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1

作者:ChineseInvest88  於 2014-5-2 01: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好文好歌好圖分享|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1942年9月,當時居住在維也納的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專家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連同他的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3年後,當他從集中營中被解救出來時,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作為119104號囚犯活了下來。在1946年,他用了9天時間寫下了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並出版成書。在這本名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暢銷書中,他總結了生與死之間的差異:那就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他對早年生活的一種頓悟。在他上高中時,一名教授科學的老師站在講台上告訴他們:「生命的進程就像是燃燒,這不過是一個不斷氧化的過程而已。」弗蘭克立刻從椅子上起來反駁,「先生,倘若生命果真如此,那生命的意義何在?」

在他被關押期間,他發現即使生活在這最駭人的環境之下,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他在《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寫道:「在這裡,從一個人最寶貴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輕易奪走。在這裡,我們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經給定的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擔任醫生。在書中,他提到了集中營中兩名想要自殺的囚犯。就像集中營中的其他人一樣,這兩人早已感到心灰意冷,生無所戀。弗蘭克寫道:「在這兩個案例中,我需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他們仍有一個值得等待的未來。他們中有一人是一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已經在國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學家,他還有一套叢書需要完成。」

弗蘭克接著寫道:

「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來對彼此進行區分。正是這兩個特性,將每個人生存的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之愛聯繫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他是無可取代之時,他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世所背負著的責任,他就會將這份責任發揚光大。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承受來自他人溫情,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所以他能坦然面對前方的任何挑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3: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