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走,到中國開會去!

作者:bobzhou  於 2019-5-17 22: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走,到中國開會去!

 「我不在中國開會,就在去中國開會的路上。」

自從擔任某知名媒體駐華記者以來,安先生已經被那些大大小小的國際會議邀請搞得有些頭

剛開始,安先生還覺得參加這些會議「不僅浪費時間還有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規範」――會議的主辦方會幫你打點好從機票到食宿的一切,儘管會議常常很枯燥,但午餐十分豐盛,下午的遊覽更是「貼心」,最後還會在信封里收到「意外驚喜」。但時間久了,安先生還是決定選擇大約每10個邀請中的一兩個出席。事實上,安先生的困擾,也幾乎是每一個境外駐華記者的必修課。

長期以來,除了國家層面正規的國際會議之外,各地大小城市似乎也染上了「國際會議癮」。會議多數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主辦,由財政埋單。有數據顯示,中國主辦的國際會議不斷增多,每年上升。有人透露,在他駐北京的4年多時間裡,曾先後參加20多場國際會議,而至於曾收到的邀請,則數不勝數。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人愛開會,而不少外國名人政要也著實樂意來中國出席。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也今非昔比,如今東西半球經濟和政治布局都發生了極大變化,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也愈發濃厚,當然,興趣的出發點多半還在純粹經濟利益。」多數外國人喜歡來中國開會的原因可能在於商機的發現,核電、糧食、石油乃至輕工業領域尤其如此,一般而言,會議的專業性越強,對參會者的吸引力越大。

 

兩部委出台新規定。事實上,像玉米行業大會、地震大會、數學家大會、生物製藥大會,這種務實的國際會議,恐怕並不在此次兩部委叫停的範圍之內。國際會議可分為兩類,一是由國際會議組織(ICCA)發起、各國申辦、不佔用財政撥款而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國際性會議;另一種則是完全由政府牽頭、消耗財政撥款、付高額出場費請國外專家、討論所謂「經濟形勢」等較為空泛議題的國際會議。嚴格意義上而言,後者並不能稱之為國際會議,它在中國,有一個更為貼切的叫法:官辦國際會議。此番兩部委出台細則叫停的,也就是這些官辦國際會議。

在國際會展界,中國基本已經成為免費的代名詞。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在華召開的國際會議,外賓都能享受如下待遇:頭等艙,五星級住宿,吃大餐,高出場費,高規格出行、觀光,等等。

前述業內人士指出,一向以組織正規國際會議著稱的ICCA,也被中國慣出了一身毛病,「達沃斯就是很好的例子,夏季達沃斯本身價值多少先不說,關鍵是到了中國要價就翻番。」這種說法,得到了佐證。曾到十幾個國家參加過數十場國際會議的表示,達沃斯這樣的會議在西方已經走下坡路了,但是到中國來,收的參會費很高,一般要3萬塊錢買一個參會指標。「這已經變成一種變相圈錢的形式了。

要政績,還是要會展市場

事實上,從市場角度而言,一次會議完全有可能成為贏利的買賣,這也就是為什麼「會議經濟」以及「會議產業」能在中國方興未艾的關鍵。

以行業國際大會為例,一次會議有可能成就的商機:先是有民營公司從決策層面提出會議創意和主題,分別向行業內專家和企業發出邀請,雙方一旦產生需求,與會者同意繳納註冊費,便能形成市場;決策之後,由專業的承辦組織負責落實,發信息、做網站、聯絡、接待、註冊登記、收費服務,而下游環節則涉及會場的布置、設備、同聲傳譯、宣傳及會後旅遊……就這樣,由一場會議為中心的產業鏈就此形成。「每個環節都能產生效益,像日內瓦,就是會議養出來的城市。」

但中國正好相反,屬於「城市出錢養會議」。「首先是國家撥款,從源頭上就出了問題,花起來不心疼,沒收益也無所謂。官辦國際會議就等於花錢買一個樂呵、熱鬧。損耗與本身產生的價值不符,政績要求高於市場規律。

儘管沒有具體的數字統計,但官辦國際會議帶來的巨大浪費,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國家關於國際會議的文件1985年有一版,中共中央外事領導小組做的,1995年有兩版,《嚴格控制在華舉辦國際會議》和《重申加強外事紀律 嚴控在華召開國際會議》,看上去雖然題目都很嚴厲,但這些年下來,似乎也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到現在已是26年的時間,多年來中國國際會議如何一步一步從嚴謹正規演變為現在的「亂象」。「這麼多年一直在叫停,但是就像中國房地產調控一樣,今天六條明天八條,能起多大作用?最根本還是有一個形象工程,有一個利益在那裡。」

 

一場國際會議在中國的變形究竟如何完成,而所謂「官辦國際會議」的背後,到底又隱藏著怎樣的潛規則?

秘密1:三明治與饕餮大餐

「會議用餐以自助餐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請,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請。」在財政部、外交部聯合發出的通知中,餐飲一項赫然在列,且規定極為詳細。事實上,這一細則所針對的,正是在華國際會議餐飲中的嚴重浪費現象。

「僅餐飲一項,就佔了一場會議總支出的將近50%。」這一點,讓曾到澳大利亞開會連吃5天三明治的XX十分感慨,「你在北京,去任何一家酒店說我要吃三明治,它給你做嗎?」而據記者調查,目前無論是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還是國家會議中心,都有餐飲消費最低起步價100元的標準,統一配送的盒飯則高達80元。有趣的是,任何參會人員不準攜帶中心以外的食品入內,「我要吃麥當勞,那不許你進。」而會議期間的茶水飲品,「2000年的時候,一杯茶一杯咖啡一個人是8塊錢,後來漲到10塊錢,現在最低都是30塊錢。」一方面是主辦方無意識浪費,一方面是酒店強製造成的浪費,但是你也沒辦法賴酒店,這些都是企業行為,它要還本付息,就必須把費用定得很高。

秘密2:100人的會議,200萬元預算

「會議經費由我方全額負擔或由與會各方分擔的,應統一按照會議標準制定經費預算,我方負擔的經費應納入部門預算管理。」財政部、外交部的通知這樣規定。

任何一場國際會議的操辦,都離不開錢。一場官辦國際會議的召開,必須先有財政撥款。按照常理,會議召開之前的預算報批便十分關鍵,理應丁是丁,卯是卯,來不得半分含糊。但事實正好相反――國際會議的預算報批,經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XX介紹說,他經常接到一個會議的報批單,一共就百十來人,卻跟政府伸手要近200萬元的經費預算,「一個人兩萬塊錢,你幹什麼使啊?」,不靠譜的預算賬單太多了,基本上那些以「發展基金/資金」命名的,都有小九九。比如說,本是開國際會議,卻申請購入大批固定資產,例如買10台計算機,10台印表機,2台攝像機,甚至高檔用車都在預算之列……「買那麼多固定資產的理由是什麼?」「會議要留照片、留資料啊,再說我們還要開第二屆呢。」

事實上,據業內人士透露,那些能夠被稱為「國際會議」的預算,基本都是如此,100人的中小型規模會議,申請100萬~200萬元的預算並不稀奇,只要是能掛上「國際」兩個字,身價立刻就能翻番。

秘密3:「前面一排最好全是部長」

財政部、外交部的通知規定:「各地區舉辦國際會議或涉外活動,不得競相抬高國內外會議代表的規格,不得相互攀比。」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一次國際會議的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還在於「形象工程」,「我們又開了什麼什麼會,是首屆,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寫文章造輿論吸引眼球,這個就是最大的收益。」而在一些二級城市舉辦的國際會議中,更是流傳著一些不成規矩的規矩,例如「最好前頭一排全是部長,或者全是省長,官越大越好,檔次越做越高」。

 

 (轉載)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Kalco 2019-5-19 21:12
這幾年中國上行下效,熱衷於「峰會」、「高峰論壇」之類,其實這對經濟發展沒有什麼鳥用的。馬克思說來說去都說「經濟基礎」從來不提「峰會」,可見搞好「基礎」才有經濟。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3: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