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轉載一篇「共識網」上的文章

作者:蘇誠忠  於 2019-10-26 17: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集權下的公有制是腐敗的根源! 作者:拾月霜寒 轉自共識網

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時,下令把40噸黃金裝船,運抵台灣。這批黃金,一直被很多所謂「磚家」「學者」津津樂道:這是台灣 經濟起飛的奧秘。

我們來看另一個數據:

60—70年代,在中國和阿爾巴尼亞「友好」的 年代里,毛澤東政府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100億元人民幣的援助。按照當年的黃金價格來計算,最保守的估算是:摺合黃金1200噸。是的,你沒有看錯,是1200噸黃金。我 曾經把 這個數字計算為 12 0噸,因為我不敢相信我的數學了。此後,毛澤東援助越南,200億美金。

我們仍然用最保守的估算,按照1975年的匯率(最低)來計算,摺合:黃金 4400噸。只此兩項外援,共計黃金5600噸。

如果台灣經濟起飛的資金數字是40噸黃金的話,那麼,在毛澤東時代,至少140個台灣省經濟起飛的資金,被毛澤東政府無償做了外援。而同時,在這一時期,特別是60年代初, 中國處於嚴重的飢荒狀態,3000多萬人餓死。三千多萬啊! 比之前3000多年歷史上總體餓死的還多!在國人傳統的印象里,富家容易產生敗家子。然而,20世紀以來,在貧窮落後的國家, 更容易出產這類敗家子。因為新時代的敗家子們, 有了一個被有些人認為是先進的制度武器,它的名字叫做:公有制。

什麼是公有制?或者,什麼是私有制?為了看得更清晰,在這裡,我們把概念 簡化一下:所謂私有制,就是把老百姓的錢,留在老百姓的手裡;而公有制,是把老百姓的錢,用各種方式收集起來,放進政府的手裡。具體的說,就是放在政府官員的手裡。

我們仍然以毛澤東時代的黃金為例:毛澤東把5600噸黃金無償外援,5600噸黃金,平均到每個國人手裡,不到7克(當時的國家人口8 -10億)。這點錢,微薄得不足以維持生存。 但是,如果從每個人手裡剝奪7 克黃金出來,擺在毛澤東面前的,就是一座金山——哇,原來,我們的國家有這麼多錢嘛!所以,對外送一些有什麼了不起。制度會製造悲劇,因為制度會製造錯覺。在公有制度下,即使最貧窮的國家,政府也會產 生一個幻覺:這麼多的錢,該怎麼花呦!現代 的官員說:有權的感覺

真好。事實是:當權力掌控公共財富,而且不受監督的時候,有權的感覺才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花錢的經歷。手頭寬裕點的時候,花錢的感覺,很爽,這是花自己的錢 ——但是,親,我告訴你,如果是花別人的錢,這個感覺會更爽。為什麼今天的各地政府,拚命的上項目、搞建設、做投資?那是在花錢,花別人的錢,這事很爽,而且,很容易上癮。

花錢的同時,當然要賺錢。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經歷了10年的黃金髮展期。但是同期,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長率。數據顯示,中國的稅負痛苦指數已經高列世界第二,而且房地產、教育、醫療、交通食品等等,無一不成為權力牟利的工具。當政治權力可以合法的聚斂財富,它是不會休息不知滿足的。

為什麼新政權僅 60多年,就出現這樣嚴重的腐敗?我們知道,在傳統的專制制度下,腐敗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當權力失去監督約束,權力的手,一定會伸進老百姓的口袋裡,把老百姓私有的錢搶過來。那麼,在公有制度下,社會的各項資源,依法的已經在官員的手裡了,連搶的動作都省了。而且,這類腐敗,是無形的。「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傳統中國的士大夫, 常有這樣的覺悟。因為錢在老百姓的手裡, 盤剝的過程,是看得見的。而今天,一個貪污腐敗官員的負罪感,是最低的。因為,錢是「公家」的。這是公有制下,權力常常產生的另一個幻覺:公共財富,是無主的。這樣的政府財富聚斂和腐敗,一定會製造大面積的社會貧困。公有制的弊端越是嚴重,改革的難度越大,因為浸淫其中的權力幻覺越美妙。

公有制的經濟模式,在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數量的存在。在民主運行順暢的國家,這是民 主監督、法制監督的首要地帶。當公有制泛濫,而且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的時候,公有制就成為一場災難。這是今天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一個死結。

2013711日,《人民日報》載文,《認清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對市場經濟,或稱私有制經濟表示不屑,文章說: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執筆此文的,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朱安東」。在不久前的 228日,世界銀行行長在京召開記者招待會。會上,一名自稱「獨立學者」的男子起立抗議:美國是要用私有化的毒藥毀掉中國經濟。抗議者高呼口號,並向與會者散發他的傳單:《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此前,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建議中國加大私有化的改革力度,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在多年的話語體系里,「私有」是個醜惡的概念。「私有」即意味著個人所有,是剝削、壓迫、損人 利己的代名詞。而「公有」的字面印象就好的多,幾乎是公正、無私、崇高與奉獻的化身。

概念是最容易欺騙人的!今天的世界上,存在著兩種「私有制」。一種叫做財產私有制,一種叫做權力私有制。同時也存在著兩種公有制,一種叫做權力公有制, 一種叫做財產公有制。

弔詭的是,這四種所有制形式的組合往 往是: (權力私有制+財產公有制)以及,(權力公有制+財產 私有制),而前者習慣性的被稱做「公有制」,後者被叫做「私有制」。其實,到這裡已經不難看出,當作為國家公器的政治權力私有的時候,全部的國民財產公有(嚴格說應該叫做:國有)。這就等於是說: 國家是私有的—— 財產是國家的——財產是權力私有的。所以,今天世界上的某些國家所謂的「公 有制」,其實是最大的、最可怕的私有制。對於國民來說,事實上一無所有,但是在名義上,卻擁有整個國家。私有制的惡名,還來源於中國的一場所謂的改革。上世紀90年代,一部分國企陷入經營困境。以此為契機,許多國營企業進行了「「私有 化改革」」的嘗試。請注意,這個私有化改革,是加了雙重引號的。這場改革的主旨,是把企業 的所有權有償轉讓給私人。而改革是由誰主持的 呢?是由掌握權力的官員主持的。於是,大量國有資產在改革的名義下,淪落為官僚集團的囊中私物。大批的國企工人下崗失業,成為弱勢群體。

這當然不是什麼改革。打個比喻就是:此前,國有資產是堆放在官僚的院子里,國民 在柵欄外有觀賞權,官員可以隨意侵佔這些資產,也可以糟踐這些資產,但需要不時的向觀眾說: 看,這些都是你們的財富。而「改革」之後,國有資產從官員的院子里搬進了屋裡, 公眾再也看不到了。所以說,這不是什麼「財產私有化」的「改革」,而是權力私有的深化和深入。準確的說, 應該叫做「權力搶劫」。

當然,真正的私有化改革是有的。前蘇聯帝國解體之後,蘇聯和東歐的許多 國家, 在完成了「權力公有制」的改革之後, 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改革改制。在 確定了公共分額之後, 這些企業被轉讓給私人 經營。不過,私人獲得企業經營權的前提是:獲 得企業功會的許可。於是,資方和工人GONG會 漫長艱苦的談判開始了,如何滿足工人的要求、 保障工人的利益,成為資方最頭疼的問題。至於 侵犯工人權益的經營手段,想都不要想。經過這 樣的一番私有化之後,工人的收益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可見,當權力公有的時候,私有的資本是不敢胡作非為的。當權力不敢侵犯「權利」,資本也會受到應有的約束。需要補充的是:在蘇聯以及東歐的改革過 程里,很多企業由於勞資雙方不能達成協議,這些企業最終被荒廢了,國有資產流失,資方受挫,工人失業——表面看起來,這是一個三輸的結局。而事實上,社會,企業和個人在這一結局裡,都收穫了一樣東西:公正。

現在我們知道,這一收穫,比一個高亢的GDP數字重要的多。如前文所述,一個(權力私有制+財產公有制)的體制模式是最糟糕的,那麼,一個(權力公有制+財產公有制)的體制模式,結果又是怎樣呢?事實上,公有制,或者叫做國有制的經濟模式, 在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家,多有嘗試。最典型的,當屬上世紀20年代的瑞典的社會主義

改革。1920年,瑞典社會民主黨和人民黨聯合執政。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將一批私營企業國有化。國營企業的低效率很快暴露無遺,瑞典經濟惡化,很快陷入困境。1924年,僅四年之後,聯合政府AA下台,國有化運動被終止。

國有企業為什麼效率低?這裡面的邏輯 其實簡單:一個經營者用自己的錢投資,收益 和損失由自己負擔,賺了是自己的,賠了就有可能去跳樓,所以一定會全力以赴。而如果是用別人的錢,為別人經營,效益與自己關聯不大,這自然要輕鬆浪漫的多了。政府作為一個權力部門成了投資商的話,不滋生腐敗已經是奇迹,賺錢?做夢去吧。

1920年代的瑞典,社民黨總結經驗教訓:實現社會公平的關鍵,不是生產方式,而是 分配方式。企業必須私有化,而分配必須社會化。在這一認識基礎上,他們建立了以職工持股、小股民持股、與大股東持股共同經營的私有制形式。由獨LI的工會來保障勞工利益,政府通過稅收等分配財富,建設福利社會。今天的瑞典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GDP53000美元, 實現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民高福利,基尼係數 0.3,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之一。

民主制度及時糾正了國家經濟的政策失誤。這是「權力公有制」的優越性,雖然有失 誤,但是可以很快回頭。當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政府時,人民才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不過,在我們的話語體系里,這叫作「萬惡的資本主義」或者叫「西方霸權主義」。1932年,瑞典社民黨通過大選上台,連續執政44年。這是在多D制體制中實現了「一黨連續執政」。

企業,或者國家財產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孰優孰劣?這個問題也許不易回答。但是,國 家公權力的私有制和公有制哪個更好,卻是個簡單的常識性的問題。而經濟形式的公有制 (國有制)與私有制的優劣,在今天也已經是一個常識。當然,這個常識被人為的掩蓋著。確實有人不懂這一常識,特別是多數知識水平有限的底層群眾,不過有些人,某些體制內專家 或學者,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準確的說是,揣著明白賣糊塗(昧著良心忽悠老百姓) 而已。所以,在權力的所有制改革尚未啟動的時候, 討論國有制好還是私有制好,就如同我在前面提到的比喻:是把國家資產放在官員的院子里好,還是放進官員的屋子裡好?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如果沒有政治權力的公有制,經濟領域的私有化改革,不可避免的成為「權力搶劫」的道具。今天的許多關於經濟領域公有還是私有的討論,都是在做一個偽命題。在政治體制的改革完成之前,公有或私有是一回事。而我,既不願意公共資產放在官僚集團的屋子裡,也不願意放在他們的院子里。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wcat 2019-10-26 21:15
你確認是三千萬,沒有少一兩個0?
回復 wcat 2019-10-26 21:51
網上隨便查查,蔣介石運去台灣的黃金說法不一,大概在300萬兩左右。現以290萬兩計算,16兩一斤,一噸是2000斤:

2900000/(16×2000) = 90.625 (噸)

這40噸的數字從何而來? 其它的數字還能可信嗎?
回復 蘇誠忠 2019-10-29 04:33
wcat: 你確認是三千萬,沒有少一兩個0?
我僅僅是裝載,因為這篇文章被刪除了。而我認為它說的有道理,具體數據沒有仔細推敲過,抱歉。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1: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