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覆沒,那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實也不是真的沒有一點硝煙,警察開槍了,而且打死了民眾,瀰漫著的催淚瓦斯和高空中的棍棒,高壓水柱,在我看來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這應該算內戰嗎?香港不承認自己是中國,回歸之後也沒有從心裡把自己當作中國人。究竟算什麼戰爭已經不重要,反正香港已經沒了。
這樣的形式可以copy-paste 到台灣嗎?台海局勢越來越複雜,美國的軍艦,中國的戰機,還有國際上外交官們的各自表現,雖說模糊戰略,可霧裡看花倒也看的明白。網上的新聞倒是很熱鬧,有說台灣拚死也會抵抗,蔡英文說話棉裡帶針,不知心理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台海形勢涉及的國家也都表示幫助台灣,就是不知道如果真的打起來,他們會怎樣,還有說台灣要求回歸的也不在少數。
好久以前就有人叫囂要發動戰爭。院校叫獸,各種磚家,都直著脖子叫喊要打,打到老美服帖,打到小日本喊娘,打到澳大利亞只剩下袋鼠。這幫叫囂者的孩子卻都在國外讀書,他們會讓自己孩子回來上前線打仗去嗎?網友們一質問他們,他們立刻把王八脖子一縮,裝聾作啞了。
戰爭的慘烈,相信除了那些對歷史非常無知的人不了解那樣的慘烈之外,其他人不會不知道。就算我們沒有經歷過,但無論是電影,還是史書,我們都會從中知道,發動一場戰爭,參與一場戰爭,都會是對無數生命的無視,而換來的真的是大眾想要的,還是戰爭發動者自己想要的?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作者不詳。
---------------------------------------------------------------------------------------------
一戰爆發時,整個歐洲正在經歷「維多利亞的和平」。人民對戰爭的到來興奮的發了狂,就像過節那樣興高采烈,但是如果歷史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還會如此嗎?
當時歐洲好多年沒有打仗了,正享受著「維多利亞的和平」———人們在陽光下跳跳舞,談談戀愛,吃吃布丁,看看福爾摩斯怎麼在貝克街叼著煙斗推理。乘坐豪華郵輪橫越大西洋,冒險家到北極和南極探險。
那時,人命還是貴重的。每一個兇殺案都是件大事。歷史書記載這樣慵懶而又愜意的和平時代的時候,總是一筆帶過,這個時代沒有英雄、沒有將軍、沒有烈士……
人們對這樣的年代,既得意,又厭倦。然後,這樣的時代突然就結束了!
1914年,一戰開始了,大時代的車輪迎面而來。人們為這個大時代寫下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書,每一本書里都落滿了小人物戰爭中的鮮血和殘骸。在1914年,面對呼嘯而來的大時代列車,歐洲人歡欣鼓舞地迎了上去。

戰爭被宣布的時候,是在夏日的八月。歐洲幾乎是一片狂歡,就像迎來了盛大的節日。在維也納,人群興奮狂喜,容光煥發,到處是音樂,到處是旗幟,一直慶祝到了深夜。著名作家茨威格是反戰的,可就連他都心醉神迷了,也加入了慶祝的人群。他說那一刻他充滿了激情。
在巴黎,人群也在歡呼。成千上萬的人圍在林蔭道上,喊叫著「打到柏林去!」人們熱淚盈眶,自豪不已。
有人喊起來:日本加入我們了!大家抱在一起,發出歡呼。人流湧向日本大使館,在那裡高喊「日本萬歲!」日本大使尷尬地出來揮手。沒過三個禮拜,日本向德國宣戰了。是啊,沒人喜歡我們。可沒關係,我們還是能贏!!!
在倫敦,在莫斯科,在布魯塞爾,在貝爾格萊德,情形幾乎都是一樣。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亢奮得要發狂了,深恐自己會錯過這場戰爭。在英國,19歲才讓參軍,孩子們就謊報年齡,成群結隊地往軍營里跑。他們覺得戰爭是一件酷酷的事情。

面對高速馳來的時代列車,人們歡呼著迎了上去。然後被碾得粉身碎骨。四個國家崩潰了,一千多萬人死亡,兩千多萬人受傷,無數人忍飢挨餓。
在之後的漫長歲月里,人們都把戰前的「維多利亞的和平」看成一個回不去的黃金時代。沒有戰爭,沒有革命,沒有黑市和飢餓,只有福爾摩斯和豪華郵輪,自己不用去殺人,孩子不用去送死。
沒有多少人還記得大時代怎麼突然就來了?薩拉熱窩死了一個皇儲。他叫什麼?不記得了。如果再給他們一個選擇,他們肯定不會那麼歡呼慶祝了。如果英國有王安石的話,他也會這麼寫吧:「願為倫敦輕薄兒,生在維多利亞時。鬥雞走馬過一生,天地興亡兩不知。」
近一個世紀,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經過的最殘酷的百年。一戰和二戰之後,各國對戰爭的態度也愈發謹慎。你想象中的世界大戰基本不會看到了。這是世界各國的基本態度。因為一戰和二戰付出了太多生命的代價。僅二戰的傷亡數字就超過1.2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