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俄專家:揭開二戰始於中國的歷史真相

作者:successful  於 2020-9-6 18: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文章內容
俄專家:揭開二戰始於中國的歷史真相
維克托·伊萬諾夫 2020-09-06 來源:參考消息

  俄羅斯《生意人報》網站9月3日刊載題為《始於中國的勝利》的文章,作者系俄中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俄方智庫理事會主席維克托·伊萬諾夫,作者以詳實的歷史資料,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的說法,揭示了在此日期之前就發生了的一些歷史真相。作者認為,導致認知偏差的「罪魁禍首」是對於今日世界而言古怪且陳腐的歐洲中心主義。文章編譯如下:

  即便是重要的專家和政治家,也難免會被歐洲中心主義引入認知歧途。他們出於某種原因,「默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1日,即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然而,這與眾所周知的事實相悖,即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至少在兩年前就已打響,全然不在歐洲,燃起烽煙的是亞洲,戰爭肇端于軍國主義日本對中國的進攻,東京當時是德國的主要軍政盟友。到1939年9月,二戰已進行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單是死亡人數已超過1500萬。

  顯然,在處理一些基本問題的過程中,譬如判定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戰爭的起始時間,重要的不是情緒與成見,而是分析以及植根於事實之上的邏輯。為此必須遵循客觀標準,這才能對二戰起始時間的判定提供有分量的依據。

  這些評判標準哪怕對於認知粗淺者而言也非常簡單明了:首先是存在侵略者,即一國或是數國形成了動用武力佔領他國領土、令他國蒙受損失的政治意志,以及大規模的死傷、領土被侵佔和邊界遭重新劃定、存在若干戰爭策源地和戰場。

  我建議藉助上述四條標準作出不偏不倚的評估:現在似乎每個人都認定、所有人都「知道」的戰爭「爆發日」即1939年9月1日之前,世界究竟發生過什麼。

  四個標準判定戰爭爆發

  紐倫堡和東京兩個國際法庭、由德國和日本於1945年所簽署的兩份全球投降書以及戰爭本身的進程,都毋庸置疑地表明,全球侵略戰爭和二戰爆發策源地同時存在兩處,即日本和德國,而非僅歐洲一處。

  與此同時,侵略者聯盟早在1936年便已形成的事實更是人人皆知,且有最高級別的國際條約為證。這便是1936年11月25日在柏林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這即是說,在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的3年前,反共產國際協定便已出台。

  究其實質,該協定的簽署賦予了日本和德國這兩大全球侵略策源地和中心出現的合法性,因此,我們認為它是導致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若用國際法術語來表達,該協定闡述的是動機,但其實質則是兩大軍事政治侵略國的征服計劃:一方是日本,它致力於在中國攫取偽滿洲國所在地區的巨大原料財富,順便實測一下在遠東地區對蘇聯進行軍事侵略;另一方是德國。我們認為,通過上述協定,德國獲得了東方盟友在危險時刻施以援手的保證,從而決定了整個二戰的本質。

  從這紙協定中,能夠捕捉到這場已經打響的戰爭的明確邏輯和進攻方向——將這場「大」戰及其打擊對象合法化,它最終針對的是被視為共產國際代名詞的蘇聯。而且這場戰爭是同時在東西兩個方向上開打的。

  由於簽署協定的是日本駐德大使武者小路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所以,恰恰是這份武者小路-里賓特洛甫協定,而非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才是二戰的真正觸發器,蠱惑日本於1937年大舉侵略中國。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得到了來自希特勒德國的全面軍事及政治支持。

  再看世界大戰爆發的第二條評判標準——傷亡人數。

  在1939年9月以前,單是在中國,就有上千萬人被殺害。在衣索比亞、西班牙、利比亞、諾門罕、哈桑湖的喋血衝突中,還有300萬人殞命。我們認為,如此慘重的傷亡一定屬於一場正在進行中的世界大戰,中國人的數千萬死傷與歐洲人的傷亡一樣,不存在「次等人之死」這一說。

  有些人遺忘了在所有人都已習以為常的二戰「爆發日」之前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我只想提醒如下事實,即單是在南京大屠殺的6周內,作為中國當時的首都,這裡有近幾十萬中國公民被日本侵略者殺害。因此,在1939年9月以前,戰爭便全面展開,死亡人數已達到波蘭在整個二戰期間總死亡人數的3倍之多!

  接下來是第三個標準,即被佔領土的面積。偽滿洲國所在的區域與整個西歐的大小相當,是波蘭的6倍。早在1937年,它便被日本關東軍完全侵佔。而被粉飾為「德奧合併」、「兼并」的德國對整個奧地利以及捷克的蘇台德區的佔領,始於1938年,距1939年9月還有一年半的時間。1937年,義大利也火速加入了武者小路-里賓特洛甫協定,主要是想為自己在非洲的侵略披上合法化外衣。這時距離1939年9月同樣還有一年多,如果對此都視若無睹,只可能是不願揭穿。

  最後,讓我們看看第四個標準——同時存在若干戰爭策源地和戰場,不同「大國」參與其中。

  1937年年中,即德國進攻波蘭的兩年前,激烈的戰事已在地球上的3個地區打響:中國、非洲(衣索比亞、利比亞)和西班牙。當時的幾乎所有大國都捲入其中。正是此期間,即1937年7月7日,第二場中日戰爭(我稱抗日戰爭——本網注)爆發了,我認為,應當將這天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爆發日。

  歐洲中心主義作怪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將始於1939年9月1日、跟中日戰爭(我稱抗日戰爭——本網注)相比不只轉瞬即逝而且只具有局部性質的德蘇戰爭(我稱蘇聯衛國戰爭——本網注),刻板且慣性地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畫上等號?為什麼將這段小插曲放到時間、規模都非常震撼的二戰的主要聚光燈下,卻將規模、延續時間、涉及領土面積都異常可觀的、發生在中國的戰爭說成一系列「意外事件」?在事關二戰起始日期的問題上,怎麼會出現如此重大的混淆不清?

  我認為,罪魁禍首是對於今日世界而言古怪且陳腐的歐洲中心主義,對其而言,發生在歐洲這個「世界中心」之外的一切,都自動被視為次要的,或者說最多只值得一筆帶過。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完全可以推測這跟意識形態上的專項操作有關,意在過度強調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遺忘」武者小路-里賓特洛甫協定,將蘇聯從二戰的受害者變成為侵略國,跟德國、日本一樣,需要為發動二戰擔責。

  我們認為,這同時也是為了掩蓋那些在半世紀后成為歐盟成員的國家在那場戰爭中所扮演的充滿爭議的角色,當時,不只是一個德國,整個歐洲都在跟蘇聯作戰。

  讓我們來擺事實。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直接參戰,派出逾200萬士兵上前線對蘇作戰。單是二戰期間,歐洲各國便有逾50萬人在德國黨衛軍中服役,既包括淪陷國居民,也有中立國公民。戰爭結束時,蘇聯共俘虜了23136名法國人,德國利用法國人組建了兩支人數可觀的部隊,積極參與反蘇戰爭。

  為德國作戰的歐洲其他國家人員的傷亡數據更讓人震撼,國土面積並不大的匈牙利,便有809066名士兵陣亡。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似乎沒有直接參戰,但派出了志願者,被編入黨衛軍。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從經濟上支持德國,提供資源、軍需品、勞動力。就連並未參戰、一直保持中立的瑞士,都向德國供應鋼材,德軍40%的裝甲軍備的製造都有賴於它。

  其實是整個歐洲在德國的統率下,於1941年11月對蘇聯發起了進攻,作為二戰基本法律依據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不只被高調延長了5年,而且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甚至丹麥都加入其中。

  難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作家伊凡·蒲寧在蘇聯遭遇進攻的數日後,於6月29日在日記中篤定地寫道,德軍攻打蘇聯的性質是泛歐的,「如此一來,與俄作戰的有:德國人、芬蘭人、義大利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阿爾巴尼亞人和羅馬尼亞人」。

  對真相的輕視導致誤判

  對二戰過程的簡單化、對真相的輕視會導致長期的後果:目前,歐洲政治圈用這種簡單化的處理來得出結論。歐洲議會去年通過決議宣稱,挑起二戰的不只是德國,還有蘇聯,令人驚訝的不只是它正式將受害者即蘇聯跟罪犯畫等號,還有歐洲議員們對於自己所討論的歷史事實的了解水平。

  我毫不懷疑,沒有一位給這份決議投贊成票的人知道武者小路,清楚1937年7月7日中國所發生的事件,了解反共產國際協定的實質。但我仍然希望他們遲早會通過俄羅斯總統普京今年6月在他本人所撰寫的、題為《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面對歷史與未來的共同責任》中所陳述的歷史,了解處理國家間相互關係的基礎性原則。不知道歷史並不能推卸這一責任:必須了解它。

  另一方面,認定二戰起始日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這場戰爭的極度複雜性相關,一場戰爭有兩個主要侵略國、主要戰場,且分為不同階段。在我看來,出現偏差的原因是人們幾乎毫不重視規模極大的中國戰場,不重視日本軍國主義在上世紀30年代時巨大的、不可一世的侵略野心。

  必須對二戰進行正確的解讀,這是一場雙戰區、兩大侵略國、兩個侵略策源地的戰爭。

  我們別無選擇,應當關注正確解決二戰起始時間判定的問題。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衝突,全球80%的人口捲入其中,並使用了核武器(是在亞洲而非歐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successful 2020-9-6 21:10
由於簽署協定的是日本駐德大使武者小路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所以,恰恰是這份武者小路-里賓特洛甫協定,而非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才是二戰的真正觸發器,蠱惑日本於1937年大舉侵略中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8: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