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問道青城山」--成都 之行(4)

作者:沁霈  於 2013-10-13 01: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遊山玩水|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37評論

關鍵詞:回國紀錄, 成都, 青城山

常聽人說,巴蜀山水美如畫。實際上,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出何謂「美如畫」。水之靈,山之魂,山水相依,靈魂貫通,這就是巴蜀「美如畫」的精髓所在。得此天地精華的融匯點化,就不難理解巴蜀大地上為何出現那麼多文人墨客,正所謂地靈人傑也!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是中國當紅學者余秋雨遊覽都江堰時留下的墨寶(請見前篇都江堰中的照片)。儘管余大學者因為汶川地震時的不慎之言遭到眾人詬病,但這句題詞,卻簡明扼要準確表現了都江堰和青城山兩地的旅遊資源特色和文化內涵。

從都江堰景區出來后,看時間還早,趕緊讓司機向青城山匆匆趕去。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市西南面,距離都江堰景區僅有10公里。還沒到目的地,氣勢不凡的青城山牌樓就遠遠屹立在寬闊的道路上,迎候各路來賓了。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因此2000年時與都江堰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百度資料記載,傳說公元143年,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來到青城山,看中了青城山的深幽清靜,於是便結茅傳道,並在此羽化。從此青城山便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是天師道的祖山,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全國各地的歷代天師都要來青城山朝拜。

青城山原名為「清城山」,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朝時,佛教興盛,也看中了青城山的清幽寂靜,於是與道教在此爭奪地盤。為此,唐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誰知詔書誤將「清城」寫成了「青城」。後來將錯就錯,「青城山」便一直沿用至今。


青城山有前山、後山之分。前山是景區的主體部分,道教景觀大都集中於此。後山因為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很少有遊客去,所以自然風光保存完好。由於時間關係,加上安全起見,我只去了前山。

為了節省時間,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決定乘索道上山。誰知索道只是中間一段很短的距離,進大門后,必須走很長一大段盤山石階路才能到達入口。看來,問道也是需要付出一些辛苦的。


道家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地講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著名的道教勝地,青城山的自然環境當然不在話下。只見群山疊翠,林深樹密,曲徑通幽。

人行台階修建得比較整齊,也很安全。拾階而上,台階石色蒼然,兩旁是鬱郁蒼蒼的參天大樹,絲絲陽光從樹枝縫隙里穿射下來,若隱若現,若明若暗,神神秘秘中似乎隱藏著某種玄機。

青城山以「幽」稱勝,因此,儘管遊客眾多,仍然能夠體會出一種特殊的幽靜和靜謐。


路旁不時見到一些用樹枝木棍搭建的角亭,也不知什麼年代所建,但衰草枯枝,給人一種歲月悠悠的感覺。


整個環境中透出一片洪荒太古般的幽靜,稍有走神,便會意識恍惚,往來的遊客,彷彿一個個銀髯飄拂的道翁,飄然而過

很有創意的招攬顧客方式,好像還是一個中西組合呢。

中途還有休息的地方。不過,我是一口氣走完這段路程的。

儘管不太喜歡國內旅遊區普遍存在的嚴重的商業化現象,但這個「青城老臘肉」攤位,卻讓我感覺到一份濃厚的地方風土味。

「高峽出平湖」,這是位於半山腰上的月城湖,湖水裡灌滿了春天的新綠。轉過月亮湖,就是索道入口處了。

青城山至今完好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珍藏著大量文物古迹和近代名家手跡,因此被人稱作為活的道教「博物館」。我的主要目標是上清宮,因為時間緊迫,所以下了索道后徑直往上清宮方向趕去。


去上清宮還要走很長一段路,而且這段比下面那段險峻多了。沿途看到很多當地民工模樣的轎夫在招攬顧客,儘管多數遊客顯得疲憊不堪,但很少有人去坐「轎子」。


所謂「轎子」,其實就是簡易的竹竿擔架。我對中國旅遊區出現這樣的勞工現象非常不以為然。這都什麼年代了,還有這種落後愚昧的人力服務方式!


幾年前在黃山旅遊時,我曾經因為看到有人坐轎子,至今耿耿於懷。那是一位官員模樣的人,大約50歲上下。去過黃山的人都知道,黃山上的人行路相當曲折、狹窄和陡峭,幾個抬轎的民工顯得非常吃力,令人不忍卒看。後面還跟著一個轎子,坐著一位打扮入時的妙齡女郎,聽他們不時對話,估計是一家子或「小三」、「小四」什麼的。山上遊人如織,其中不乏年老體弱者,但絕大多數遊客仍然堅持徒步攀爬。實在不明白,他們是以怎樣一種心態,旁若無人般大搖大擺地招搖過市?!


2008年「5.12」大地震,青城山也難倖免。這是當年地震時從山頂滾落下來的一塊巨石。


登上一段很陡的台階后,迎面看到一個大大的絳紅色「道」字。心情頓時為之興奮,之前爬台階的辛勞一下子跑得無影無蹤。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其博大精深一直令後人引以為傲。可是,由於中國的現狀,特別是近現代在政治、科技等多方面越來越落後於西方國家以來,很多中國人開始反思自己的傳統文化,希望從中找到原因。

目前來看,儒家文化因為其等級觀念和威權思想,特別是長期被統治者所利用,因而遭到的批評最多。而道家文化中有關人與自然,特別是對「道」的追求的哲學內涵,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引起一些專家學者的關注。一部區區五千言左右的《道德經》,也不知被釋義出多少個版本。僅僅一個「道」字,人們就能不厭其煩,甚至是滔滔不絕地詮釋出幾個洋洋大篇來。


「大道至簡」、「大道無為」。《聖經》上也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1:1)。那時的老子,或許並不知道「道」就是神,但他知道「大道」一定是簡單明了,且通俗易懂的。我想,這也許就是道家文化的精華所在,雖然沒有最終指明真理,但卻給後人指明了通向真理的途徑。這裡的「無為」,當然不是指消極厭世或無所作為,而是說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胡作非為。相比較古希臘等西方哲人對真理的追求,中國的老子顯然遠遠走在他們的前面。只可惜,他的後人不但沒有延續他的求索道路,反而中斷了這麼長的時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就是上清宮了,果然是器宇軒昂。跟周圍其它道觀相比,上清宮顯得比較特別,像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築。雖然屋頂依然保留了飛檐翹角的巴蜀傳統建築特色,但門面和外裝飾卻是典型的歐洲建築風格。正門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於民國29年留下的手跡,想必是因為他常來這裡後來改建的,也有可能是張大千當年在此居住的緣故。

大殿內外供奉著很多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道教神仙,一些香客虔誠地跪在下面叩拜。


殿內殿外,到處是香煙繚繞,瀰漫著本來就不大的空間。我一時適應不了這種環境,因此在裡面欣賞了一些名人留下的墨跡,特別是那些富有哲理的楹聯后,沒有多做停留,就趕緊穿堂出去了。


據說這就是張大千故居,現在作為張大千作品的展覽室。裡面不讓拍照,我只好在外面拍了一張遠景作為紀念。

1937年「七七事變」后,張大千因為大膽譴責日軍的侵略,被日本人扣押起來囚困在北京,直到第二年底才逃離虎口。幾經輾轉后,他帶著家人來到了家鄉的青城山。

遠離都市的喧鬧,置身於這片青山綠水的幽靜之中,身心靈均得到極大滋養。兩年的隱居生活,使他得以潛心研究書文詩畫。這期間,他有愈千幅作品問世。有人這樣總結他的一生,說他30歲前是「以古為9幣」,40歲左右則「以自然為師」,60歲后是「以心為師」。而在青城山這兩年,就是「以自然為師」的巔峰階段。

從青城山回來后才知道,上清宮文武殿里保存有先生的《麻姑獻壽》和《花蕊夫人》兩座石刻,因為是直接在石頭上描畫,所以獨一無二。都怨自己孤陋寡聞,連文武殿的門都沒見到,錯過了親眼目睹的機會。不知餘生是否有緣再去青城山了。

在庭院的一個角落裡,看到張大千題字的鴛鴦井。不知裡面有什麼典故。

這是張大千為上清宮書寫的匾額

這個自稱「青城客」,被他人稱作「東方畢加索」,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的一代畫壇巨匠,後來客居巴西,仍然對家鄉的青城山魂牽夢繞,念念不忘。60年代時,他創作了巨幅《青城山全圖》畫作,供自己與家人臥遊。70年代移居美國后,他又畫了《青城山第一峰》,以寄託思鄉之情。

常年生活在北美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中國,無論是山還是水,都遠不如北美的青了。可先生直到晚年,還一直都在念叨:「看山還是故鄉青」啊!同是海外遊子的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覺呢?

至此,我的成都行就匆匆結束了。謝謝各位的分享,祝大家周末愉快!


高興
1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2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7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3-10-13 02:56
第四張照片真好:青山綠水,幾片小舟,一剎古寺,其水秀山靈之妙,盡在其中。
倒數第六張照片最滑稽,一把塗了金粉的鐵算盤與道家的原意相左。。。呵呵。
余秋雨是個最喜歡 」熱鬧「 的搖身多變文人。他在青城山留下筆墨,有點諷刺意味。。。
回復 tea2011 2013-10-13 05:34
謝謝好景圖,也算跟著你游過了~~~
回復 wo? 2013-10-13 08:00
不錯〜
幾十年前,青城前後山我都徒步丈量了〜

峨眉山也徒步丈量過〜
都因為那時年輕〜
回復 freewriter 2013-10-13 08:13
山是故鄉青。
回復 南冰洋 2013-10-13 08:17
票價幾何?
回復 倍可親親 2013-10-13 09:23
月是故鄉明
回復 秋收冬藏 2013-10-13 10:21
圖文俱佳,好文。我也最不耐見到中青年坐轎子,又不是有毛病,就是懶惰吃不了苦。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45
小皮狗: 第四張照片真好:青山綠水,幾片小舟,一剎古寺,其水秀山靈之妙,盡在其中。
倒數第六張照片最滑稽,一把塗了金粉的鐵算盤與道家的原意相左。。。呵呵 ...
我也喜歡這張照片呢。青山、綠水、小舟、古寺,恰好突出了道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氣氛。不愧為知音,謝謝妙評!

那張照片確實很滑稽。起先我還以為只是模特而已,沒想到是真身模特,差點出了笑話。還是你觀察的仔細,我都沒留意到那把算盤。呵呵。

沒錯,余秋雨確實喜歡「熱鬧」,尤其喜歡到處題詩作賦。

再次感謝!順祝周末好!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46
tea2011: 謝謝好景圖,也算跟著你游過了~~~
謝謝你的鼓勵和分享!問候周末好!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49
wo?: 不錯〜
幾十年前,青城前後山我都徒步丈量了〜

峨眉山也徒步丈量過〜
都因為那時年輕〜
看來你也是巴蜀人傑之一了。羨慕你!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49
freewriter: 山是故鄉青。
是啊,「山是故鄉青」!謝謝分享!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50
南冰洋: 票價幾何?
你問的是門票吧,好像是90元人民幣。
回復 小皮狗 2013-10-13 11:50
沁霈: 我也喜歡這張照片呢。青山、綠水、小舟、古寺,恰好突出了道家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氣氛。不愧為知音,謝謝妙評!

那張照片確實很滑稽。起先我還以為只是模特而已, ...
您太客氣了。也祝沁霈君周末快樂!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51
倍可親親: 月是故鄉明
理解,「月是故鄉明」,都是思鄉之情啊!謝謝分享!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55
秋收冬藏: 圖文俱佳,好文。我也最不耐見到中青年坐轎子,又不是有毛病,就是懶惰吃不了苦。
這不完全是懶惰,主要是一種炫耀。表現的是一種無知和心靈的醜陋。謝謝你的鼓勵!祝周末好!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1:57
也謝謝上面表態的朋友!

下周一是加拿大的感恩節,祝這裡的所有朋友:感恩節快樂!
回復 沁霈 2013-10-13 12:05
小皮狗: 您太客氣了。也祝沁霈君周末快樂!
這麼巧,正準備離開,發現了系統的提醒。謝謝回復,晚安!
回復 wo? 2013-10-13 12:24
沁霈: 看來你也是巴蜀人傑之一了。羨慕你!
是巴蜀人〜不是人傑。

最後一幅照片感覺蠻好〜

以後有機會還會再去青城峨眉二山〜那時和年輕時的感覺一定會大不一樣的〜
回復 秋天的雲 2013-10-13 13:04
看見這些景緻很清切啊,不過我對後山更熟悉一些,從前單位工會組織員工療養都是到後山的療養院。
回復 zliang0057 2013-10-13 14:35
這是前山沒有什麼特點,後山才有風景可看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20: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