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軍八勝,粟裕八敗的記錄

作者:bobzhou  於 2017-6-9 03:4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7評論

關鍵詞:粟裕, 記錄


 

現在看歷史,說粟裕是不敗常勝將軍,國民黨軍隊總是一敗塗地。國民黨軍隊最後確實敗於共軍,可以說原因多多。

再看歷史,可以肯定國軍是抗日戰爭中對抗日軍的中堅力量。

國軍在內戰中雖敗,但也與共軍周旋四年,如果以部隊傷亡統計,共軍雖勝其傷亡是損失慘重。如淮海戰役,70萬共軍參戰,傷亡過半。


內戰中,國軍也有成功的戰績。

這裡可以看一下,內戰初開,國軍八勝,粟裕八敗的戰爭歷史記錄;

  一、泗縣戰役 1946年7月華野山東部隊將國民黨第7軍的172師包圍在泗縣城裡打了兩天,華野損失慘重。此時國民黨第7軍的171師也突破阻擊逼近泗縣,對粟裕部隊形成內外夾攻之勢,華野不得不撤圍。其中華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魯南第8師遭受重大損失,傷亡過半。從此國民黨第7軍中便流傳著「鋼軍硬,共軍不敢碰一碰」的順口溜。如果按「8師傷亡過半」的標準,那麼泗縣戰役,僅8師就傷亡5000人左右。再加上參戰的2縱、9縱,此役,解放軍傷亡應在7000人左右,國民黨軍僅損失3000人。

  二、淮陰之戰 1946年9月,張靈甫率國民黨整編74師主攻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整編74師一路突破華野在運河與洪澤湖之間設置三道防線,到達淮陰城下,譚震林下令扒開運河大堤,放水也無法遲滯74師的迅猛攻擊。18日張靈甫親臨一線督戰,發起夜戰,從解放軍各縱隊的結合部成功突破,用假口令詐開南門,對華野進行內外夾擊,解放軍反擊未能奏效,全線崩潰,被迫於19日撤出淮陰。74師繼續追擊,又於22日攻佔淮安,至此,國民黨軍控制兩淮,張靈甫獲三等雲麾勳章。解放軍在華東只剩下了山東解放區,華中主要工商區兩淮的丟失對於華野兵力補充、後勤補給和部隊迴旋都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三、第二次漣水保衛戰 1946年12月,張靈甫統一指揮國民黨軍整編74師和整編第28師第192旅以及新7軍一部共5個旅二攻漣水,張靈甫吸取以往教訓,以一部從西面攻擊漣水,解放軍措手不及,華野三大主力之一的第6師奉命回師增援,在漣水城外被74師重創,6師傷亡達5000人以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74師勝利攻佔漣水。由於漣水接連失利,蘇皖解放區絕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軍佔領,華中野戰軍主力被迫北撤山東。

  四、南麻戰役 華野殲滅整編74師后粟裕開始輕敵,認為胡璉的整編11師是個軟核桃,1947年7月開始攻擊南麻,不想胡璉花了二十餘日在南麻村莊周圍構築了無數集團梅花形子母堡工事。解放軍每打下一地堡,僅僅消滅對手兩三人,而自己卻付出去了至少一個排的有生力量。這樣進攻了三天,南麻紋絲不動,而黃百韜集團軍的援兵已經到了。粟裕兩面受敵,難以支撐,不得已下令退兵。粟裕手下的四個縱隊傷亡慘重。國民黨軍損失在8000人,解放軍損失約14000人。

  五、臨朐戰役 南麻戰役失利后粟裕為了鼓勵低落的士氣,匆忙決定攻打臨朐的李彌,不想在發起進攻的時候,突然大雨傾盆,山洪爆發,河水猛漲,彈藥受潮,攻城受挫,許多士兵被洪水沖走,淹死不計其數,慘不忍睹。此時蔣軍各路援兵已紛紛趕到,華野不得已只得全軍撤退。臨朐戰役中華野總共損失11000人,被俘約500人,國民黨損失5000餘人。

  六、土山集戰役 1947年9月土山集戰役(曹縣戰役),國民黨整編11師孤軍深入到土山集、大義集一帶,華野急於報南麻一箭之仇,調動5個主力縱隊(華野1、3、4、8、10縱,中野11縱)設下口袋陣,欲包殲整編11師。國民黨11師師長鬍璉嗅覺敏銳,馬上停止前進,進駐兩個村莊挖掘工事固守。解放軍還是老戰術,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以3、8兩縱猛攻土山集守軍18旅,4縱阻擊大義集增援。胡璉的18旅頑強守住土山集,經過3天激戰,重創3、8兩縱,同時大義集的11旅及時出擊,打垮4縱阻擊,猛烈攻擊3縱後方,華野見勢不好,迅速撤退。解放軍傷亡4413人,11師傷亡3000多。

  七、金門戰役 金門戰役就不啰嗦了,是公認的解放戰爭中我軍的第一敗仗,葉飛在回憶錄《征戰紀事》324頁中說,我軍傷亡近一萬人,蔣軍傷亡2.6萬人。事實是我軍被俘7095人,犧牲2000人左右。蔣軍傷亡3249人,其中傷1982人,亡1267人,據蔣軍戰後精確傷亡統計表。這是典型的殲滅戰,前期雙方各有傷亡,後期勝方抓俘虜。金門戰役的失利對全局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國民黨振奮了軍心、民心,鼓舞了士氣,解放軍喪失了攻台的的最好時機。

  八、南日島失利 1952年10月8日,國民黨「金門防衛司令」胡璉派特務化裝成漁民,潛入莆田外的南日島探得知島內兵力空虛,只有解放軍1個加強連的兵力,胡璉認為這是偷襲的好機會。10月11日晨7時,胡璉指揮其麾下9000餘眾,分乘10艘艦艇,在8架飛機的掩護下,突然向南日島發起襲擊。我守島部隊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壯烈犧牲。少部被俘后被送往高雄。島上的政權被摧毀,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遭受到嚴重損失。更大的悲劇是當日晚間,解放軍不明島上情況就倉促派出援兵1000多人,攜帶武器不足,登島后雖奮勇衝殺,斃傷國民黨軍,但因寡不敵眾,遭敵各個擊破,全軍覆沒。全島一度被國民黨軍佔據,當福建軍區準備再調部隊反擊時,登島的國民黨軍已全部安然撤退。這是三野自金門失利后的第二次重大失利,是二十八軍自解放戰爭以來又一次大的損失。葉飛聞知,悲痛異常。毛澤東也來電嚴厲批評了福建我軍在南日島的失利。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7-6-9 04:43
歷史是勝者寫的,常勝常敗,隨他怎麼寫。
回復 Nanshanke 2017-6-9 07:43
共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回復 泥馬 2017-6-9 21:16
這些戰鬥勝利反映了國軍實施戰略進攻階段取得的階段性戰術勝利,但在戰略目標的實現上卻沒有達成,即消滅華東共軍主力。在進攻蘇北得手進入沂蒙山區后,國軍進攻集團被華東共軍主力九個縱隊分割包圍一舉殲滅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74整編師,國軍在山東戰場的重點進攻就此夭折。
回復 bobzhou 2017-6-9 23:17
從評論看,泥先生對此深有研究,共同探討,討教。
回復 泥馬 2017-6-10 00:39
bobzhou: 從評論看,泥先生對此深有研究,共同探討,討教。
不敢當。大致的歷史輪廓經緯是,內戰爆發后(國軍稱戡亂剿匪),粟裕指揮大約3-4萬兵力與國軍幾個整編師或軍約12萬優勢兵力在蘇中作戰。在優勢國軍進攻下,粟裕指揮劣勢兵力與國軍多次作戰,有得有失,史稱蘇中「七戰七捷」。這當然是共軍的看法,但也是基本真實的反映。因為,在兵力數倍和武器裝備全面優勢的國軍進攻下,蘇中解放軍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還大踏步進退連續作戰,即便在傷亡數字上不佔優勢(傷亡數字與火力強弱有很大關係),但從戰略目標的實現上,應該說增加了弱勢地位的解放軍運動戰抗擊乃至殲滅國軍的底氣,而國軍的所得是殺傷了共軍,把共軍從蘇中趕到了蘇北。

接下來就是蘇北階段,這個時期共軍方面的變化是山東共軍與粟裕部隊合為一股,由陳毅指揮。國軍經過蘇中作戰,也熟悉了共軍的作戰方法,而共軍從蘇中退到蘇北,部隊減員,戰鬥力下降,最要命的是共軍指揮系統由陳毅統一指揮,而陳毅的軍事才幹是共軍元帥里最差的。於是,就有了你描述的從蘇北到山東的一系列敗仗或得不償失的戰鬥。撤到山東后,中共華東局領導集體密電毛澤東中央軍委,告陳毅指揮無能,華東部隊傷亡慘重,士氣低落,要求撤銷陳毅指揮職務。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得此報告后,立即調整華東部隊指揮關係,明確一切作戰指揮最後決定權由主管作戰的副司令粟裕負責,把指揮權從陳毅手中轉移到作戰副司令粟裕手中。此後,在粟裕指揮下,才有了所謂南征北戰,調動國軍進攻陣營,抓住74師突進而兩翼國軍因內訌不和沒有跟進掩護的戰機,包圍並分割殲滅了整編74師,扭轉了整個山東戰局。
回復 SAGFS 2017-6-13 02:47
===如上二位老兄探討,開始得知那些常年被淹沒歷史細節.其實很正常,中共是贏家,應該正面宣傳的.但不能局限於這些" 枝節 " ;.為何當年一個執政黨如此優越條件和人才濟濟,卻打不過毛澤東文盲軍隊加劣質武器呢? 二位卻去局限於陳毅不能打,而粟裕能打,但也輸了不少.這些完全是  " 枝節 "爭論.其決定根本因素,即毛澤東土地改革,人稱" 土改 ",沒收地主土地無償分配給農民.導致國民黨軍隊內部崩潰,退至台灣的根本因素.僅僅三年呵,土改的力量. 土改使得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到後來只能依賴" 拉壯丁 ";.其實" 拉壯丁 "都難.五十年代初,蔣出錢雇傭日本兵二萬多人...其他因素,例如,蔣身邊共諜如雲; 西安事變,等等重大因素,其實也都是" 枝節 " 啦...
回復 SAGFS 2017-6-13 03:05
===解放軍也好,國民黨軍隊也好,至少九成五都是由大陸農民成份組成.當一個農民得知家裡已經分到了土地,那是什麼心情? 誰不倒向毛澤東一邊? 土改運動,徹底破壞了中華國民經濟,破壞了傳統中華鄉坤文化,創傷至今都無法恢復. 未來統一台灣,類似沿襲毛澤東"土改"手法,徹底摧垮台灣當局私有經濟,那也是不是不可能...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23: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