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弗恩背後的故事

作者:蘇誠忠  於 2021-3-13 07: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電影《無依之地》一改美國幾十年來,選題驚悚的作風,簡單、樸實,像是一首首中國的古詩。從一開頭,弗恩賣掉房產,還清債務,就讓人感到李白的豪爽: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緊跟著是一段弗恩駕車的鏡頭: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當老太太斯萬基淡淡地說起:醫生告訴我還有七、八個月的生命時,讓人想起: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當她談到:在愛達荷的河邊,我見過一家子的麋鹿時。讓人聯想到黃庭堅的:野性友麋鹿,君非我同群。文明近日月,我亦不如君。當她說,在可羅拉多的湖上,一隻大大的白色鵜鶘落在我的皮艇前方時,令人想起李清照的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當她談到,「成百的燕子在空中飛舞,倒映在河水上,看起來就像是我也飛起來了。」讓人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有飛翔的夢想。夕陽下,房車營地的篝火旁,以及薄暮中,那高高的仙人掌,都把人帶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經歷了房車營地的一段戲后,弗恩與斯萬基分手。望著遠去的房車,人們感覺到了李白的: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之後緊跟著一段裸身漂浮在溪水中的鏡頭,讓人想起王羲之的: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戴夫對弗恩有過好感,但最終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影片末尾,有一段是水邊的岩石上,數千鳥巢前,成群的燕子飛舞。像是追憶斯萬基,也像是陶淵明的名句: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而造訪戴夫家后出現的日光照進森林,弗恩觸摸樹榦的場景,正好應了下面的兩句:影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雖然都不富裕,但幾乎每一位房車流浪者都有一種積極、向上、進取的生活願望,有機會就打工掙錢: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每一次的分離:一葉浮萍歸大海,每一次,舊友相聚:人生何處不相逢。海邊,風、雨和白浪間,一隻海鳥在飛翔,像是杜甫在說: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不少左派評論,習慣性地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造成房車族群體。但我的解釋正好相反;沒有資本主義,88年前,就沒有石膏廠的出現,過去的幸福就不可能存在,地圖上就不會有這個聚落以及這個郵政編碼。弗恩面對小女孩就不會說出:「我不是無家可歸,我只是無房可歸。」倒是左派力挺的全球化,使得美國工作機會流失導致了工廠的倒閉,貧富差距徹底歸零,才出現房車族。
流浪者「教父」鮑勃對美元暴政與市場體系的抨擊,很像左派底層民眾的想法。馬克思最會投其所好。美元暴政,大概指的就是銀行和金融系統中各種複雜的程序。不肯為此動腦子的人,就感覺總被別人欺騙。類似中國的老一代不會使用手機付賬單。房車族沒有發展成仇恨組織,說明,即使在蕭條中,美國的社保制度依然健康。導演用一個弗恩補車胎並贏得掌聲的鏡頭,打斷了鮑勃激烈言辭。事實也是這樣,資本主義社會中,沒人關心社會主義的高調。美國民主黨如果沒有使出非常手段,他們是無法贏得2020年大選的。鮑勃在後來也改變了立場:報復社會不是解決的辦法,只有服務社會,為他人多做好事才能根本醫治自己心靈的傷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長,用自己的特長與人交換,會使每個人都感覺到了充實;每天都有自己的新發現,即使那種發現早就被人想到過。自己發現的東西,就是和書上告訴你的不一樣。它更具體,更容易被接受,時間長了,就學會了一種叫做創新的性格。創新才是力量,知識不是。從洗石場的存在,也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美元和市場體系存在的必要,易貨貿易只在大家聚集到一起的時候,才起作用,但當人們不在一起的時候,只好用錢來交換。錢省卻了人們的路程和時間,卻達到相同的目的。中共當年就是不肯承認市場經濟,不肯與蔣介石政黨輪替,讓人民選擇,導致中國所有的災難。直到改開之後,才明白過來了。但還是賴別人;當時有人大代表提出來:現在有不少人,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其實,當年的中共對蔣介石也是這個態度。
影片中淡淡的一筆提到環境問題,將營地附近的垃圾收起。這與左派口中的環境問題有本質的差異。環境問題,主要是通過宣傳讓大家自覺的保護,量力而行。但左派的做法卻是擾亂經濟秩序,造成種種惡果,類似中共當年的罪行;其中不乏有人漁利。比如,我們街道,過去是每隔半年收一次大垃圾。後來報紙、電台上拚命宣傳,說街道上太髒亂。不久,Council換人。新的政策是,任何住戶,每年有四次機會打電話讓他們來收大垃圾。可是Council費卻從過去的二百變成了四百刀。還有,為了環境,不許砍樹,有的大樹好幾層樓那麼高,就是不許砍,直到有一年,有一顆樹倒了,砸死了一家人,Council被罰款三百萬,他們才鬆動了砍樹的政策。德克薩斯州這次因能源短缺而停電也是左派的作品。按照鮑勃的話說,這些都應該是『環境暴政』。
與斯萬基的相識很有趣,剛剛還在教訓弗恩的她,轉眼就成了需要弗恩照料的人,在中共的環境中,很難有這樣的場景,除非某個下屬平步青雲,超過上司。但即便那樣,也是相互猜忌中轉變角色。弗恩與斯萬基非常自然的成為了朋友,這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一種紐帶,用相互幫助來描述就是君子,用相互利用來表達,就是小人。但無論如何是相互需要。贈送物品的語言也很別緻:「請你照管好它們。」認真生活的人,對自己的物品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記得,有一次,家裡的沙發麵破了。可巧我們街區有人扔了一個沙發,那是真皮的,顏色也和我家的也一樣。我走過去想要將那塊皮子割下來,拿回家把我的沙發麵整塊換掉。可那家的女主突然跑出來抗議,「不許割,你可以把整個沙發拿走,但就是不許割!」在西方人的心中,每一塊石頭都有生命和價值,石頭被清洗之後,就能夠出售。而斯萬基老人的希望也寄托在死後,朋友能用石頭扔進篝火的方式紀念她;最終,這個願望實現了。這些都反映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與人情之間,有機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也可以說,是一種傳統價值觀的延續。
影片的最後,弗恩有一段對於房子的看法,不太理智,卻抓眼球,「花一輩子的精力與時間,為了完成一個買房的願望實在不值得。」她說這話的情緒稍微激動。可能是自己沒有房子,也不再奢求房子的原因。但面對準備倒房產的人這樣說,有些不禮貌。人各有志,怎麼能夠將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別人呢?如果人人都在房車中流浪,那麼,當弗恩的車快要報廢的時候,找誰去修理?她的生活,大到工作、看病、買葯,小到一卷手紙從什麼地方來?或者說,一個社會中,每個成員都應該負擔起自己的責任。不必負責是一種幸福,而弗恩這樣說,是自私者的風涼話。可奇怪的是,目前的輿論卻認為這是與世無爭的高姿態。有人發現,人生最大的奢侈品都與物質無關。但有些人身上所負的責任,不能追求它們。蘇軾在《放鶴亭記》中談到這個問題:(鶴)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此外,李煜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詞作家。但是,他的出身使他的嗜好成為了悲劇。因此說,每個人的道路不同,不要攀比,也不要強求。對比中國底層的農民,弗恩應該知足了,她說,「每月550美元(相當於3500人民幣,)我活不了。」由此看出,美國人民的道德是政府花錢買出來的,中國底層社會的窮凶極惡,實際上是政府苛刻的結果。
承認自己不能是一種美德:戴夫的兒子去看望他,希望他回家。但是,戴夫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自己不擅長做父親。弗恩鼓勵他:不要想太多,回去做一個好祖父吧。對比中共高官,一輩子貪權,臨終病榻上卻成為子女的人質。因為,只要他走了,子女的各種待遇都會降級。
影片大部分鏡頭是拍攝荒蕪的土地;自由的荒地就是美,禁錮的殿堂也醜陋。目前,中共追求回歸毛時代。可那時的荒地都幹了些什麼呢?最近看到一篇石魯生寫的《我在知青圖書會議(西北)上的發言》,揭開冰山一角:馬海農場是1959年到1961年期間,為開發青海農業,在河南招募數萬青年開荒造田並最終廢棄的。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數萬河南青年最後僅剩下區區六七百人,大部分都餓死在馬海,或逃出馬海的路上。能逃回家的是極少數。當年青海有這樣一條規定:汽車司機凡帶走一個河南青年,就以破壞青海開發論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即使改開後有了極大的改善,人們看上去也有出行的機會,但在極權統治下,與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很大的差距。簡單地說,在沒有人權的的地方,生活,就好像非洲草原上的食草動物。當獅子們吃飽喝足的時候,雙方即使盡在咫尺,也能相安無事;但當獅子餓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1: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