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密省小城故事(十三)- 堅韌不拔,水滴石穿

作者:洛游郵樂  於 2017-4-5 13:0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9評論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和背後埋藏的艱辛往事。


故事發生在1924915日,密省一個叫Rosedale的小鎮里,這一天是學校開學的第一天,9歲的Martha(瑪莎) Lum(盧?)和她11歲的姐姐Berda(貝爾妲)(她們兩個都是在這裡出生的美國公民)像許多適齡兒童一樣高高興興的到當地唯一的一所學校去上學。可是在中午課間休息時,Martha姐妹倆和另外兩個華裔學生被叫到校長辦公室。在那裡,校長通知這四個學生,根據州教育總督(Superintendent of Education)的建議,學校的董事會(Board of Trustees)已作出決定,她們不得呆在學校,必須馬上離開,因為她們是華人Chinese,是有色人種,而Rosedale Conciliated High School是為白人(White or Caucasian)開的。


幼時的MarthaBerda和媽媽Kate。

 

這一事件最後導致了Gong Lum v. Rice的案例。剛開始是Martha及父母KateGong Lum在律師Earl Brewer的幫助下,將學校董事會告到了當地的法院。法院判決校董事會的決定無效,不能禁止華裔子女到該校上學。但校方不服判決,反而將Lum告到州高級法院,然後案情反轉,州高級法院推翻地方低級法院的原判決,最後校方勝訴。

Lum氏夫婦。

 

Lum家不服州高級法院的判決,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U.S.Supreme Court),這是美國歷史上最高法院審理第一例這類案件,第一次向當時Jim Crow南方的所謂「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變相歧視法律挑戰。

 

官司打到19271121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裁決,法院的全體法官一致同意(unanimous),維持州高級法院的原判,Lum家敗訴,孩子失去了進該學校的權利。

 

儘管有最高法院的裁決,但絲毫沒有阻擾Lum家父母讓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信念,而當時良好的教育只有在白人孩子的學校里才有提供,所以他們全家搬到了鄰近的阿肯色州,在那裡找到了接受華裔孩子的學校。他們的三個孩子(MarthaBerda和最小的男孩Biscoe比斯科)都高中畢業,並在以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極參與,為國家儘力。

Lum家全家福。


Berda的兒子回憶到,二戰期間媽媽和姨娘Martha都搬到了加州生活,她們做些空軍後勤服務工作,姨父Henry加入空軍在倫敦服役,舅舅Biscoe是陸軍醫務人員,在中國戰場服役。

照片中為舅舅Biscoe比斯科。

 

1927年最高法院裁決的20年之後,歷史終於掀開了新的一頁。當另一個少數族裔的孩子面臨公立學校的不公平待遇時,他們的家長聯合起來抗爭,這一次他們最終獲勝了。

 

事情發生在1944年的加州洛杉磯南邊的Westminster小鎮,Mendez夫婦送他們的孩子去一所新開的小學去上學,可是學校拒收,而讓他們把孩子送到專門的「墨西哥學校」Mexican School去上學。在經過交涉后,校方願意給予優待,特別錄取他們的孩子。在經過再三考慮后,Mendez夫婦決定不接受校方的錄取,而決定要為所有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孩子爭取他們的權利。他們與其他拉美裔Latino家長聯合起來,代表大約五千名學生,向Westminster等四個學區提出起訴。

 

代表原告的律師David Macus成功的抨擊和動搖了「隔離但平等」這一法律信條的合法性。1946218日聯邦地區法官裁定「隔離但平等」不能給予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保護,實際上是不平等的。一年之後,當時的加州州長Earl Warren1947614日簽署文件,將Mendez v. Westminster School District判決結果變成了法律,徹底推翻了「Separate but Equal」,宣布加州公立學校里的種族隔離為非法。

 

1953Warren被任命為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上任之後的第二年,最高法院針對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案例,做出了具有里程碑的裁決,宣布在全國範圍內,學校里的種族隔離為非法。

 

從最早1924年秋季某日的Martha姐妹被趕出學校,到1954年最高法院的裁決,30年過去了,艱難緩慢中社會在前進。儘管Lum家當時沒有勝訴,但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們的華裔前輩們努力地抗爭過,挑戰過,也得到許多白人有識之士的支持和同情(律師以及地方法院等)。當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所以社會的進步也有密省小鎮華人的一份貢獻。

 

美國郵政於2007年發行了一枚郵票,紀念這一歷史事件60周年。

Collins手繪首日封。


今天看來,不同族裔不同膚色的兒童進入公立學校,一起上課學習,好像是再正常不過了,可在60多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


去年秋季,一本新書出版發行,「水滴石穿」,記載了Lum家的故事,也折射出華人的艱辛而驕傲的成長經歷。


這是在Delta State University華人歷史博物館里,一個小黑板上寫著這樣一段(用英語表示的)中文諺語。

To get through the hardest journey, we need to take one step at a time, but we must keep on stepping


我試著用網上的谷歌翻譯服務將其翻成中文,好像很不盡達意。

「要經歷最艱難的征程,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但我們必須繼續前進」。
有一個朋友建議翻譯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感覺似乎好些。 

這個故事揭示出社會中的每一個進步都來之不易,要經過許多人的團結合作和長期艱苦的努力。水滴石穿,眾志成城。 


(除郵品外,文中的歷史照片均拍自博物館的展品,在此致謝)。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9 個評論)

回復 舌尖上的世界 2017-4-5 19:35
謝謝!應當記住這段歷史。
回復 fanlaifuqu 2017-4-5 19:46
謝謝回顧!
回復 xqw63 2017-4-5 21:33
為先人們的努力喝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咱們在先人的努力下,收益匪淺
回復 徐福男兒 2017-4-5 21:57
所以不要隨口向「政治正確」吐口水,我們華人是政治正確的受益者。
回復 法道濟 2017-4-5 23:13
這段歷史值得回顧。但目前的政治正確與種族歧視是兩個概念。在種族上反對歧視,並不包括在政治正確的含義中,目前的政治正確是與種族歧視相反的命題,兩者互不相干。比如黑人命值錢的口號,就不是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種族差異,黑人占犯罪的絕大部分,警察成為弱勢,被強勢的群體污衊為種族歧視,以掩蓋其犯罪猖獗,危害社會的實質。事情的本來面目得不到揭露,人們出於政治原因不能正常表達,這就是政治正確。它與種族歧視是兩回事,種族歧視不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主要問題是民主黨長期執政帶來的政治正確,人們不能自由表達,社會向畸形發展。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4-6 05:13
Lum---粵語是""林"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4-6 05:16
""政治正確"是奴化教育,亦是變相歧視
回復 tea2011 2017-4-6 07:47
好文,謝謝分享
回復 對牛彈琴 2017-4-6 10:39
我的一位同事(白人女士)告訴我,在1970 年代,她的大學室友是從香港來的。一天她們一起去當地(Carbondale,IL)的一家餐館吃飯。餐館的服務員告訴她,他們不能為有色人種服務。同事很生氣說,她是我的朋友,我能來這吃飯,她就能。結果餐館堅持說,你能她不能。同事只好帶朋友去別的地方吃飯了。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04
舌尖上的世界: 謝謝!應當記住這段歷史。
謝謝來訪。了解歷史會讓人反思,受益匪淺。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06
fanlaifuqu: 謝謝回顧!
謝謝。歷史不會重複,但有時會有驚人的相似。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07
xqw63: 為先人們的努力喝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咱們在先人的努力下,收益匪淺
前輩不易。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16
徐福男兒: 所以不要隨口向「政治正確」吐口水,我們華人是政治正確的受益者。
」政治正確「是保護弱小族裔和群體免受歧視的一項重要的措施。華裔和印度裔等是AA平權運動中在工作和就業方面最大的受益群體,而黑人那時尚未ready。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24
法道濟: 這段歷史值得回顧。但目前的政治正確與種族歧視是兩個概念。在種族上反對歧視,並不包括在政治正確的含義中,目前的政治正確是與種族歧視相反的命題,兩者互不相
先提出」政治正確「,才有可能去制止和限制種族歧視。至於濫用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也應該去糾正和限制。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26
來美六十年: Lum---粵語是""林"
謝了。我查了不少網上資料,就在林或盧之間拿不定主意。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31
來美六十年: ""政治正確"是奴化教育,亦是變相歧視
我個人認為「政治正確」當年為華裔等弱小群體帶來許多直接的好處。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31
tea2011: 好文,謝謝分享
謝謝鼓勵。
回復 洛游郵樂 2017-4-6 12:39
對牛彈琴: 我的一位同事(白人女士)告訴我,在1970 年代,她的大學室友是從香港來的。一天她們一起去當地(Carbondale,IL)的一家餐館吃飯。餐館的服務員告訴她,他們不
謝謝分享。的確我們的社會在發展進步,了解過去的歷史(其實也是不太長久之前的)非常有益。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7-4-7 00:09
洛游郵樂: 我個人認為「政治正確」當年為華裔等弱小群體帶來許多直接的好處。
從前對華人有小惠.
可是現在對華人無助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05: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