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深度揭秘「袁隆平走上神壇」背後的真相

作者:successful  於 2021-5-24 10: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8評論

如柳:深度揭秘「袁隆平走上神壇」背後的真相
如柳 2021-05-24 來源:如柳說2

農業科技界的虛誇浮躁的作風該結束了,更多的真相需要揭開。

  前言

  事實上,圍繞袁隆平爭議很大。在大多數人心目中,袁隆平一直是神一樣的人物,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大功臣」!

  但是,以顧秀林女士為代表的反轉人士認為,對袁的神話,將是國家與民族的災難。剛開始,如柳(公眾號「如柳說」)在自己的粉絲群里還為袁辯駁,主張對袁院士應該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看待,他研究雜交水稻有功,不能抹殺,這也應該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後來如柳(公眾號「如柳說」)仔細查閱了大量資料,發覺顧秀林等人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原來關於袁院士,大眾確實了解太少,袁一直被並不符實的「神」一樣的光環籠罩著,袁被推上神壇,確實有一些詭異的地方,或許將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真相會被逐漸揭開。

  鑒於大眾了解的太少,出於社會責任感,如柳(公眾號「如柳說」)查閱了大量資料,綜合網上公開報道資料和文章,編寫了這篇文章,希望能比較全面還原一些真相,也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國家種子安全和糧食安全。

  

01.超級雜交稻應用了轉基因技術?

 

  袁院士被推上風口浪尖,最大原因是許多反轉人士質疑袁院士團隊在超級雜交稻育種中利用了轉基因技術,新的超級雜交稻含有轉基因成分。如著名反轉人士顧秀林、陳一文都發博文指出,袁院士第3期、第4期超級稻都應用了轉基因技術,用的是先轉基因再雜交的手法

  

  


 

  

  


 

  在網上搜索袁隆平與轉基因,有很多袁隆平團隊研發轉基因技術的新聞報道或文章,如2009年4月22日,新華網的報道「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其中就介紹了袁隆平團隊是用轉基因技術育種法:

  【袁隆平說,通過穗頸注射法將稗草的總DNA導入恢復系,後代產生變異,從中選育出新的優良、穩定的恢復系並選配出產量潛力可達9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組合。經過分子檢測,新的超級雜交稻組合中含有稗草DNA的片斷。 此外,玉米的C4基因已被成功克隆和導入超級雜交稻親本中,初步測定具有C4基因的超級稻親本,其光合效率比對照物高10%-15%。】

  如《財經》雜誌2013年01-07的文章也明確闡述第四期超級稻插入玉米的C4基因:

  【四年前,這些科研團隊組成了「國際C4水稻聯盟」(下稱C4聯盟),希望將玉米中的高效光合作用機制,安裝進水稻中,以提升水稻產量。這個新品種水稻被稱為C4水稻……

  袁隆平團隊已宣布C4技術將被融入第四期超級雜交水稻研發中。在農作物中,玉米、高粱等為C4植物,水稻、小麥等皆為C3植物。目前主要的糧食作物多為C3植物。】

  所謂轉基因,就是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轉移,比如上面說的敗草基因植入水稻,玉米基因植入水稻,就屬於轉基因技術。而雜交,只是同一種物種之間的繁殖,比如水稻、野生水稻的雜交繁殖。

  以下來自網上報道:

  【2000年後,袁隆平成立了轉基因應用研究室、分子育種研究室,從全國招聘了數十名高級專業人才。同時把兒子袁定陽送到香港中文大學專攻轉基因。

  2003年,他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基因轉入水稻。

  2005年,他指導團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這項成果發表在《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6卷第3期上。

  2006年,他指導團隊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36卷第4期上發表文章,公布通過基因槍將抗真菌病的基因導入到雜交稻中,獲得了抗稻瘟病的材料。

  2007年,他指導團隊研究人員在《雜交水稻》22卷第6期上發表文章,公布通過基因槍轉化法(一種常用的轉基因方法)將抗除草劑的Bar基因轉入到雜交稻中,獲得了具有抗除草劑性能並能穩定遺傳的新水稻材料。】

  

  


 

  從上文介紹可知,袁院士團隊一直在研究轉基因技術

  據報道,袁隆平第三期第四期超級雜交稻已廣泛推廣,而我國正式批准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屬於違法。

  但袁院士對外宣稱,第三期、第四期超級雜交稻沒有應用轉基因技術,究竟是否應用了轉基因技術,只有袁院士清楚。

  「以雜交稻的名義,偷偷加入轉基因技術」,是袁隆平被反轉人士們廣泛質疑的理由!

  由於篇幅原因,關於轉基因主糧及轉基因農作物的危害,只能留待以後再另寫文闡述,讀者可以參考如柳(公眾號「如柳說」)的舊文

  原創 | 揭秘轉基因真相(一):本質是什麼?(點擊閱讀

  如柳 | 轉基因背後的種子戰秘密點擊閱讀

  下面我們梳理一下袁院士的成名經過,同時還原一些真相。

  

02.集體結晶陰差陽錯變成個人功勞

 

  1981年6月6日,當時的國家科委、農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議,要將新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交水稻研發團體。

  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的申報單位是中國農科院與湖南農科院。有20多名主要獲獎人員,排名前四位的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

  但是獎狀上只寫著「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沒有其他人的名字,獎狀與獎章也只有一份。

  頒獎大會前一天,顏龍安向當時主管科技和農業的領導表達異議,因為雜交水稻是全國科研人員和群眾的集體結晶。

  隨後,科委與農業部召開了一個協商會,除了袁隆平和顏龍安以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等9家媒體也旁聽了會議。會上,袁隆平沒有發言。

  顏龍安後來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雖然當時的副總理方毅對他的意見表示理解,但大局已定。一位領導勸他:「今天晚上,國際廣播電台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獲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這條消息了,明天所有的報紙也都會刊載這則新聞,這麼大的事情,關乎到國家威望,不好再有什麼更改。

  

  


 

  作為事後補救,顏龍安與其餘20多名主要獲獎人會後都得到了一張複印的獎狀,獎狀背面寫著每人的工作單位與姓名。同時,國家農業部特地發文,對總額為10萬元的獎金做了細緻的分配說明。其中,袁隆平得到的獎金仍為最多,為5000元,顏龍安比他略少,為4600元。

  國家科委之所以如此裁定,雖然袁隆平並非雜交水稻的唯一研製者,但是由於他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引起了當時國家科委的注意,隨後在政府的指示下,在全國範圍展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發表在1966年的《科學通報》第四期。正是這篇論文,奠定了袁隆平整個幸運人生。

  

  


 

  利用不育系來培育雜交水稻並非袁隆平的首創。

  在國際上,美國農學家瓊斯於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的理論。日本學者則在1917年就發現了野生不育系,並於1968年培育出「三系法」雜交水稻,但由於效果不好,並未在該國推廣開。

  「三系法」是雜交水稻最早也是主流的技術路線。所謂「三系法」,形象的解釋就是「一妻二夫」制,妻子是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分別是第一任、第二任丈夫,共同完成雜交種子。

  

03.雜交水稻的研製是集體的功勞

 

  剛開始,袁隆平和他的科研組找了幾年卻找不到不育系。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華國鋒指示,「將研究交給群眾去搞。

  1970年,湖南省迅速開展了一個由專業人員和農民相結合尋找不育系的運動。不久,形成了席捲全國的尋找不育系運動,許多農業科研機構、農場、良種場、公社、生產隊、大專院校都參與其中,各省成立了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形成了一個全國範圍的大協作網。

  袁隆平是大協作組組長。瓶頸也因群眾協作運動此取得突破

  

  


 

  1970年10月,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當地的一個水溝旁發現了一株野生的花粉敗育不育株,帶領袁隆平的助手去挖了回來,當時正在北京出差的袁隆平接到電報后,迅速趕到三亞。這株野生不育株猶如在全國大海撈針被找到了,極其珍貴,後來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

  馮克珊發現的這株「野敗」,是如今絕大部分「三系法」雜交稻不育系的始祖。

  「野敗」的發現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野敗」是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

  

  


 

  野敗發現的農場

  說點題外話,雖然馮克珊是「野敗」的真正發現人,但是2000年以前的報刊和文獻,「野敗」的發現與馮克珊這個名字毫無聯繫!袁隆平從來沒有提到過馮克珊這個人,雜交水稻被授予的國家級和省級獎勵,從來沒有提到過馮克珊。

  一直到2002年,學者佟屏亞在海南調研時,偶然發現了馮克珊是「野敗」第一發現人的事實,佟屏亞回到北京后,立即為馮克珊「正名」請功,寫了一篇短文「為馮克珊發現「野敗」請功!,發表在當時佟屏亞主持的《玉米專家網》上,並將此文以信函發給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2004年9月8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第三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會議上,「野敗」的發現者、馮克珊等人獲得袁隆平農業科技獎證書及5萬元現金獎勵。正式正名了

  

  


 

  馮克珊

  1971年春,全國10多個省的農技人員都從袁隆平那裡分到了「野敗」種子回當地播種。

  袁隆平帶回的「野敗」在長沙並沒有出穗,江西省萍鄉市農業局的顏龍安帶回萍鄉的「野敗」卻成功出穗了。1972年冬,顏龍安育成「二九矮1號」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並開始向全國提供不育系種子。而袁隆平則比顏龍安晚了將近一年,在1973年秋天才育成「二九南1號」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在這場育種大賽中,顏龍安是成功育出不育系的第一人,因而也被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也正因為這場「競賽」有此過程,才有了後來「袁隆平與顏龍安誰是特等發明獎第一人」的爭端。

  

  


 

  有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但還沒有找到好的恢復系,因為它是雜交水稻的父本,沒有恢復系,「三系」就不能配套,不能用於生產。

  全國的水稻技術人員開始全力攻克這個難關,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里進行篩選,找到100多個有恢復能力的品種。

  直到1973年,廣西農學院教師張先程在東南亞的品種里找到第一個結實率在90%以上的強恢復系,至此,秈型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獲得成功。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1年5月,中國雜交水稻項目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

  因此,雜交水稻是集體的功勞,得益於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科技研究體制,總結起來,就是「人海戰術」+「群眾運動」。

  1987年,中國將雜交水稻這個成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科學獎

  本來是以中國農科院和湖南農科院為主體來申報,但根據國外的評獎規則,報獎人不能是一個單位,必須要具體到個人

  袁隆平是1981年特等獎的第一獲獎人,於是,順理成章地,這次大獎就再次落到了他的頭上。由於聯合國科學獎名氣較大,袁隆平聲望日隆,使得媒體與公眾也就越來越多地只關注他一人。

  

04.最早大規模推廣的雜交稻品種並非袁隆平研發

 

  袁隆平雖然是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組長,但他的研究進展並不是很順利。1975年以後,他以自己的不育系配成的優勢組合「南優2號」,在湖南洞庭湖地區大規模試種。與同類雜交稻品種相比,「南優2號」的確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卻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顆粒無收,「南優2號」也因此被逐漸淘汰。

  1980年代,福建三明農科所技術員謝華安育成了新一代強恢復系「明恢63」, 「明恢63」與顏龍安的不育系「珍汕97」配套,生產出來的種子就是「汕優63」

  

  


 

  「汕優63"從1987年起連續15年種植面積冠居全國,單年最大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是迄今為止國內種植面積最大、推廣速度最快、連栽時間最長的品種。

  雜交水稻研究的上述歷程引發了一個爭議:第一個能大規模推廣的不育系、保持系、強恢復系與優勢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但長期以來他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幾乎成為雜交水稻唯一的形象代言人,這明顯拔高了他的成績和貢獻,違背了客觀事實。

  袁隆平最大的貢獻就是寫了那篇論文,拉開了我國大規模開展雜交稻研究的序幕。

  

05.詭異的1994年大眾明星成名之路

 

  1994年,幸運再一次落到了袁隆平頭上。那年,有個叫萊斯特·布朗的美國環境問題和農業問題專家,寫了一本報告,叫《誰來養活中國》,這本書相當於在中國扔了一枚炸彈,中國人為未來的糧食安全憂心忡忡。

  

  


 

  這時,袁隆平站出來反駁,帶給了老百姓信心,他掰著手指頭計算雜交水稻只要推廣到多少畝就可以解決多少人吃飯。

  中國人民歡呼,原來我們竟然擁有袁隆平這樣的英雄科學家。這年底,國家科委領導向總理彙報工作時,總理關切地問到了袁隆平:湖南的袁隆平為啥沒被評為科學院院士?

  1995年,袁隆平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誰來養活中國》這本書,變成了袁隆平最好的宣傳海報,他逐漸成為大眾明星一樣的科學家,逐漸被推上神壇。

  

  


 

  我們今天再回頭來看,《誰來養活中國》這本書應該是美國有意對中國的誤導,是一場不懷好意的陰謀,從書里對中國開出的四條意見中的兩條就可以看出:

  (1)堅持計劃生育政策,減少人口數量,爭取不突破現在預測的人口峰值16.6億。

  (2)大力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集中力量開發國家特別需要的農業新技術。

  我們今天應該才明白,所謂農業新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這本書實際上是以聳人聽聞的糧食恐慌為借口,為在中國推銷轉基因技術作輿論宣傳可惜那時基本上所有中國人都被傻傻誤導了,在中國糧食穩定增產的形勢下,卻擔憂中國的糧食安全,直至後來,大部分人順理成章相信必須搞轉基因技術,才能解決糧食危機。

  更可怕的是,被誤導的善良中國人也相信美國人開出的藥方:必須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減少人口數量,才能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安全。

  因此,大約從1994年、1995年開始,中國實行了最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應該都有印象。

  1994年後開始的嚴厲恐怖計劃生育政策的惡果在今天開始顯現,我們可以去打聽一下1994後到2000年前後的年輕人,男女比例性別嚴重失調,年輕人數量劇減。

  也是從90年代中期嚴酷的計劃生育措施后,中國人的生育慾望呈斷崖式下降。

  稍有頭腦和見識的人,今天應該可以明白,《誰來養活中國》就是一本陰謀誤導中國人的書,背後是美國資本集團針對中國的輿論戰、心理戰

  它以聳人聽聞的方式,故意給中國人開毒藥方,對中國人進行計劃生育洗腦和推廣轉基因作輿論造勢。

  但是,今天還有許多中國人被洗腦了,不明白美國輿論戰的險惡用心。

  

  


 

  無論你怎樣告訴他們,轉基因解決糧食危機的宣傳是謊言,他們總是相信美國人的說法,相信美國培養的專家的說法。

  當大家思考一下1994年後因為被美國人輿論心理戰誤導后,中國實行最嚴厲的一胎政策后的人口隱患在今天逐漸現象,再聯想一下自從1994年以後,以「糧食危機」為幌子的轉基因技術也開始逐步在中國進行輿論造勢,轉基因技術因為某些專家的站台而使大眾迷惑,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索袁被推上神壇背後的迷霧?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1994年後袁隆平幸運地被推上神壇,究竟是巧合還是有人故意謀划推動,大家自己去想吧。

  

06.「兩系法」發明人是石明松

 

  2014年1月10日,「兩系法雜交水稻」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在50 位獲獎名單中,袁隆平排名第一,並以首席桂冠登台領獎

  然而,「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的真正創建人,是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原種場的技術員石明松,當時他已去世。獲獎公示名單並沒有他,後來經過他的兒子奔走爭取,最終在獲獎名單里排名第三。

  1980年初春,趁湖北省農牧廳的春耕生產檢查組來沙湖原種場之際,石明松把他的「兩系法」研究報告交給了檢查組一位負責人手裡。

  石明松的「兩系法」研究報告得到了湖北省高度重視。湖北省專門成立了「兩系法」雜交稻協作組,聯合省內的7家單位進行研究。

  日後的研究證明,石明鬆開辟了一條新路。與「三系法」的「一妻二夫」制不同,「兩系法」實行的是「一妻一夫制」。

  石明松培育的「兩系法」雜交水稻,通過省級鑒定,獲得了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與國家「七五」攻關課題

  

  


 

  1987年,「兩系法」水稻研究被正式列為國家863計劃的第一個項目,編號101,袁隆平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16個單位的聯合攻關。石明松也在專家組成員之列。但不幸的是,在項目剛剛開展之際,石明松卻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石明松創建的「兩系法」使袁隆平獲得了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07.雜交水稻貢獻被過度拔高

 

  雜交種子對中國的糧食增產貢獻巨大是事實,但是因此說袁隆平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養活了中國13億人口,就誇大其詞了。

  首先,糧食≠水稻,糧食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豆類這五大類。

  小麥,玉米也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在中國人穀物比重中,基本都處於各佔三分之一的比例。

  

  


 

  中國糧食總量和人均消費量的增長,是所有穀物單產大幅提高的結果,而不只是推廣雜交水稻的結果。在這三種作物中,如果按單產的提高幅度看,水稻反而是貢獻最小的。

  水稻分粳米和秈米,是兩個不同的亞種。粳米就是日本米和東北米,秈米就是口感相對差一些的普通南方大米。

  我們經常聽說的雜交水稻,大都是屬於秈型的。而今天中國單產最高的水稻,其實是主要在東北種植的粳稻,而不是淮河以南水稻種植區的秈稻。

  也就是說,中國水稻單產的提升,同樣並不全是雜交水稻的貢獻。這是其一。

  

  


 

  其二,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育種技術只是其中一個方面,還包括化肥的施用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短時激勵作用。

  如果只看化肥的話,半個世紀來,中國化肥施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係,會讓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的糧食增產,就是靠化肥堆出來的。

  有人甚至將1978年以後中國糧食產量高增長直接歸結為1973年代初,中國決定向西方國家大規模進口成套設備的「四三方案」,因為該方案引進的大型成套設備提高了中國的化肥產量。

  

  


 

  1984年後的中國,糧食增長速度迅速放緩,甚至出現下降,而化肥始終在高速增長,它的邊際效益在逐漸降低。

  1982年「一號文件」出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在全國範圍內被允許。緊隨其後的便是1982—1984年糧食大幅度增產,在84年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397公斤,首次觸摸400公斤線。

  1984年以後,糧食增產放緩,甚至出現下降,糧食減產到人均佔有356公斤。表明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激勵作用也只是短期效應。

  

  


 

  總之,所謂的八十年代解決吃飯問題,是化肥、育種技術和激勵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只不過,後來化肥的邊際效益和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激勵效應都在逐年下降。

  

08.畝產千公斤的超級稻,是為破紀錄的浮誇風

 

  畝產近千公斤的超級稻,往往是生態環境特別好的示範區的為追求破紀錄的產品,並不具有普遍種植意義。

  有人統計:專家的產量和農民的產量完全不同,一般情況下,850公斤的專家產量,到農民種植時能做到650公斤已經不錯。

  

  


 

  著名反轉人士顧秀林女士如此評價:「袁隆平院士的路線是追求單產冠軍,在技術上搞的是專種專肥,這裡有一點錦標主義適宜的範圍很小。只要想一想:中國有高產田有低產田,增加糧食供給,低產田、低產區的潛力最大。袁隆平的錦標賽模型不尊重各地栽培條件的多樣性,一味地用專種專肥造錦標,不關注在中低產地區普遍性提高單產,這是取巧走捷徑、走旁道,不是走正道。

  以畝產926公斤的「袁氏超級稻」為例,不僅需要高肥高水,還必須人工插秧、七天一打葯、人工除草和量身定造的「配方精確施肥法」,總之「不能計較成本」。

  因此,有人說,畝產近千公斤的超級稻故事,就是這樣一個劇本——「在水肥條件好、小氣候條件好、栽培水平高的地方,選擇便於管理、參觀的地塊建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重肥、密植、精管,嚴格防病治蟲,成熟時組織專家測產驗收,再通過媒體宣傳」。

  

  


 

  所謂畝產千公斤的超級稻,和普通農戶大規模種植並沒有多少關係。可以說,是為破紀錄而破紀錄。

  2013年,中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447.8公斤,與1000公斤的試驗水平相去甚遠。在安徽,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出現大面積絕收。

  這種為追求破紀錄而破紀錄的浮誇風毛病不止出現在袁的團隊,已經波及到整個中國水稻育種行業。

  2006年時,超級稻畝產紀錄在中國雲南誕生,「協優107」超級稻達到了畝產1287公斤的水平。這個數字大約是中國平均水稻畝產水平的三倍!

  當地之所以創造了高產紀錄,「主要是生態環境特別好」,袁隆平告訴記者,「在那個地方可以,但沒有辦法推廣。

  

09.袁隆平該走下神壇了

 

  從上面梳理的事實,我們應該可以看出,袁隆平院士對中國的水稻糧食增產,作出了較大貢獻,這是客觀事實。他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了國家在全國範圍開展並重視水稻雜交研究,因此他屬於水稻雜交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國家給了他至高的獎勵和榮譽。

  但是,雜交水稻的研製成功是集體的功勞,得益於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科技研究體制,得益於「人海戰術」+「群眾運動」。

  

  


 

  但是,把袁隆平捧上神壇,把他說成是解決中國13億人吃飯問題,就是言過其實,誇大其詞。

  袁隆平的成功,背後有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基層農業科研工作者,是他們的艱辛努力和無私奉獻成就了雜交水稻,成就了袁隆平。

  無論「三系法雜交稻」還是「二系法雜交稻」,袁院士掛個虛名,既無培育出優勢品種也無明顯成績,但是把他吹捧成「雜交水稻之父」,是典型的「造神」運動。

  今天的抗擊新冠疫情戰役中,也有跟袁一樣的造神運動,而且某些人為造成的神不斷給國人製造各種輿論誤導,後患可能在未來若干年後顯現,等那時國人明白過來時,已經悔之晚矣!

  袁院士是「人」不是「神」,從上文梳理的事實可以看出,「野敗」的發現者是馮克珊,此前袁院士根本就沒有提及過他;「二系法」的發明人是石明松,後來能在獲獎名單里排名第三,還是石的兒子據理力爭的結果。

  另據佟屏亞寫文披露,近幾年炒得比較熱的「袁隆平培育海水稻」,實際知識產權人屬於陳日勝,是陳日勝堅持30年培育出的。

  媒體也炒作成袁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海水稻,媒體上到處是袁院士懷抱海水稻發出豪言壯語的照片,聲稱可以再養活8000萬人。

  

  


 

  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把他人的科研成果心安理得稱作自己的,人品也是被質疑者廣為詬病的另一個方面。

  袁隆平的成功,也給袁氏家族帶來了無上榮耀和現實利益。隆平高科2000年上市,標誌著農民低價獲得雜交稻種的時代就此終結。

  育種科學家和種業資本家為了獲得種子壟斷收益,摒棄原來的種子,導致現在的種子發展趨勢雜交化、轉基因化,種子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

  不能留種的所謂高產雜交種一統天下,破壞了生物多樣性。長期種植不能留種的雜交種子,原有種類繁多、能自留種的老種子90%以上因為長期無人種植而消失。實際上,雜交稻米很難吃,營養差,這是事實。

  

  


 

  育種壟斷不但剝奪了農民的留種權,還存在著巨大的戰略安全隱患。正如李昌平所說,

  「假如有一天,出現了某種特殊情況,譬如種子基地或種子倉庫被「恐怖分子」襲擊了,或播種后出現大面積天災導致必須補種,等等,農民種什麼呢?中國人吃什麼呢?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安危……

  以您老人家為代表的育種科學家群體,雖然為人類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但也有可能因為追求壟斷商業利益而剝奪農民的種子主權,最終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當然,袁隆平被異議的最大原因,還是反轉人士的質疑:質疑他的團隊在偷偷摸摸搞轉基因水稻研發,由於袁隆平特殊的「神」一樣的地位,他的轉基因超級稻以雜交稻的名義,可以繞過國家的審批。

  這才是巨大的安全隱患。

  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國法規禁止轉基因主糧商業化。

  如果袁隆平繼續被「神」一樣看待,挺轉派們利用袁院士的話語權和特殊身份地位,在我國合法商業化推廣轉基因主糧可能就指日可待了。

  這對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將是巨大憂患!

  

  


 

  轉基因食品究竟安不安全,不應該由生物科學家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轉基因食品的危害是慢性的、延時的,需要幾十年才能徹底看清,需要醫學健康專家、食品專家、環保專家等其它領域的科學家共同裁定,僅僅生物學家不具有完全的發言權。

  農業科技界的虛誇浮躁的作風該結束了,更多的真相需要揭開。

  關於轉基因技術,需要自由的討論環境,而不是所謂科技權威們的話語壟斷。袁隆平該走下神壇了。

  參考文章:

  1.《袁隆平是真正的雜交水稻之父嗎?》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錢煒

  2.《雜交水稻研發歷程重要揭秘》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錢煒

  3.《 袁隆平是怎樣一步步被推上神壇的》作者 黃章晉·

  4.《把袁隆平請下神壇》作者:伯通

  5.《被神化的袁隆平》作者:子牛

  6.《老田:雜交水稻小麥育種過程中間的「人海戰術」和「群眾運動》

  7.《袁隆平和轉基因水稻:不得不說的故事》,來源:價值網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2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successful 2021-5-24 15:37
 農業科技界的虛誇浮躁的作風該結束了,更多的真相需要揭開。
回復 DKJohn 2021-5-24 19:32
按作者的說法,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應該歸功於洛倫茲,沒有洛倫茲變換就沒有質能方程。對雜交水稻貢獻最大的是澆水的農民,沒有他,水稻都會幹死。
回復 successful 2021-5-24 21:22
DKJohn: 按作者的說法,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應該歸功於洛倫茲,沒有洛倫茲變換就沒有質能方程。對雜交水稻貢獻最大的是澆水的農民,沒有他,水稻都會幹死。
尊重你的看法
回復 Wuming123 2021-5-24 23:29
作者的前提是」轉基因是罪該萬死「!其實自然雜交潛力畢竟有限!要想突破,只要轉基因。中國進口的八九千萬大豆,99%的轉基因的。
回復 successful 2021-5-25 00:33
,應該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看待.。
回復 vector 2021-5-25 06:17
DKJohn: 按作者的說法,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應該歸功於洛倫茲,沒有洛倫茲變換就沒有質能方程。對雜交水稻貢獻最大的是澆水的農民,沒有他,水稻都會幹死。
詭辯有何意義
回復 DKJohn 2021-5-25 12:52
vector: 詭辯有何意義
不是狡辯,從理論、實踐、領導、推廣等各個領域,袁隆平都是中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的領軍人物。這種人以類似的論調貶損過屠呦呦、劉志軍。意思是沒有劉志軍,中國高鐵一樣發展,我卻覺得缺少關鍵領軍人物,中國的高鐵很可能和汽車業一樣,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者如同晶元業一樣被別人一制裁就休克。
回復 vector 2021-5-26 08:48
DKJohn: 不是狡辯,從理論、實踐、領導、推廣等各個領域,袁隆平都是中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的領軍人物。這種人以類似的論調貶損過屠呦呦、劉志軍。意思是沒有劉志軍,中國
袁不是什麼領軍人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4: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