日本橫須賀軍港,其幾乎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
——僅僅是目前便已經擁有了兩大航母戰鬥群、各式戰機565架、各式水面艦艇116艘、水下攻擊型核潛艇若干、兵力總編製保守估計8.3萬人的美英日聯合艦隊,正式成立!
當然,這還僅僅只是「目前」。
隨著美軍在中東、阿富汗地區的完全撤軍,長期巡遊於此擔當空中作戰支援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富餘時期」;
此外,隨著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永駐日本的「破例」,很難有人能夠保證,僅僅就在幾個月之前才剛剛派遣了主力軍艦遠赴中國南海「挺美」的法、德兩國,在接下來不會將美英日聯合艦隊,擴編為美英德法日五國聯合艦隊!
對於美國而言,歐洲方向的大西洋戒防壓力驟減,對於常年巡弋此地南北一線的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喬治.布希號航母戰鬥群、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當然,以上的一切不過是「情勢變化」之後的可能力量。
真正值得注意的還是美軍太平洋艦隊。
要知道,美軍太平洋艦隊不僅僅只有此刻已經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航母戰鬥群」、日本海上自衛隊滾到了一起的「第七艦隊」下轄的一個航母戰鬥群。
在此以外,里根號戰鬥群、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磨刀霍霍!
保守估計:
在未來可能爆發的「規模可控的常規戰爭」中,我軍將同時面對包含3(美)+1(英)航母戰鬥群,及其附屬的上百艘水面艦艇在內的美英日聯合艦隊;
大膽設想:
在以上的「保守估計」設想之上,以美軍大西洋艦隊支援的兩大航母戰鬥群+中東地區抽調的1個航母戰鬥群+法國可能介入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我軍可能面對的海上軍事力量,將達到駭人的5(美)+1(英)+1(法),七大航母戰鬥群,及其附屬的數百艘水面艦艇及攻擊性核潛艇!
無疑,如果僅僅只是從紙面數據來看的話,無論是「保守估計」還是「大膽設想」,如今的美國,確實有足夠的驕傲「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中國進行講話」。
可是,這樣建立在國土分裂、喪權辱國之上的所謂「和平」,是七十年血路荊棘、百年奮鬥不屈、兩千萬人犧牲斷頭都打不垮、踩不死的中國人,在今天可以去接受的嗎?
還是那句老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
美國勢大,中國何如?
1950年7月,在力排眾議下,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時至今日,沒有誰能夠想象在當年作出這個決定時,毛主席究竟承擔了多少來自內外的壓力。我們只知道,即便是在時隔七十年之後的今天,這短短的「八個字」,依舊足以讓任何人熱血噴涌....
無他,站在當年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歷史背景下,僅僅只是在著眼於未來的「保家衛國」下,就敢於在一切尚未發生下,以一國之力,群挑包含16個國家在內的,幾乎包含了當時世界最強大政治、經濟、軍事集團的無邊魄力,就已經足以讓我輩後人對偉人之姿心生仰望!
當然,後面的結果也表明了:
偉人,不愧偉人之稱
站在1950年之際,當「共產黨是不是李自成」這個問題,還在民國遺老遺少的內心盤旋時,偉人便已經開始了掐斷他們的念想!
站在1950年之際,當「中美友好」還存在於國內諸多人的僥倖幻想中時,偉人便已經敏銳的看透了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野心!
站在1950年之際,當「中蘇蜜月」才剛剛拉啟時,當倚靠老大哥甚至已經成為國內的通行政治共識時,偉人便已經在異國的三千里江山,壓下了屬於新中國自己的籌碼!
而這一切,不僅僅只是魄力,更要智慧!
毫無疑問,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歷任執政團體都是極富智慧的。
在戎評看來:
這種「智慧」,不僅僅只是在具體事件上善於應對的「中國式成功」,這種「智慧」,更是自1949年以來,歷屆中央執政團體在重大國策執行上,隨外部環境變化而不斷改革,但是卻核心始終不變的持續貫徹與繼承發展!
所以,面對如今已經完成從多戰場「抽身」,集中全力、勢大滔天,已經公然的叫囂出要「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與中國進行講話」、甚至已經糾集了一大幫「打手」,暗地裡已經開始在T海地區謀劃一場「規模可控常規戰爭」的美國,什麼才是當前中國的應有智慧?
戎評認為,兩點認知相當重要:
1、認清當今世界格局
在之前的有關美國糾集G7國家,意圖推動歐盟通過對華涉港決議通過的文章中,對於當今世界格局,戎評曾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
——中國過去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所謂「國際政治格局」,其實無外乎就三種:戰國亂斗、楚漢爭雄、三足鼎立。
而在戎評看來,自新中國建立伊始,世界格局就已經實質性的進入了這三種格局中,最為複雜、精妙、變化多端的「三足鼎立」局!
這三個國家,分別為:美國、蘇聯、中國。
戎評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一定會說我胡扯:
美蘇也就罷了,畢竟攜手二戰贏得勝利並,主導了戰後半個多世紀的世界主軸。
中國算什麼?
要知道,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初時,英、法、意、土,哪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比農業中國靠前?
就是英國殖民地脫胎而來的印度,那個「紙面數據」也是比咱們要光鮮的多!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美蘇冷戰」,是最好的評判標準。
原因很簡單。
自1947年美蘇冷戰拉啟后,世界各主要政治力量無一例外的,都主動抑或是被迫站隊美蘇兩方的任意一方,並逐步的淪為其僕從附庸。
然而,就在全世界的國家都在流行做美蘇附庸時,中國卻選擇了堅定的拒絕!
1958年,蘇聯提出建立「中蘇聯合艦隊」、在中國境內設立「遠波電台」,中國不惜與蘇聯關係惡化,寧願陷入外交孤立,也要嚴辭拒絕!
1969年,面對來自蘇聯的小範圍領土入侵,中國即便是冒著「核戰爭」的超高風險,也要對等反擊!
1972年,當中美之間的國家共同政治利益逐步趨向於統一時,中國可以不計前嫌、不計意識形態和美國發《聯合公報》。
而在2021年的今天,當美國所為觸犯中國利益時,我們同樣可以旗幟鮮明的怒斥他們:美國,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從實力的角度出發,來同中國講話!
為啥?
只因為從1949年開始,中國就已經是一個敢於在美蘇兩大陣營間扛起自己這面大旗的「第三方力量」!
只因為從1949年開始,當數個遠超中國實力的國家都苟且在美蘇身後奴顏屈膝時,只有中國敢於朝著兩大巨頭劃定中國利益,吼出中國聲音!
事實如此:力量固然重要,但是敢於拚命,敢於站出來,更為重要。
當今世界,能夠做到這三點的國家,只有三個。
他們分別是:美、中、俄。
30年前,隨著蘇聯的解體,中俄之間的實力對比開始悄然的發生著變化,如今30年過去了,曾經的老二蘇聯早已不復存在,成為了如今的老三俄羅斯。
而與此同時,曾經的老三中國,也成為那個曾讓自己又愛又恨的老二。
老二該怎麼做?
1、老二永遠都不要幻想與老大和解,要麼乾死老大,要麼滾回去做老三,乃至屍骨無存!
2、老二永遠都必須且一定要與老三團結一致,即使為了「生存」下去,老三總是利用自己的「可拉攏價值」,作了老大作老二!
3、除卻老大與老三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拚命。這其中,自然包括了實質附庸的日本、歐盟!
所以,美英德法日五國聯合艦隊,真的可怕嗎?
2、清醒看待美國訛詐
還是之前的文章,在論及T海問題時,戎評曾提出過這樣兩個概念:
戰術實控範圍
戰略體系範圍
什麼是「戰術實控範圍」?
顧名思義,「戰術實控範圍」,就是戰鬥實際控制範圍。
站在國家競爭的角度來講,所謂「戰術實控範圍」一般指的是從己方開始,對外軍力投送足以獲勝,並建立長久穩固統治的最大範圍。
再簡單一點,我們可以將之概括為「打的贏」、「佔得住」!
當然,戎評今天提到「戰術實控範圍」,並不僅僅只是軍事方面的簡單意涵,其中還包括了政治、文化、經濟等多項綜合因素。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1949年11月,當時解放軍已經行軍至廣州,按照正常邏輯,解放軍下一步應該是繼續向南挺入HK。
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出發的前一天,解放軍突然接到上級命令——「停止前行」。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早在1949年之際便能順手解放的HK,一直等到1997年,才姍姍回歸...
是當時中國恐懼列強嗎?
渡江戰役炮擊英艦紫石英號、抗美援朝單挑16國聯軍、大三線建設應戰美蘇兩大巨頭...
戎評相信,這樣的中國如果說是恐懼列強,恐怕「列強」自己都不相信。
當然,事實確實也是如此,1949年之際當解放軍陳兵HK一側時,港督已經做好了「回國」的準備...
原因很簡單:
因為一切智商正常的人都明白,英殖HK對於彼時的解放軍而言,不過只是一個衝鋒的事情,HK處於新中國的「戰術實控範圍」。
可是,明明一個衝鋒就能解決的事情,咱們為何偏偏要拖上半個世紀?
這就是戎評接下來要講的第二個關鍵辭彙——戰略體系範圍。
何為「戰略體系範圍」?
戎評還是拿剛剛提到的HK來舉例。
大家不妨代入一下,彼時的HK對於中國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HK是中國的領土,1842年《南京條約》英國通過戰爭手段將其據為己有。至1949年時,這片承載著中國近代屈辱史開端的國土,已遭英國竊據長達107年!
然後呢?
除了民族情感上的不平,對於彼時的新中國而言,英殖HK,還有哪些必須立即收復的理由?
很不幸,除了質樸的民族情感以外,當時脫離中國戰略體系已達107年的HK,再也沒有了任何能夠從根本上觸及新中國利益,使我們不得不選擇立即收復的理由。
當然,在一般情況下,其實就算是第一條理由就已經足夠了。
但是再回到新中國初立的那個年代時,我們看到的又是什麼?
在當時美國執行的杜勒斯封鎖政策下,上海、天津、青島等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如再收回HK,則這唯一通向國際社會的貿易渠道將會被封閉,共和國初建,急需的軍事物資和唯一的外匯收入渠道也必然斷絕。
一邊是跑不掉、身處當時中國「戰略體系」以外,並沒有多少戰略糾葛的「疥癬」;
一邊是關乎國家當下,進而助推大勢布局的對外窗口;
倘若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而由戰術實控範圍,及之當前東部T海一線局勢,你是否突然感到了所謂的美英德法日五國聯合艦隊同盟阻遏的可笑?
由戰略體系範圍,及之奧巴馬的重返亞太再平衡、到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再到如今拜登的重返亞洲,你是否又隱約感到了一局名為「不得不」的起勢布局?
事實如此:如今東部一線正在上演的,正是一出名為「不得不」的陽謀大戲。
對於美國而言,東亞一線意味著什麼?
這裡有豐厚的日韓殖民利益、這裡是針對東亞大國的離島對峙前沿支點、這裡的身後是世界最為繁忙的航運通道之一,這一切,共同支撐構建了當前美元霸權體系的主幹,這一切,是美國「戰略體系範圍」的核心根本。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龐大的政治、經濟、戰略利益驅使下,自冷戰開端至今,不論是出於防院內的「狗」,還是為了防門外的「敵」,美國都不得不在此,長期保持一定規模的強大軍事存在
——從上世紀50年代-90年代,在蘇聯無意、中國無力的大環境下,早已被納入美國「戰略體系範圍」的東亞洋麵,同時也是美國的「戰術實控範圍」。
值得一提的,廣大軍迷所熟知的「第一島鏈」理論,即是建築在這個曾經的客觀事實之上。
然而,隨著本世紀初期開始,我國經濟獲得飛躍性進展、我國軍隊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乃至已經實現了東亞大陸沿岸2000公里範圍內「無敵」,並由此實質上的獲得了東亞洋麵一線「戰術實控範圍」戰爭主動權的諸多事實,使得美國不得不去面臨一個及其尷尬的兩難抉擇:
美國究竟是要軍事失敗,還是政治體面。
軍事失敗:
美國硬著頭皮糾集一眾小弟抵近東亞大陸沿岸2000公里範圍內展開一場「規模可控的常規戰爭」。
作為回應,中國只須吟誦一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政治體面:
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走。
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要想不戰而勝,要想美國放棄早已熔鑄入其「戰略體系範圍」核心根本的東亞一線,坐視美元霸權坍塌,重蹈蘇聯覆轍,幾乎沒有可能。
美國不是傻子,在當前境況下糾集一眾小弟,賠上自己老本到東亞大陸沿岸2000公里範圍內展開一場「神風攻擊」這種喜聞樂見,美國不會做。
中國也不會蠢,將人民海軍拉到太平洋中間、乃至印度洋、大西洋去決戰這種奇葩想法,中國同樣也不可能有絲毫的考慮。
在此之下,施壓、恫嚇,就成為了美國對華政策中,唯一有效的破局之法。
有「體面」一點的辦法嗎?
相當有意思,不久前,被譽為現代智囊「大腦集中營」的美國蘭德公司在戰略規劃建議中,還真就為拜登找到了一個「體面」的方法:
美國應「有限度」的撤離東亞,脫離不斷投入而沒有實質回報,且一定會輸的軍備競賽,僅在軍事上保衛日本即可。
可是,拜登會自己「體面」嗎?
文章最後,戎評有話說
不難看到,其實從奧巴馬時代開始,美國便已經開始了戰術進攻、戰略收縮的總體態勢。
這種「疲態」,在特朗普當政時期達到了高峰
——為了儘可能的收縮力量集中於東亞,美國甚至一度考慮放棄中東戰場,這直接導致了俄美在敘利亞戰場博弈中,美國的最終落敗。
但是相當諷刺的是,集中了主要力量於東亞一線的美國,不僅沒有將第一島鏈壓縮為0.8島鏈,在連年吼得震天響的所謂「重返」下,用作補漏的所謂「第二島鏈」,也已經危在旦夕!
東亞成了一個「大窟窿」。
奧巴馬補了8年,可惜越補越大;
特朗普意識到了一些問題,想要空口訛詐,然後豎一堆紙老虎,悄悄退回本土猥瑣發育,可惜和美國跨國金融資本的利益矛盾太大了,最後只得下台;
拜登不負眾望,然後繼續補窟窿;
如今,美軍從敘利亞撤離了、從阿富汗撤離了、拜登收回了自己的拳頭,糾集了多國艦隊、計劃用一場「規模可控常規戰爭」,去繼續自己人類燈塔的迷夢....
在此之下,戰爭究竟是否會爆發其實已經不再重要了。
在戎評看來,對於當今的中國而言,時刻清楚自己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時刻洞悉美國對華政策在合理範圍內唯一可行的恫嚇本質、時刻緊握東亞一線我方戰術實控範圍的「三棱刺」不鬆手,中國其實就已經立於了不敗之地!
至於美國單方面強行不合理?
戎評只能說:
蘇聯,好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