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被誤傳了數千年的七句話

作者:祝君平安  於 2013-6-8 03: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學|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1、以德抱怨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假孔子迷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原句見《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與人民的創造性,但同時,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裡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

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知道這些東西,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

原句見《論語·秦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無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裡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斗的「君子」嘴裡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里,「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彆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里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現今女權主義抬頭,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便立時變成了女權精英批判者們群起而攻之的絕好靶子,看看,這就是你們中國男人歧視咱女性的最初起源……

其實孔老先生受《詩經》的影響很深,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為《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裡邊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頌了女子的活潑美麗,大方善良,歌頌了當時男女平等的浪漫愛情氛圍,事實也是這樣,在春秋時代,男女間是相當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覆多次以詩經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來表達了自己對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觀點。所以,說孔子歧視婦女,不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與當時的民間社會整個大環境對不上號,因此這個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們就要看看,孔子當初是在什麼一種環境下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這話又是對誰說的?他一宗師級別的身份,不可能在路邊想著想著突然心情煩躁就開罵一八杆子打不著的婦女同志吧?

在《史記·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國之行,孔子「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衛。「

大致翻譯一下這段話就是,當代全國教育勞模孔老先生受衛國國君的邀請,來到了衛國參觀學習休養,但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現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並不是真正支持他來這教化衛國民眾的,尤其是那個衛靈公的老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開炫耀,貶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個鬱悶啊,你衛靈公到底是喜歡德才多些,還是喜歡女色多些?在你心裡我和你老婆哪個重要?於是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收拾行李就離開了衛國,離開之後,心情平復了,想起衛國公老婆那種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你看,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和人生經歷,孔子這話就很好理解了。我們知道,他罵的人是那種「被養」的女人和小人,女子還好說,可想想什麼人才能養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這話斷不是發神經突然開罵起包括自己老媽在內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個特指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衛靈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宮廷女權。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后一句話怎麼解釋呢?就是說你作為一個君主,對那些後宮的女人和沒什麼本事的拍馬小人太親近了,她們就會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開始用你的權力胡做非為,而你疏遠她們吧,她們又要埋怨,總之是非常麻煩。此前沒見過什麼宮廷里女人之間的鬥爭的孔子說出這話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誤國,烽火戲諸侯,這些事例還少嗎?孔子之後,宦官小人當道,皇后外戚亂政的橋段更是屢屢上演,不可枚數。所以我們的女性同胞們,你們要清楚,孔子當時沒發神經把你們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一通,別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句見《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這句話是莊子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我們在什麼地方見得最多呢?第一,是圖書館,第二,是全國各個小學的后牆上,按照現在人們的普遍理解,這句話實在是學習勵志類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多崇高的目標啊,這比什麼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都來得有氣勢多了,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學子在這句話的激勵下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奮發圖強追求上進讀那些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動力啊,莊子七老八十還能說出這麼振奮人心的話,咱年輕的小輩正當青春,怎麼能輸給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讀書怎麼對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說出來,往往會讓人哭笑不得,莊子的這句話其實是這樣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對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我以本來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種永遠看不到邊的盡頭,會弄得疲睏不堪。

莊子是一個追崇順其自然,清凈無為的洒脫人物,他認為人吃個飯,飽了就行,沒什麼必要追求奢華,穿個衣,別凍著就行,實在不需與什麼人攀比。同樣,學問也是如此,學夠了就行,學以致用,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學老學把自己整個生命都拿來學這是幹啥呢?時間都被你拿來學習了,還怎麼有時間把學到的東西拿來用呢?這不就跟吃飯是為了炫耀穿衣是為了攀比的人一樣,完全本末倒置了嗎?所以他老人家就在《養生主》一書中給後世陷入這個怪圈的書獃子們提了個醒,你們這樣苦學盲學亂學通學,對身體不好。當然,莊子的這句被人誤解的話,其實並沒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麼大,讀書是必須的,掌握一定的知識也是必須的,但咱們要記得自己把握好,有個度。你就算用半輩子武裝得自己學富五車,卻發現很多知識你根本用不上,這不浪費了么?莊子從來都不認為一個人能比自然更大,這是他所有的話中唯一的主題思想。

原句見《莊子·養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6、相濡以沫

沿著偉大的思想家莊老爺子的足跡,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條咱們耳熟能詳的名句「相濡以沫」。

說起這句話,其實大有來頭,我想大家都聽過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吧?江湖,這個「江湖」是從哪兒出來的呢?很多人以為最初是古龍小說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不然,江湖這個詞最早的出處,便是在莊子說「相濡以沫」的這句話中。在《大宗師》篇中,莊子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小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說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幹了,兩條小魚被困在了一個小水窪,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濕氣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雖然這並不是愛情最理想的狀態。這句話支撐了多少性格各異,卻本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個榜樣啊,只是當年沒曾想,只是當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撐,為什麼卻不幹脆洒脫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對方放開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原句見《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后一句話是說與其我們去誇堯舜禹好,說夏桀商紂不好,不如把他們的是非都忘掉,把他們所做的事情都化在大道里。因此往大了說是大的境界把一切都淡掉掉,往小了說,用我們的世俗語言來講就是說,沒有是非,沒有什麼東西是一定好,也沒有什麼東西是一定壞的。

 

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原句見《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找了許久,沒找到誰是原作者,在此致歉。不過其中的誤解說法,以前倒是看到過一些,只是不及這個多)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1 07:04

返回頂部