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梅花淚》曲調之探討

作者:休里  於 2016-12-14 19: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感雜談|通用分類:音樂欣賞|已有3評論

關鍵詞:作曲, 五聲音階, 大小調式

   如今我們生活在音樂的海洋里,隨時可聽到音樂,高興時誰都會哼上幾句,音樂給我們帶來快樂。但說到作曲,著實是件很迷茫的事,無從下手。我最近在網上聽到一首新歌,叫《梅花淚》,曲調憂傷但不沉淪,旋律簡明流暢,帶有北方風味,屬民歌類。後來竟發現有多個版本,一大溜業餘歌手們都貼出自己的演唱這首歌的視頻。覺得好奇,便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幾年前的舊歌,感嘆自己孤陋寡聞。
   回顧以往的傳世金曲,曲調旋律都是簡潔流暢,膾炙人口的。如《四季歌》,《採茶舞曲》,《采檳榔》,《敖包相會》,以及《康定情歌》等曲子都帶有很濃的鄉土氣息,且經久不衰。近來創作的一些民歌也不錯,《天路》,《青藏高原》,《我愛你塞北的雪》等都是人人傳唱的民歌。作者的作品與閱者的鑒賞能力有著緊密的關係,作品是為大眾服務的,沒有大眾,再深奧精闢的作品也沒有價值。所以通俗流暢,膾炙人口的創作方向是作曲者的首要考量。
   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等五聲音階為主,其中除了角與徵,羽與宮是小三度音程關係,其餘相連的音互為大二度音程關係,沒有半音。又以五個音階各自為主的情況下派生出五種不同的調號。很明顯,《梅花淚》屬羽調式,間隔為3-2-2-3-2,用現代術語說是自然小調的格式。憑該譜表的調號而論,屬a小調。
   五聲音階與七聲音階的區別在於缺少Fa和Si(這兩個音在自然大調音階中分別為下屬音和導音),《梅花淚》卻有這兩個音,是否違反了五聲音階的格式呢?不是。這首曲子里雖有F和B,可以看出它們只是為了過渡而設立的,在這裡起到修飾和加強主音和屬音的作用。判斷一首曲子究竟屬五聲或七聲的主要區別在於下屬音和導音的重要性與否,東方輕之,西方重之。古時曾有人覺得這兩對音之間的間隙過大,便往裡插進一些附加音,如變宮,變徵,清角,清羽等,形成變相七聲音階。
   人們很早就發現了音頻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係,周代就發明了十二音律(三分損溢法),先於西方。怎又倒退了呢?不得而知。最早發現的是主音,其次是屬音,然後是中音,這三個音屬自然泛音。後來才開發了下中,上主,下屬和導音。可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並不滿足於原先簡單的音階劃分,不斷地創造出新的音階劃分方式。七聲明顯優於中國的五聲,至少多兩個音,內容豐富些。目前有些音樂家別出心裁發明了無調號旋律,認為十二個音同等重要,要一視同仁,不設主音,到哪算哪。音階的劃分遠未結束,說不定將來會弄出個二十四音階,四十八音階。當然,這些必須在人耳功能的前提下。事實上,人類已經具備了鑒別1/4個半音的差別。經常聽音樂的人,音頻的細微偏差是可以鑒別出來的。比如拉琴時手指沒按准音就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在高把位演奏半音時要「讓指」;小號的第三活塞設有伸縮管可進行微調,儘管這個裝置極少被人使用。
   《梅花淚》的旋律簡單流暢,是中式民歌的典型範例,對初學者有很大的幫助,下面我對《梅花淚》的旋律作一些粗淺的評論。
   重複手法是作曲者的慣用手法,簡單省事。作曲者是根據歌詞來編曲的,只要歌詞有重複段,曲子的旋律必重複。這首歌的詞句很短,句句押韻,作曲者採用了重複手法,將歌詞原封不動地重複唱了一遍,最後才推出那句「待到漫山楓葉紅,共吟花前不忘此生夢一回」來結束,總共十六小節。若忽略前奏小節數不計,從歌詞段起算:第五到第八小節重複了第一至第四小節。第十三小節至第十六小節又重複了第九小節至第十二小節。如此算來,真正有價值的旋律只剩下八個小節,也就是第一至第四和第九至第十二這八個自然小節。只要抓住這八個小節的旋律骨架就可以作出曲子來。
   是否還可以再濃縮呢?我想是可以的。作曲與作詩有點類似,有出句就有對句,有上聯就有下聯。只要亮出第一段旋律,與之對應的下一段旋律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應手法在作曲中有個俗稱:鏡面手法。請看:第三和第四小節與第一和第二小節有相似之處,第十一和第十二小節與第九和第十小節也有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音符排列幾乎是一致的,只是旋律的走向不同而已。尤其是第四小節的#F的小改動,完全模仿第二小節的B,起到加強屬音E的作用,給人一種變調的感覺。屬音在旋律中的作用僅次於主音,常作為轉調后的主音之首選。從以上種種現象判斷,作者採用的是鏡面手法。
   重複手法和鏡面手法都是很普通的作曲技法。
   如此說來,整首曲子的精髓只剩四個小節的旋律,即第一,第二,第九和第十小節,不可思議。作曲嘛,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只要感興趣,有信心和決心,沒有做不來的。既然作主旋律曲不難,作和聲曲和伴奏曲就更易了,把那幾類三和弦及其轉位弄清楚,手到擒來。
   反之,我們也可以將這簡單的十六個小節旋律擴展到三十二個,六十四個,或類似史歌的形式,弄個半小時也是可能的。但無論你怎麼延伸它,骨架是不會變的,音樂以它為中心而展開,萬變不離其宗。
   骨架的建立並非易事,當年王立平為《紅樓夢》譜曲足足苦思了一年無果,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最佳狀態下的他,生平第一次陷入困境。不是他沒本事,而是他太愛《紅樓夢》了,他不容許有一丁點的瑕疵在裡面,他在追求極致。後來搞出了主題歌「枉凝眉」,骨架建立,全劇的配樂旋律都以之展開。瓶頸突破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據他自己說,每日一首,收也收不住。
   我認為,一位合格的歌手須集歌唱,填詞,編曲於一身。因為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自己編歌曲可以揚長避短,唱別人譜寫的歌總會有不到位的感覺。然而,聲樂界卻是各走各的路:唱的只管唱,填詞的只管填詞,編曲的只管編曲。連國家特級和一級歌唱家們都不會自己作詞作曲,更不用說其他人了。我發現網上為歌譜曲的業餘聲樂愛好者們喜歡用大調的格式來編曲,且多以二拍或四拍的節奏為主,怕碰小調和三拍。這樣不好,要放開膽子試試,摸摸老虎的屁股。小調旋律委婉柔和,是抒發情感的好格式,小調不僅表達悲傷《梅花淚》,也可以表達寬廣《青藏高原》,還可以表達歡樂《讓我們盪起雙槳》。
   除自然小調格式之外,還有和聲小調和旋律小調,它們之間是衍生關係,有前者才有後者:
   和聲小調。和聲小調是在自然小調的基礎上將導音升高半個音,它形成的理論依據是「導音與主音之間必須是小二度音程(半音)關係」。在自然小調中的的導音和主音之間的間隔為大二度(全音)關係,所以要升高導音,使之與主音之間成為小二度音程來滿足樂理。
   旋律小調。前面說的在和聲小調中將導音升高了半個音,使之滿足導音的性質。有利便有弊,結果造成兩個相鄰的導音和下中音之間的關係為增二度(即小三度)音程,著實彆扭,只得將下中音升高半個音以求平衡。如此一來,相對自然小調而言共升了兩個音。但與其帶來的副作用是在旋律上行時給人一種大調的感覺(連續四個全音),捉襟見肘。所以在旋律下行時又將下中音和導音還原,恢復到自然小調的格式。
   還有一些古怪的小調格式:現代小音階,在旋律小調下行時兩音不還原;交替大小調,大小調混雜。嘆之: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音樂作為一門學科,高深莫測,樂理並非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作曲不難,只要有信心,肯努力,一定會成功。

休里
December 14, 2016

(以下曲譜摘自網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12-14 21:49
https://youtu.be/fmlU1Nfs4rI
回復 休里 2016-12-23 01:52
對不起,今天才打開你提供的視頻,不是文希唱的。我與圓圓曾在網上有過交流,她的嗓音有特點,基本功還可以。
回復 fanlaifuqu 2016-12-23 01:58
休里: 對不起,今天才打開你提供的視頻,不是文希唱的。我與圓圓曾在網上有過交流,她的嗓音有特點,基本功還可以。
對,它寫原唱文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1: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