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郎。《拾舊沙河夢》035。樑上君子

作者:巴郎  於 2022-11-5 18: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巴郎|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巴郎。《拾舊沙河夢》035。樑上君子
巴郎長篇自傳《巴郎舊事》第一部:《拾舊沙河夢》 

 *****  夢牽少年時,拾荒百萬字  *****
掬捧沙河那一泓流水,仔細清洗這兩眼昏麻。
常憶起曾經少年英姿,轉瞬間已過六十花甲。
世事如枰棋難料變化,人生似爐鐵反覆錘打。
夕照驛道孑然歸去客,回首來路依稀是舊家。
巴郎  記於20191205  -  20201218


三五。樑上君子

在破四舊運動中,縣屬和鎮屬機關單位的大大小小圖書館也受到波及。文革的時左時右的風潮,颳得人們無所適從。一則是對於究竟什麼屬於四舊,並沒有明確標準界定,也實在弄不清楚,什麼是歌頌工農兵的優秀傑作,什麼是宣揚封資修的反動毒草,為了少犯或不犯錯誤,乾脆將文革之前的出版物當廢紙處理回爐造紙,或封存起來不再借閱以待以後甄別。
沙小的圖書,就是被封存處理的。文革開始時,圖書館就被關閉。後來,在66年底,圖書館房間要作它用,所有圖書和書架等傢俱,又被搬遷到教學樓最東端樓上。此處原是教室,後來據說建築結構出了問題,需要大修。恰逢文革開始,師生們忙著革命,無暇上課,修理之事就被延擱下來了。虧誰想了這個好主意,將無用的圖書暫存於無用的教室,利用起來,倒是一方兩便。該教室在最東端,用木板將兩側樓道上的進出口門戶釘死,貼上封條,誰也進不去,也不影響師生的活動。

67年夏天,萬縣發生過激烈的派性武鬥,工廠農村停產學校停課。我們正結束小學五年級,但又沒有畢業,閑在社會上,真是無聊。於是,我和李維民郭小林3同學,打起了學校封存圖書的主意。那東端教室朝向公共廁所,那側林木茂盛環境幽深,學校不上課了,老師學生都不到這裡來,路過這裡的行人也很少,實在是天賜我機,讓我等鑽進教室看看也。
去東端教室,有裡外兩側樓道,都有3米多寬。兩側樓道各建有一道木框木門,內倚教室外牆,外倚在樓道廊柱上,上下從樓板直至天花板,截斷樓道。現在樓道大門又用木條釘實封死,嚴絲合縫,好象無隙可入。面朝里的那側樓道,對著教研室和家屬區,在那裡出沒,難免被發現,不選。而面朝外操場那側樓道,其四周比較空曠,如果遠處有個什麼動靜,立馬就能察覺到,可及時躲避起來,可選。這側樓道雖被封死,但仔細觀察,發現可在廊柱處想想辦法,可攀爬繞過被封死的大門,進入裡面樓道。
靠樓道外沿是齊胸高的木欄桿,從兩側插入廊柱側面。廊柱磚石結構,上刷白灰,2尺多寬四方形。試了試木欄桿,很結實。跨過木欄桿,懸在樓道外,調整手足位置,左足踩在樓板上,左手抓住木欄桿,象壁虎游牆一樣,身子貼靠著方柱,向右側傾斜,右足慢慢地往前探,摸索方柱右側樓板的落足處。一旦右足尖探到樓板並顛在上面后,身體便猛然右探,重心迅速轉移至右足,右手抓住方柱右側木欄桿。抓緊后,鬆開左手左足,移過方柱正面,就到了右側。跨過右側木欄桿,就站在了封閉大門之後,右側樓道上面了。
剛開始試跨時,確實心驚膽顫,懸在樓道外,離樓下地面約有4 - 5米高,偶爾朝下一看,唉喲,這麼高哇,頭都暈了。每一個動作,每一步手足的調整,都得小心翼翼,秋天裡竟憋出滿身大汗,短短一步路,就如天塹橫在面前,要花費上十分鐘時間去跨越。後來,隨著跨越次數增加,動作也越來越熟練,甚至熟能生巧,動作連貫,幾秒鐘就能竄過去,就如吃飯睡覺嗑瓜子那般容易。

教室兩側有門,是鎖上的,但它中間牆壁上開有兩扇大窗戸採光。窗戸是木框架,鑲上一兩尺大小的玻璃,有一扇窗戶下方玻璃有缺口,可伸手進去撥動插銷,打開窗戶。我們3人,從窗戶進去后,再關上,整個教室,或者說整個圖書館,就成了我們的天下。
圖書多用紙箱裝著,繩捆索綁,堆積在地板上,也有些書排列在書架上。我們打開紙箱,一本本翻揀著,遇有感興趣的書,拿出來,走到角落坐下,打開書看起來,看完后即放回原處。圖書是為小學生的,連環畫居多,其次是小說,主要是近代和當代的,如林語堂巴金魯迅沈叢文朱自清等,現代小說則有《林海雪原》《烈火金剛》《敵後武工隊》《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風斗古城》《三家巷》《苦鬥》《紅旗飄飄叢書》等,也有不少外國特別是蘇聯小說。3人如魚得水,徜徉沉迷其中,不知時光之飛逝矣。
開始只限於一周冒險來一次,呆在教室看書。後來看上就放不下手,到了回家時間,於是就商議帶回家去,看完後送回。於是,各背上一個流行的草綠色軍挎包,將書放入包內帶走。最初只帶一本,後來常帶上2 - 3本書來去。我們3人協商,要守住秘密,誰也不能告訴。這樣過了半年多,這半年多中,3人如饑似渴,不舍晝夜,中外名著,學無止境。自覺收穫巨大,培育了文學素質,能欣賞和批判性看待文化藝術,開拓了獨立思維,養成的愛書惡習,綿延至今。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任何秘密,都是人們創造的,有人為因素在裡面,不論如何守護,最終也會因人而異,導致秘密被暴露出來。推測缺口是出在郭小林身上。郭小林父親在新華書店負責,所以,他家就住在書店旁邊的宿舍中。小林有個哥哥叫建林,與丁魯川孫世剛袁和平張仲偉一起,高我們一個年級。小林帶書回去看,自然瞞不住自家老哥,不得不與之分享。而建林又有朋友圈,故經常借書與圈中朋友,或與朋友換書互看。久之,朋友們都知道,建林有手腕,能從沙小「借」出各種書籍。知曉是沙小的書,並不稀奇,因為每本書上都蓋有《沙河小學圖書館》的橢圓形印章。朋友要借,建林又要面子,就只有回家大發「兄威」,脅迫老弟小林為他提供更多的書籍。小林則不得不背著我和維民,獨自一人翻越進入,盜出更多圖書。可是,人的私慾是難以滿足的,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小林不得不一次次鋌而走險,以滿足其老哥一夥膨脹的胃口。
這樣欲罷不能,慢慢地,印有沙小圖書館印章的書冊就逐漸地在同學們及家人中流傳。同時,也吹起了風言風語,謠言圖書是怎樣怎樣外泄的,誰誰誰還有誰誰誰是始作蛹者等,說得活靈活現,好象親眼目睹一般。
我們3人做賊心虛,金盆洗手,不再敢去冒險看書了,也著實耽心了一段時間。這謠言肯定是傳到了學校的,好在當時學校處於無政府狀態,領導自身難保,老師忙於革命,沒有人來認真調查追究,只是由後勤派工人,用木板將那教室的門和窗戶也封閉起來,用大釘子釘死,再也無人能夠進去了。
過不多久,到68年秋,大規模的武鬥結束,各級革命委員會建立,工農業恢復生產,學校複課。沙小的新領導們,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那就是獨出心裁,與位於老街上的沙河鎮民辦中學合併,在沙小辦起初中戴帽班,改稱為「沙河鎮中學」。於是派人將那教室一端內的所有物品,包括數千冊圖書,都當作廢品處理了。然後將那端樓上樓下,包括房頂,徹底的修理一新,重新放入黑板講桌課桌板凳,作為戴帽初中3個班的教室和辦公場所。不久,沙小就為我們舉行了小學畢業典禮,然後,我就順水推舟地進入了戴帽初中一班。
巴郎  記於20200128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