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減肥方式和危害(2)

作者:回歸自然  於 2013-4-8 09: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2評論

關鍵詞:減肥, 健康, 飲食

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的減肥方式和危害(二)

 

第四、  損傷大腦和心臟。大腦需要來自於碳水化合物的能量。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產生,這樣能夠確保大腦的正常工作。缺乏碳水化合物時,大腦就會缺乏能量,因而導致大腦的損傷。

第五、  造成酮中毒,損傷腎臟。酮中毒是機體在嚴重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機體燃燒大量的脂肪產生能量供機體使用,脂肪首先被分解為脂肪酸和酮,我們的大腦和心臟在這種情況之下利用酮作為能量,其它肌肉利用脂肪酸作為能量,長期這種代謝的轉變對機體非常有害。代謝酮所產生的廢物經過尿和呼吸排出體外,產生許多難以忍受的癥狀,同時傷害腎臟及其它組織和器官。人們在酮中毒的情況下非常痛苦,因為大腦缺乏葡萄糖而不能正常工作,機體大量丟失礦物質鉀和鈉,而鉀和鈉的缺乏可使心臟功能受到阻礙。

第六、  尿酸升高,增加痛風的風險。動物食品中含有大量的嘌呤,嘌呤的代謝產物是尿酸,尿酸高可導致痛風。

第七、  產生酸性體質。脂肪和蛋白都是強酸性食品,因為這種飲食方式所要求的是吃大量的動物脂肪和蛋白,而很少吃蔬菜和水果等鹼性食品,因此這種飲食直接造成酸性體質,酸性體質可導致機體產生各種疾病。

第八、  消耗大量的營養物質維他命和礦物質。機體在代謝脂肪和蛋白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而這種飲食中很少含有這些營養物質,因此,機體只能搶奪體內用於其它功能的維他命和礦物質,這樣就干擾了機體的正常工作,導致很多功能不能正常發揮。例如,機體的免疫系統在行使其功能的時候需要維他命和礦物質,這些維他命和礦物質被奪走去代謝蛋白或脂肪時,免疫系統的抗病、防病的能力就會降低;還有,如果機體用於解毒的維他命和礦物質被奪走後,肝臟的解毒工作就會受到阻礙,那麼毒素就會直接傷害肝臟和其它組織器官。

第九、  增加消化系統負擔,使其疲勞,產生毒素,降低免疫系統的功能。大量的脂肪和蛋白需要大量的消化酶來消化分解,機體所能產生的消化酶是有限的,人體本身不能百分之百的分泌消化酶來消化所吃的食品,這是先天設計好的,缺少的部分由所吃的食品來補充。新鮮的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消化酶,由於食品在烹飪的過程中所有的消化酶都被破壞了,所以消化食品的重擔都留給了機體的消化系統,過多的脂肪和蛋白給胰腺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胰腺過渡勞累,一方面沒有能力去分泌足夠的消化酶來消化如此之多的單一食品,另一方面,胰腺本身也受到了損傷。那些沒有完全消化的食品,一部分被體內的微生物作為它們的食品而消化,產生大量的毒素;一部分被機體的免疫細胞(白細胞)所消化(機體的免疫細胞70%存在於在消化系統中),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細胞被用於消化食品以後,它們就沒有能力去抵抗致病菌的入侵和清除壞細胞(包括癌細胞)、死細胞,因而也就失去了保護機體的作用。

第十、  導致血糖升高。由於體內大量的蛋白質,嚴重缺少碳水化合物,這就迫使機體快速把蛋白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快速升高。有研究表明,這種升高的速度甚至比精製碳水化合物還要快。

第十一、      反彈,短期效應。由於這種飲食方式使機體難以承受,因此,人們往往又回到了先前的飲食方式,使得體重迅速反彈。另外,由於這種飲食缺乏營養的完整性,即沒有碳水化合物的存在,使得人們非常渴望吃碳水化合物,人們又不懂得如何選擇碳水化合物,當她(他)們象從前一樣攝入的精製碳水化合物時,體重就開始迅速回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tanjiang10 2013-4-8 11:00
你說的這種減肥方式就是那個什麼atkins diet吧?我覺得它害了不少人,他自己也是受害者,超重跌死的。
回復 回歸自然 2013-4-8 11:07
tanjiang10: 你說的這種減肥方式就是那個什麼atkins diet吧?我覺得它害了不少人,他自己也是受害者,超重跌死的。
沒錯,就是Atkins diet,非常害人,但現在還有很多人利用這種減肥方式,因為它見效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23: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