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孫錫良:對中印領土爭端的全面分析

作者:successful  於 2019-8-22 23: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6評論


孫錫良:對中印領土爭端的全面分析
孫錫良 · 2019-08-21 · 來源

有關中印邊界爭端,因其又涉及到西藏這樣一個很特別的民族自治區,複雜性顯然要高於一般領土爭端。有鑒於此,我們應該用更加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和處理這個重大問題。

對中印領土爭端的全面分析

  中印兩國的交往歷史雖然很長,但一直以來並不密切,領土爭端原本沒有,直到近代,由於列強對亞洲事務的干預,製造了中印兩國及其它許多鄰國間的邊界爭議。領土問題是國與國關係中的結構性矛盾,解決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大國之間。

  在展開分析之前,需要做一個交待,今天講的中印領土爭端,主體是中國和印度,這個「中國」,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印度」,是指1947年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解決問題的任務落在這兩個新主體身上。

  我一直認為,領土問題是永久性問題,得失與國家綜合國力及時代精神有關,既要有愛國主義立場,又要有歷史主義眼光,戰爭是一種解決手段,而不是經常性的必須。有關中印邊界爭端,因其又涉及到西藏這樣一個很特別的民族自治區,複雜性顯然要高於一般領土爭端。有鑒於此,我們應該用更加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和處理這個重大問題。

  下面,我想從五個方面來分析中印領土爭端:中國方面對邊界問題的歷史態度;印度方面對邊界問題的歷史態度;中印兩國近幾十年的鬥爭歷程,國際社會對中印爭端的歷史記錄;中印兩國解決邊界問題的正確途徑。

  中國方面對邊界問題的歷史態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對中華民國的取代,舊政權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必須全盤接收,這其中就包括西藏問題和中印邊界問題。可以認為,自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舊政府對西藏及中印邊界的管轄出現了失控,今天看到的諸多問題都成形於此間。新中國成立后,對歷史,既需要一個認識過程,更需要一個準備過程,還需要和平處理西藏頑固存在的分裂勢力。在經歷這些過程之後,應該講,新中國很快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處理方法。

  中印邊界未定論。

  新中國政府堅持「邊界未定論」是基於歷史實事,而非否定歷史。未定,主要指雙邊法律效力上的未確認,未確認,故需要通過談判解決,而不能單方面強加給另一方。在取得共識前,大家暫時性尊重習慣線和實控線。

  西段邊界。中國認為,1842年西藏地方當局和克什米爾當局訂立的條約未劃定邊界。這個條約僅僅提到拉達克和西藏的疆界維持原狀,互不侵犯,任何位置都沒有標界。印度主張的地區,80%屬於中國新疆,雖然1899年英國曾建議劃定邊界,但實際並無結果。1921年到1927年,英國政府也曾要求劃界,但始終沒有結果。1950年的印度官方地圖對爭議地區的文字標註仍是「未定界」,直到1954年,印度忽然將「未定界」變成「已定界」。

  1954年,中印簽訂8年有效期的「中印協定」,印度認為,「協定」中列舉了6個山口作為雙方商人和香客的通道,就證明中方同意印度的邊界意見。這完全不可接受。事情的經過是,「協定」簽訂前,中方的措詞是「中國政府同意在西藏地方阿里地區開放下列山口…..」,印度的措詞是「來自印度和西藏西部的商人和香客得沿著下列地點和山口……」,為了取得共識,最後的折中措詞是「雙方商人和香客經由下列山口和道路來往」,「協定」中沒有一句話涉及到雙方劃界。

  東段邊界。中國認為,「西姆拉條約」沒有法律效力。1914年,中國代表陳貽範拒絕在正式條約上簽字(雖然在討論的草案上曾簽過字),並且聲明不承認條約有效性。中方認為,所謂麥克馬洪線,是比西姆拉條約更骯髒的東西,是西藏地方當局和英國代表用秘密換文產生的,根本沒有通知中國政府,對中國沒有約束力,因為英國無權同西藏單獨談判。另外,麥克馬洪線是在中國最困難時期的產物,1943年,西藏地方當局又受到帝國主義的牢牢控制,同中國政府關係日益惡化,國民黨政府對此也曾提出了抗議。1954年,周恩來總理強調,中國之所以暫時沿用舊地圖,是因為中國政府還沒有時間對邊界進行勘定,也沒有時間同邊界國進行商量,故不會自行修改邊疆畫法,這正是出於對鄰國的尊重,而非承認印度劃定的邊界。1938年,印度出版的《西藏和鄰國》的官方地圖沒有採用麥克馬洪線,1940年,英國皇家製圖員巴索羅繆繪製的《牛津高級地圖集》所載印度也沒有採用麥克馬洪線。印度測量局1950年、1951年和1952年版的「印度全圖」雖然畫出了麥克馬洪線,但仍然用了「未定界」的標記。

  綜合來講,中國政府認為,無論是東段還是西段,整個中印邊界,暫時都沒有協商劃定,中國不承認印度的邊界劃定。

  中印雙方的「習慣線」思想

  中印兩國都承認在歷史上有習慣線,也有廣大的無人區,但習慣線到底在哪裡呢?

  關於西段。印度提出的3.3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始終在中國實際控制之下,這些地區,大部分屬於新疆和闐縣,多以維語命名,小部分屬於西藏自治區。自古以來,這個地區就是新疆和西藏的唯一交通命脈,清政府曾設立關卡,中華民國也曾有設防。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首批進入西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通過,1956年3月至1957年10月,中國用3000人在此修了1200多公里長的新藏公路(註:這一快速介入動作非常英明偉大)。

  尼赫魯在議會上曾講:「據我所知,這個地區沒有一個人居住。」

  這隻能說,印度從來都沒有管理過這個地區。1958年9月、1959年7月和1959年10月,印度武裝人員三次侵入該地區,隨即被中國邊防部隊扣押並遞解出境。印度政府認為,1957年才知道中國修了「新藏線」,責備中國偷偷摸摸地修路。這也說明印度並沒有對該地區行使管轄。

  印度政府提到了中國上海的「字林西報」曾經出版過地圖集,對西段的畫法接近於印度。中國認為,那個報紙是英國人辦的,只代表英政府,不代表中國觀點。

  中國政府認為,印度提到的「分水嶺」依據不能接受,分水嶺原則在國際上並不是劃界的唯一或主要原則,不能借口分水嶺到別的國家去尋找邊界。

  關於中段。西藏地方當局保存著數世紀以來的有關資料,證明巨哇、曲惹、布希奇山口、蔥莎、波林三多、烏熱、香扎、拉不底,都是中國傳統領土。這些地方的居民幾乎都是藏民。特別要指出的是,波林三多是中國1954年中印協定中規定的中國政府同意開放的市場之一,協定簽訂不久后卻被印度侵佔。實事說明,遵守習慣線的是中國,不是印度。

  關於東段。從麥克馬洪線到喜馬拉雅山南麓之間的地區,歷史上就屬於中國的藏南地區,直到不久以前還由中國行使管轄。早在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統一西藏之後,就派他的弟子駐紮,到十八世紀,西藏地方政府統一了整個門隅,將全區劃分為32個「錯」(或稱為「定」)。印度方面,直到1914年左右還強調「一般是或多或少地讓這些部落自己照顧自己,只是英國政治官員們來過這個地區」,說明印度並未行使治理權。尼赫魯本人的著作《印度的發現》中所附的1945年地圖就與中國地圖基本一致。1906年,倫敦出版的「大清帝國輿圖」是英國教會組織所為,根本不代表傳統習慣線,中國不承認該地圖的有效性。

  印度方面對邊界問題的歷史態度

  印度認為,印度對帝國主義政策的厭惡再沒有比在它對西藏的態度中表現得更清楚,印度政府自願放棄了英國在1947年以前在西藏所享有的一切法外治權,並且通過條約承認了西藏是中國的一個地區,印度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之一。當前,中國對印度的侵略在印度國內產生了巨大的憤怒。

  關於西藏和拉達克之間的邊界。印度認為,中國說沒有在1842年條約上簽字是不正確的,達賴喇嘛和中國皇帝的代表都在條約上籤了字,簽字之一索康喀倫雖然出身藏族,但有著中國的官階,條約藏文本寫道:「今後將無論如何永不絲毫背離或破壞世界之王赫沙吉大人和巴哈爾大君同中國大皇帝和拉薩的古魯喇嘛之間的同盟、友好和團結。」

  有關1842年的「老邊界」。這些邊界眾所周知,不需要正式劃定。拉達克和西藏之間的1684年條約也說到,斯吉德·伊達·聶馬·貢分封他的三個兒子為王時所確定的邊界應予以維持,拉達克的邊界是由一堆石塊清楚標明的,這些石塊是在1687年當拉達克人取得克什米爾大量援助把索克坡或蒙古部隊最後驅逐出去以後樹立起來的。(《拉達克》1854年版,第261頁)

  關於1842年條約的有效性。你們中國說沒有批准這個條約,但有事實可以證明,中國官員1847年通知英國政府說:「關於邊界,請允許我說,這些領土的邊界是充分地、清楚地確定下來的。」直到1946年,條約中有關交換貨物和禮物的其他條款一直在執行,並沒有遭到中國政府的任何阻撓。

  所謂1899年英國政府的建議。英國政府1899年的建議並不是指拉達克和西藏之間的邊界,是指拉達克和克什米爾同新疆之間的北部邊界。在這方面,北界沿著崑崙山脈直到東經八十度以東的一個點,然後與拉達克東部邊界相接,這無可置疑地表明,阿克賽欽地區是處在印度境內的,中國過去並沒有反對這個建議。因此,拉達克、西藏和中國都已經承認拉達克和西藏邊界是習慣性邊界。1865年,1869年,1891年,1896年,1900年,印度派測量隊到這個地區去,經過上述測量,查明了分水嶺的確切位置后,才有可能畫出整個拉達克的準確地圖。即使是十九世紀末,中國地圖仍接近於我們的線。另一方面,1917年以後由上海「字林西報」根據權威測量而出版的中國新地圖和商業圖志,標示的西北邊界跟我們畫的線相似。

  有關阿里地區和印度的邊界。據說阿里是西藏的西南部,這是印度旁遮普、喜馬偕爾省和北方省同西藏之間的邊界。事實上,對這段邊界應該沒有什麼懷疑的,1954年協議列舉了6個山口,條文是「雙方商人和香客經由下列山口往來」,這就是承認這些山口為邊界。(這種解讀確實有些滑稽)

  有關「麥克馬洪線」的爭議。你們中國說,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侵略西藏的產物,這使我們感到可笑。西姆拉條約是中國政府充分知悉的情況下作出的,中國外交部長在1913年8月7日寫信給英國政府代表說:「中國的全權代表將前往印度同英國的代表共同簽訂一個條約。」會上,中國政府代表從來沒有反對討論印度和西藏之間的邊界,不僅討論了印度和西藏的邊界,還討論了內藏和中國之間、內藏和外藏之間的邊界,會議所產生的關於印度和西藏之間麥克馬洪線邊界的協定,按公認的國際慣例,必須認為對中國和西藏都有約束力。事實上,1904年英國和西藏之間的條約是在中國駐藏大臣的協助下,由英國和西藏代表商定的。

  有關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的關係。你們認為,麥克馬洪線是後來標在西姆拉條約之上,而我方不同意你們的結論。1914年4月22日,條約提交給英國、西藏和中國討論時,麥克馬洪線就附在一張地圖上,4月25日,中國外交部在備忘錄中列述了反對內外藏和中國之間的界線的理由,對於西拉姆條約附圖中所標的西藏和印度之間的邊界線沒有提出任何反對,4月27日,中國代表草簽了條約和地圖,1914年6月13日,中國人又提出了關於內外藏之間界線的新建議,根本沒有提及西藏和印度的邊界,1919年5月30日,中國政府為了獲得最後的解決,對西姆拉條約又提出了若士修改,這些修改又只涉及到內外藏的界線,並未提及麥克馬洪線,西姆拉條約1929年正式發表,麥克馬洪線從1937年起正式在地圖上出現,可那時,中國當局都沒有提出地任何異議。

  有關不丹以東的界線問題。我們認為,中國的標註是錯誤的,麥克馬洪線才正確地代表著這個地區的習慣線,由喜馬拉雅山頂形成成的分水嶺是自然界線,幾個世紀以來都為雙方人民接受為邊界。居住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部落(門巴、達夫拉、阿波爾和米希米等)與阿薩姆山區屬同樣種源,和西藏人沒有親屬關係,西藏人輕視這些部落為「洛巴」。印度從1844年到1888年,同阿卡人、阿波爾人、門巴人簽訂了協定,把印度政府的權力擴及到他們身上。1906年中國內地出版的大清帝國輿圖在這個地方標明的邊界同1914年西姆拉條約的劃法幾乎一致。因此,麥克馬洪線並不是欺壓弱國的東西,它是這個地區自然的、傳統的、種族的和行政的邊界。

  有關錫金和不丹邊界的討論範圍。你們認為不屬於討論範圍,並把不丹大部分劃為西藏的一部分,根據不丹的條約關係,只有印度政府有權就不丹對外關係同其它政府進行交涉。至於錫金,中國政府早在1890年就承認印度政府「對該國的內部管理和對外關係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控制權」,1890年的這個條約還確定了錫金與西藏的邊界,1895年在地圖標註。

  有關越界事件。中國軍隊佔有優勢,一直對印度進行恫嚇,中國地圖不斷改變,把大片印度領土划入到中國境內,中國軍隊出現在阿克賽欽地區、庫爾那克堡、曼達爾、斯潘古爾、兼則馬尼、朗久、什布奇山口、尼蘭賈德汗地區、香扎、拉不底和狄丘山谷,說中國從未越過麥克馬洪線是不正確的。我們的軍隊從來沒有入侵中國領土,由於判斷錯誤,偶爾會誤入荒無人煙的地方,你們的軍隊把他們逮捕起來,進行粗暴和嚴厲的審訊。中國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越境挑釁,為了避免國內對中國產生憤慨情緒,我們故意沒有公布細節。然而,印度的報紙是自由的,它們對政府進行猛烈攻擊。在傳統邊界線上,印度只有一個哨所,為遵守承諾,我們將哨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南一個地方,我們請求貴國政府撤銷斯潘古爾、曼達爾和拉達克東部的若干哨所。

  中印兩有關邊界問題的鬥爭歷程

  中國和印度的邊界爭議,並不是始終伴隨著戰爭,兩個新政權成立后的初始階段,雙方也都是主張和平談判。但是,隨著雙方對國境線進行認真勘察和認定的進程深入發展,矛盾慢慢開始由隱性公開為顯性,主權之爭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當印度方面信心膨脹到一定限度時,激進的政策便應運而生。但是,新中國已經不是舊中國,西藏不再是外國同中國打交道的中間緩衝地帶,中國政府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主權搶劫行為。這就決定了1962年的中印戰爭不可避免。(下面列舉的文件都只做簡略介紹)

  1959年9月26日,尼赫魯就中印邊界問題給周恩來總理的信。該信著重闡述了印度方面對中印領土爭議的態度。

  1959年11月4日,印度外交部就中印邊界問題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大使的照會。該照會主要是抗議中印邊界衝突事件。

  1959年11月7日,周恩來總理給尼赫魯總理的信。中方強調,此次衝突發生在中國境內的喀山口地區以南,指出印度政府混淆實事真相,不利兩國友好關係,希望雙方採取措施避免衝突事件再次發生。

  1959年11月16日,尼赫魯總理給周恩來總理的信。這封信是尼赫魯總理對周恩來總理11月7日的回信,尼赫魯認為,羌臣摩河谷事件造成了印度人員的重大傷亡或被俘,中國沒有正面答覆,在很多方面不顧兩國邊界的基本實事。我們收到了死者的遺體,但你們遲遲不釋放被俘人員,你們提出從邊境線後撤20公里,但我們在邊界線本就沒有派陸軍人員。有關朗久,你們武裝人員攻擊了我們的人員,也遭受了傷亡,我們不同意所謂朗久是在麥克馬洪線中方一側的說法。

  1959年12月17日,周恩來總理給尼赫魯總理的信。周恩來總理指出,兩起事件的發生均是由於印度軍隊侵犯中國領土所致,中國不同意將拉達克一段邊境提出來單獨討論的建議,中國實際控制線是很清楚的。所謂印度的讓步是不成立的,因為東段的中國領土本來就與印度無關。中方強調,中印雙方經濟都很落後,需要和平環境,印方不要為和平談判設置障礙。

  1959年12月21日,尼赫魯總理給周恩來總理的信。尼赫魯說:親愛的總理先生,很遺憾,您沒有接受我的建議,你們把中國對印度的入侵作為提出要求的證據,我們的人員在中國部隊遭到了悲慘的待遇。世界正在向和平發展,我還是希望和平地解決我們之間的問題。

  195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給印度駐華大使的照會。這個照會非常全面,對中印領土爭議的歷史做了整理,還提出了解決爭端的辦法。

  1962年8月4日,中國發表對印度政府的照會,建議儘速舉行邊界和平談判。

  1962年8月22日,印度在回復照會中改變腔調,堅持要求中國必須首先退西段領土。

  1962年9月3日,中國在照會中指出,雙方談判不應設先決條件。

  1962年9月19日,印度在照會中拒絕了中方隔離武裝不設先決條件談判的建議,繼續要求中國軍隊從西段撤出。

  1962年10月3日,中國政府在照會中再次建議,雙方都不應該拒絕討論對方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

  1962年10月6日,印度在照會中提出,不但要求中國從西段撤出軍隊,還要求中國軍隊從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中國領土上撤出,徹底關閉了談判大門。

  1962年10月17日,印度在東西兩線同時對中國方面開始猛烈炮火攻擊,20日,印度軍隊按照尼赫魯命令,發動了大規模的全面進攻,中國軍隊開始自衛還擊。(戰爭過程略)

  1962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拒絕談判的是尼赫魯,下令要打的也是尼赫魯》。

  1962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該聲明強調,中印邊界未正式劃定,1959年以前,雙方的實際控制範圍是基本符合傳統習慣線的,後來,印度方面不斷越過邊界線入侵中國,雖然中印戰爭正在進行,但我們願意鄭重地提出三項建議:雙方和平解決衝突;邊防部隊撤回實際控制線;雙方總理可以互訪。

  1962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公平合理的建議》的社論。

  1962年10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從中印邊界問題再論尼赫魯哲學》,該文首先講了尼赫魯的兩個想法:追求建立一個印度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帝國;二是幻想建立區域性集團組織,讓少數民族自行滅亡。該文還摘錄了尼赫魯經典言論:強大的中國是擴張主義國家;中國人口迅速增長,正造成爆炸性局勢;即使我們同它百分百友好,這個國家還是要呆在我們境內……

  1962年11月15日,周恩來總理就中印邊界問題致信亞非拉國家領導人的信。信中強調:中國致力於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中印兩國人民一直友好相處;中印邊界問題是帝國主義侵略的遺產;中印兩國獨立建國后,印度從一開始就存在陰暗的一面;西藏叛亂后,印度正式向中國提領土要求;為避免衝突,中國建議雙方撤防;為謀求和平,中國總理周恩來訪問了新德里,並達成了「六點共識」;印度視中國的善意為軟弱可欺,對中國進行武裝挑釁;面對印度入侵,中國保持了剋制和忍讓;由於印度拒不聽勸,讓軍事衝突不可避免;為爭取和平,中國仍提出三點建議;印度拒絕中國建議,不願意恢復到1959年線,只要求回到1962年線;印度二次拒絕和談;中國願意繼續尋求和平。

  1962年11月16日,紅旗雜誌發表《尼赫魯政府為什麼到現在還拒絕和平談判?》,主要是駁斥印度方面捏造的所謂「中國侵略」,揭露梅農的拿破崙主義。

  1962年1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這個聲明著重強調中國的三項建議,並且著重地警告印度方面,和平是有前提的,中國不能不估計到以下情況:中國撤退時,印度進攻;中國撤至實際控制線20公里后,印度不執行;中國撤退後,印度再次侵入中國境內。如遇上述三種情況,中國保留自衛還擊的權利,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印度政府承擔。

  國際社會對中印爭端的歷史記錄

  二十世紀,國際上有一個觀點,說中印衝突是一次戲劇性戰爭,因為兩國表面看起來非常友好,並且印度在聯合國對中國持友好態度。然而,正如毛主席所講,任何想用聯合國的席位恢復換取領土讓步的想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因為英國統治印度時間較長,有關中印爭端的資料大多就出自英國文獻,它極大地影響著世界各國對中印爭端的看法。

  拉達克。十世紀前,它屬於西藏,十世紀末,它從西藏分裂出來,十六世紀,它又成為莫卧爾王國藩屬,到十九世紀,它又成為西藏的一部分,此時的西藏在中國控制之下。

  1852年,英國官員奉總督指示研究「1842年協議」,他竭力否定該協議的法律效力,1865年,印度測量局一個叫約翰遜的人員提出了一條邊界線填補喀喇昆崙山口之間未划的一段,經阿克賽欽返回,夾在喀喇崑崙和崑崙之間的山脈之間,寸草不生,無人居住,在二十世紀竟然成為中印角逐之地,往更遠期追溯,西藏和印度之間曾經有一個廣大的無人區,誰都沒有主張。(《印度對華戰爭》第15-17頁)

  1899年,英國的政策目標是讓阿克賽欽成為西藏的一部分,而不是新疆的一部分,英國在阿克賽欽的壓倒一切的利益是不讓俄國進入,為達到這一目標,就是確認阿克賽欽屬於西藏/中國。

  1911年,中國爆發革命,中國在中亞細亞的勢力完全瓦解,英國要求中國承認阿克賽欽屬於英國一部分,而不是俄國一部分。(1912年哈定致克魯函)

  尼泊爾、錫金和不丹曾經都效忠於中國,19世紀以後,由於英國政策的成就,這些喜馬拉雅山小國改變了態度,轉而效忠英國。1890年,英中籤訂協議,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標定了錫金-西藏邊界。1901年,英國不顧中國反對,同不丹簽訂條約,規定它的對外關係由英國指導。

  英國政府承認:西姆拉會議沒有產生中國政府作為締約方的任何協定。麥克馬洪自己也承認這點,他在給倫敦的報告中寫道:在我離開印度之前,沒有能讓中國政府在三邊協定上簽字,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摘自《印度對華戰爭》第45頁)

  1937年,印度測量局開始標出麥克馬洪線作為東北邊界,僅註明「未經標界」。

  1947年,英國放棄印度之前,已經將麥克馬洪線移到地面上,作為印度東北部的邊界,德讓宗、瓦弄等地的西藏機構已經被趕走。(《劃時代報》1962年8月8日)

  近三十多年,中國一直沒有能力在西藏維護它的權力,西藏一直享受著事實上的獨立,正式地、永久地把中國權力排除出去,使西藏變成緩衝國一直是英國的奢望,但沒有實現這一點。(《印度對華戰爭》第60頁)

  1949年,獨立后的印度迅速將錫金、不丹和尼泊爾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稱為「保護國鏈條」,中華民國政府被西藏人從拉薩趕走。中國共產黨人在未取得政權以前,他們就開始抨擊印度,特別指出尼赫魯懷有「吞併西藏的帝國主義野心」。(《印度對華戰爭》第66-67頁)

  1949年10月1日,中國出現了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從此以後,優勢在喜馬拉雅山的北面,而不是它的南面,中國重新在西藏行使權力。中國聲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進入西藏。印度仍用「宗主國」來描述西藏同中國的關係,北京認為這是陰謀。當中國同尼泊爾建立關係時,印度十分狼狽,這是進入印度的外交禁區。1954年,印度認為中國未對邊界提出爭議,就意味著中國承認了印度的邊界要求,然而,中國沒有提出,是認為邊界從未劃定。(《印度對華戰爭》第68至80頁)

  在這之後,世界對中印爭端的認識均來源於兩國新聞稿,而非歷史文獻,不再延伸。

  中印解決邊界問題的正確途徑

  新中國,新印度,既是亞洲大國,又是世界大國,兩國因為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爭端,短期內很難得到解決,主要原因是近幾十年來一直未能在關鍵爭論上取得共識,沒有共識,就找不到解決辦法。所以,中印雙方必須坦陳實事,共同澄清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第一、中國方面是否承認邊界已定而後來又改變立場?印度方面堅持的依據是「1954年協定」。然而,這個協定的內容很清楚,它沒有記載一句有關邊界劃定的內容,只有中印雙方的通商和交通協定,1954年4月23日,中國代表明確指出,本次談判不涉及邊界問題,印度方面表示了贊同。印度政府還認為,周恩來總理曾經談過中國地圖的事,說中國政府準備按印度地圖修改自己的地圖。事實上,周恩來總理當時談到中國地圖時,只是講到中國沿用舊地圖的原因是中國政府還沒有進行勘察,也沒有同各國商量,不好自行修改。尼赫魯還堅持認為1960年同周恩來總理會談時提到過麥克馬洪線,說周總理是承認的。實事是,周恩來總理在提到這條線時說,這條界線是非法的,中國政府不承認,為了邊境安寧,中國軍政人員不越過這條線,在部分線段,口頭上可能承認了麥克馬洪線的有限合理性,但中方的官文從來未承認過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

  第二、中印兩國政府是否尊重邊界的現狀?這個「現狀」,主要指「和平現狀」和「1959年邊界線現狀」,不是印度單方面行使非法主權的現狀。印度對中國邊境東段的大面積侵佔,對波林三多的侵佔,對塔馬頓的侵佔,都是改變現狀的行為,破壞了邊境安寧。這個局面不改,邊界問題無法解決。

  第三、雙方政府是否能有效避免使用武力?無論馬及墩地區的事件,還是空喀山口地區的事件,以及後來的中印邊境全面衝突,都是印度挑起的侵略事件,印度所謂的「中國用優勢兵力侵略印度」的指控是惡人先告狀。歷次事件,中國都是主動撤軍,並且主動撤退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之外,每次都善待了印度被俘人員。在其後的幾十年中,印度不但未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侵佔中國領土,印度軍隊經常性越界偵察。如果不是中國的剋制態度,第二次中印戰爭早已打響。

  第四、大國是否都要走侵略擴張的道路?中印都是大國,這個問題,兩國必須共同回答,如果這個結論成立,中印再戰不可避免,如果不成立,是雙方都不擴張?還是有某個國家單方面侵略擴張?我們從南亞最近幾年的動向可能讀出印度戰略的某些端倪,尼赫魯時代的大國心態又開始有膨脹跡象。中國不謀取別國一寸領土,但恐怕也不願意失去自己的一寸領土。

  在所有的問題都沒有共識之前,中印雙方至少要堅持兩個原則:一必須承認邊界有爭議,拿出勇氣走上談判桌;二必須儘可能保證邊境安寧,不蓄意挑起戰爭。鄰國之間,領土爭議是永恆的主題,不能說是小事,但也不要走向極端。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需要用更大的智慧來解決這個燙手的問題,真要再打大仗,死亡的數量就非常可觀了。本文之所以給出當年中印雙方對領土的態度,意在提醒大家在邊界問題上保持理性,不要一味地指責政府,我們要有更久遠的歷史思維,特殊自治區的複雜性並不只是一個簡單「領土天然屬我」的結論。

  

  寫於2019年8月20日星期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qxw66 2019-8-23 02:05
peace
回復 successful 2019-8-23 07:59
qxw66: peace
和睦相處要中印雙方都有誠意才行.
回復 北極天翁 2019-8-23 08:02
邊境自古就是誰實力強誰說了算。阿叉以英國殖民地說事,China以中國元朝說事。China正告阿叉別拿中國清朝末年解體時為出發點,以元朝為出發點已經夠對得起阿叉了,畢竟那時還沒有印度這個國家,歷史上在英國殖民地之前從來沒有印度,China如果以中國唐朝為出發點,那克什米爾到恆河以北和巴雞的一半都是唐朝領土。
回復 successful 2019-8-23 08:33
北極天翁: 邊境自古就是誰實力強誰說了算。阿叉以英國殖民地說事,China以中國元朝說事。China正告阿叉別拿中國清朝末年解體時為出發點,以元朝為出發點已經夠對得起阿叉了
主權是靠實力說話, 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中, 中國成功 的 從印度手中收回來了靠近新疆的 4萬平方公里土地,  這塊地方有戰略價值 和經濟價值,  至今印度也不敢 有任何 動作, 藏南一直是由印度 佔領.何時能夠收回藏南, 那就要看以後中印 實力的 對決.
回復 qxw66 2019-8-23 12:11
successful: 和睦相處要中印雙方都有誠意才行.
西方就指望中印互博
回復 successful 2019-8-23 14:02
qxw66: 西方就指望中印互博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5: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