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璧將軍對北京城和中國文化的巨大貢獻
京都靜源教授、文學博士
今天是九月23日。九一八事件和七七盧溝橋事件,這是盡人皆知的日本侵華重大歷史事件。今天,我要說的是七二六事件。這個事件非常重大,但是一直淹沒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不準觸動。因為我們今天能夠擁有完整的北京城,要感謝張璧和傅作義,先後兩次讓北京城免於飛機和大炮的摧毀。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件爆發后,7月11日,日本政府聯合陸軍參謀本部發布了《華北派兵に関する聲明》,日本政府決定動用五個師團共40萬軍人,準備徹底解決中國問題。
1937年7月26日凌晨5時30分,日本「支那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手下广部大隊長,率領駐屯軍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駕駛四十輛日本軍車,全副武裝由天津出發趕赴北平。大隊長广部帶兵於從天津出發。當天下午2時左右到達丰台。然後,他們準備假冒日本大使館衛隊出城演習歸來,由廣安門或前門開車入城。日軍想秘密潛入北京城內,來一出現代版的特洛伊木馬攻城大戲。
當時,駐守在北平廣安門的是宋哲元部679團劉汝珍團長及其官兵們。劉汝珍決定來個瓮中捉鱉。他先下令開城,誘日軍進入。當日軍第三輛軍車剛開進城時,劉汝珍立刻下令開火。瞬間機關槍和手榴彈四起將日軍分割為城內、城外兩部分,陷入了混亂,日軍多人被當場擊斃。
於是,日軍的广部大隊長緊急要求天津日軍總部調炮兵和飛機轟炸增援,力圖打開缺口,殺進北平城。顯然一旦真的出現這一局面,整個北京城就徹底被毀了。
正是這關鍵時刻,為了歷史名城的北平免於被日軍的炮火和戰機轟炸所摧毀,北洋軍閥時期的張璧中將,挺身而出,斡旋於日、中兩支軍隊中。

7月26日晚,張璧直接來到廣安門城樓前,面見29軍的679團劉汝珍團長,與之相商,避免把日軍的炮火引入北平城。同時他又和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等高級將領通了電話。29軍全體官兵立刻明白了保衛古都的意義,作為中國人當然不忍看到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都被日軍的炮火和戰機所摧毀。他們接受了停火協議。
然後,張璧凌晨二點左右出城,來到日方陣地,面見日本大使館武官今井武夫、广部大隊長。嚴厲勸說日軍絕對不可以炮擊和轟炸北平城。最後,日方提出只要能保護北京城內的日本軍和日本僑民的安全,日軍答應將不再炮轟北平城。

於是,張璧再次去和29軍將士們商量。最後取得協商結果,雙方撤兵具體事宜如下:日軍的城外軍隊撤退到規定線以外,北京城內的日軍則分乘13輛汽車立刻退入東郊民巷的日軍兵營。而中方679團全體官兵撤向門頭溝待命。
保存的舊北平特別市公署警察局張璧檔案中的「當時情況如非張氏周旋,北京城早成瓦礫矣」這一記載應該是對張璧最直接和最真實的肯定和讚美了!《日本外交文書》記載的《広安門事件に就て:河邉兵團司令部》中,記載了中日兩軍在凌晨二點左右從交戰到主動撤離的具體過程。
因此,我們今天能夠擁有完整的北京城,要感謝張璧和傅作義,先後兩次讓北京城免於飛機和大炮的摧毀。
同時,張璧將軍還支持了王薌齋大成拳在北京的傳播和發展,支持了彭真的革命活動,保衛了故宮文物的完整。這是張璧對北京和中國文化的四大貢獻。

本期節目視頻網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