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與兵法(4)
《三十六計》第24計 為:「假途伐虢」。
假道伐虢,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滅虢。」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虞和虢這兩個國家唇齒相依,共榮共生。晉國君獻公,一直想滅掉二國,但那兩個國家互為犄角,相互援助,同時舉戰,很難取勝。於是大臣荀息獻計「假途伐虢」,就是先交好虞,假其道,專攻虢,虢既已亡,虞也被滅。
此法,在仲景經方中也有運用。
比如,《傷寒論》第36條云:「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在這條經文中,「太陽病」即太陽表實證;「陽明病」者何?應為陽明經表證也。是太陽與陽明二經表證合病。那麼,陽明經表證有何表現呢?清 吳謙《醫宗金鑒》云: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
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疼鼻干卧不寧。」
然後,我們再來看太陽表實證的癥狀。《傷寒論》第35條有「麻黃八症」:「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也即三組癥狀,一曰發熱惡寒,二曰諸痛,三曰無汗而喘。對照二經表證,大部分癥狀雷同,只是陽明經病多了諸如「目疼」「卧不寧」等癥狀。為何目疼?《靈樞》有「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為何「卧不寧」?《內經》有云:「胃不和而卧不安」是也。但分析它們病機,可知皆是因為寒邪襲陽明經表所致。
接著,我們再來分析太陽表實證病機。
為何「發熱惡寒」?惡寒是因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陽氣受傷,溫煦失司,惡寒先起且重;發熱,則是寒邪閉表,陽氣被郁達一定程度后,奮起抗邪所致。為何「身諸痛?」因為寒主收引,主痛,寒傷肌表致肌膚氣血澀滯、筋脈拘攣所致。為何「無汗而喘」?無汗,是寒邪閉表,衛閉營郁,腠理不開;喘,則是表閉無汗,肺失宣發肅降,氣上逆而成喘。
現在,仲景先師教我們「不可下,宜麻黃湯。」
此一劑麻黃湯,看似只專去解太陽表實證,而又有「不可下」字面上來看更似不管無顧陽明經表證也,其實,這正是可謂「假途伐虢」之「假借解傷寒之途,祛除陽明經表之患」的妙用啊。因為,我們知道,既然二經表證相合成病,又都是因寒邪所致,雖然二者看來密不可分、交錯為疾,仲景取「麻黃湯」一劑破解太陽表實證,那麼陽明經證自解去。
2015/11/30,磨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