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人英語學習的大腦認知模型

作者:徐罡博士  於 2015-8-19 10:3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英語研究|通用分類:英文分享|已有2評論

關鍵詞:媒介, 識別, 轉換, 合成, 校驗

20111010日,在一篇題為「嘗試美國中學教育,被中國家長耽誤的小留學生們(4)」的文章里,筆者第一次介紹了一個半年前發現的案例:一位在美國一所知名私立寄宿高中留學的11年級中國學生,其英語程度僅相當於美國本土6-7年級學生的水平。自該案例起,筆者又遇到或有意識發現了不少在美國初中高中留學的中國小留學生,他們的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非常有限;個別甚至被美國心理醫生診斷為患有不同形式的學習障礙症(learning disorders/learning differenc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LD)或相關癥狀。對小留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問題,筆者經過四年的收集分析,提出了一個中國人ESL學習的認知模型。   

首先,中國人學習ESL的過程,和英語為母語者掌握英語的過程,有個關鍵的不同。英語為母語者,他們的語言發育,先從基於聽覺「聲音」(sound)的「聽」和「說」開始,經過數年積累,然後通過有意識的學習,發展到基於視覺「字元」(print)的「讀」和「寫」;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每個英語為母語者的大腦中,是以兩種形式儲存的,即聲音和字元,而聲音的儲存形式比字元的形式先一步發育。對英語非母語的中國人,學習ESL的過程卻往往從字元開始;在開始學習英語字元時,學生並沒有一個相對應的已經存在的聲音形式的英語儲存。因此,適合於英語為母語者的英語教學方法,有的並不適合中國的ESL學生。

筆者認為,「讀」,或者說,視覺上接觸字元,在中國人學習ESL的過程中,往往是第一步,非常關鍵。而剛開始學習英語,這個「讀」,必然是精讀。早期精讀的過程,是將一段英文內容,轉化成一段自己覺得說得通(make sense)的中文信息的過程。以最簡單的閱讀,暨對一個英文句子的閱讀作為研究出發點,仔細剖析該過程,筆者認為,涉及一個中間媒介(medium)、中文英文二個語言背景、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分別為:1)識別(recognition),確認句子里相對獨立的功能單位,即單詞或詞塊(詞塊是一個以上單片語成的功能單位,包括片語);2)轉換(conversion),通過媒介,將英語單詞或詞塊轉換成中文;媒介包括雙語教師、英漢詞典、學生自己已經掌握的英語「記憶內存」;3)合成(synthesis),運用語法規則,不斷將已經過目的內容組合成信息;4)校驗(check),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判斷力,確認新組合的信息是否對自己說得通,如果說不通,則重複這個過程。見圖A

 

The car runs out of gas這個句子為例,定義「The car」為A,runs B, out C, of D, gas E BCD形成一個片語「runs out of」,相當於單詞「exhaust F)。ABCDEF的相對應中文詞義分別以小寫字母表示。為簡化討論,僅將E列為多義詞,且只有兩個中文詞義「汽油(e1)」和「氣體(e2)」。 

 

B. 當學生看到句子時,經過識別轉換合成和校驗,得到一個說得通的信息,完成一個成功的閱讀。

C. 當學生視覺恍惚或者印刷不清,「car」被錯誤識別,被讀作「cat」,得到中文描述「這隻貓用盡了汽油」。該信息和學生的常識不符,自動引起大腦排斥,會重新啟動閱讀過程。紅色代表錯誤的轉換信息。

D. 學生不知道「run out of」是個片語,將其逐個分開解讀,可能會得到這樣的信息:「這輛車從汽油里跑了出來」,這個信息對學生講不通,引起大腦排斥,重新啟動閱讀過程。

E. 如果學生將「gas」轉換成另一個中文詞義「氣體」,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翻譯「這輛車用光了氣體」,儘管這個信息可能被成年人拒絕,但視具體上下文,這個信息可能被低齡學生接受,造成小留學生中獨特的英語學習問題。

這個句子比較簡單,不適合舉證由於誤用語法規則所產生的合成錯誤。但作為閱讀理解的一個步驟,合成過程在涉及一些複雜句子時,也是一些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

這個大腦認知模型的建立,是通過對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子的理解過程所做的分析,但可以擴展到對英文段落和整篇文章的閱讀理解。這個模型的特點,強調了母語及通過母語所獲得的知識和判斷力在中國學生ESL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ESL閱讀學習的早期階段,學生會有意識的將英語內容轉換成中文,在中文母語的背景下,對信息作進一步校驗。隨著學生英文程度的不斷提高,識別轉換合成和校驗會漸漸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反射;那些在英語國家英語環境中生活工作了一定年數的人,經常會不假思索地以英語作為思考和交流的語言。但一個已經掌握了母語的中國人,即使在美國生活工作二十年以上,能夠以英語進行思考與交流,遇到不認識的英語單詞或表達,還是常常會十分自然地選擇適當形式的英漢詞典查閱印證英語單詞或表達的中文含義,說明母語雖然在這個階段已經不再以有意識的狀態出現,但還是作為一個懸著的背景,至少對一部分人,在他們接受新的英語辭彙或表達時,仍然會被激活,行使校驗作用。

這個模型中的媒介,隨著學生英語程度的提高,會出現角色替換:開始時媒介是英語雙語教師,在掌握了一定的辭彙量和語法規則后,學生可以藉助英漢詞典進行英語閱讀,媒介漸漸變成以英漢詞典為主,同時,學生自己的英語「記憶內存」不斷擴大,最終成為主要媒介。筆者認為,能夠基本做到不靠教師的解釋、獨立使用詞典等工具進行有效閱讀,是英語程度的一個階段性突破,標誌著學生能夠基本上靠自學來掌握一門語言;筆者將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分成三個階段:

一,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在雙語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英語辭彙及語法;離開教師,學生對英語內容的理解,會出現經常性困擾。

二,成熟階段。在掌握了一定的辭彙量和一般語法規則后,學生能夠脫離雙語教師,藉助詞典或中英對照等工具或方法,獨立閱讀適當難度的英文內容,並且通過大量和強化的閱讀,精讀泛讀結合,循序漸進,有效提高英語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個過程,學生的辭彙不斷積累,語感加強。在成熟階段的後期,學生能熟練閱讀並準確理解針對美國普通民眾的內容,如一般的報紙或網頁,也能準確、自如、自然地用英語與人作書面溝通,如寫作電子郵件。 

三,精英階段。與美國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所熟悉及使用的英語不同,美國傳統的專業精英階層,如律師,政治人物及人文教授,在一些正式場合會追求精緻考究的寫作風格;他們的文章,和一些經典英文小說及美國早期歷史文獻一起,形成了一類獨特的英語。這些英語作品,邏輯嚴密,講究文采修辭,除了使用一些特定的辭彙或措辭,還經常使用生僻辭彙或常用辭彙的生僻詞義,有時根據規則創造辭彙或創造性使用辭彙。這類英語是專業精英階層的職業語言,往往標誌著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教育程度。徐罡博士將其稱之為「精英英語」;而將美國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所熟悉及使用的英語稱之為「普通英語」。

「精英英語」舉例: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解放黑奴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美國獨立宣言)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予我自由或予我死亡)

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蓋茨比)

Great Expectations(遠大前程)

《了不起的蓋茨比》和《遠大前程》,通過主人公之口,有大段的哲理闡述和議論,主人公顯得自負克制,屬於精英英語;海明威的偉大作品《老人與海》,雖然邏輯嚴密,敘事精準簡練,但其敘而不議(Show, don't tell)的風格(即使議論也是借人物之口),歸於普通英語。

按照這個分類, TOEFL相當於普通英語的考核指標;SAT相當於精英英語的閱讀理解考核指標。

摘自波士頓教育和專業發展中心2015研究報告:「警惕小留學生在美國的英語學習;美國英語教學法phonics對一些中國學生有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十路 2015-8-20 00:16
現在國內出來的小留學生一般都學過幾年英語了吧,還需要 ESL 嗎?直接到中學一年英語一般不會有問題吧?
回復 真言 2015-9-10 04:49
中文結構與英文結構不同。中文的音,形,義架構類似網格立體架構。而西人的發音與字元直接關聯類似樹形結構。用中文的思維來學英文總是有個Latency在裡面。應該想辦法使用西人的思維來學英文。先建語音資料庫,然後學習CODING。中國人適應力強而缺乏創造力也與此有關。框架型思維可以變幻莫測(適應外界)但發展到一定體積后無法擴張。自身的變化就耗盡了能量(內耗);樹形結構具有邏輯的無限外延的擴展能力,當體積增大後用模塊來繼續擴張。模塊間的關係還是樹形邏輯。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4: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