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加拿大的「後花園」--古巴見聞8(情迷哈瓦那上)

作者:沁霈  於 2016-11-28 16: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遊山玩水|通用分類:旅遊歸來|已有4評論

關鍵詞:加拿大, 哈瓦那, 後花園


沒有來過古巴的人,估計多數和我一樣,習慣以一種有色眼光來揣度這個美洲唯一尚存的社會主義國家,認為這裡人民也是被完全洗腦,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烏托邦幻想國里,物質匱乏,思想愚昧。但來到古巴,特別是到了哈瓦那之後,這種成見多少有些改變了。
海明威曾經說過,哈瓦那是除了威尼斯和巴黎以外最美麗的城市。此話或許有點言過其實,但若說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卻一點沒有誇張。誠然,相比較城市規模、經濟實體、現代化程度以及歷史厚度,哈瓦那都遠遠落後於這些城市,也包括中國的很多地方,但若論其自然及人文環境,我覺得絲毫也不遜色,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哈瓦那初建於1519年(也有說是1515年),1550年發展成為古巴的主要城市。1592年,西班牙腓力二世授予「哈瓦那」城市封號,1634年被封為「通往新世界的鑰匙和西印度群島的堡壘」,由此可見其重要地位。哈瓦那現有人口約230萬,自建城以來就是古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加勒比海區域最大的城市,也是目前拉丁美洲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城市之一。
哈瓦那和世界其它城市一樣,也有舊城區和新城區之分。舊城通常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因為其中沉澱的歷史最能反映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風情和傳統。哈瓦那舊城區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意亂情迷的地方。除了碧海藍天、美酒、咖啡、雪茄和蔗糖等天然特色外,這裡還有教堂、廣場、劇場、噴泉和雕塑等歷史文化名城應有的一切元素。而最具吸引力的,是她見證了西班牙整個大航海時代的繁榮與衰退,堪稱美洲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殖民城市。
我們離開莫羅城堡,穿過海底隧道,幾分鐘后就到了位於哈瓦那灣西側半島上的舊城區。

到了舊城區參觀的第一個景點是古巴革命歷史博物館。這幢宏偉華麗、質感強烈的建築,建於1920年,1959年革命勝利前一直是古巴歷任總統府,之後才改為博物館。該建築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端莊奢華,是哈瓦那最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我很想進去參觀一下,可司機一再提醒時間不夠,只好在周邊轉了一圈就離開了,也留此念想作為下次再來的借口。

這是革命博物館前展示的卡斯特羅游擊戰時使用過的坦克;中間是一個紀念碑;右邊的尖頂建築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哥特式教堂。

舊城區佔地面積不大,雖然局部也有修繕的痕迹,但基本都保持原樣,特別是完整保存了殖民后好幾個時期,共計1780多件不同風格的古老建築,被稱作建築藝術的寶庫,是美洲乃至世界對歷史文物保護最好的地區之一。因此,1982年,整箇舊城區連同莫羅城堡等防禦工事,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些歷史建築大多以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為主。建築的美感與歷史的滄桑相互映照,散發出水乳交融般的魅力。上圖為一個銀行兌換外幣的營業點,很多遊客在排隊兌換古巴比索。



進入這條街道,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宛若穿越時空到了15世紀時的歐洲,又彷彿置身於一個偌大的建築藝術走廊。兩旁的建築五彩繽紛,且古色古香,充滿了中世紀時的歐洲風情,雖然因年久失修,許多已經斑駁不堪,但仍然難掩昔日的繁榮和輝煌。如今看上去,整個街道還是那麼規劃整齊和諧,錯落有致,顯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辛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時保護起來。

建於1529年的兵器廣場(Plaza de Armas)(又稱塞斯佩德斯廣場),是哈瓦那最早建立的公共廣場,是當時的市中心,也是整個古巴進入殖民時代的標誌。
廣場中央矗立著國父塞斯佩德斯的雕像。卡洛斯·曼努埃爾·德·塞斯佩德斯(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是古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起義軍領袖,1869年當選為戰時共和國總統,1873年被捕后英勇就義。
初聽介紹兵器廣場,還以為一定有很多軍事武器展覽,原來只是一個類似街心花園的地方。在拉丁美洲的很多城市,比較重要的廣場都叫兵器廣場,因為這些地方在建城初期都駐紮著兵營。

這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總督府,建於1776年,位於兵器廣場的西側。灰白的石灰岩建築看上去並不十分起眼,卻見證了古巴好幾個歷史時期的風雲變幻。1899年1月1日,就在這棟大樓里,西班牙把對古巴的統治權移交給了美國,從此先後成為美軍司令部、總統府、哈瓦那市政廳,現為古巴歷史博物館。這是一棟雙層的四方形高大建築,寬敞的門廊,結構厚實,儘管年久失修,依然可見昔日的富麗堂皇,也隱約嗅得一絲當年殖民者的傲慢氣息。同樣遺憾的是時間原因,我們沒有進去參觀。

聖弗朗西斯科廣場(San Francisco de Assis),是哈瓦那舊城區四大重要古老廣場中最大的一個。廣場因旁邊的聖佛朗西斯科教堂而得名。該廣場始建於16世紀末期,並在1730年進行過翻修,廣場中間還建有一個獅子噴泉。這裡是殖民時期的商貿中心,因為靠近海關,交通便利,進出哈瓦那的貨物大多是在這裡裝卸和發送到各處。

位於廣場東側的是著名的哈瓦那港口大樓,當年西班牙人就是從這裡起航,把在新大陸掠奪的貴金屬、蔗糖、咖啡、煙草等財寶源源不斷地運回本土。


廣場其實並不起眼,真正吸人眼球是四周的許多精美建築。這是廣場北側的一座宏偉大夏,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灰質外牆、拱廊、門窗以及整個結構端莊和諧,質樸又不失華美。該大樓始建於1907年,古巴革命前一直是證券交易所,現在是國貿大廈,很多涉外公司在裡面設有辦公室。


從港口大樓門口看過去,國貿大夏樓頂上的古羅馬墨丘利神的銅質雕像清晰在目。

當然,廣場真正著名的是南邊的聖弗朗西斯科大教堂。這是一個建築組合,毗鄰的是聖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是哈瓦那殖民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巴洛克設計風格建築。石灰岩的建造主體,看上去既簡單又破舊。不過,由於未經任何修飾,整個建築從內至外透出一股古樸之氣,給人一種歷經滄桑的真實感覺。
這裡原本是哈瓦那非常重要的宗教場所之一,但在幾百年的歷史變遷中,宗教的用途早已喪失,卻先後成為海關檔案管理處、郵政總局和通信部門,如今只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供人參觀,有時在裡面舉行一些古典音樂會。

教堂門前有聖方濟各高舉十字架的雕像,他是天主教方濟各會和方濟女修會的創始人,教堂和修道院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現任羅馬教宗的聖號方濟各也是為了紀念他。
據說聖方濟各曾經在山上禱告時領到基督受難時的聖痕,並得到羅馬教廷官方的認可,而且是迄今為止唯一認可的聖痕。
方濟各為人謙虛、喜樂、關心疾苦,一生以追隨基督為上。他的宗教理念中心是和平和貧窮,主張修士應當過清貧的生活,並把福音傳給窮人。除此之外,他還特別關愛大自然,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上帝所造,人類應該尊重、愛惜和保護,並且堅信世界和平一定與尊重環境息息相關。我想古巴人應該從小都是接受這些理念成長起來的,難怪所到之處,環境都保護的那麼好。
除了生態環境,我發現古巴人對公共衛生環境的保護也是習慣性的,形成了一種自覺行為。如這些公共廣場,很難發現隨地亂扔的廢紙、煙頭等垃圾。為此我還特別觀察了四周,並沒有發現類似中國街頭上那麼多的專職環衛工人。

始建於1748年的「哈瓦那大教堂」,是哈瓦那舊城中最著名的教堂。這是一座巴洛克式古建築,混合了西班牙和美洲的建築風格,採用的也是古巴特有的石灰岩建材。波浪形的正立面兩邊,建有兩個大小不一樣的鐘樓。這種非對稱式設計格局,非但沒有不和諧的感覺,反到給人一種韻律感,因此被人譽為「石頭譜出的音樂」。大教堂里曾經陳放有哥倫布的遺骨,西班牙人撤離前被送回了西班牙。1998年教皇保羅二世曾經來這裡作了一場彌撒。
受西班牙人長達400餘年的影響,大部分古巴人信奉天主教。據維基百科介紹,目前天主教在古巴有11個教區,約有650多座教堂。

大教堂內部

大教堂廣場是舊城區最年輕,但卻是最大的廣場。說是最大,也就相當於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廣場周邊的建築也很漂亮,寬大的拱形涼廊,精緻的門窗,都是當年西班牙的伯爵、侯爵府,如今有的改為餐廳,有的成為藝術博物館。

這家餐廳的前身就是侯爵府,據說這裡的義大利餐味道很好,很多遊客喜歡來這裡用餐。

哈瓦那舊城區有四大著名廣場,除了兵器廣場、聖弗朗西斯科廣場和大教堂廣場外,還有老廣場(Plaza Vieja)。老廣場建於1559年,是用於奴隸買賣和節日慶典的場所。老廣場所在地是當年哈瓦那的富人區,所以廣場四周集中了一些建築考究的豪華住所。當年的富人們,都坐在陽台上觀看遊行、鬥牛等慶典活動。不過,這個廣場有別與其它幾個廣場,修繕得過於新穎,特別是廣場中央突出的現代花雕,顯得與廣場的歷史背景氛圍格格不入。

這是古巴1929年至1959年使用的「國會大夏」,完全仿照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大廈所建,只是比例小一點而已。
1898年,古巴在美國的幫助下,結束了西班牙長達400餘年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但卻成為美國的附庸國,直至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國會大廈」就是在這個時期由美國人監造的。
1950年代之前,該大廈一直是哈瓦那最高的建築,後來被新城區的何塞.馬蒂紀念塔所取代。革命勝利后,這裡曾經是卡斯特羅新政府的辦公地,現在是古巴科技環境部、科學圖書館和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所在地,同時也是全國代表會議中心。
「國會大廈」所在的廣場四周,是哈瓦那舊城區的中心,周圍有很多著名建築,如哈瓦那大劇院等。遺憾的是大夏周圍都在維修,整個區域不許遊客進入參觀,我只好在街道的夾縫裡匆匆留下這張掠影。

這是在「國會大廈」正對面街道上拍的照片。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已經將這棟建築變得破敗不堪。油漆剝離,銹跡斑斑的陽台鐵架上,凌亂地曬放著一些衣物。估計裡面應該還有人居住。真是不可思議,在一個以旅遊業為經濟支柱的城市中心,居然至今還有這種煞風景的建築存在,換作中國或任何其它國家,早就拆掉重建了。

其實,人往往在很多時候是矛盾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兩面性,如果都像中國那樣強拆亂建,今天的我們也就無緣目睹哈瓦那的歷史風韻了。看看中國的歷史古迹,要麼在拆建中灰飛煙滅,要麼被刺眼的色彩塗抹的面目全非。無論是否被洗腦,當代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基本都是虛無的,因為中國人無緣接觸歷史真相,要麼是經過官方刻意篡改的所謂正史,要麼就是文藝作品里的演義野史,而這兩者都不可當真。

據說哈瓦那的舊城區,在20世紀初差點也被拆掉了。當時古巴的酒店和娛樂業相當繁榮,而舊城區的狹窄街道已無法滿足這些場所的需要,因此巴蒂斯塔政府決定拆除舊城區,並且已經制定出了拆建計劃。可是,1959年的革命勝利,將這一切統統擱置下來。卡斯特羅上台後的工作中心是在農村,根本無意進行城市改造,因此舊城區才倖免一劫,但也沒有任何維護。

直到1982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古巴政府才開始對舊城區進行少量的維護和修復,但很多建築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

著名的「五分錢」小酒館,是海明威當年常常光顧的地方,也是每個哈瓦那遊客的必到之處。

酒館里有不少品嘗「墨黑托」(Mojito)的顧客。據介紹,酒館里的陳設基本保持了當年的原樣,牆上掛著海明威的畫像。有人說裡面還有卡斯特羅的親筆題詞,估計就是海明威畫像左邊的那張比較顯眼的字框。

這棟粉色的「兩個世界飯店」(Hotel Ambos Mundos),也是因為海明威曾經在此居住過7年而聞名。酒店建於1923年,曾經是美國人的私產,后被古巴政府沒收充公,現在是一家四星級酒店。
1928年,海明威第一次來古巴下榻這家酒店,住在511號房間。據說這個房間至今為他保留,裡面陳列了作家當年的一些手筆及生活用品。他一共在古巴生活了22年,超過他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古巴是誕生《老人與海》的地方。

狹窄幽深的巷道,瀰漫著朗姆酒的醇香和雪茄的氤氳,令人流連忘返。當年的石砌路面,已經被歲月磨礪的凹凸不平,走在上面恍若時空倒轉,一種滄桑與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

在遊客中間,穿插了一些穿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古巴女人,她們主動熱情地與遊客搭訕,希望與其合影拍照,以得到一些小費犒賞,這也是哈瓦那街頭流動的一條風景線。

瞧瞧這位大媽,一襲白衣,頭戴紅花,腳穿粉鞋,手握一把紅摺扇,嘴裡還叼著一根大雪茄,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她坐在那裡「守株待兔」,可能也是等著客人來拍照合影的。

能歌善舞是古巴人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古巴音樂在世界也是久負盛名。在哈瓦那的街頭,隨處可見各種形式的拉丁美洲樂隊。

作為美洲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哈瓦那的街頭上並沒有太多的有關革命意識形態的宣傳畫,更多的是看到一些反映生活題材內容的藝術作品。

古巴的繪畫藝術別具一格,畫作大都色彩濃烈歡快,極富想象力,充分反映了古巴人對生活和藝術的自由熱愛。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11-29 00:42
謝謝沁霈兄的分享。一個問題請教:同樣是以共產主義為旗幟,為什麼他們願意保存傳統,而我們卻只想摧毀傳統?
回復 沁霈 2016-11-29 12:32
徐福男兒: 謝謝沁霈兄的分享。一個問題請教:同樣是以共產主義為旗幟,為什麼他們願意保存傳統,而我們卻只想摧毀傳統?
徐兄好!是啊,這是一個好問題,而且不僅僅如此,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謝謝關注!
回復 Lawler 2016-11-29 13:26
徐福男兒: 謝謝沁霈兄的分享。一個問題請教:同樣是以共產主義為旗幟,為什麼他們願意保存傳統,而我們卻只想摧毀傳統?
同樣是以共產主義為旗幟,為什麼他們願意保存宗教,而我們卻只想排斥?
回復 沁霈 2016-11-30 10:26
Lawler: 同樣是以共產主義為旗幟,為什麼他們願意保存宗教,而我們卻只想排斥?
這是最大的區別之處。謝謝關注!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9: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